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被挤走了 闲适的成都,成了卷都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近两年,

各大新一、二线城市开始了“抢人大战”,

应届毕业生不再只钟情北上广,



普通人不想再为房贷打工。

不想卷的年轻人,

纷纷涌入休闲安逸的成都,

想过上“向往的生活”。

现实是,


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2126.8万,

找工作越来越难,

销售、客服等劳动密集产业需求旺盛,

一个普通销售岗200人竞争,

外包岗位多,


不少公司没有五险一金……

理想与现实存在偏差,

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

“被成都骗了,

成都已经成了卷都。”


▲灯火通明的城市写字楼

付莉莉在成都一家电子企业做HR。公司所需80%的岗位,都是电话销售。

要在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候选人,难度并不大。一个岗位一经放出,不到一天,她便能收到近200封简历。4、5年前,她可能还会从中筛选一下,打电话过去了解情况。但现在,她根本没时间一一查看。只要随便从中抽出几个,基本都是不错的履历。

从应届毕业生到35岁以上,从零经验到履历丰富的求职人,应有尽有。背景不乏名校毕业、大厂离职。“但选择多了,老板也未必知足,他总是希望再挖一挖,他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就总有更好的人选。”

▲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已经有2126.8万人(数据来源:成都统计局)


“如今的成都,根本不缺求职者,主要因为人多。”据成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底成都常住人口是2126.8万,仅次于重庆、上海和北京。2017年,成都实行“人才新政”,4年之内就吸引了50多万人落户,其中30岁以下的占比78.8%,本科以上学历的有九成。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2016-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付莉莉面试过很多人,平均来说,在成都找到一份工作需要3-5个月。她也常常在求职软件上看到同一个人,“有些人似乎永远在找工作。每隔几天或者几个月就能看到TA,还有人会从年初找工作到年尾,总是在线上挂着。”

但也正因为成都的人口和薪资优势,例如腾讯、美团这类大厂更愿意将劳动密集型的部门转移在成都。

“事实上,目前成都80%的岗位都是电销。实际一些的岗位是很少的,比如说腾讯,虽然它在成都有分公司,但给出的技术岗位很少,基本上都是销售,或者客服岗。”付莉莉说。


大公司不多,但是小公司却遍地都是。它们大多组织架构发展不完善,短期项目和外包岗位多,很多公司不给员工交五险一金。根据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数据,2020年,成都两级法院就受理了1.55万劳动争议案件。

▲数据来源:2021年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付莉莉的印象里,80%的求职者都是四川人,还有少部分外地人,他们多是被成都休闲的形象吸引。但来了才发现,和想象中差别很大。收入低,消费水平却没有低多少。付莉莉记得有一个朋友,她应聘到一个前台岗位,每月工资4000多。然而加上房租,她每月仍要支出近8000元,需要父母帮助。

根据《成都市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成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5.26 万元,在新一线城市里排名倒数。

曾经闲适的成都似乎已经成了过去式。一周工作六天,凌晨继续加班,早高峰要等三趟地铁……成了普通打工人眼里成都更真切的形象。


菲菲 24岁 短视频策划 成都人

我今年24岁,是成都本地人。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成都。就这3、4年,我能明显感觉到成都越来越“挤”了。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成都的人真是越来越多了。以前出门上街,工作日、星期一,繁华地带商业街上肯定没有那么多人,但现在不管什么时候去都是很挤的。

外界觉得成都物价低,节奏慢,很宜居,但这两年我也明显感觉到物价、房租都在上涨。比如之前很多年,吃碗面估计也就10块左右,这两年突然发现要二两面也要15块一碗了。

我大学学的是编导专业,毕业以后就进了一家短视频创业公司。成都的短视频行业非常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而且这3、4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可以说一抓一大把。


主要是因为成都的租房、人力成本都相对比较低,所以很多初创公司都愿意来成都,但这也导致很多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公司的基本规范都还没建立起来。

比如说,我所知道的很多家公司,都不会给员工缴纳齐全的五险一金,哪怕你是正式员工,很多保障也没有。

我周围有很多朋友都是这一行,我们聚在一起也会聊,慢慢发现这种现象不是个例。我有一个朋友在离职后,公司连工资都没有结清,后来跟公司进行劳动仲裁。

▲成都春熙路夜景

我待过的两家公司,都没有给我交公积金,至于转正,也没有明确的规则,都是说“到时候看你情况”。公司什么都要求做但是月薪只有三千。到了转正日期,也迟迟不转。


而且求职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有时候公司也会挂出虚假招聘信息。有一次我投了一个策划的岗位,上面挂的月薪差不多是8千到1万。

