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宗罪,导演歪读,意淫原著。少年时,曾读过一本正式出版的《金瓶梅(缩写本)》,该书实乃我读过最精彩之缩写本,因为它尽取原著色情描写之“精华”,而原著中与情色无关之“糟粕”则删繁就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直呼过瘾,以至于后来读原著,面对大量的社会人文描写,我是怎么也看不下去。这本缩本很快就被禁了,而我买的那本也被朋友一借不还了,我至今还后悔,当初没有多买几本。《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巨作,我之所以一直没有看完原著,当初那本缩写本应该是罪魁祸首,因为我一直怀着猎奇淫晦之心去读这部伟大的作品,几次努力最终都半途而废,而心里却时常惦记着那本缩写本。李少红是个大导演,但这次我真的很怀疑她犯了跟我同样的错误。在新版《红楼梦》中,宝玉梦淫秦可卿、宝玉袭人初试云雨情、贾瑞丧命风月宝鉴、宝玉秦钟同志情、薛蟠娈童等情节,导演是极尽表现之能事,唯恐观众看不懂《红楼梦》之真谛。怀着一颗情色猎奇之心去解读《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怎能不失之于肤浅。立意不高,是新版《红楼梦》之最大硬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第二宗罪,编剧惰怠,大肆摘抄。二十多年前,旧版《三国演义》曾大量摘抄原著中的对话,又怕观众听不懂,于是常以字幕辅之。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新版《红楼梦》也没什么长进,居然也大肆摘抄原著中的对话,美其名曰“忠于原著”,这种不考虑语言变迁、简单呆板的做法,其实是对编剧才华单薄的掩饰、惰怠的托词,对广大电视观众的不尊重。好在《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白话的小说,而且如今配字幕实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活儿。
第三宗罪,配乐惊悚,南辕北辙。大陆导演好像没有几个擅长拍惊悚片的,如果有,我建议大胆启用新版《红楼梦》的配乐高手,不管剧情如何,相信配乐是一定能够吓坏观众的。北方彪悍雄浑,南方精细灵秀,北方的京剧适合演《包龙图》,而南方的越剧则适合演《红楼梦》,这已是毋庸争议的事实,可是新版《红楼梦》,依依呀呀的,以昆曲贯穿始终,实在是南辕北辙,听了极不协调,周身都感到不自在。
第四宗罪,剪辑漂移,形同鬼魅。当初一部《头文字D》,让许多年轻人对汽车漂移术着了迷,如今新版《红楼梦》的主创们一直声称要照顾8090后的新一代观众,不知是不是指在剧中动不动就使用人物影像漂移术,使得剧中人物个个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个个时真时幻忽人忽鬼。《聊斋志异》若翻拍,新版《红楼梦》的原班人马定能胜任。
第五宗罪,旁白絮叨,不胜其烦。电视剧重在叙事,重在表演;叙事靠镜头,表演靠演技;二者技穷,方才用旁白。不知是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不自信还是对演员的演技不自信,新版《红楼梦》中,旁白泛滥,絮絮叨叨,且废话连篇,观众听了是不胜其烦,好生无趣。
第六宗罪,演员错位,难获认同。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换句话说也对:好演员很多,而好导演却不是很多。想当初,王扶林导演将那么多从未曾演过戏的年青演员聚集在一起,演绎了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83版《红楼梦》。如今,一部新版《红楼梦》,又是选秀,又是换导演,结果却交了一份失败的卷子:宝玉太嫩,黛玉太肥,宝钗太瘦,袭人太俗,元春不够美丽,晴雯不够灵气,可卿不够性感,凤姐不够泼辣……
第七宗罪,造型奢华,徒费银两。新版《红楼梦》造型虽然怪异,但不可不谓奢华,造型大师叶锦添铜钱头之创意不知出自何处,又以何由称之为当时之时尚,若换部剧,其设计造型可能会让人有惊艳之感,甚至成为点睛之妙笔,可是他似乎忘了《红楼梦》乃中国家喻户晓之经典,其形象岂能容你为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而随意倒腾。可惜了新版《红楼梦》如此奢华之造型,却白白耗费银两,引来骂声一片。
新《红楼》有点“不合槽儿”
第二宗罪,编剧惰怠,大肆摘抄。二十多年前,旧版《三国演义》曾大量摘抄原著中的对话,又怕观众听不懂,于是常以字幕辅之。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新版《红楼梦》也没什么长进,居然也大肆摘抄原著中的对话,美其名曰“忠于原著”,这种不考虑语言变迁、简单呆板的做法,其实是对编剧才华单薄的掩饰、惰怠的托词,对广大电视观众的不尊重。好在《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白话的小说,而且如今配字幕实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活儿。
第三宗罪,配乐惊悚,南辕北辙。大陆导演好像没有几个擅长拍惊悚片的,如果有,我建议大胆启用新版《红楼梦》的配乐高手,不管剧情如何,相信配乐是一定能够吓坏观众的。北方彪悍雄浑,南方精细灵秀,北方的京剧适合演《包龙图》,而南方的越剧则适合演《红楼梦》,这已是毋庸争议的事实,可是新版《红楼梦》,依依呀呀的,以昆曲贯穿始终,实在是南辕北辙,听了极不协调,周身都感到不自在。
