嫌女演员胖,于正的审美是不是从未跟世界对齐过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吃瓜一线,于正居然和徐娇撕起来了。

于正发微博吐槽92斤赵晴太胖,要她减到85斤。

徐娇回怼,“瘦成这样您就觉得好看了?”,并配上于正以前剧里,瘦到面部骨相嶙峋男演员的脸。

吃瓜多年的评论区留下理智发言,这不是瘦不瘦的问题。

羊的同事看到这个事暗戳戳来了句,他俩就是没对齐美学颗粒度呗。

最近看过《年会不能停!》的朋友,谁能不被“对齐一下颗粒度”这句职场黑话,戳中吐槽开关。

羊觉得,或是玩梗或是调侃,其实当代人在各个领域都规避不了颗粒度带来的影响。

就比如这次徐娇于正争论胖与瘦的问题,用互联网黑话来说,就是审美颗粒度没对齐——上镜胖只是因为体重吗?瘦演员不好看是因为也只是因为脸瘪下去吗?

或者也有一种可能,于正对于营销方式颗粒度,一直和大多数人没对齐...

各个领域自身的颗粒度,更接近一种公认/默认的规范。

就像家庭关系中的情绪颗粒度、管理阶层的职级颗粒度等等,颗粒度Granularity囊括了一类范畴——它更像一片沙漠,而非一粒沙子。

这些无处不在的“砂砾”,时刻刺激我们敏感的神经。但抛开大厂黑话对工作生活的荼毒,说回羊的老本行,其实审美确实存在着自己的「美学颗粒度」。

它是一体两面的:不了解时显得无知、深入了解后又透着点无趣。

所以,我们究竟是否要在乎颗粒度的问题?吃透它的益处是不是远大于弊端?

从一世到一人

除了胖与瘦、美与丑、更多的大众熟知精雕细琢的面部审美,颗粒度是否还具备美学的宏观概括性?

