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张文宏危矣?已被邬惊雷取代?上海疫情背后政治角力

张文宏危矣?已被邬惊雷取代?上海疫情背后政治角力

文章来源: 横河 于 2022-03-30 14:45:27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上海专家张文宏被党官邬惊雷取代?

上海疫情,奇怪的人事变动。4天前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还是由张文宏介绍情况,张文宏的相关头衔是“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本人是感染科主任,算是专业对口。那次新闻发布会张说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上海防控策略使传播指数级的上升被打断,我们采取的不是封城策略,我们不断在做滚动筛查”。

不过28日,同样是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情况的换了一个人,是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不过这次多了个头衔:“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组长”。和张文宏头衔比较,少了专家组几个字,但显然是同一个位置,查了一下,上海市这个头衔是28日第一次出现,以前没有。

这说明,张文宏的位置确实被邬惊雷取代了。

邬惊雷曾经的专业是儿科心血管和重症监护,但从2004年担任复旦医院管理处处长开始就成为行政官员了,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市卫健委主任。显然,这是一个政治任命,用党的领导取代专家。这说明,上海的防疫模式很可能将从独特的“精准防控”转变为更接近全国的封城的动态清零。

上海精准防控突然变成封城

此前上海防疫确实有独特性,主要在防控方面不采取一刀切的大面积封城,而是小范围的控制,效果一直都还可以,上海人也以其独特的防疫而自豪。不过到了奥密克戎变种传播开来之后,上海的病例同样以指数级上升,最终不得不采取封城的措施,这次突击封城从宣布到执行只有几个小时,把上海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而且封城也是很奇怪的,4月1日前四天封浦东,后四天封浦西,这似乎没有很多道理可讲,因为封浦东浦西的金融、经济等并不是重复而更多是相关,或互补,分批封并不能减少对经济的冲击,只有两个可能的好处,1)名声好听些,上海这个世界大都市并没有全面封城,2)上海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只能分两批做。

封城前的几小时,上海发生了抢购潮,人挤人,就和很多地方做核酸检测一样。这就使人怀疑封城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减少传播,那抢购就是个传播最好的机会。这是不是上海官员消极抵制的方式呢?要知道,上周上海官员还对是否采取更激烈的封城措施举棋不定,甚至有专家表示封城不可行,不知那位专家是不是张文宏,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同意封城而被替换了。

其实上海这波疫情并不严重,28日发布的消息是,27日全天新增50例本土确诊病例和3,450例无症状感染者,而50例确诊病例全部是轻症。最新是29日新增本土病例4,477例。如果是共存方案,根本就无需采取任何措施,更不可想像将上海这个二千万人口的城市封城。

精准防控不可持续 背后的政治角力

那么,如果上海继续采用精准防控,有没有可能很快看到拐点并成功控制住呢?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

1)精准防控并不是基本政策,而是具体措施,基本政策还是动态清零,这只是在动态清零这个大前提下无可奈何的小动作而已,只要动态清零不可行,任何具体措施迟早要出问题。而我一直认为,动态清零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是把打压民众的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维稳方式应用到病毒,但这种传播力强但病症有轻有重还有无症状传播的病毒是无法消灭的。

2)由于长期执行动态清零,加上中国国产疫苗的效率很值得怀疑,中国现在的群体免疫情况并不清楚,很可能很不乐观,上海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地自己实行一套共存政策。上海的群体免疫情况和全国是一样的。

3)来自中央的压力,习近平17日有个指示,坚持动态清零,同时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小代价最大效果永远是对的,但是不可执行的。只要坚持动态清零,代价就会非常大,当然中共和民众对代价的定义不同。

对中共来说,人的损失,包括因防疫措施不能就医而死亡的、精神压力的、生活困难的、自杀的,都不算代价,或算最小代价。但对这些被封的民众来说,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而且即使从中共角度,代价虽小,也不能达到最大效果,什么是最大效果?不影响经济?上海这个仅有的还能提供国家财政的都封城了,还有什么效果可言?或者说效果是能证明制度优越?

4)其实奥密克戎出现后,应该是个很好的机会放弃动态清零而采用和病毒共存的政策,因为病情轻,传播快,就当是天然疫苗好了,我看比疫苗的副作用还小,看看上海27日的数据就知道了,3,500例,1/70有症状还是轻症。从科学上这是最好的了。而且由于上海的特殊性,还可以做个试点。结果不是让上海试点共存,却反过来让上海学全国封城去了,失去了一个好机会。这是政治战胜科学的典型例子。

从上海的防疫政策变化可以看出,当前在中共高层的政治角力还是很激烈的,疫情和乌克兰局势一样,都会对中共二十大的人事布局甚至习近平连任有影响。我们可以继续观察这两个大事件的发展以及中共在其中的表现。

查看评论(38)

24小时热点排行

回族新娘天仙颜值 全网热议 摄影师认证:家族出美女
喜大普奔!美国汽车终于要废除“自动启停”功能了
42岁“兔女郎”交不起房租睡帐篷 曾日入过万元住庄园
抓错人!清纯女生没闯红灯 但仍将被驱逐 全美热议
聊天记录曝光!河海大学女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

