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焦点新闻 » 复旦教授:中美战略博弈 首先要克服恐美心理

复旦教授:中美战略博弈 首先要克服恐美心理

文章来源: 中国社科网 于 2018-10-11 05:44:2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沈逸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



2018年9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从9月24日开始征收10%,从2019年开始征收25%。这一全面升级中美贸易摩擦的举动,凸显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这场由特朗普政府单方挑起的贸易摩擦,开出的价码就是要中国“无条件投降”,即完全遵照美国单方面的构想,以非对称的条件对美国开放中国市场,确保美国从中美贸易中单方获利。所以,除国家层面对美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之外,我们普通大众也要坚定意志,保持应有的定力。

然而,也有个别人在美国霸道欺凌面前服了软,主张对美“认怂”。他们错误认为,当年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成功就是美国“恩赐”的结果。不仅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战略简单曲解为“就是对美国开放”,而且将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解释为“对美国交投名状”。这些观点,完全无视1949年毛泽东、周恩来做出的努力,以及美国单方面关门的举措;完全无视197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为中美关系缓和做出的重要努力;完全无视美国在制衡苏联威胁时对中国客观的战略需求;也完全无视中国从美国拿到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免费的这样一些基本事实。

因为恐美崇美导致对美国心理呈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有人将对美国偶尔出于自身需要的所谓“友好表现”无限放大。典型的观点,就是所谓美国对华出售武器超过了英国:“对华武器出口水平超过了盟国”;“不卖给英国的武器都卖给中国”。这是对美国对华武器出口政策误解,当时因为应对苏联威胁的需求,中国确实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出口管制分组,“友好的非盟国”,这是一个比当时南斯拉夫高,但是比盟国低的分组。

因为恐美崇美,有人根据自己的想象歪曲中国的外交方针。有人称,小平同志曾经作出十六字重要指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然后据此来对中国有理有利有节反制美国的政策与战略评头论足。而实际上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从上述典型症状可以发现,恐美崇美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和观念。用美国学者杰维斯的话来说,属于典型的错误思维定势,是认知相符和一厢情愿的认知方式所导致的错误。在这种错误的思维认知中,现实是可以被随心所欲裁剪的材料,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故事都敢编。从政策取向来看,一些持有上述恐美崇美情绪的人,本能地不信任中国能够走一条不同于美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一套不同于美国的体制。

赢得中美战略博弈需要克服恐美崇美心理、树立更多自信。全面看待和分析美国的实力,我们也有这个底气。1945年之后,美国确实一度成为世界最具实力的超级大国,但从1945年以来,美国的实力份额和真实影响力,毋庸置疑地表现出了稳定的相对下降态势。当前,美国经济体量占全球的20%上下,中国的比重则是15%以上;美国政府的负债率在2017年赶上并超过1944年的水平,达到了104%的历史最高值;美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并呈现持续不断上升态势。在已经开始并且持续升温的中美贸易摩擦中,超过70%的听证会出席者认为关税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在此过程中,日趋具有疯狂决策特征的白宫团队相信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需要的,则是克服恐美崇美情绪之后的淡定与从容,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72岁曾志伟和25岁女星合影,姿势不雅惹争议
亚马逊100万机器人上岗!即将超越人类员工?
日男“世界第一长下巴”晒X光相 骨骼精奇吓傻医生
国台办突然宣布:正式启用M503航线W121衔接线
汽车撞入购物中心!美国犹他州一商场发生爆炸

24小时讨论排行

英军威尔士亲王号放弃进入南海 转道前往澳洲
日媒:“日本先生”拒绝叫特朗普“爸爸”,这很对!
马斯克宣布成立新政党,特朗普:荒谬
纽约时报:中国为何没有批评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
马斯克“美国党”明年参选 共和党:他会成没国家的人
俄共翻案:赫鲁晓夫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报告有错误
美国得州洪灾死亡人数升至51人 其中包括15名儿童
"回不去的体面":失业浪潮下中国年轻人为何"假装上班"
纽约时报:达赖喇嘛在流亡中构建的民主制度能否延续
美媒:美军方和国会正在加快B-21隐形轰炸机生产速度
马斯克杠川普"成立新政党",专家剖析6大致命挑战
撕破脸!川普爆料:马斯克想"安插好友"出任NASA署长
35岁华裔医生认罪 供出细节:曾在医院性侵患者
美媒爆美国司法部与FBI达成结论:爱泼斯坦无"客户名单"
富国银行:川普关税战加速去全球化 划出“三极世界”
一家拥有公检法的公司,水平低到可笑是必然的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复旦教授:中美战略博弈 首先要克服恐美心理

中国社科网 2018-10-11 05:44:20

(沈逸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



2018年9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从9月24日开始征收10%,从2019年开始征收25%。这一全面升级中美贸易摩擦的举动,凸显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这场由特朗普政府单方挑起的贸易摩擦,开出的价码就是要中国“无条件投降”,即完全遵照美国单方面的构想,以非对称的条件对美国开放中国市场,确保美国从中美贸易中单方获利。所以,除国家层面对美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之外,我们普通大众也要坚定意志,保持应有的定力。

然而,也有个别人在美国霸道欺凌面前服了软,主张对美“认怂”。他们错误认为,当年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成功就是美国“恩赐”的结果。不仅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战略简单曲解为“就是对美国开放”,而且将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解释为“对美国交投名状”。这些观点,完全无视1949年毛泽东、周恩来做出的努力,以及美国单方面关门的举措;完全无视197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为中美关系缓和做出的重要努力;完全无视美国在制衡苏联威胁时对中国客观的战略需求;也完全无视中国从美国拿到的任何东西都不是免费的这样一些基本事实。

因为恐美崇美导致对美国心理呈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有人将对美国偶尔出于自身需要的所谓“友好表现”无限放大。典型的观点,就是所谓美国对华出售武器超过了英国:“对华武器出口水平超过了盟国”;“不卖给英国的武器都卖给中国”。这是对美国对华武器出口政策误解,当时因为应对苏联威胁的需求,中国确实获得了一个特殊的出口管制分组,“友好的非盟国”,这是一个比当时南斯拉夫高,但是比盟国低的分组。

因为恐美崇美,有人根据自己的想象歪曲中国的外交方针。有人称,小平同志曾经作出十六字重要指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然后据此来对中国有理有利有节反制美国的政策与战略评头论足。而实际上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从上述典型症状可以发现,恐美崇美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和观念。用美国学者杰维斯的话来说,属于典型的错误思维定势,是认知相符和一厢情愿的认知方式所导致的错误。在这种错误的思维认知中,现实是可以被随心所欲裁剪的材料,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故事都敢编。从政策取向来看,一些持有上述恐美崇美情绪的人,本能地不信任中国能够走一条不同于美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一套不同于美国的体制。

赢得中美战略博弈需要克服恐美崇美心理、树立更多自信。全面看待和分析美国的实力,我们也有这个底气。1945年之后,美国确实一度成为世界最具实力的超级大国,但从1945年以来,美国的实力份额和真实影响力,毋庸置疑地表现出了稳定的相对下降态势。当前,美国经济体量占全球的20%上下,中国的比重则是15%以上;美国政府的负债率在2017年赶上并超过1944年的水平,达到了104%的历史最高值;美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并呈现持续不断上升态势。在已经开始并且持续升温的中美贸易摩擦中,超过70%的听证会出席者认为关税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在此过程中,日趋具有疯狂决策特征的白宫团队相信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需要的,则是克服恐美崇美情绪之后的淡定与从容,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