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院士称初步复现室温超导成果,南大闻海虎再回应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实验时使用的金刚石对顶砧。图片来源:Adam Fenster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闻海虎教授是南京大学超导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的主任,致力于超导材料的合成、性质研究及磁通动力学研究。今年5月,他带领的团队在《自然》(Nature)上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称,他们制备的氮掺杂的镥氢化物(又称镥-氢-氮化合物)没有表现出近常压室温超导性。

这否定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团队今年3月在《自然》上发表的研究——他们制成的镥-氢-氮化合物可以在1万个大气压的近常压下实现室温超导,临界温度约为21℃。

随后在6月9日,迪亚斯的长期合作者、支持者拉塞尔·海姆利(Russell Hemley)在预印本平台Arxiv发表文章,声援迪亚斯备受争议的室温超导研究。这篇文章也回应了那些否定迪亚斯研究的团队(包括闻海虎团队)的工作,并表示,合成方法不同以及镥-氢-氮材料制备的难度较大,是导致复现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此,闻海虎教授受《环球科学》邀请,就目前关于近常压室温超导研究的争议,以及新发表的预印本论文谈了谈他的看法。

《环球科学》请问您和团队5月份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从哪些方面可以明确否定氮掺杂的镥氢化物的室温超导性?

闻海虎:我们当时采用了不同于迪亚斯团队的新方法制备出了镥-氢-氮化合物,但通过X光衍射和拉曼光谱发现结构跟迪亚斯等人做出来的几乎一样,同时成分分析也发现氮的存在。不过,我们将压力加到40万个大气压,温度降至2K都没有测到超导,就更不要说常压、近常压室温超导了

《环球科学》:如果要确定一种材料的超导性,有哪些衡量标准?

闻海虎:首先,超导的基本特征要非常明确,一个是零电阻态。还有一个也要非常明确的是我们叫迈斯纳效应,就是抗磁效应,也就是说超导体要把磁场排到体外。那么,(6月9日发表在预印本上的)这篇文章拿了迪亚斯他们其中一个样品(估计是提前测过并带高压包直接拿过来的)进行了另外一次电阻测量,文中显示电阻下降的没有更多的样品——只是一个样品,然后测量了一下电阻,说电阻到零了。那么,这其实相当于把迪亚斯那篇文章中的一个样品,到另外一个课题组里重新测量了一下。新测量的结果里面有很多破绽。

闻海虎:我可以谈一谈目前这篇贴出来的文章有什么破绽。为什么我们现在质疑这个不是超导呢?就是说电阻转变太突然、太陡了这违反了超导现象的基本认知。比如,99.99%纯度的铌超导体,我们的测量电阻转变宽度是0.2K,也做不到他们这个电阻这么陡峭,更何况铌的超导温度才9K,而现在的所谓“超导体”温度有240K甚至更高,电阻转变宽度才0.1K,要知道此时的热激活出来的电子已经很多了,转变不可能如此之窄的。所以说,他们得到的曲线本身就是违反超导的基本认知。

第二,它的文中显示的电极做得很糟糕。他们图片上显示的电极等形状很不规范,甚至可以用糟糕二字来形容。对于一个好的高压实验,糟糕的电极连接是不允许的,否则会出现很奇怪的结果。

第三,超导不是说电阻掉一下就是超导,还需要其他更本征的性质,特别是磁性质,比如抗磁性质或者电阻曲线在磁场下向低温移动。这一点非常关键,没有这个性质就不能谈已经发现超导了。至于是测量的样品电阻是否真正为零,还是电压为零,这是两码事,需要仔细甄别。

所以基于这三点,现在看起来根本也谈不上网络上说的“峰回路转”。这电阻的陡降极有可能是个假象,原因待查。

《环球科学》:我想再确认一下,您刚说的这些破绽是指这篇预印本的文章,还是也包括之前那篇(迪亚斯团队的)文章?