24小时讨论排行

拦不住?全球顶尖科学家涌入中国
美国禁止全球使用华为昇腾AI芯片,强化出口管制
特朗普口出恶言:“欧盟比中国更恶劣”
降税消息一出 美企CEO凌晨跳下床催中国工厂出货
南非总统痛斥59名赴美白人难民是逃避问题的“懦夫”
太嚣张了!纽约青少年移民组帮派 围殴纽约警察
拉美国家齐聚北京开大会 这国确认加入一带一路
又有学者炮轰习近平!北大女教授:只会画大饼…
川普松口!不排除"亲上火线"和习近平谈贸易协议
乌克兰"够清醒",自知"无法收复全部失地",也"不会加入北约"
大动作!中俄就共建月球核电站签署合作备忘录
印度学者:中国能让美国达成协议 我们强硬起来也能
李承鹏:写在5.12的爱国帖(未删节版)
希望与无望,繁荣与萧条:美国人应该了解的两个中国
这大国转强硬 拟对美加征关税 川普回归后首次报复
为拉回支持率 川普正采取他曾猛烈反对的左翼政策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张文宏危矣?已被邬惊雷取代?上海疫情背后政治角力

横河 2022-03-30 14:45:27


上海专家张文宏被党官邬惊雷取代?

上海疫情,奇怪的人事变动。4天前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还是由张文宏介绍情况,张文宏的相关头衔是“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本人是感染科主任,算是专业对口。那次新闻发布会张说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上海防控策略使传播指数级的上升被打断,我们采取的不是封城策略,我们不断在做滚动筛查”。

不过28日,同样是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情况的换了一个人,是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不过这次多了个头衔:“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组长”。和张文宏头衔比较,少了专家组几个字,但显然是同一个位置,查了一下,上海市这个头衔是28日第一次出现,以前没有。

这说明,张文宏的位置确实被邬惊雷取代了。

邬惊雷曾经的专业是儿科心血管和重症监护,但从2004年担任复旦医院管理处处长开始就成为行政官员了,曾任上海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市卫健委主任。显然,这是一个政治任命,用党的领导取代专家。这说明,上海的防疫模式很可能将从独特的“精准防控”转变为更接近全国的封城的动态清零。

上海精准防控突然变成封城

此前上海防疫确实有独特性,主要在防控方面不采取一刀切的大面积封城,而是小范围的控制,效果一直都还可以,上海人也以其独特的防疫而自豪。不过到了奥密克戎变种传播开来之后,上海的病例同样以指数级上升,最终不得不采取封城的措施,这次突击封城从宣布到执行只有几个小时,把上海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而且封城也是很奇怪的,4月1日前四天封浦东,后四天封浦西,这似乎没有很多道理可讲,因为封浦东浦西的金融、经济等并不是重复而更多是相关,或互补,分批封并不能减少对经济的冲击,只有两个可能的好处,1)名声好听些,上海这个世界大都市并没有全面封城,2)上海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只能分两批做。

封城前的几小时,上海发生了抢购潮,人挤人,就和很多地方做核酸检测一样。这就使人怀疑封城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减少传播,那抢购就是个传播最好的机会。这是不是上海官员消极抵制的方式呢?要知道,上周上海官员还对是否采取更激烈的封城措施举棋不定,甚至有专家表示封城不可行,不知那位专家是不是张文宏,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同意封城而被替换了。

其实上海这波疫情并不严重,28日发布的消息是,27日全天新增50例本土确诊病例和3,450例无症状感染者,而50例确诊病例全部是轻症。最新是29日新增本土病例4,477例。如果是共存方案,根本就无需采取任何措施,更不可想像将上海这个二千万人口的城市封城。

精准防控不可持续 背后的政治角力

那么,如果上海继续采用精准防控,有没有可能很快看到拐点并成功控制住呢?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

1)精准防控并不是基本政策,而是具体措施,基本政策还是动态清零,这只是在动态清零这个大前提下无可奈何的小动作而已,只要动态清零不可行,任何具体措施迟早要出问题。而我一直认为,动态清零是不可行的,因为这是把打压民众的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维稳方式应用到病毒,但这种传播力强但病症有轻有重还有无症状传播的病毒是无法消灭的。

2)由于长期执行动态清零,加上中国国产疫苗的效率很值得怀疑,中国现在的群体免疫情况并不清楚,很可能很不乐观,上海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地自己实行一套共存政策。上海的群体免疫情况和全国是一样的。

3)来自中央的压力,习近平17日有个指示,坚持动态清零,同时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是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小代价最大效果永远是对的,但是不可执行的。只要坚持动态清零,代价就会非常大,当然中共和民众对代价的定义不同。

对中共来说,人的损失,包括因防疫措施不能就医而死亡的、精神压力的、生活困难的、自杀的,都不算代价,或算最小代价。但对这些被封的民众来说,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而且即使从中共角度,代价虽小,也不能达到最大效果,什么是最大效果?不影响经济?上海这个仅有的还能提供国家财政的都封城了,还有什么效果可言?或者说效果是能证明制度优越?

4)其实奥密克戎出现后,应该是个很好的机会放弃动态清零而采用和病毒共存的政策,因为病情轻,传播快,就当是天然疫苗好了,我看比疫苗的副作用还小,看看上海27日的数据就知道了,3,500例,1/70有症状还是轻症。从科学上这是最好的了。而且由于上海的特殊性,还可以做个试点。结果不是让上海试点共存,却反过来让上海学全国封城去了,失去了一个好机会。这是政治战胜科学的典型例子。

从上海的防疫政策变化可以看出,当前在中共高层的政治角力还是很激烈的,疫情和乌克兰局势一样,都会对中共二十大的人事布局甚至习近平连任有影响。我们可以继续观察这两个大事件的发展以及中共在其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