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复旦证实数学系党委书记身亡 割喉案幕后细节曝光

复旦证实数学系党委书记身亡 割喉案幕后细节曝光

文章来源: 香港01 于 2021-06-09 09:08:3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北京时间6月7日,中国知名学府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命案,一名教职人员持刀将该校某学院的中共党委书记割喉杀害。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6月8日发布消息,证实该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

命案发生后,姜文华在复旦大学被捕。(微博@冲锋号角)

据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6月8日发布消息,“2021年6月7日下午,我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同志不幸遇害身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学校及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全力配合警方开展调查,竭力做好善后工作。”

据警方通报,当日下午14时52分,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为39岁的姜姓教师,警员到场将其控制,经急救人员现场确认,被害的49岁王姓男子已死亡,身份是疑犯的同事。

经初步审讯,疑犯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现疑犯已被刑事拘留,案件进一步侦办中。

根据网络流传的画面,姜姓疑犯被警方制服后跪坐在地上,他衣服破烂,全身布满血迹,双手也被扣上。

命案发生后,有人公布和受害者王永珍的聊天记录,指责复旦大学将女儿强制送入精神病院致死,更多详情请点击图集:

警员问他从哪里过来,戴着眼镜的他镇定地说“从家里过来的”,并清楚地说出住址。

当被问到动机时,他称有人编造“谣言”,并略带激动地说:“在单位内受到很多陷害,受到很多恶劣的待遇。”

据悉,这名姜姓疑犯的全名是姜文华。2004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本科期间,他曾获得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该奖项被称为复旦大学最高奖项。

之后,姜文华于2009年在美国取得统计学博士,并在当地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返回中国并在苏州大学任职,但几年后不获续约,转到复旦任教,签约六年,不过最近因不达标被解聘。而被害人王姓男子是学院的中共党委书记,6月7日正是他向姜文华宣布解雇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事发后引起舆论讨论的并非案件本身,而是中国高校推进的“非升即走”制度。

何为“非升即走”?简单来说,即教师通不过考核,达不到晋升目标,就将离开。

据微信公号“高等教育评论”5月27日发表的文章,这项制度源起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预聘——长聘”(tenure-track)制度的一部分。

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和美国高校协会经过长期劳工斗争的产物,制度实行的初衷是使学者免受市场规律的挤压,一方面保障学术生产,另一方面保护学术自由。高校依靠该制度,遴选具有学术潜力的教师,教师通过终身教职制获得优厚待遇、维护自身权益。

文章称,终身教职制在欧美高校已拥有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种人事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分级流动、末位淘汰”,通过引入竞争淘汰机制,鼓励竞争、促进流动。中国高校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虽然在理念上借鉴自美国高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较大差异。

中国高校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探索始于90年代。1993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非升即走”实施方案,并在部分院系开展试点。此后二十年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陆续实施了相关人事制度改革。

从理念上讲,“非升即走”制度有助于盘活人才资源,激活教师的科研主动性,优化师资结构等,但与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相比,中国高校“非升即走”制度很明显尚未能够达到高校和教师双方权益的平衡。

这也解释了该制度为什么在过去推行的过程中,引起不少争议:2004年,清华大学教师刘求生在经管学院任教六年后因考核不合格,学校不再与其续约,随后其将学校告上法庭;2016年,中山大学教师李思涯因为错过了“升”的机会,对学院院长甘阳暴力相向。

总之,近些年来“非升即走”制度从来没有离开过争议的“压力场”。这不仅让人好奇,这项在美国等高校行之有效,行之多年的一项制度,为什么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究竟原因是什么?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2019年在《中国科学报》发文解释,首先,美国的助理教授可以招聘大量博士研究生,但在中国每位教师一年不能招收超过三名博士生,很多年轻教师甚至根本没有博士生招生资格,这使得他们在科研的一开始就“人单势孤”。

其次,美国助理教授科研场地比较有保障,而这点在中国却很难做到,一些年轻教师想开展实验,就必须求助他人,如果性格内向,就可能寸步难行;此外,美国高校的教师岗位招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中国某些高校的岗位设置却不是很清晰,不管这些人能力是否真的突出,反正先把人招过来再说。

除招聘模式的差别外,在评审方式上,双方也有不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美国高校实行的终身教职制度,对应的是教师同行评价、学术同行评价,而中国大学推进的“短聘—长聘”制,对应的却是行政评价。

这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行政和利益因素干扰,可能出现“朝令夕改”,来一任领导就换一套评价体系的情况。同时,这也会诱发教师为了达到指标工作而做出急功近利行为。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35)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一场思想的巨震,正在美国发生
华裔女生引毛语录 主张政治暗杀遭肉搜 网:遣返她
她是谁?那位成都骑车自杀的女生
川普被澳洲记者提问惹毛 手指对方:安静!
润美失败后,他们的人生何去何从