闻海虎:包括以前那篇文章。因为现在这篇预印本文章中的曲线和以前文章中的部分曲线看起来是类似的。

《环球科学》:在这篇预印本文章里,迪亚斯团队3月份发表于《自然》的研究的第一作者称,他们当时制备镥-氮-氢的成功率可能也是35%,您认为这样的一个概率在这个领域属于一个什么等级的重复性?

闻海虎:作为发现或定义一种新超导体,这种说法也许就是一种搪塞之言。发现一个新超导体必须是可重复的。重复率只有35%有点勉强;当然了,如果超导现象很明确,即便是百分之35的样品我们也能接受。但是现在情况是现象又不明确,然后又说只有35%的几率才能做出来,那么让别人就很难真正地验证他们的结果。一般来说,如果要验证一个超导现象,那么其他组只要方法得当,按道理就应该能够重复出来才行。

《环球科学》:另外,他在这篇预印本文章里也说,包括您的团队在内的、否定当时室温超导结果的团队所使用的方法跟迪亚斯团队的不同,所以他们认为由于合成方法有出入,才导致无法重复出来。您对此有何看法?

闻海虎:我们也有中国科学家使用了一模一样的方法来做,但是也没有测到超导,比如中科院物理所孙力玲研究员的工作。我认为孙研究员的工作做得很仔细,是非常可靠的。

《环球科学》:他们的研究一直强调氮掺杂这件事,您认为氮掺杂在里面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闻海虎:虽然他们一直强调氮掺杂的作用,但是怎么起作用的,多少量,他们也说不清楚。氮元素在哪个位置,什么形态,他们也不知道。但是重要的是,他们的数据要表现出真正的超导性,然后我们才能相信他们说的(氮掺杂的重要性)。

《环球科学》:预印本这篇文章用的样品是迪亚斯团队提供给他们的,但似乎并没有说明这是新合成出来的,还是旧有的样品?

闻海虎:他们这篇文章里没说清楚,我今天还给他(这篇预印本文章的通讯作者)发了一条消息,请他解释一下到底是带着金刚石高压包一起带过来的,还是一个纯粹的新的样品,然后拿过来以后重新装高压包。文章里并没有说清楚。如果是前者,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只是换了一个测量地点和仪器而已。

《环球科学》:请问目前室温超导领域的研究状况?

闻海虎:我们当然希望近常压室温超导是个真实现象,我们领域里面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希望如此。但是你要用可靠的、容易重复的,大部分组都能重复的实验来证实这样一种重要的现象。现在,我们距离近常压室温超导这个目标还比较远,但是也不是说不能实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哪一天就实现了。

seator 发表评论于
wwhhjj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22:11:51
kedi888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4:38:16
我不懂这些,但闻的一点说法似乎有问题。闻说拿一个样品再去测试更不能算复现,这没道理。因为同一个样品在不同地方测试结果相同,本身就证明了复现性。即使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做出复现的样品,也不能轻易就否认这个常温超导现象的存在。除非两家都作弊。
~~~~~~~~~~~~~~~~~~~~~~~~~~~~~~~~

前面的人讨论的重点应该是重复性吧,不是只针对单个样品。

==================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材料能不能有常温超导性能,只要做出来的材料能被第三方验证超导性能,别人能不能重复制造同样材料根本不重要,如果这个材料是真的,那代表无数的金钱,诺贝尔奖跟经济利益完全不可比,作者完全有理由不公布关键细节。
wwhhjj 发表评论于
kedi888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4:38:16
我不懂这些,但闻的一点说法似乎有问题。闻说拿一个样品再去测试更不能算复现,这没道理。因为同一个样品在不同地方测试结果相同,本身就证明了复现性。即使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做出复现的样品,也不能轻易就否认这个常温超导现象的存在。除非两家都作弊。
~~~~~~~~~~~~~~~~~~~~~~~~~~~~~~~~

