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西方媒体热烈讨论:可以将习近平称作"独裁者"吗?

西方媒体热烈讨论:可以将习近平称作"独裁者"吗?

文章来源: 德国之声 于 2023-09-21 08:32:4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直呼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独裁者"的事件仍在发酵,中国外交部为此召见了德国驻华大使,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令中国"强烈不满"的事件,中国官方媒体却鲜有报道。与此相反,德语媒体中相关的讨论则仍在继续。

(德国之声中文网)《时代》周报发表评论,就何为独裁者,习近平是不是独裁者,以及贝尔博克作为外长直呼习近平为独裁者是否恰当进行了分析。这篇题为《可以称呼习近平为独裁者吗?》的评论写道:

"大多数主流工具书对独裁政权的描述都大同小异:即这是一种由一个统治者、一个团体或一个政党独揽大权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力受到广泛限制或被完全剥夺。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滥用权力,完全不受其他机构的监督。它通过镇压、暴力和宣传手段来实施统治权。独裁者往往借助意识形态,有时也借助准宗教化的个人崇拜来确保其统治权力的合法化。此外,他们还会通过取消或废除接班人制度获得永久性统治地位。

习近平显然符合上述所有标准。中国自称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并由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不过,2012年上台以来,习近平已经废除了这个一党制国家内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权力监督机制。习近平大权独揽的程度超过了其历届前任,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而且还取消了国家主席任期两届的限制。"

评论指出,习近平治下,权力的任意性也在与日俱增:继外交部长之后,国防部长也宣告失踪。习近平在重新推动意识形态化的同时,中国的人权状况也在每况愈下。

《时代》周报:习近平之下,意识形态化日益严重,人权记录每况愈下。

"也就是说,贝尔博克的表述在内容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外交领域的措辞标准有很多,实事求是只是其中之一。例如,沙特阿拉伯绝对无法称之为最民主的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沙特阿拉伯拥有大量石油,所以该国并不民主的事实就很少被提及。换言之,外交辞令往往是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也就是说,真相也是有价格的。

对德国来说,直呼朝鲜当权者金正恩为独裁者,代价会非常有限。因为朝鲜人不会购买德国汽车,但中国人却是有能力购买德国汽车的。但另一方面,贝尔博克此番言论应当也不会给德中关系带来长久的损害。因为今年六月,美国总统拜登也曾称习近平为独裁者,但这一称谓并没有给中美关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媒体几乎没有就贝尔博克的相关表述进行报道。也许中国官方不想让人意识到,贝尔博克说了大实话。"

《法兰克福汇报》则发表评论,关注了德国经济界同独裁者的复杂关系。

"德国经济界同专制政权的关系相当矛盾。同历届德国政府的天真幼稚一样,德国经济届也曾长期保持着同专制政权的密切关系,其中同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最为热络。他们为此提出的理由也总是千篇一律:介入关于民主、法治和人权问题的争论,并不是企业的任务,更何况,通过做生意还能推动相关国家的开放程度,即所谓相互接近、促进变革。经济界还曾声称,尽管德国对相关国家产生了依赖,但并没有迹象显示,对方会利用这种依赖性进行胁迫。然而,面对当前的俄罗斯,这种幼稚天真的逻辑已经惨遭失败:恰恰是德国让侵略者俄罗斯变得像今天这样富有和强大。好在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基本放弃了同俄罗斯的往来。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也是时候该同令人疑窦丛生的大国-中国拉开距离了。在这一问题上,德国红黄绿联合政府值得经济界的学习。"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3)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双十一最大“受害者”:买了iPhone 17的人
男生耳机在酒店找到 2名中国游客马来西亚失联已超20天
美小伙撞见母亲与他人在家门口车震 射杀他后自首
上海一理想Mega行驶中无碰撞起火,车辆被烧成空架
金正恩单膝下跪,向毛岸英之墓献花