24小时讨论排行

习近平似仍沉醉于阅兵 要籍此完善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川普竞选时说让电费减半 现在美国电价正迅速上涨
吉米坎摩尔暗示柯克案疑凶或是川普支持者 节目遭停播
美国各地僱员陆续因"庆祝"遭解僱 万斯呼吁举报
奥巴马又开怼,白宫反击:他一有机会就制造分裂
川普怒告纽时索赔150亿 美媒终尝到“愤怒的铁拳”?
川普访中将成行?传中国买500架波音、大豆
宾州爆枪击案 警员3死2伤 现场“连珠炮”似的枪响…
数额巨大!两华人篡改礼品卡诈骗案 你花钱他赚钱!
美网球选手在华发表“冒犯中国菜”言论 被斥“极无知”
AI应用快速渗透 引爆美国电力荒!核能重返C位
沙特高调与巴基斯坦军事结盟,打破以色列核威慑
川普扬言:半导体与药品关税将高于25% 缺药潮将至?
大豆,中国的贸易战筹码和美国农民的危机
给川普国王级排场!英国出动1300人、120匹骏马…
不满企业给川普政府送钱!中国突然封杀辉达AI晶片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复旦证实数学系党委书记身亡 割喉案幕后细节曝光

香港01 2021-06-09 09:08:30

北京时间6月7日,中国知名学府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命案,一名教职人员持刀将该校某学院的中共党委书记割喉杀害。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6月8日发布消息,证实该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

命案发生后,姜文华在复旦大学被捕。(微博@冲锋号角)

据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6月8日发布消息,“2021年6月7日下午,我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同志不幸遇害身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学校及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全力配合警方开展调查,竭力做好善后工作。”

据警方通报,当日下午14时52分,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某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犯罪嫌疑人为39岁的姜姓教师,警员到场将其控制,经急救人员现场确认,被害的49岁王姓男子已死亡,身份是疑犯的同事。

经初步审讯,疑犯自述因工作关系对被害人怀恨在心,故对其实施侵害。现疑犯已被刑事拘留,案件进一步侦办中。

根据网络流传的画面,姜姓疑犯被警方制服后跪坐在地上,他衣服破烂,全身布满血迹,双手也被扣上。

命案发生后,有人公布和受害者王永珍的聊天记录,指责复旦大学将女儿强制送入精神病院致死,更多详情请点击图集:

警员问他从哪里过来,戴着眼镜的他镇定地说“从家里过来的”,并清楚地说出住址。

当被问到动机时,他称有人编造“谣言”,并略带激动地说:“在单位内受到很多陷害,受到很多恶劣的待遇。”

据悉,这名姜姓疑犯的全名是姜文华。2004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本科期间,他曾获得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该奖项被称为复旦大学最高奖项。

之后,姜文华于2009年在美国取得统计学博士,并在当地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返回中国并在苏州大学任职,但几年后不获续约,转到复旦任教,签约六年,不过最近因不达标被解聘。而被害人王姓男子是学院的中共党委书记,6月7日正是他向姜文华宣布解雇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事发后引起舆论讨论的并非案件本身,而是中国高校推进的“非升即走”制度。

何为“非升即走”?简单来说,即教师通不过考核,达不到晋升目标,就将离开。

据微信公号“高等教育评论”5月27日发表的文章,这项制度源起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预聘——长聘”(tenure-track)制度的一部分。

终身教职制度是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和美国高校协会经过长期劳工斗争的产物,制度实行的初衷是使学者免受市场规律的挤压,一方面保障学术生产,另一方面保护学术自由。高校依靠该制度,遴选具有学术潜力的教师,教师通过终身教职制获得优厚待遇、维护自身权益。

文章称,终身教职制在欧美高校已拥有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种人事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分级流动、末位淘汰”,通过引入竞争淘汰机制,鼓励竞争、促进流动。中国高校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虽然在理念上借鉴自美国高校,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较大差异。

中国高校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探索始于90年代。1993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非升即走”实施方案,并在部分院系开展试点。此后二十年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陆续实施了相关人事制度改革。

从理念上讲,“非升即走”制度有助于盘活人才资源,激活教师的科研主动性,优化师资结构等,但与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相比,中国高校“非升即走”制度很明显尚未能够达到高校和教师双方权益的平衡。

这也解释了该制度为什么在过去推行的过程中,引起不少争议:2004年,清华大学教师刘求生在经管学院任教六年后因考核不合格,学校不再与其续约,随后其将学校告上法庭;2016年,中山大学教师李思涯因为错过了“升”的机会,对学院院长甘阳暴力相向。

总之,近些年来“非升即走”制度从来没有离开过争议的“压力场”。这不仅让人好奇,这项在美国等高校行之有效,行之多年的一项制度,为什么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究竟原因是什么?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2019年在《中国科学报》发文解释,首先,美国的助理教授可以招聘大量博士研究生,但在中国每位教师一年不能招收超过三名博士生,很多年轻教师甚至根本没有博士生招生资格,这使得他们在科研的一开始就“人单势孤”。

其次,美国助理教授科研场地比较有保障,而这点在中国却很难做到,一些年轻教师想开展实验,就必须求助他人,如果性格内向,就可能寸步难行;此外,美国高校的教师岗位招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中国某些高校的岗位设置却不是很清晰,不管这些人能力是否真的突出,反正先把人招过来再说。

除招聘模式的差别外,在评审方式上,双方也有不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美国高校实行的终身教职制度,对应的是教师同行评价、学术同行评价,而中国大学推进的“短聘—长聘”制,对应的却是行政评价。

这导致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受行政和利益因素干扰,可能出现“朝令夕改”,来一任领导就换一套评价体系的情况。同时,这也会诱发教师为了达到指标工作而做出急功近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