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南极游第二大客源国:十年间游客数增长80倍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相关数据显示,南极游的中国游客连续三年保持总量第二,仅次于美国的4.4万人次。其中2018—2019年南极季,中国游客在南极游中占比16%。这意味着,每六个南极洲游客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近日,有数据显示,南极洲的中国游客总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截至 2018年,去南极游的中国游客已达到8200余人次,较十年前增长近80倍。


近年来,南极游项目火热,与价格下降有关。此外,中国南极科考站在今年9月开放或成热度上涨的原因。不过,据携程网表示,今年9月以后关于南极旅游的咨询有所上升,但预定数量并未有显著变化。

国际南极组织旅游协会(IAATO)的数据显示,南极游的中国游客连续三年保持总量第二,仅次于美国的4.4万人次。其中2018—2019年南极季,中国游客在南极游中占比16%。这意味着,每六个南极洲游客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最新的数据显示,去年南极季,前往的中国游客达到8273人次,比2016—2017年南极季增长三千多人次,较2008年增长近80倍。而这数字,在2008年仅不足100人。

国际南极旅游协会是一个1991年成立的会员制组织,旨在倡导和规范私营部门开展的南极旅游。目前,该协会已经有超过一百家南极旅行用品经销商成为志愿会员。今年10月,凯撒旅游刚加入南极旅游协会。

2016年凯撒旅游成立了高端极地探险子品牌,占据中国极地市场28%的市场份额。

早在1966年,阿根廷的兰布拉德公司曾组织40名游客访问南极,引起了很大反响。但直到2005年,中国才开始介入南极游市场。这一年,北京山水同城旅行社推出国内首个“南极游”项目。不过,该项目后因报名人数不足及非法经营被取缔。

2007年是中国南极游的元年,中国有了第一条官方认可的旅游路线。这条路线由香港中旅集团设计,项目于2008年2月从广东出发,全程共21天,售价八万余元。

南极旅游的旺季,是在每年12月份至次年1月份。此时恰逢圣诞节和中国的农历新年,且南极洲处于夏季,半岛温度在-5度到5度之间,坚冰的融化有利于游船的航行,此时旅游价格也是最高的。

携程旅游发布《2018—2019中国人南极旅游报告》显示,南极游项目的花费在五万元到五十万元不等。往返南极的交通方式有邮轮和飞机。

其中,邮轮需要花费两天时间穿越德雷克海峡,花费较为便宜,近九成游客选择全程乘坐邮轮,花费在5万元到20万元;乘坐飞机从智利南部港口城市直接飞往乔治王岛,再坐邮轮巡游,较为节省时间,线路价格在12万元到16万元;全程飞机旅游是最昂贵的,价格一般在50万元以上,选择直接飞往南极点的游客占比仅1%。

上述还报告显示,客源群体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50岁到70岁有时间、有财富积累的银发族是南极洲的主力游客群,占比47%,80后游客占比为46.5%,90后是南极游最有潜力的客户,占比23%,且有增长趋势,“年轻化”是南极游客的显著特点。

价格变动是南极游愈加火热的原因之一。2017年3月,飞猪推出“南极1617天圆梦旅程”的南极专线,售价五万元,远低于大多数市场价格。三天的春促期间就售出240份。2017年年末,飞猪组织2000名游客共计四个包船共同前往南极,成为有史以来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南极系列包船游。

该项目由杭州叮当国际旅行社承接。其负责人曾接受媒体采访,称五万的价格仍有利益空间。

对此,飞猪方面解释,南极游费用的大头在船票,飞猪通过包船降低了这一费用;其次,该项目由飞猪以直采的方式推出,而其他的旅行链条中,船票、地接社、国内批发商、收客旅行社等每一层级的代理都会有各自的利润空间,最终的结果是产品价高。

今年9月,中国南极长城科考站的开放,或将拉动南极游热度。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

9月1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赴南极长城站开展旅游活动申请指南(试行)》,开放企业赴南极长城站旅游申请,并公布申请流程。长城1号栋作为南极历史遗址和纪念物对外开放,其他建筑不对外开放,开放区域约0.5平方公里。

资料显示,拟赴长城站开展旅游的企业,需要以单位名义来函,在每年9月15日至9月30日期间的工作日,向自然资源部政务大厅递交书面材料。

马蜂窝数据显示,赴南极旅游申请指南公布一周内,南极旅游的热度上升了28%。不过,携程网表示,今年9月以后关于南极旅游的咨询有所上升,但预定数量并未有显著变化。

南极游的热度持续上升,南极环境恐面临来自游客的压力。每年登陆南极的游客也限制在约四万人左右,每一个登陆点每一次也不能允许超过100人上岸。

《南极游客活动指南》有严格规定,禁止惊扰动物,扔垃圾,踩踏植物等行为。前几年,有中国游客赴南极冰川拍婚纱照,追拍企鹅等不文明现象,一度被各国媒体当成负面教材。这也引起舆论对南极游过热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