24小时讨论排行

杨振宁遗体告别式未见中共高层出席 更像民间性质
吴石、朱枫后人讲述往事:她可以选择不去,但....
曾被贝森特斥无礼 李成钢仍出席美中第五轮经贸磋商
核技术领域,“美国早年是领头羊,如今落后中国15年”
中美关键谈判第一天,美方用“非常建设性”安抚舆论
痛批川普是「暴君」贺锦丽:我可能再战白宫!
特朗普再度指责加拿大播放反关税广告,宣布将加征10%关税
川普不会说“支持和平统一”但讲“这句”台独就没了....
“是否愿为保台牺牲生命?”台媒最新民调出炉
郑智化吐槽深圳机场 称“连滚带爬进飞机” 机场致歉
曾大胆越狱 中国毒枭“El Chino”张志东被押至美国
水均益直播否认移民:额头上放“中国人”纸条
金价一夜暴涨1288元,华尔街做空黄金失败?
“普特会”突然取消,特朗普为何改口制裁俄罗斯?
石油美元的黄昏?人民币撬动中东的三种姿势
硅谷AI圈进入“极限模式” :“996”不够用?开始卷起了“002”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西方媒体热烈讨论:可以将习近平称作"独裁者"吗?

德国之声 2023-09-21 08:32:43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直呼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独裁者"的事件仍在发酵,中国外交部为此召见了德国驻华大使,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令中国"强烈不满"的事件,中国官方媒体却鲜有报道。与此相反,德语媒体中相关的讨论则仍在继续。

(德国之声中文网)《时代》周报发表评论,就何为独裁者,习近平是不是独裁者,以及贝尔博克作为外长直呼习近平为独裁者是否恰当进行了分析。这篇题为《可以称呼习近平为独裁者吗?》的评论写道:

"大多数主流工具书对独裁政权的描述都大同小异:即这是一种由一个统治者、一个团体或一个政党独揽大权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力受到广泛限制或被完全剥夺。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滥用权力,完全不受其他机构的监督。它通过镇压、暴力和宣传手段来实施统治权。独裁者往往借助意识形态,有时也借助准宗教化的个人崇拜来确保其统治权力的合法化。此外,他们还会通过取消或废除接班人制度获得永久性统治地位。

习近平显然符合上述所有标准。中国自称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并由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不过,2012年上台以来,习近平已经废除了这个一党制国家内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权力监督机制。习近平大权独揽的程度超过了其历届前任,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而且还取消了国家主席任期两届的限制。"

评论指出,习近平治下,权力的任意性也在与日俱增:继外交部长之后,国防部长也宣告失踪。习近平在重新推动意识形态化的同时,中国的人权状况也在每况愈下。

《时代》周报:习近平之下,意识形态化日益严重,人权记录每况愈下。

"也就是说,贝尔博克的表述在内容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外交领域的措辞标准有很多,实事求是只是其中之一。例如,沙特阿拉伯绝对无法称之为最民主的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沙特阿拉伯拥有大量石油,所以该国并不民主的事实就很少被提及。换言之,外交辞令往往是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也就是说,真相也是有价格的。

对德国来说,直呼朝鲜当权者金正恩为独裁者,代价会非常有限。因为朝鲜人不会购买德国汽车,但中国人却是有能力购买德国汽车的。但另一方面,贝尔博克此番言论应当也不会给德中关系带来长久的损害。因为今年六月,美国总统拜登也曾称习近平为独裁者,但这一称谓并没有给中美关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媒体几乎没有就贝尔博克的相关表述进行报道。也许中国官方不想让人意识到,贝尔博克说了大实话。"

《法兰克福汇报》则发表评论,关注了德国经济界同独裁者的复杂关系。

"德国经济界同专制政权的关系相当矛盾。同历届德国政府的天真幼稚一样,德国经济届也曾长期保持着同专制政权的密切关系,其中同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最为热络。他们为此提出的理由也总是千篇一律:介入关于民主、法治和人权问题的争论,并不是企业的任务,更何况,通过做生意还能推动相关国家的开放程度,即所谓相互接近、促进变革。经济界还曾声称,尽管德国对相关国家产生了依赖,但并没有迹象显示,对方会利用这种依赖性进行胁迫。然而,面对当前的俄罗斯,这种幼稚天真的逻辑已经惨遭失败:恰恰是德国让侵略者俄罗斯变得像今天这样富有和强大。好在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基本放弃了同俄罗斯的往来。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也是时候该同令人疑窦丛生的大国-中国拉开距离了。在这一问题上,德国红黄绿联合政府值得经济界的学习。"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