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恩准贵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
迄今唯李少红版电视剧里,有关于这段情节接圣旨的画面诠释,出现了贾母、王夫人等跪迎圣旨的镜头。古代圣旨下到时,我以为女眷应该是不露面的,而这个接圣旨的场面好像也有问题。
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
展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看怎么个撵逐闲人法
87版的
打扫街道的变成太监了……太监辛苦了……
96版的,益发不得闲啊,看这忙乱的!太监亲自来指点,这意思出来了。
至于其他版本就不好意思了。
李少红版自有办法,用旁白交代过去。所以说人家李少红一点也不傻,旁白的好处,李少红深深懂得的……
这应该就是“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了
省亲之前的外景。96版的,荣宁街,错了,应该是“宁荣街”
89版的宁荣街,还有兴隆街。注意看那些穿着袄甲、整齐肃立的军士。
洪武元年令制衣,表里异色,谓之鸳鸯战袄,以新军号。二十一年,定旗手卫军士、力士俱红袢袄,其馀卫所袢袄如之。凡袢袄,长齐膝,窄袖,内
实以棉花。二十六年,令骑士服对襟衣,便于乘马也。不应服而服者,罪之。
89版的灯笼最精美,效果最好,路边还有士兵,井然有序。87版的很热闹,96版的灯笼好廉价……
最后一张是李少红版的,显得好诡异,血色沉沉,远处的灯真亮啊,里面该是多少瓦的灯泡?
有人会问,最近不是有《黛玉传》吗?答案是,那个连宁荣街都没体现,成本更低。
89版不但表现了路边的街景,士兵,而且还有‘凤藻宫“的镜头。注意看天色的变化,很好地表现了夜色渐浓,时间的推移:未初刻用过晚膳
下午1点;未正二刻到宝灵宫拜佛 下午2点半;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 下午5点;戍初起身 下午7点
计算方法:
子时(23pm-1am),丑时(1-3am),寅时(3-5am),卯时(5-7am),辰时(7-9am),巳时(9-11am),午时(11am-
13pm),未时(13-15pm),申时(15-17pm),酉时(17-19pm),戌时(19-21pm),亥时(21-23pm)
长长的宫墙,让人想起越剧版里的唱词:“此身长锁宫墙中”。凤藻宫的门开了……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龙蟠,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
以上是原著中的文。
先说五鼓,五鼓就是五更,五更是我国古代流下来的一种夜晚计时制度。把黄昏到拂晓的一夜长度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五更,也叫五夜和五鼓。一更指晚上八时左右,二更指夜间十时左右,三更指指夜间十二时左右,即夜半时分,四更指夜二时左右,五更指夜四时左右,即拂晓时分。
前面说,“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所以拂晓时分就起来恭候芳驾了,足见贾府人的虔诚。李少红这一版里,提到“五鼓”时,正是天蒙蒙亮,这个时间效果处理的是对的。只是那些灯也太碍眼了,怎么亮得跟几百瓦似的?
虽然五鼓对了,但如今各个版本里,李少红的版本仍然是最荒谬的,直接贾府的女眷就站在荣国府的大门外了,按照天涯上网友们的说话,那这还昼防夜防个啥啊,想当时薛蟠还生怕宝钗、香菱被人看了去,那个忙乱!去清虚观打醮时,又为什么要“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为什么设宴的时候还要用围屏把男女宾客分开?如今女眷们就在这里,小厮也好,兵丁也好,两府男眷也好,只管看个够!
这是因为李少红忽略了,“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李少红自称呕心沥血,竭尽完美,如此不谦,偏偏错漏百出。倘若不是之前放出了这些话,原本也可以谅解,只是口气也太大了些。
96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男女分别列队恭迎。
既然恭迎,那么各个版本的男女眷属的冠服是否正确,就至关重要了。
注意,原著中有贾环从年内染病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故亦无传。基本上,贾环不应该出现在男眷列队中。
李少红版里,贾环赫然在列队中。96版里也不例外,但是这里96版似乎处理为“贾环本没有病,嫌他上不了台面,不让他去见元妃”,列队恭迎时他还是在的,后来还特意给了贾环一个气愤的表情。
有人会问《黛玉传》的呢?那一版里贾府的人架子可大得很,叫他们去迎接贵妃?呵呵……
原著: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凤姐听了道:“既是这么着,老太太、太太且请回房,等是时候再来也不迟。”于是贾母等暂且自便,园中悉赖凤姐照理。又命执事人带领太监们去吃酒饭。
这里也有个细节,既然贾赦等人在西街门外,这太监当先看见贾赦等人,如何又去见了贾母等人?
