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晒郊游旧照引网友感慨:那会儿政府更自信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更多新闻请进入文学城“六四事件”专题页面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14日病逝,官方应「家属要求」把后事从简处理,遗体匆匆火化及海葬,众多刘晓波的好友都未能亲身到场送别他最后一程,只能改从网上寄意。中国民运人士王丹在facebook转载明镜新闻出版集团执行总编陈小平的Twitter图片,上载一张刘晓波94年时与一众好友的合照,相中刘身穿红色T恤,双手挠着,被身旁的女性推着肩膊,面露灿烂笑容。

帖文指当时是1994年秋天,刘晓波与一众朋友集体去北京郊区旅游,相中除了刘晓波、王丹与陈小平外,还有六四遭通缉学生领袖的马少方、八九民运「广场四君子」之一的周舵、以及梁晓燕及杨东平等。

王丹忆述当晚住在郊外,「点起篝火,聊天,唱歌,欢笑,争辩,最爱唱的,声音最大的,就是晓波。记得有人还半夜去划船。一堆五四青年一般」。

他指当时的政治气氛远比今天宽鬆,他们这些敏感人物还有心情集体出游,亦不会令当局紧张。

王丹结尾感叹「重点是,那时的我们,那时的晓波,都还风华正茂啊。而患难中的我们,也还可以相互依靠」。

不少网民看到该幅旧照片都无不感叹,有人慨叹他们生不逢时,亦有人指当时政治气氛较宽鬆,是因当时的掌权者对自己控制军队和权力还有一些自信,共产党现时愈来愈集权,有人亦叹指「追求理想真的好难……」。

永远如树站立的刘晓波 (旅美作家 余杰)



刘晓波一生都为争取中国民主改革而奋斗。(资料图片)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选择像草一样生活,歪歪斜斜、一吹就倒的时代,刘晓波坚持像树一样笔直地站立,因而成为时代的标杆。从「六四」到「零八」再到「一七」,他飞蛾扑火,再飞蛾扑火,最终焚而不毁。

这个时代,不是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这些面目狰狞的「巨婴」来定义,而是靠刘晓波这样形容枯藁的先知来定义。若没有刘晓波,这个时代的中国将宛如圣经中的索多玛城那样污秽不堪;而有了刘晓波,这个时代的中国暂时被上帝从毁灭的名单中删掉,刘晓波为中国赢得了一段认罪悔改的缓冲时间──至于中国是否真的会认罪悔改,那就不是刘晓波的事情了。

活着,并且站立,似乎这是两难的选择。在这个弯曲悖谬的时代,活着就意味着驼背,活着就意味着下跪,活着就意味着闭目,活着就意味着塞听。刘晓波却选择为那些六四死难的学生而活,他认为自己不配称为死难者的老师,因为孩子们死去了,老师却倖存下来,这是何其巨大的耻辱。失去耻辱感的知识界从此麻木不仁、与狼共舞,刘晓波却怀着赎罪般的心态开始后半生矢志不渝的抗争。有人将抗争当作夺取权力或道德高地的手段,刘晓波却将抗争当作再平凡不过的职业和志业。

在北京的那些年里,我和妻子有好几次跟刘晓波、刘霞一起去郊游。在警察如影随形的监控中,我们总是能找到斑斑点点的光阴缝隙。每当刘晓波和刘霞看到荒郊野外的树木,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多美!刘霞很喜欢画树,尤其是那种挣扎着要想腾飞的树,从土地奔向天空的树。而刘晓波喜欢欣赏刘霞画的每一幅树,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有一次我们去他们家作客,在狭小的客厅里面,刘晓波满头大汗地将刘霞的画一幅幅搬出来向我们展示。平日豪爽如女侠的刘霞,那一次略带羞涩地对晓波说:「又不是你的画,干吗那么显摆?」而听到我们讚美刘霞的画,晓波比听到我们对他的文章的讚美还要开心,像孩子一样琅琅地笑了。

2014年,刘霞的哥哥到美国来找我。我问他,在长期软禁中的刘霞有甚么需要,他说,刘霞特别叮嘱,希望为她拍摄一些美国的树木。作为画家的刘霞,长期以来失去了外出写生的自由,只能根据照片画画。

我带着刘霞的哥哥去了美东最大的国家公园仙来多,在美不胜收的蓝岭驱车并徒步数小时之久,拍摄到了很多高耸入云的大树。在这个自由的国度,不仅人自由,连树也如此自由,不会有龚自珍《病梅馆记》中写到的那种「病梅」。刘晓波是美国的热爱者,若他能在这座森林里面健步如飞,如果他能在这些高耸入云的大树下歌唱,那将多么幸福。

不知道刘霞后来有没有根据这些照片画出新的作品,不知道到刘霞有没有机会将她新画的树拍成照片带给狱中的晓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