前面的人讨论的重点应该是重复性吧,不是只针对单个样品。
Mike121212 发表评论于
我读书少, 还以为闻海虎是大海里的一种动物。
heise 发表评论于
评论区,没说两句, 双吵起来了
kedi888 发表评论于
我不懂这些,但闻的一点说法似乎有问题。闻说拿一个样品再去测试更不能算复现,这没道理。因为同一个样品在不同地方测试结果相同,本身就证明了复现性。即使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做出复现的样品,也不能轻易就否认这个常温超导现象的存在。除非两家都作弊。
nanoptics 发表评论于
楼下不知道在美国发文章老板都是最后一名作者,还什么第一作者太少?
rainman_123 发表评论于
楼下一朵花, Russell 主要研究地质物理材料。最近几十年靠中国学生发一些文章。基本上没什么第一作者。看看他的实验室配备就知道,很多还是七十八十年代的老测量设备。我很希望他们能成功,这是对人类知识的巨大贡献。本来就很容易证明的事,他们都不去做,能让人信服?不他是什么大牛。而且可以确信,我见过的大牛比你多得多。
墙头的一朵梨花 发表评论于
rainman_123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1:52:45 Russell 是他的长期合作者与支持者。本来就是一条道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个人所在的学校都是一般。本来事情很简单。把样品送到NIST测一下,很快就有结果。如果能证实,明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他的。这么久了,都没有拿去测,似乎有些问题

--------------------------------------
你知道Russell在高压材料界的地位吗?无知者无畏。
粪坑国的一贯思维,用学校来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识货就只能用外在的一些东东来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美国很普通的大学隐藏的学术大牛不要太多太多。
争争日上 发表评论于
啥叫初步复现, 到底是现了还是没现?科学还有模糊区域么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唉,我久历江湖,也见怪不怪了。不过,“墙头一朵梨花同志”也太名不符实了,满嘴粪不离口的梨花确实不太常见。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网名改一改了?这么误导自己很不好,会成经典笑料的。

—————
百里侯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1:47:53 典型的洋蛆逻辑

令胡冲不过基于事实发表了一点个人看法

楼下这头畜生一下就上升到种族攻击上去
ridicu 发表评论于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期待美国其他权威机构做这个实验
rainman_123 发表评论于
Russell 是他的长期合作者与支持者。本来就是一条道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个人所在的学校都是一般。本来事情很简单。把样品送到NIST测一下,很快就有结果。如果能证实,明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他的。这么久了,都没有拿去测,似乎有些问题
二胡一刀 发表评论于
南大教授估计一开始先入为主过早出来质疑了,现在有点骑虎难下。人家很可能就是把最关键的配方制作工艺保密了,你做出来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管人家现在用的是旧样品还是新样品,只要在常温低压状态下实现超导了就行,南大教授这种质疑有点死鸭子嘴硬的感觉。
百里侯 发表评论于
典型的洋蛆逻辑

令胡冲不过基于事实发表了一点个人看法

楼下这头畜生一下就上升到种族攻击上去

墙头的一朵梨花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1:39:04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1:35:15

要注意那个原文作者被撤稿过。Credit就不够,不能责怪其他人怀疑他的数据。造假是一种习惯。沽名钓誉,而且他所在的学校也挺差。

---------------------------------------------
典型的粪坑国泼妇逻辑,讨论研究结果,你对人家大学评头论足干嘛?Rochester University杠杠滴研究性大学,你识货不?无知者无畏。哈哈哈哈哈
墙头的一朵梨花 发表评论于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1:35:15