而我们又该怎样把握运用它的边界,让其给自己带来更大收益?今天就来聊聊这些。

美学颗粒度的粗与细‍‍‍‍‍‍‍

个体风格与大众审美相比,前者具备更精细化的美学颗粒度,后者因庞大的整体性略显颗粒度粗糙。‍‍‍‍‍‍‍‍‍‍‍‍

同样是千禧辣妹风,一个人的质感与一个团的质感是不同的。‍‍‍‍‍‍‍‍‍

当我们从自身审美需求出发,研究的美学颗粒度就更「高精尖」。‍‍‍‍‍‍‍‍‍‍‍

独特的面孔→到面孔特质引发的风格→再到风格决定的穿搭→最后到妆面的首尾呼应、画龙点睛,颗粒度于不同领域的细微联系间形成闭环。‍‍‍

面孔审美是包含在个体审美中,颗粒度细小的存在。

进一步了解那些互为对照组的面孔特质,则是更精细且精确的典型。‍‍‍

譬如尖窄的御姐构架vs扁宽的萌妹构架。‍

以及构成御姐感的成熟度+智力感+疏离感。‍‍‍‍‍‍‍

还有构成软妹感的幼态度+懵懂感+亲切感。‍‍‍‍‍‍‍‍

从客观且固定的构架+五官特质,走向主观且变动的风格感受,囊括的特质更多元,美学颗粒度也变得更精细。‍‍‍‍‍‍‍

我们的美感体验也越发清晰,能明确总结出青霞的美是女子的端庄大气中夹杂一点少年意气的俊美。‍‍‍‍‍‍‍‍‍‍‍‍‍‍‍‍‍‍‍

借助整体造型风格传递美人风情,此时美学颗粒度就由位于两级的极简风、极繁风,以及包容其间的各类风格构成。

夏洛特·甘斯布、王祖贤、田丽 | 华丽度递增

比如地母美人的秾丽复古风,这两大风格特质的颗粒度是平级的:前者基于个人魅力,后者强调造型审美,共同呈现出一类美的质感。‍‍‍‍‍‍‍‍‍‍‍‍‍‍

这时个体美学的魅力构成,就像树状图一样逐级延伸,‍‍‍‍自然过渡到服饰审美上。‍‍

今年设计品味大爆发的三宅一生,它的大秀造型更进一步诠释了颗粒度的粗细与多少带来的变动美感。

HOMME PLISSÉ ISSEY MIYAKE 2024 FW

服饰审美颗粒度=色块+肌理+纹样+剪裁。‍‍

每一部分又以相对粗糙的颗粒度,包容了更高精细度的审美表达。‍‍‍‍‍‍‍‍‍‍‍‍‍‍‍‍‍‍‍‍‍‍‍‍‍‍‍‍‍

正如三宅一生标志性的褶皱,有没有褶皱、褶皱的密度/色彩与其他元素的搭配,都在细化服装肌理这一要素的造型实用性。

左→右 | 颗粒度在各个层次都有所升高

配饰鞋履等细节丰富了造型审美,妆面肤质同样丰富了面部审美的颗粒度。并与最开始每个人独特的面孔风格首位呼应、形成完整的美学体验。‍‍‍‍

正如大卫·鲍伊的妆面为他的美学风格施以醒目的完善。‍‍‍‍‍‍‍‍‍‍‍‍‍‍

此时,就连雀斑也是构成精细颗粒感的审美特质。‍‍‍‍‍‍‍‍‍‍‍‍‍‍‍‍‍‍‍‍‍‍‍‍‍‍

延续戴文青木一脉的世理奈

而雀斑这类面部特征带来的颗粒感,与人像摄影风格中的CCD复古风又是平级的。

《花样年华》2000

与光滑无暇的质感相比,前者颗粒度更粗放,后者更精细,带来的审美体验也是截然不同的。‍‍‍‍‍‍‍‍‍‍‍‍‍‍

世理奈、八木莉可子

以上都是我们习惯研究的精细部分,但羊也不止一次强调过审美不应一叶障目、因小失大。‍‍‍‍

完整的美学颗粒度由微观的细腻+宏观的博大共同构成,有了对照与映衬、才有强调「度」的意义。‍‍‍‍‍‍‍‍‍‍‍‍‍‍‍‍‍‍‍

以小见大的美学颗粒度延伸

从更宏观的维度理解面孔美,美人风格可以归类为五行美人。

这时美学颗粒度是相当粗放的,也是我们能快速找到认同感并对号入座的。‍‍‍‍‍‍‍‍‍‍

就像《繁花》中涌现的五行美人,既有李李这种正统火系美人。‍‍‍‍‍‍‍‍‍‍‍‍‍‍‍

《V》2024 2月刊

又有火克金衍生出的、与李李亦敌亦友的汪小姐,这个角色与自带锋利感的金系美人唐嫣完美贴脸。‍‍‍‍‍‍‍‍

五行美人的背后有中国传统文化为支撑,带来的美学颗粒度也是粗中有细的。‍‍‍‍‍‍‍‍‍‍‍‍‍‍‍‍‍

类似的宏大审美还有西方的星座学,它在颗粒度上属于五行美人的下一级,精细度变得更高。‍‍‍

比如宝总代表的风向天秤座,既是美的化身、又追求平和安宁美学风格,因此本人质感也带着点逍遥淡泊的帅气。‍‍‍‍‍‍‍‍‍‍‍‍‍‍

当颗粒度越大,美越具备广泛的共性,也更包容超越个体美之外的、人文自然领域的延伸。‍‍‍‍‍‍‍‍‍‍‍‍‍‍‍‍‍‍‍‍‍‍‍‍‍‍‍‍‍‍‍‍‍‍‍‍

正如宏大美学具备的艺术性。‍‍‍‍‍‍‍‍‍‍‍‍‍

《火星任务》2000

此时的我们作为颗粒度最细小的个体单位,变成反衬各个领域宏大审美的参照物。‍‍‍‍‍‍‍‍‍‍‍

譬如冰冷耸立的建筑与温暖鲜活的旅者。‍

《环形物语》2020

又如名画中模糊不清、主打为画作增添人气儿与生动感的她。‍‍‍‍‍

甚至人的存在还能被细化成意向,于诗歌的意境中幻化成有指代性的、从古老延续至今的自然存在。

就像陆游的咏梅,以寒梅之姿赞美人性之高洁。‍‍‍‍‍‍‍‍

美学颗粒度带来的审美体验,也在这样的粗细对比、一收一放的对照中变得丰富且完整。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自媒体成功者,她们的思路就是借助大颗粒度来展现细微美学,在开创的新赛道中获得收益。

