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北大博士当城管: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寒冬来临

北大博士当城管: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寒冬来临

文章来源: RFA自由亚洲 于 2022-05-20 09:22:2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今年夏天中国将迎来人数最庞大的一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即失业”问题依旧严峻的形势下,最近一份公务员拟录用名单中,更见北大博士当基层城管。有分析指,中国高校毕业生面临最糟糕的就业寒冬。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8日前往云南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现场考察,他向学生表示:“祝同学们拿到称心如意的岗位”,不过这对今年夏天1076万名大学毕业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学生签约率跌至23%

根据智联招聘5月17日发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截止5月,男性毕业生签约率约22%,女性毕业生仅有10%。今年中国将迎来1076万名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再创新高。不过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接连受到疫情冲击,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困难。

北京市朝阳区日前公布2022年拟录用公务员名单中,许多录取者为中外名校毕业,其中高达三分之二拥有硕士、博士学历。属于基层单位的城管,也成为热门职位之一,有北京大学博士报考并被获录用,将担任北京酒仙桥街道城管执法一职;也有海外名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归硕士被录用作“城管监察”。

一名在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向本台记者坦言,现在中国就业情势严峻,因此他在博士毕业后,暂时没有返回中国的计画:“现在就业是很难啊,我认识的 在中国的人大部分在考公务员。考公务员的大部分是本科或硕士,因为民间企业的待遇不好,钱少事多。”

除了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企业经营之外,私人企业的竞争也相对高,面对“内卷”加剧的中国社会,安稳、保障的工作条件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该名留学生就表示:“中国的工人权益是不怎么受保护的,做公务员确实是比较好的选择,至少不会被轻易裁员。”

加强政策辅导 加速人才流动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5月16日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4月,全国城镇失业率为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16到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2%,更是创历史新高。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自4月底以来,也三度在会议中强调“稳就业”,显示中国的就业形势挑战不容小觑。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政府部门、跨国企业是毕业生的首选,僧多粥少的情况造成“毕业即失业”问题加剧,引导毕业生往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政策调整空间相当大。程方平表示:“关键是国家相关的一些政策,要懂得去引导大家,并不是只有在北上广才有机会,中国那么大,那怕是一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机会,这方面的导向和政策力度应该大一点。”

前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何瑞恩(Ryan Hass)在5月16日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也提到,中国面临著城乡发展不均,以及城市、农村居民的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平等:“由于中国有相当严格的户口制度,即允许人民在国内流动的登记制度,这件事加剧了(城乡发展)分歧。由于人民在这个国家流动非常困难,因此限制了顶尖人才到可以发挥他们最大才能和潜力的地方。”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毕业生已经主动降低就业期待,譬如本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人民币,比去年的6711减少约6%。其中期望月薪4000元以下的占比12.8%,高于2021年的8.9%。

《联合早报》访问一名苏州大学应届毕业生就坦言,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她已经不抱著到一线城市或大型企业上班的希望,现在只要在招聘网站上看到适合的岗位,不论哪个城市、只要公司规模不小于100人,薪水不低于6000元,她都会投出简历。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被指涉种族歧视,这家瑞士手表品牌翻车了
把老百姓当傻子的操作,开始行不通了!
上市一个月后,中国芯片公司向美国巨头“宣战”
这次“双普会”阿拉斯加会晤,10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普京:若当年是特朗普做总统,俄乌冲突或可避免

24小时讨论排行

87岁书画家范曾被曝遭娇妻卷走20亿 女儿称父亲失联
特朗普:普京不想停火而想达成全面协议 我认为更好
普京被赞英语流利,与特朗普同车无需翻译
谷爱凌发文称在新西兰训练时因人为事故受伤
雷蒙多谈AI竞争:阻止中国是件蠢事
“双普会”握手藏玄机:开场热情似火,闭幕暗藏冷意
在苍山寻找自闭症孩子的五天,搜救者透露关键
“杨兰兰”视频出庭,未缴纳“天价保释金”
我问AI “受够我老公了怎么办”,它回答:“杀了他”
网友偶见张纪中两个儿子发生争执 妻子与保姆劝架
美国“恐怖数据”平稳增长 美联储50基点降息成泡影?
男子在杨靖宇将军雕像前“搬家式”拿供品,网友评价...
与普京会晤后,特朗普回答了一个涉及中国的问题
希拉里称将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但有个条件
王毅将访问印度 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第24次会晤
质疑校服质量被拘留,不能对公民监督零容忍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北大博士当城管:千万毕业生的就业寒冬来临

RFA自由亚洲 2022-05-20 09:22:22

今年夏天中国将迎来人数最庞大的一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即失业”问题依旧严峻的形势下,最近一份公务员拟录用名单中,更见北大博士当基层城管。有分析指,中国高校毕业生面临最糟糕的就业寒冬。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18日前往云南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现场考察,他向学生表示:“祝同学们拿到称心如意的岗位”,不过这对今年夏天1076万名大学毕业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学生签约率跌至23%

根据智联招聘5月17日发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截止5月,男性毕业生签约率约22%,女性毕业生仅有10%。今年中国将迎来1076万名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再创新高。不过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接连受到疫情冲击,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困难。

北京市朝阳区日前公布2022年拟录用公务员名单中,许多录取者为中外名校毕业,其中高达三分之二拥有硕士、博士学历。属于基层单位的城管,也成为热门职位之一,有北京大学博士报考并被获录用,将担任北京酒仙桥街道城管执法一职;也有海外名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归硕士被录用作“城管监察”。

一名在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向本台记者坦言,现在中国就业情势严峻,因此他在博士毕业后,暂时没有返回中国的计画:“现在就业是很难啊,我认识的 在中国的人大部分在考公务员。考公务员的大部分是本科或硕士,因为民间企业的待遇不好,钱少事多。”

除了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企业经营之外,私人企业的竞争也相对高,面对“内卷”加剧的中国社会,安稳、保障的工作条件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该名留学生就表示:“中国的工人权益是不怎么受保护的,做公务员确实是比较好的选择,至少不会被轻易裁员。”

加强政策辅导 加速人才流动

中国国家统计局在5月16日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4月,全国城镇失业率为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16到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2%,更是创历史新高。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自4月底以来,也三度在会议中强调“稳就业”,显示中国的就业形势挑战不容小觑。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政府部门、跨国企业是毕业生的首选,僧多粥少的情况造成“毕业即失业”问题加剧,引导毕业生往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政策调整空间相当大。程方平表示:“关键是国家相关的一些政策,要懂得去引导大家,并不是只有在北上广才有机会,中国那么大,那怕是一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机会,这方面的导向和政策力度应该大一点。”

前白宫国安会中国事务主任何瑞恩(Ryan Hass)在5月16日举办的一场研讨会上也提到,中国面临著城乡发展不均,以及城市、农村居民的资源和机会分配不平等:“由于中国有相当严格的户口制度,即允许人民在国内流动的登记制度,这件事加剧了(城乡发展)分歧。由于人民在这个国家流动非常困难,因此限制了顶尖人才到可以发挥他们最大才能和潜力的地方。”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毕业生已经主动降低就业期待,譬如本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人民币,比去年的6711减少约6%。其中期望月薪4000元以下的占比12.8%,高于2021年的8.9%。

《联合早报》访问一名苏州大学应届毕业生就坦言,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她已经不抱著到一线城市或大型企业上班的希望,现在只要在招聘网站上看到适合的岗位,不论哪个城市、只要公司规模不小于100人,薪水不低于6000元,她都会投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