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界炸了!团队实现室温超导 预订诺贝尔奖?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物理学界又被扔下一枚核弹!

还是因为那石破天惊、看上去分分钟要把诺奖斩获马下的四个字:

室温超导

并且这次,来自罗彻斯特大学的 Ranga Bias 团队,给出的结果压强更低,临界温度更高

新材料在约 21 ℃的室温条件下,加压到 1 万个标准大气压就会出现超导现象。

p.s. 人类已经可以在 5-6 万个大气压下合成钻石。

在拉斯维加斯,最新成果的发布现场,小小报告厅里挤满了各路物理大牛。包括高温超导先驱朱经武教授,以及此前一直在质疑室温超导的日内瓦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 Dirk van der Marel。

图源:周华 @aps,左一为朱经武

而在报告厅外,更是挤满了大批未能入场的物理学研究者,以至于保安需要不断驱散人群,防止消防隐患。

就在今天凌晨,Nature 还正式发表了 Dias 团队的新论文。时间戳显示,这篇论文在 2022 年 8 月投出,今年 1 月 18 日被 Nature 接收。

这事为何如此受关注?

毕竟如果室温超导成真,那么超导磁体相关研究,如粒子对撞机、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机等,都将获得新突破,还能降低我们日常生活中电力传输损耗的问题……总之是物理层面巨大的突破。

消息传开,全球都炸锅了。

相关问题直接连夜冲上知乎热搜第一。

Reddit 上,这一话题的热度也是隔几分钟就往上窜一窜。

状态嘛,就是一整个兴奋期待又充满犹疑。

兴奋的是,尽管 1GPa 的压力值仍然很高(约为 1 万个标准大气压),但在物理学中,已经是从高压到近常压的重大突破。

犹疑的是,事情很大条,但研究团队有黑历史——去年 10 月,该团队登上 Nature 封面的 " 首个室温超导体 " 论文,被 Nature 强制撤稿。

原因是 Nature 认为 Dias 他们的数据处理方式有问题。并且其实验结果也一直未能被成功复现。

这位老哥又搞啥大新闻?

不管怎么说,咱们还是先来看一下这枚 " 核弹 " 究竟包含哪些内容。

美国物理学会年会(APS)现场,科普了好几分钟超导发展史后,Ranga Dias 突然拿出重头戏——团队发现的又双叒一个室温超导新材料。

这种材料由镥 - 氮 - 氢(Lu-N-H)构成,它最爆炸的点在于,超导现象不仅能在 21 ℃的室温条件下实现,压强还从上百 GPa 降低到了 1GPa。

原本 Nature 那篇(撤稿的)论文介绍的新材料由氢 - 硫 - 碳组成,宣称在 15 ℃、267GPa 压强条件下,实现了室温超导,当时已经震惊了一众人。

另外,就连合成金刚石都需要 5GPa 压强和 1400 ℃高温……

当然,1GPa 仍然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标准大气压的 10000 倍(标准大气压约为 101.325kPa)。

Ranga Dias 在会议摘要中更是宣称:

有了这种材料,近常压超导和应用技术的黎明已经到来。

这种材料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团队先是从镥和氢的化合物上入手,测量了一通数据,发现在加入一点氮后,材料达成超导条件所需的温度数值变高了,最终合成了这种室温超导材料。

所以,团队如何判断自己的材料达到了超导条件?

理论上来说,仍然得靠两个效应判断。

一个是完全抗磁性,又称迈斯纳效应,能让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及超导体排斥体内的磁场。这种特性最大的用途是用来做磁悬浮。

另一个则是零电阻效应,指的是某种材料在常温时是导体、半导体甚至绝缘体,但当温度下降到某一特定值时,它的直流电阻突然下降为零。

通常用迈斯纳效应测量起来比较困难,不少研究用的都是零电阻效应的判断方法,即在某种条件下观察到材料电阻变为 0。

但具体到实验测量上就又没这么简单了。

这是因为在具体实验中,实际能测量的合成物样本往往非常小(使用金刚石等装置加压时,最大的压力只在两个金刚石的 " 尖对尖 " 之间出现),导致测量结果可能出现偏差。

与此同时,测量电阻值还需要给样品加上额外的装置,这又会对实验测量精度进一步提出要求,因此在获取测量数据后,往往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来判断材料是否达成了室温超导条件。

从数据测量方法上,团队仍然采用了和上次相似的一种方法——使用背景减法消除嘈杂背景信号。

这是在进行背景减法前的数据和处理后的实验结果:

这是团队测量这种材料实现超导所需的温度条件和压强图,其中在 1GPa 的时候,材料能在接近 21 ℃的温度条件下实现超导:

但比较奇怪的是,从上面这张图来看,随着压力继续增大,材料实现超导的温度数值又变低了……

遗憾的是,Dias 的这次分享并没有开放现场提问环节。

这次新材料的测量结果和数据是否真实,还得交给学术界的研究者去仔细鉴别。

研究者争议缠身

但正如不少网友所提醒的那样,Ranga Dias 其人,确实争议缠身。

前文说到,在 2020 年的时候,Dias 就宣布一种由氢 - 硫 - 碳三种元素组成的新材料可以实现室温超导(15 ℃,267GPa)。

尽管压力条件相较此次给出的结果,距离实际应用更远,但作为 " 首个室温超导成果 ",这项研究在当时同样轰动了学界,还登上了 Nature 封面。

然而,就在这篇论文发表后的两年间,围绕这项研究,可谓争议不断。其他实验室反复尝试,都未能复现结果。

2021 年 8 月 25 日,一个核心争议点被揪了出来:论文的磁化率数据有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 Dias 团队在处理原始数据时,用特殊方法对背景噪声进行了去除,但在论文中却没有针对这一数据处理方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提出 h 指数的理论物理学家 Jorge Hirsch 在验证数据之后,直接质疑 Dias 团队用多项式曲线拟合数据 " 是一种捏造 ",是 "一场科学骗局"。

到了 2022 年年底,这一出造假疑云发展到高潮:Nature 直接不管 9 位论文作者的集体抗议,强制撤下了他们的封面文章。

对于这一结果,Dias 的团队显然并不服气。上个月,他们又在 arXiv 上发了篇新文章,把大家质疑的种种数据重新测了一遍。

不过这一次,超导现象出现的温压条件有所变化:在 133Gpa 条件下,氢 - 硫 - 碳化合物的临界温度为 260K,约为零下 13 ℃。

但在争议之中,Dias 却已经为自己搞出的新材料成立公司,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来开发商用室温超导体。

除了这事儿外,Dias 老哥博士后期间发表的一篇论文也惹出过麻烦。

当时,他所在的哈佛大学团队宣布合成出了首个金属氢,论文发表在 Science 上。Dias 正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离谱的是,论文发表后,研究团队称由于操作失误,该金属氢样本已经损毁或消失

" 还需等同行复现 "

对于这次新成果,不同的网友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一批网友已经嗨了:

要是室温超导真的实现,意味着包括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在内的领域,全都会被新的技术颠覆。

甚至还有网友表示,这要是能整出来,绝对是诺奖级的研究成果。

还有网友已经开始探讨这种新材料的商业化落地可能性了。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发现了这里面的问题,整体抱持一种谨慎态度。

一方面,有网友已经发现,这个老哥黑历史比较多:

另一方面也有网友表示,对于这类研究,最好还是等一等同行复现的结果:

这次结果仍然只是一家之言,而不是同行评议的结果。

paladindancer 发表评论于
一万大气压听起来很恐怖, 一个大气压一平米10吨
Helloooo 发表评论于
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酸味
a7a8 发表评论于
一看是三哥,就觉得这事儿可能悬
zzbb-bzbz 发表评论于
一个印度裔学者的第二次忽悠而已,第一次已经被驳回
zxxxz 发表评论于
听惯了一滴血的故事,已经震惊不动了
寓形宇内 发表评论于
感觉城里有不少超导专家,牛!
还是稍安勿躁,静等第三方证实或证伪吧。
wd01702 发表评论于
结果能不能复制验证还有待观察,如果属实,朱经武情何以堪。这个Dias, 团队,学校, 顶多算二流。不过英雄莫问出处,希望是真的。还有一个现象,这次西方的主流媒体(非科学物理类)似乎并不太关心这个新闻,和之前实现的核聚变静能量增益的大幅报道有所不同。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一百个人做五花八门的研究, 别一开始就预设立场去问能不能实际应用?这一百个人中有一个的结果能实际应用,就行了。
goodmum 发表评论于
印度人嘛,擅长PPT吹牛,波音Max也吹了
gameon 发表评论于
国际物理界亚洲人真多。当然这种现象不仅是物理界,白人科学家断崖式巨减,应该和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过分自由,滥交,吸毒等放纵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有密切关系。
阿留 发表评论于

您理误解了,我是说的就是这位老兄的路子本身没有多大发展前景,接着照这个路子走,再做100年也做不出常温常压超导。BCS的理论极限在那里,要突破只能另辟新的原理,不能在里面打转。80年代的铜氧超导体有新的机理,可惜40年尚未搞清楚。如果以后能够理解并延申这个机理,那条路子比起高压氢化物还是更有发展前景。


问题哥 发表评论于 2023-03-10 07:25:11


这位老兄的东西也许不行,但你能说100年后没有室温超导的应用?... 一百年前也有人说人类的发明和进步都差不多了。。。
秋林小屋 发表评论于
一万个大气压。。还是个没用的玩意。超导叫叫40年了,还是不能实用。
大荣确 发表评论于
Covid-19已经扒掉了世人仰视奉做圭臬的美国医学的底裤,充分说明美国科技与教育界白左当道,充斥着政治正确的各类学术骗子,已经烂透了。这次所谓的高温超导,就算是真的,在工程应用上绝无可能,基本和骗局无异。
亮油 发表评论于
华人好像没沾上边。
阿留 发表评论于
您说的有道理。另一方面,基础研究要看其有没有揭示新的原理,还是在已知的老路上挣扎。这次的具体情况,从到目前为止的结果来看,属于后者,既尚无原理上的突破,且数据本身说服力也不够,甚至原文说连N:H的配比都没测清楚,如何叫人重复?因此不但明年,恐怕100年都不会有应用。这种甄别的机制还是需要的,毕竟资源有限,纳税人的钱也不是可以乱花的。

