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文章来源: 华兴评论 于 2020-04-27 08:15:5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雷颐老师发表的《为何晚清政府的“改革开放”没有成功》的演讲很精彩,通过对历史深入浅出的分析,为在场近百位会员解读清政府是如何错失改革机遇,最终走向覆亡。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下内容根据雷颐老师现场演讲整理,有删节)

晚清改革的失败源于制度滞后,所有变革都非常被动,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不得已一点点做出改变。这种滞后导致了最终的灭亡。

观念和利益的问题

导致清政府的改革滞后

改革滞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观念的原因,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变化和现代化对中国的挑战。二是利益的原因,现代性的制度改革影响到皇家的利益。

最早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林则徐就认为英国的武器那么好,我们应该向英国学习。但是道光皇帝给了一个批示:一派胡言。事实上当时人们就是这种观念。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做了件在当时犯忌的事,他组织翻译了《四洲志》。魏源在这个基础上搜集更多的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还是在世界的中心,中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就是武器不如狄夷,只要学习它的武器,就能把它打败。

观点出来,石破天惊,从朝廷到读书人再到一般士绅,只要知道这本书的人,绝大多数都很愤怒,觉得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用今天的话说,你身为一个高级干部,怎么能主张全盘西化,所以《海国图志》很快被禁了。

作为一个政府和狄夷打仗,它的武器比我好,把我打败了,我要想办法用他的武器,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政府。但为什么清政府就不允许?

华夏是世界的中心

其他的国家都是狄夷

这里我们要说到更深远的一个传统观念,就是中国历来所谓的国际关系,就是和东亚周边国家的关系,而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比中国发达。无论是日本、朝鲜、越南,还是其他东南亚有些还不能称之为国家的地方,都是在学中国。

所以中国从春秋时候起,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叫做狄夷和华夏,把北边的非华夏文化的称为狄,把南邦称为蛮,把西边的非华夏文化称为戎,把东边称为夷。

这种观念在千百年里发展成一种很深厚的理论: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只能我们去感染他们,改变他们,因为那些都谈不上是文明。只有我们是文明的,不可能是我们向他们学习。

外交部一旦成立

中国就不再是天朝上国

所以清政府是没有平等外交这个观念的。

直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在八国联军的强迫下,必须成立一个外交部,中国才有外交部。鸦片战争之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南方五口通商,清政府用一个什么机构和他们打交道?

清政府觉得自己还是天朝上国,不能用外交部,一旦成立外交部就标志着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国了。但是英国的船炮又很厉害,必须得有一个机构来和他们打交道,怎么办?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用地方官来跟他们打交道。

清政府觉得特别巧妙,自鸣得意,其实是被固有的观念绊住手脚,非常缺乏远见。

外交权应该是中央的,在近代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哪个地方掌握了外交权,地方官的权力就会很大。所以袁世凯当了北洋大臣,北洋军阀做大,而清政府毫无办法。

所以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真正的误国?

是坚持中国有几百年传统,宁愿打败仗也不向狄夷学习,是真正的爱国;还是像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承认东方有优长之处,是真正的爱国呢?

把盲目排外称之为爱国,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悲剧。

清政府的禁书

成为明治维新的推动力

林则徐和魏源为启蒙中国人编写的《海国图志》被清政府拒绝,却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天朝上国”的观念所误,清政府将这本书列为禁书,最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日本找了当时最了解汉语、学问最好的人来总编校订《海国图志》。这个叫岩谷宕阴的人翻译完书,写了一个序说: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魏源感到悲哀,忠正之士,你写的书,自己的君主不用,反而流落他邦,被我们日本人用了。

从1840年到1862年,22年时间,清政府什么都没有做,因循守旧、空度岁月。

所以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两个不同国家,一个现代国家和一个非现代的国家之间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都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大震动,真正带来震动的是甲午战争。

正如梁启超说,中国四千年迷梦是甲午一役而震惊。

革命和改革的赛跑

最终以清政府立宪失败落幕

到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的时候,中国社会出现三种力量,一是清政府,力量最大,二是立宪派,三是力量最弱小的革命派。三者的政策互动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是用改革延续清政府统治,还是革命。而在当时,支持清政府的社会基础阶层都认为立宪假的。