譬如#跟着世界名画画眼妆#系列,以及穿搭系列等等。‍‍‍‍‍

在美学颗粒度囊括的全部审美范畴里,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宏大审美的最小单位,又是个体审美的最大单位。

存在感也由最弱走向最强。‍‍‍‍‍‍

了解美学颗粒度的全部构成后,我们会意识到审美并非掌握大框架就足够,细节始终关键。

就算存在矫枉过正的隐患,正视并善用颗粒度的过程,对我们体验美与塑造美都十分关键。

如何理性客观的正视颗粒度

有一说一,当有特定意义的词汇被滥用,就会在特定场景语境中引发不满。

正如愈发让职场打工人、特别是互联网人反感的「颗粒度」一词。

因为这时的黑话不仅是一句调侃,其背后往往带有信息垄断+彰显优越感的意味。

又因表达模糊造成的、笼统宽泛的不确定性,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自然引发不满。

换句话说,划分颗粒度是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从审美领域解读,就是当一个人苦于寻找自身风格、或者想立一个中东贵妇人设时,我们可以提供老钱风、莫兰迪色系这样有明确指代的造型思路。

Pierre Balmain 1998 FW

而不是说:“你应该掌握松弛感变氛围美人。”

怎么掌握?怎么变?氛围的度在哪里?

此时就需美学颗粒度来做功:把常见的审美现象名词化,就像造型风格中的归类大法。由颗粒度大小指向的不同感受,各有利弊,也因人而异。

比如女超人这类大比例浓颜+五官精致度不高的类型,更适合粗放的大颗粒度美感。

也是不拘泥于任何色系、不追求纹样细节点缀的大框架美,主打「简单即成美」的理念。

前辈夏洛特·甘斯布就是风格典范。

‍‍事实上追求实用大气美的大众,都适合这类大颗粒度的美感。‍‍‍‍

这也是最近时尚圈简单设计+优质剪裁就备受好评的原因。‍‍‍

GUCCI 2024

包括微博之夜今晨不穿礼服穿私服,好评度还很高,也是胜在拿捏了大框架美感。‍‍‍‍‍‍‍‍‍‍‍‍

这也许会成为未来红毯造型新趋势。‍‍‍‍‍‍‍‍‍‍‍‍

反之,面孔精致度更高的美人,能兼容更繁复花哨、且颗粒度更精细的造型,还不显俗气。‍‍‍‍‍‍‍‍‍‍‍‍‍‍

注意,颗粒度更精细≠造型风格一定更繁琐。‍‍‍

它指代的更多是划分清晰的系列类型:比如棕色系美拉德、灰色系格雷风、彩色系多巴胺等等。

三宅一生本赛季封神

名词化的精确分类让筛选风格更加便捷,日常也具备更强的社交属性。

当颗粒度平级的格雷系配上静奢风,前者的色感+后者的质感=历久弥香的智性美。‍‍‍‍‍‍‍‍‍‍‍‍‍

朱迪·福斯特

米歇尔·菲佛

然而就像颗粒度本身具备的争议一样,厌恶者也将热衷于划分高精细度的行为视作「为赋新词强说愁」。

都是能够互相理解的。‍‍‍‍‍‍

归根结底,美学颗粒度更像辅助我们体悟审美的分类工具。

它应是认同者的狂欢,而不是强行拉着路人洗脑的垄断,更不能成为炫耀审美优越性的名片。‍

各个领域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思维逻辑托底,因此重视颗粒度不是坏事。

只是后期运用的度是该突出强调、还是有意模糊,这才是我们因地制宜、强化个人风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