后来通过面试后,他们才婉转地告诉我,因为我所在的部门刚刚成立,所以初始薪资只有4千左右,和他们挂出来的信息是天差地别的。但是要做的事情一样都不会少。

▲有一天菲菲发高烧,晚上十一点还在改稿子

我周末也要根据情况上班,早上7、8点的地铁,就有很多人穿着工作服要去上班。有时候你坐地铁,必须得等两三趟才上得去。

这家短视频公司分早晚班,早班是从早上9点到6点,晚班是从下午1点到晚上10点。就算下班了,也会一直有人发消息问明天的拍摄安排,根本没法休息。


就我身边的朋友来看,都是周末要加班,或者是单双休轮着来的,和互联网大厂差不多。

还有一次我在招聘要求上看到对方明确提出,“年龄超过35岁的不要”。成都的求职市场明显是“僧多肉少”的,我当时所在的那个策划岗位,当时有一百多个人跟我竞争,而且很多学历都是“985、211”的。

▲菲菲在看展

找工作将近一年都没有合适的,后来我只能做自由职业。其实成都做自由职业的人也很多,这里有很多从北上广来的“数字移民”,大家都是冲着成都的休闲来的。

现在我已经放弃了重新找工作的打算,今年打算考研,去成都以外的地方看一看。


方辉 26岁 互联网运营 哈尔滨人

我是黑龙江人,本科在成都读的工科。因为喜欢互联网行业,毕业后就进了一家还算知名的互联网公司。

那个岗位是运营岗。薪资待遇很不错,实习生都有4000-6000元一个月,正式员工都是1万5、6了,在成都来说算非常好了。

所以这个公司根本不缺简历,更不缺想进来的人。

公司甚至不需要费力去市面上筛选想要的人,他们想出这样一个机制:在大把的简历中筛选出一批人,把基本符合条件的人都捞进一个“池子”里,然后靠大家自己互相竞争,淘汰。


▲成都小巷子里的女孩

具体操作就是,公司会招很多实习生,因为实习生的成本较低。当时,我很多同事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或者研究生刚刚毕业的。

我当时所在一个team里有10个人,然后会有一个leader和一个预备leader,这10个人还都不是正式员工。

其中只有30%-40%会留下来,方式就是不断晋升,淘汰其他的人。考核内容包括你平时的工作完成情况,还要最后的面试,当时和我一起竞争一个岗位的就有4、5个人。

因为有考核机制,分给你的活比较多,也是在给你表现机会,所以我当时一个人在做两三个人的事。


▲经常加班,靠咖啡打起精神

所以当时的工作压力也很大。我们是有大小周的。因为我是运营岗,所以要求要随时在线的,早上9:30到晚上10点,任何人找你都必须立刻回复。

这就导致全公司像我们这样的员工,每天都得时刻背着电脑。中午吃饭得背着,出去团建唱歌得背着。有一次很搞笑,大家要一起打车去吃饭,结果因为要工作或者立刻回复消息,大家纷纷在楼下打开电脑,工作和生活根本分不开。

大家都浸泡在那个环境里,就觉得还好。当时年轻气盛,觉得也没什么。我喜欢成都,喜欢公司的氛围,同事都很友好,所以我当时一心想要留下来的。

我本身不是一个很卷的人,但那时候只要公司老板找我谈话,我还是会焦虑。因为你能不能留下来就取决于他。所以每次跟他聊完,我都会在回家路上一直反复地回想刚才说话的细节,跟我朋友打电话,想我这次到底行不行?


后来我还是被淘汰了,失业后为了不再那么卷,我去了上海,工作不到一年又被裁员,再次回到成都。

▲上班期间也要不停地学习

但就过了一两年,在成都找工作更加难了。

工作机会是有的,但非常少,而且薪资已经砍到了以前的一半。一般来说,我听到的拒绝都是,他们有更好的人选。有一次我面试一家创业公司,从HR到部门主管,最后面到老板,也聊到了薪资、具体什么时候来。

但是等了近一个月都没了下文,后来HR告诉我,老板还在考虑别的人选。这种事不是偶尔发生的,可以说经常发生。当时我陆续找工作的状态持续了半年多。


我记得刚毕业的时候找工作,每天都能接到HR的电话,但是2022年再回去,发出100条求职信息,可能只能收到一个回复或者电话。

而且你今天打开招聘软件是这些岗位,明天、后天,过了好几个月,还是那些岗位在招人,岗位更新速度非常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还是来成都的人太多了。周围包括云南、贵州、重庆、西藏等地方的人,他们如果想要离开本地,都会首选成都。我上学的时候,基本上班上都是四川人。