1910年春天,当坚决反对同盟会的上海商会领导人集体加入同盟会革命党的时候,革命和改革的赛跑基本上已经结束。

这七十年来制度非常滞后,清政府的改革每一次都是非常被动,无论是用器物、用枪、用炮、架电线、修铁路、建海军司令部,都是非常被动。

1898年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清政府放弃了。对体制内的边缘的人用最激烈的手段进行镇压,社会变革的动力就落到了体制外的人身上。体制外的人要进行社会变革,就要推翻体制本身。

清政府一次次错失了最好的窗口期,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上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就像一个企业负了大量的债务,不愿意付利息,最后必然破产。

体制的变革和调整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士绅开始投身现代企业,新闻记者、律师等职业出现。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就必然要求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政治体制不改革,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矛盾积累到最后,整个社会情绪就是宁愿鱼死网破、玉石俱焚而不愿意接受改革。这种情绪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时候,就为社会边缘的革命党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只要时机合适,这些人一下子就会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央,暴力革命就成了不二之选。

借用梁启超1907年写的那一句话:“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要真正的避免革命和暴力、维护社会稳定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体制的调整和变革。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28)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中国学者:寄望“二次西安事变”统一台湾
33名科技精英起诉川普:“非法中断”绿卡申请
这是美国现在最火热的话题,没有之一
电竞Zeus回应女学生被开除:我没结婚,她未提有男友
中华田园犬,为何被这些城市拒之门外?

24小时讨论排行

快讯:川普威胁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
当一个女生被安上“有损国格”的罪名
特朗普:爱泼斯坦案"没完没了",马斯克:赶紧公布吧
黄奇帆真敢说:中国18家上市车企利润不如一家丰田
DeepSeek流量下滑,这半年梁文锋都干了啥?
突袭大麻农场掀争议:孩子摘草莓?与儿童性侵犯同住?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
生理盐水替代疫苗 医生被誉“美国英雄” 司法部撤指控
时隔1年!川普遇刺案官方报告出炉 多项惊人内幕曝光
川普开呛普丁「令人失望」,宣布援乌爱国者飞弹
“未来几天,美国武器或将大量涌入乌克兰”
如果是本国选手睡了外国女孩呢?有损国格?扬我国威?
诈骗1000万!中国留学生"挑老人下手",全美50多人受害
东莞力挺夜经济:酒吧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应批尽批
ICE启动最新驱逐政策:如不愿回祖国 可去南苏丹…
26岁河北小伙考上加拿大公务员:领导非常客气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把盲目排外称为爱国,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华兴评论 2020-04-27 08:15:53


雷颐老师发表的《为何晚清政府的“改革开放”没有成功》的演讲很精彩,通过对历史深入浅出的分析,为在场近百位会员解读清政府是如何错失改革机遇,最终走向覆亡。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以下内容根据雷颐老师现场演讲整理,有删节)

晚清改革的失败源于制度滞后,所有变革都非常被动,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不得已一点点做出改变。这种滞后导致了最终的灭亡。

观念和利益的问题

导致清政府的改革滞后

改革滞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观念的原因,没有认识到世界的变化和现代化对中国的挑战。二是利益的原因,现代性的制度改革影响到皇家的利益。

最早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林则徐就认为英国的武器那么好,我们应该向英国学习。但是道光皇帝给了一个批示:一派胡言。事实上当时人们就是这种观念。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做了件在当时犯忌的事,他组织翻译了《四洲志》。魏源在这个基础上搜集更多的资料,编写了《海国图志》。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认为中国还是在世界的中心,中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就是武器不如狄夷,只要学习它的武器,就能把它打败。

观点出来,石破天惊,从朝廷到读书人再到一般士绅,只要知道这本书的人,绝大多数都很愤怒,觉得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用今天的话说,你身为一个高级干部,怎么能主张全盘西化,所以《海国图志》很快被禁了。

作为一个政府和狄夷打仗,它的武器比我好,把我打败了,我要想办法用他的武器,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政府。但为什么清政府就不允许?