第四宗罪,剪辑漂移,形同鬼魅。当初一部《头文字D》,让许多年轻人对汽车漂移术着了迷,如今新版《红楼梦》的主创们一直声称要照顾8090后的新一代观众,不知是不是指在剧中动不动就使用人物影像漂移术,使得剧中人物个个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个个时真时幻忽人忽鬼。《聊斋志异》若翻拍,新版《红楼梦》的原班人马定能胜任。
第五宗罪,旁白絮叨,不胜其烦。电视剧重在叙事,重在表演;叙事靠镜头,表演靠演技;二者技穷,方才用旁白。不知是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不自信还是对演员的演技不自信,新版《红楼梦》中,旁白泛滥,絮絮叨叨,且废话连篇,观众听了是不胜其烦,好生无趣。
第六宗罪,演员错位,难获认同。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换句话说也对:好演员很多,而好导演却不是很多。想当初,王扶林导演将那么多从未曾演过戏的年青演员聚集在一起,演绎了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83版《红楼梦》。如今,一部新版《红楼梦》,又是选秀,又是换导演,结果却交了一份失败的卷子:宝玉太嫩,黛玉太肥,宝钗太瘦,袭人太俗,元春不够美丽,晴雯不够灵气,可卿不够性感,凤姐不够泼辣……
第七宗罪,造型奢华,徒费银两。新版《红楼梦》造型虽然怪异,但不可不谓奢华,造型大师叶锦添铜钱头之创意不知出自何处,又以何由称之为当时之时尚,若换部剧,其设计造型可能会让人有惊艳之感,甚至成为点睛之妙笔,可是他似乎忘了《红楼梦》乃中国家喻户晓之经典,其形象岂能容你为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而随意倒腾。可惜了新版《红楼梦》如此奢华之造型,却白白耗费银两,引来骂声一片。
新《红楼》有点“不合槽儿”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终于在北京地区开播了。此前在网上听到许多非议,很替导演鸣不平:怎么也是知名导演,能差到哪儿去啊?就拿大众非笑的“铜钱头”来说吧,我看剧照的的感觉是:也还过得去。设若古人的审美就是如此,你看不惯又能怎样?你对古代装束的那点知识从哪儿来?不就是小人书和古装戏吗?
我因写过一本《食货金瓶梅》,为了了解一种叫做“狄(带发字头)髻”的明代妇女首饰,也曾翻阅过一两本专著。——所谓“狄髻”,是一种用金丝、银丝或人的头发编织成的上尖下阔的网兜,用时,先将头发盘于头上,呈小丘状,再将“狄髻”罩于外面起固定作用,之后再往上插簪钗花朵之类。在明代,从皇后到民女都是如此装束——假如红楼女性都梳这种“窝头”式的发式,您以为那才对头吗?(按:窝头是一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圆锥状、底部带眼儿的北方食物)
新《红楼》一开播,我一连两天都提前结束傍晚的散步,赶回来收看。开头我还不断发掘戏中的闪光点,道具、服饰、布景,确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对老伴说:你看这元宵场面多红火,拍摄起来很有难度啊!可心里同时在想:一个英莲走失的小情节,用得着如此铺张吗?有点繁简失度了……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有点坐不住了:这就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贾宝玉吗?从形象到言语作派,怎么看怎么像贾环!
刘姥姥进荣国府的那场戏,凤姐的表现太过热情洋溢,全无贵族少妇在穷亲戚面前的骄矜——那在小说里是明摆着的。
人物对话一字不易地采用原文,确实做到了 “忠实原著”,可惜多数年轻演员修养太差,对道白内容理解不深,不要说顿挫全无,连节奏、气口也时时搞错,如同背书,大煞风景……
还有无所不在的旁白,使观众很难沉潜到剧情中去——也不能全怨旁白,那几位小演员本身就没入戏,要想让观众入戏,真是强人所难……
总的感觉,就是有点不“合槽儿”,跟原著相比,缺点儿什么。缺什么?缺文化。小说中那种舒缓、典雅、富贵、矜持的文化味道,全都没出来。衣饰、布景是古代的,人的表情、语气、精神面貌却是现代的,两者“离了骨儿”。
小演员就不说了,大概连原著都没读过吧。成年演员问题也不少。就拿那个贾珍来说,更像是个油盐店的二掌柜——贾珍虽是纨绔,到底是大家子弟,言谈动作怎会如此不堪?记得是孙犁还是哪位作家说过,《红楼梦》中写贾珍给族人分节礼,人往那儿一坐,满足地看着族人领取,对不长进的子弟痛加呵斥,完全是一副家长的样子,自己也是很受用的——这才是通家达人的解读,含着理解,贴近人物。
演员选人不准,表演不到位,责任自然在导演。我上网搜了搜,得知李少红女士是位颇有成就的导演,曾在国内外获得过不少有分量的奖项。不过看看履历,我对她颇生同情。
出生于1955年的李导演,文化根底似乎浅了点。我算了算,她小学还没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大家当然知道,六年的中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文化定位是何等重要。尽管在十年动乱中她没停止过自学,但可以想见,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自学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据她说仅仅是看了几本文革前出版的书,就受到严厉的批判。
在部队摸爬滚打了近十年,1978年她考入电影学院学习导演。毕业后,凭借自己的出众才华和超常的努力,她成为第五代女导演的杰出代表,在近三十年的导演生涯中成绩斐然,令人羡叹!