吃货2001 发表评论于 2023-03-10 06:48:13
希望今天有突破,明年就能应用,这种思维就是中国科技永远落后的原因。国家那么强大了,就应该把一批科学家养起来,随便他们研究什么,也不去考核,只要有1%做出了突破性的东西,那就值得了
吃货2001 发表评论于
希望今天有突破,明年就能应用,这种思维就是中国科技永远落后的原因。国家那么强大了,就应该把一批科学家养起来,随便他们研究什么,也不去考核,只要有1%做出了突破性的东西,那就值得了。
gamlastan 发表评论于
离实际应用还差10万八千里呢。这人被质疑过。看看这次,如果有人能重复他的实验,说明是真的。
Bslrim 发表评论于
楼下阿留说中了核心,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数据误差根本就不在置信区间内,只能说有可能是真的存在,而且这个老哥劣迹斑斑,基本上来说是来搞笑的。
zhanglao9 发表评论于
印度人已经掌握了在民主社会成功的秘诀,就是讲究故事的生动完整,真假其实不重要。这位老兄,一直有争议,没有印度人去打假,大家反而齐声赞扬,热烈鼓掌。很多华人,过分自卑自贱自恨,一天到晚打假,恨不能一天打自己几十个耳光。以前有个叫韩春雨的人,发了了好论文,只是因为学校比较差,就被恶毒攻击,肆意污蔑,这种现象对华人群体是致命的。
阿留 发表评论于
您说得对,实际上这种方法只能在几十微米的局部实现1GPa,这就是为什仫需要去除背底。但学理工科的都知道这个很tricky,背底是10000你的信号是0.1,想测得准确很不容易,很可能出现不同的artefact。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仍有质疑,而且作者本人的标题也是"Evidence of ...",不敢那么肯定。

至于在一个材料内部实现1GPa的宏观应力而不是局限在几十微米的范围,这个一般是非常不稳定的,金属材料一般都已经塑性形变屈服甚至断裂了,离子和共价键为主的材料也会产生裂纹甚至碎成粉。所以如果这个实验不能解释一些机理上的突破的话,它本身并无任何实用价值。

borisg 发表评论于 2023-03-10 02:48:50
"疑点是,1万大气压下,如何控制温度低到21度C? 不用火花塞的柴油发动机发动时是多少大气压?16个,温度足可以引燃柴油了。1万个大气压下,介质温度是多少?"

The photo showed the pressure was achieved by squeezing the material sheet with two diamond points. This is rather problemic because it is not the same pressure from all directions, the stress in the material is not isotropic. I would approach this method with caution.
阿留 发表评论于
即使结果是真的,也无法实用,况且理论上这个思路也没有突破最传统的BCS框架,最早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Ashcroft 1968年的理论文章,那时候是想把氢高压下变成金属以提高超导温度,这个预言本身就是基于BCS的。2015年德国一个组率先实现了高压下氢化物的超导。理论和实验的原创都不在他这里,如果没有新机理的话,即使是真的也得不了诺奖。现在他的实验连N:H比例都没有测清楚,想重复也不容易。
相信事实 发表评论于
如果是真的,当然是划时代的重大发现。“高温”超导到今天的室温超导当然是巨大的进步。一万个大气压现代技术也不难实现。

但是,这首先当然是需要大家能够重复证明它,不能说全世界独此一份,这不是科学。
北卡山人 发表评论于
我一概不信,等印证后再说。 离具体应用还差得远
大头鱼001 发表评论于
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就不要瞎质疑了。这个实验的条件相对宽松很多,而且数据也比较完整,其他实验室容易重复,应该很快就会得到验证或者否定。主观判断,在这种条件下,相信造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太容易被验证或者否定了。
pltc63 发表评论于
一是美国,一是印裔,两者加一块肯定是骗子
fonsony 发表评论于
如果象此文所说的那这些人的目的是骗钱来支持研究用、像极了以前有一女说滴血可检测出所有的病
borisg 发表评论于
"疑点是,1万大气压下,如何控制温度低到21度C? 不用火花塞的柴油发动机发动时是多少大气压?16个,温度足可以引燃柴油了。1万个大气压下,介质温度是多少?"

The photo showed the pressure was achieved by squeezing the material sheet with two diamond points. This is rather problemic because it is not the same pressure from all directions, the stress in the material is not isotropic. I would approach this method with caution.
为什么到处要注册 发表评论于
tracking record 很有问题啊
太宇 发表评论于
疑点是,1万大气压下,如何控制温度低到21度C? 不用火花塞的柴油发动机发动时是多少大气压?16个,温度足可以引燃柴油了。1万个大气压下,介质温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