华夏是世界的中心

其他的国家都是狄夷

这里我们要说到更深远的一个传统观念,就是中国历来所谓的国际关系,就是和东亚周边国家的关系,而这些国家没有一个比中国发达。无论是日本、朝鲜、越南,还是其他东南亚有些还不能称之为国家的地方,都是在学中国。

所以中国从春秋时候起,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叫做狄夷和华夏,把北边的非华夏文化的称为狄,把南邦称为蛮,把西边的非华夏文化称为戎,把东边称为夷。

这种观念在千百年里发展成一种很深厚的理论: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只能我们去感染他们,改变他们,因为那些都谈不上是文明。只有我们是文明的,不可能是我们向他们学习。

外交部一旦成立

中国就不再是天朝上国

所以清政府是没有平等外交这个观念的。

直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在八国联军的强迫下,必须成立一个外交部,中国才有外交部。鸦片战争之后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南方五口通商,清政府用一个什么机构和他们打交道?

清政府觉得自己还是天朝上国,不能用外交部,一旦成立外交部就标志着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国了。但是英国的船炮又很厉害,必须得有一个机构来和他们打交道,怎么办?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用地方官来跟他们打交道。

清政府觉得特别巧妙,自鸣得意,其实是被固有的观念绊住手脚,非常缺乏远见。

外交权应该是中央的,在近代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哪个地方掌握了外交权,地方官的权力就会很大。所以袁世凯当了北洋大臣,北洋军阀做大,而清政府毫无办法。

所以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是真正的误国?

是坚持中国有几百年传统,宁愿打败仗也不向狄夷学习,是真正的爱国;还是像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承认东方有优长之处,是真正的爱国呢?

把盲目排外称之为爱国,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悲剧。

清政府的禁书

成为明治维新的推动力

林则徐和魏源为启蒙中国人编写的《海国图志》被清政府拒绝,却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天朝上国”的观念所误,清政府将这本书列为禁书,最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日本找了当时最了解汉语、学问最好的人来总编校订《海国图志》。这个叫岩谷宕阴的人翻译完书,写了一个序说: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魏源感到悲哀,忠正之士,你写的书,自己的君主不用,反而流落他邦,被我们日本人用了。

从1840年到1862年,22年时间,清政府什么都没有做,因循守旧、空度岁月。

所以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两个不同国家,一个现代国家和一个非现代的国家之间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都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大震动,真正带来震动的是甲午战争。

正如梁启超说,中国四千年迷梦是甲午一役而震惊。

革命和改革的赛跑

最终以清政府立宪失败落幕

到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的时候,中国社会出现三种力量,一是清政府,力量最大,二是立宪派,三是力量最弱小的革命派。三者的政策互动决定了中国的未来,是用改革延续清政府统治,还是革命。而在当时,支持清政府的社会基础阶层都认为立宪假的。

1910年春天,当坚决反对同盟会的上海商会领导人集体加入同盟会革命党的时候,革命和改革的赛跑基本上已经结束。

这七十年来制度非常滞后,清政府的改革每一次都是非常被动,无论是用器物、用枪、用炮、架电线、修铁路、建海军司令部,都是非常被动。

1898年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清政府放弃了。对体制内的边缘的人用最激烈的手段进行镇压,社会变革的动力就落到了体制外的人身上。体制外的人要进行社会变革,就要推翻体制本身。

清政府一次次错失了最好的窗口期,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上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就像一个企业负了大量的债务,不愿意付利息,最后必然破产。

体制的变革和调整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士绅开始投身现代企业,新闻记者、律师等职业出现。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就必然要求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政治体制不改革,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矛盾积累到最后,整个社会情绪就是宁愿鱼死网破、玉石俱焚而不愿意接受改革。这种情绪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时候,就为社会边缘的革命党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只要时机合适,这些人一下子就会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央,暴力革命就成了不二之选。

借用梁启超1907年写的那一句话:“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要真正的避免革命和暴力、维护社会稳定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体制的调整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