成都整体的工资水平还是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差别。但是消费水平并没有差太多,卷到最后,工资不够花,大家就陆陆续续走了。从我上大学到现在,我周围的外地朋友就越来越少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成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相对紧密一些,在上海,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相对更多有距离感。但是在成都,很多竞争更隐性,所以我个人觉得,有时候会发生不公平竞争。比如我大学的时候,会有同学给辅导员家的小孩辅导作业,我觉得这种事不太会在北上广发生。


▲方辉独居时收养的流浪猫

因为我很喜欢文身,后来想做文身师,本来觉得这在成都应该算是个小众行业了吧。结果了解完发现这个事门槛很低,而且在成都从事这行的人也格外多。成都几乎聚集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小众职业。

我觉得很累,想要考公,最后就回了老家哈尔滨,这里毕竟压力小一些,现在我在一个学校工作,没有编制,工资非常低,但是每天下午四点就下班了,这种轻松是我以前没想过的。

总之,现在生活挺舒服的,暂且好好生活吧。

若曦 34岁 保险经纪人 四川人


我目前是在保险经纪行业,是个近300人的团队长。这几年算是发展很快的保险细分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其实没那么卷的,尤其还在以悠闲著称的成都。但是这两年,就像很多人都涌入成都一样,很多优秀人人也来到这个行业,越来越卷。

我自己是个全国团队,不少异地伙伴非常羡慕我们在成都的工作生活,最近有3个伙伴都在咨询我,想来成都定居。

我身边有个年轻同事也是这样的移居典型。北京土著,Top5名校毕业,之前在腾讯做工程师,保险经纪事业也发展非常好,去年就搬到成都来了,包括他身边也有很多人跟他一样搬到成都来。房价低、美食多、公园多、生活节奏慢,大家也不会一味地在工作上卷。对于尤其收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又没有过度地理区域局限的工作,成都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在信息充分流通的世界,也会把原本不卷的“洼地”带卷,比如成都,比如我们的保险经纪行业。

▲若曦在做相关分享


4年前有次做电视台采访,讲到我们团队90%本科率,有很优秀履历的从业者,这在当时不常见。但这几年涌入这个行业的精英非常多,腾讯阿里这些大厂,宝洁微软等外企已经屡见不鲜,包括北大清华的保险经纪人,也不稀有了。

我是7年前就入行了,那会儿保险经纪还是个小众领域。

在这之前我一直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后来考虑到要买房定居,父母都在四川,就决定回成都。当时成都房价相对一线也很便宜,同样价格,上海买个老破小,成都可以买个新大套四,加上我们两骨子里还是有成都的安逸基因,也不属于为了工作拼命卷的那种人,所以觉得回成都非常顺理成章。

▲工作中的若曦

我本科是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后来去美国读研,7年前,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学历背景和工作履历还有挺多比较优势。


那时候根本不卷,我当时写一些保险专业分析的公众号文章,就可以吸引很多客户,因为写的人少,你又特别专业。但过两三年,保险自媒体很多了。越来越多优秀人加入,大家都有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小红书、抖音,在网络上先立自己的“个人IP”,

以前写文章就可以了,现在你还得拍视频,做小红书。以前你做个人IP是加分项,现在人人都在做,就得思考差异化和个性化。

以前外企培训是公司要求,现在很多培训是我们自己安排,必须提升自己。越自由的工作性质,越是拼综合能力。卷是卷,但会觉得卷得有方向有意义。

▲成都的夜生活,依然能看到休闲安逸的状态

对于成都,现在也很折叠。去春熙路、鹤鸣茶院、玉林的咖啡馆,你会惊讶有这么多人工作日休闲打麻将逛街。但你再去天府二三街,晚上10点地铁还有很多加班回家的人。


所以还是看个人想法,如果你想找稳定的高收入工作,成都未必合适;你想把它当做避卷的乌托邦,大概率也会大失所望。或许它的魅力在于,给你提供了一个“躺平”和“卷”自由切换的地方。

读书行路 发表评论于
Top5名校是什么学校,得有二十个学校觉得自己是top5
wyc2020 发表评论于
帝都,魔都,成都….
somebody888 发表评论于
有没有被以色列入侵的感觉
nowomannocry 发表评论于
国内主要BBS站点如知乎都有各大城市的网军,比如广州,成都去吹捧这些城市如何宜居物价便宜之类的。背后的用意都是支持本地的庞大房地产市场,现在房价下跌,本地人不能撑起买房尤其是租房市场,于是大量营销把外地人骗去接盘。实际就业市场因经济原因并无法支撑这些外来人口,所以就造成现在大量低端岗位内卷,同时造成本地人生活经济压力也更为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