要注意那个原文作者被撤稿过。Credit就不够,不能责怪其他人怀疑他的数据。造假是一种习惯。沽名钓誉,而且他所在的学校也挺差。

---------------------------------------------
典型的粪坑国泼妇逻辑,讨论研究结果,你对人家大学评头论足干嘛?Rochester University杠杠滴研究性大学,你识货不?无知者无畏。哈哈哈哈哈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要注意那个原文作者被撤稿过。Credit就不够,不能责怪其他人怀疑他的数据。造假是一种习惯。沽名钓誉,而且他所在的学校也挺差。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闻教授的公开质疑是正当的。国外同行经常通过这种方式逼迫中国作者公开关键数据。这里面有可能原文作者确实搞出了超导材料,但可以遗漏论文中关键细节。这可能性很低。或他刻意做假,手工填补了一下空白。也有可能他完全不理解超导性能是如何出现的,给误解了。无论哪一种,原文这人的学术心思都不正。

bsmile 发表评论于
fellow还是比较容易混到的。。
jiajia007 发表评论于
楼下,Fellow有人翻译成会士,有人翻译成院士,因为中文里面没有对应的专门的词汇。至于说你说的学术圈混混都可以得到,那只能说明贵学术圈太烂。我所知道的学术圈,没有相当的成就,不可能评为大型专业学术协会的会士或者说院士。
北美小镇 发表评论于
不用争,外行人没法准确判断。但这个很快就能验证,科学成果必须可重复,否则不算。但只要能重复,就是板上钉钉的成果。美国学术作假的确实也不少,尤其以生物学科居多。

至于楼下那位拍马屁的五毛,闻海虎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跟美国院士没有半毛钱关系。Fellowship的级别低得很,每年0.5%的会员能申请到,刨去多数随便混的成员,多申请个几十年基本都能捞到。
bsmile 发表评论于
bluetag 发表评论于 2023-06-14 10:26:00
我觉得这个人说得没道理,只要测试本身没问题
=============
质疑的是担心这种转变可能是因为高压下各种微小接触的变化造成电阻的突然变化,如果是原有setup重新测量的话,的确有这个担心的。但是,磁性方面的测量和微小接触造成的电阻变化还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也不清楚为什么不能从磁性的结果去判断到底是否超导了。
宝刀屠龙 发表评论于
截至目前看,这个发现是否真实还没有结论
闻海虎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闻有理有据的质疑并不能否定Diaz实验成功的可能性
因为闻海虎的实验完全基于Diaz的报道,就像闻自己所说,N掺比多少,具体位置原文均没有说明
这就存在着一种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而Diaz恰恰将该最重要的参数隐匿不报道
闻海虎如此高调的质疑,也许恰恰是想通过舆论力量让Diaz拿出最核心参数来反驳
那样闻海虎团队就拿到Diaz该项研究最重要的突破性的成果
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不懂物理不知道,但理论上来说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当然,另一种可能性就是diaz把一个偶然的现象夸大到一个突破性发现,这种可能性目前也很高
bluetag 发表评论于
我觉得这个人说得没道理,只要测试本身没问题,不管这个样品是旧的新的,不管这个样品是谁做的,都是可以的,这件事情的重点是测试对不对能不能重复,不是样品能不能重复,不要说你不能重复样品,就算那个组自己都不能重复,只要有一个样品在,也是重大成就。
hkzs 发表评论于
我支持闻教授。他的说法逻辑严密,证据充分。
吃素的狼 发表评论于
呵呵,不吝同情闻海虎一把,南大内卷是背水一战,身后还有一帮子靠他吃饭的,不死磕没活路。

看在南大面子上,兲朝室温超导就此止步,别抄美国作业就是。

这样,大家都高兴。美国和兲朝,科技脱钩,就从这里开始,不香么?
shakuras2000 发表评论于
新玩意儿一般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如果两年内没人能复制,发表的成果就有问题了
abvysk2023 发表评论于
美国搞研究的那些人也要吃饭养老婆孩子的,如果拿了经费,出不了论文,合同就不会续签了。
令胡冲 发表评论于


1. 发在期刊上的科学实验必须是要复制的。否则,所有被撤稿的文章岂非都应该道歉赔偿。
2. 不发在期刊上的文章,你真做出了超导产品,自己去卖专利,那没有问题。

ChatGPT早就不在期刊上发研究文章了。别人复制不了也没啥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