所以96版里处理为,太监传话给老爷们,老爷们再让人传话给贾母等人,“等是时候再来也不迟”。
央视版仍然遵循原著,让太监直接和贾母说话。关于这个细节究竟是否合理,还可以讨论。
顺便关注下太监们的冠服——内使冠服:明初置内使监,冠乌纱描金曲脚帽,衣胸背花盘领窄袖衫,乌角带,靴用红扇面黑下<�木舂>。各宫火者,服与庶人同。
洪武三年谕宰臣,内使监未有职名者,当别制冠,以别监官。礼部奏定,内使监凡遇朝会,依品具朝服、公服行礼。其常服,葵花胸背团领衫,不拘颜色;乌纱帽;犀角带。无品从者,常服团领衫,无胸背花,不拘颜色;乌角带;乌纱帽,垂软带。年十五以下者,惟戴乌纱小顶帽。按《大政记》,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闲之服也。次则飞鱼,惟入侍用之。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面正向,尤贵。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乃下诏禁之。十七年,谕阁臣刘健曰:“内臣僣妄尤多。”因言服色所宜禁,曰:“蟒、龙、飞鱼、斗牛,本在所禁,不合私织。间有赐者,或久而敝,不宜辄自织用。玄、黄、紫、皂乃属正禁,即柳黄、明黄、姜黄诸色,亦应禁之。”孝宗加意钳束,故申饬者再,然内官骄姿已久,积习相沿,不能止也。初,太祖制内臣服,其纱帽与群臣异,且无朝冠、幞头,亦无祭服。万历初,穆宗主入太庙,大榼冠进贤,服祭服以从,盖内府祀中霤、灶井之神,例遣中官,因自创为祭服,非由廷议也。
89版的太监恭恭敬敬的对贾母说:“早多着呢!”……看这样子,没有先“接入”啊,是先问消息再接入的,跟原著有点不一样,其他版本也是这么处理的。这太监穿红袍,戴纱帽,有胸背花,看来是有品级的,所以坐大马来报信,我觉得这版的内使冠服比较靠谱。
87版的太监也算客气,可是目不斜视地走过男眷列队,一直到贾母跟前,下马对贾母说话,总觉得好像有点太无视贾赦等人了,好歹那也是朝廷大员埃按说既然骑大马,该是个有品级的太监,怎么不穿靴子?另外穿的那个黄色裤子让人担心
李少红版的太监冠服,那个系带有些多余。
96版的太监骑在马上对贾政说话,连马都不下;
但是这个太监有一点值得注意,看他团领衫下摆上的褶,像不像所谓的曳撒?当然,只限于“像”。
曳撒: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
明
王世贞《觚不觚录》:“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复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衤曳衤散,是以戎服为盛。”
注意力回到地面,89版的地上铺着石砖,这才是贾府门口应该有的地面呢。
既然八到了这里,顺便把《黛玉传》里的太监也抓来对比一下,虽然这版本的男女眷都没出来迎接贵妃,可充场面的太监还是有几个的。这两个太监的帽子很奇怪,既然一定要两条带子,就该束起来,怎么又垂着?不带这么衣冠不整的吧?
八到这个地步,就只好硬着头皮来辨认这些影视版本里各位有品级男眷们的补服靠不靠谱了……这也是我发这个帖子的目的啊,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来辨认吧!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如果我错了,非常欢迎大家指出来啊。
当然96版的衣服,我想就不用八了吧?从哪个戏班子借来的吧?呵呵,戏说红楼,戏说碍……虽然如此,但是人家好歹有73集,而且这也是对台湾网友的尊重嘛,发还是要发图的。
再发89版的
顺便把87版的图也贴了
把李少红和黛玉传的也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