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媒体6月25日报道,由阎明复亲自操刀的《阎明复回忆录》出版座谈会当天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作者阎明复及亲属在会上讲述了创作回忆录的经过。中共已故高层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后代邓榕和胡德平现身捧场并做发言。出席会议的嘉宾还包括何鲁丽、章百家、陶斯亮、陈小鲁、舒乙等。
据悉,《阎明复回忆录》一、二卷共95万字,作者回忆了自己从出生到1980年代初期的往事见闻,涉及许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其中包括自己为多位领导人担任翻译及见证国际共运和中苏关系变迁,也收录自身在“文革”的经历。
曾跻身中共高层左右,阎明复的回忆录难免被外界质疑掺有主观色彩。不过,陆媒强调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是多呈现,少议论,因此它的回忆录要与其他有所区别:“要忠实于历史,以交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细节为主。至于是与非,应该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结论让读者自己去做。”
报道称,该回忆录包括大量有关中苏关系的史料,其中包括1958年赫鲁晓夫秘密访华、签署中苏两党会谈公报前与毛泽东的四次对谈全文、1960年9月中旬中共代表团首赴莫斯科进行两党会谈的五次对谈、9月底二赴莫斯科时杨尚昆的日记、1963年中苏公开论战前的9次会议……
毛泽东与斯大林
该回忆录还首次公开了有关国际共运和中苏关系的史料。比如1960年莫斯科会议后,中苏关系曾有短暂缓和的情形,1961年,苏方为1960年所撤销的合同与合作,向一些尚未建成的项目补足设备,赫鲁晓夫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曾表示苏联愿意借给中国一百万吨粮食和五十万吨蔗糖,以帮助中国度过困难时期。但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组将“借给”翻译成“以贷款方式”,导致周恩来回复苏联大使契尔沃年科时,表示苏联的粮食贷款可留作后备,但如果苏联国内市场不急需,中国同意接受“以贷款方式转口五十万吨古巴糖的问题”。这也令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已故中共领导人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相当惊讶。
报道表示,该回忆录另一个最大的贡献则是将原本可能只由少数人看到的中苏关系为何破裂的深层原因公之于众。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之前,请斯大林时期任命的、1950年代驻中国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写了一个关于中苏关系变化的《总结》。因与阿尔希波夫私交甚笃,1995年,阿尔希波夫向当时造访莫斯科的阎明复透露了《总结》内容。
《总结》基本认为,中苏关系破裂主要责任在苏联,特别是赫鲁晓夫,把意识形态扩展到国家关系,对中国施加压力所导致。“除了客观的因素以外,必须看到领导人的主观因素所起的使事态更加恶化的作用。赫鲁晓夫总是竭力想坚决反击中国人的‘特殊观点’和‘分裂活动’。为此,首先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压力,然后施加经济压力,以迫使中国领导接受我们的观念和观点。”阿尔希波夫对阎明复说。
尽管苏联方面责任重大,但中国亦难辞其咎。报道称,在时任中共领导人江泽民的关注下,1998年阎明复牵头举行了“关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问题的讨论会”,与会者包括外交部、中联部的原领导和外交官、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担任俄语翻译的老同志,以及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社科院等长期研究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和中苏关系史的学者。会议形成两个纪要。基本认为:在国家关系方面,苏联责任更大;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责任更大。江泽民赞成纪要观点和结论。
回忆录谈到“文革”时,与会在座的中共已故高层领导人邓小平之女、现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邓榕回忆道,她是在中南海与阎明复认识的,后者时任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她强调,邓小平特别喜欢阎明复,当家人对待。
其中,邓榕说,1975年,她去看望从秦城监狱出来的阎明复,发现那张她在童年时代觉得特别英俊的脸“歪了”:“在监狱里你必须脸向外睡觉,脸朝一边睡了7年半,歪了。说话也有问题,因为一个人关着;走路也有问题。”她慨万千地摸着这张歪掉的脸,“心里不是滋味。”
阎明复是中共谍报英雄阎宝航之子,1931年出生于北平。1947年进入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俄语,后在全国总工会担任翻译工作,1957年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翻译组组长。“文革”期间,阎明复在秦城监狱度过了7年半的时光。1975年恢复工作后,历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定稿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部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1年,任民政部副部长。现为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
在回忆录中,阎明复反复提到“文革”期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他的父亲、母亲、二哥相继离世。而阎明复的父亲阎宝航是中共情报专家,抗战期间,阎家是大量共产党员、进步人士、东北难民的避难所,又称“阎家老店”。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都曾于阎家工作,陶行知、沈钧儒、高崇民、范长江等亦都曾于阎家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