然而我不知她在几十年超繁忙的工作之余,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弥补文化上的先天不足?尤其是在决定接拍《红楼梦》时,她是否考虑过,面对这样一部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经典巨著,这样一件专家也难啃的超大“瓷器活”,她准备好过硬的“金刚钻”了吗?
当然,李导演还是有过底气不足,也曾犹豫再三,一度知难而退。但据说经过反复考虑和“十个月”的准备,她终于有了“谱”。据采访过她的记者说:“她自称是当兵的经历给她带来了接单的勇气。”——这让我想起久违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言壮语。
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除了老版《红楼梦》,我比较喜欢的还有林汝为的《四世同堂》和黄蜀芹的《围城》,这两部刚好也都是女导演的作品。作为外行,我猜想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拍摄,至少要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要有好本子——好导演自然会选好本子,即便本子有所不足,也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大修大改,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要有好演员——好导演自有独到的眼光,可以挑选适合剧本的演员,并加以培养指导。第三,好导演在开拍前一定做足了功课、胸有成竹。因此拍起来指挥若定,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据说黑泽明那样的大导演对每一个分镜头都画有草图,一丝不苟)。——其实这三点可以合并为一点:只要有一位好导演,说句老北京的土话:“您就擎好儿吧!”
可惜李导演在这三方面都受到限制。首先是剧本,据李导演接受访谈说,剧本早已敲定了,五十集的规模,不能增也不能减。至于照哪个版本拍(是80回本还是120回本)、取哪段舍哪段、包括旁白的运用等等,也都由红学家搞定了。导演对此已无能为力,当然也就没有责任了。
剧本已定,演员总该由导演来选定吧?不然。演员更是在早几年通过选秀活动、大张旗鼓地搞定了。那是些才艺出众的“英俊少年”“靓丽少女”,导演的挑选余地,也就限定在这个圈子里——这事有点搞怪,在语言上“绝对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到这儿就换成了“绝对忠实于选秀名单”!
又要受制于制片人,又要受制于红学家,还要受制于此前别人为了吸引眼球捞取钞票而搞出的一堆乱七八糟,李导演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极其有限了。按说在这个空间里,经过十个月“充分准备”的李导演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的。可惜《红楼梦》是这样一部大制作,人人熟悉、人人都有话要说,你不能靠着编织曲折新鲜的故事吸引观众,也不能靠着编撰华丽新异的台词来取悦大家;而且你前面还摆着一部多年前拍摄的、口碑颇佳的同题电视剧……这就难了。
这一切都造成巨大压力,让单有“勇气”和“激情”的李导演很难拿出睥睨一切、指挥若定的气度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了。在新片即将杀青时,她对记者说: “这一年多来,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不敢往上看,只看脚下的路,只有真正关机了,心才敢放下。”一个“不敢往上看”的导演把握着这样一部投资过亿的大制作的命运,也真让人替导演、更是替这部大戏捏一把汗!好在克服了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难,李导演终于全身下台,这个结果已经很值得庆幸了!
当然,我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听说不少没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年轻人就很喜欢。这毕竟也是一种阐释,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人看了电视剧,引发对原著的兴趣,转而去读《红楼梦》,那不是挺好吗?说到底,任何文学名著都是读的,而非“看”的。
至于我上面说的,也只是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老观众的自言自语,声音小到没有几个人会听到。——而李少红女士执导了这样一部大作品,必然能在电视史上留下墨色浓重的一笔。因此无论如何,还是应该向这位勇气可嘉的导演表示祝贺!
李少红的“最大突破”是把红楼梦打下了神坛
我因写过一本《食货金瓶梅》,为了了解一种叫做“狄(带发字头)髻”的明代妇女首饰,也曾翻阅过一两本专著。——所谓“狄髻”,是一种用金丝、银丝或人的头发编织成的上尖下阔的网兜,用时,先将头发盘于头上,呈小丘状,再将“狄髻”罩于外面起固定作用,之后再往上插簪钗花朵之类。在明代,从皇后到民女都是如此装束——假如红楼女性都梳这种“窝头”式的发式,您以为那才对头吗?(按:窝头是一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圆锥状、底部带眼儿的北方食物)
新《红楼》一开播,我一连两天都提前结束傍晚的散步,赶回来收看。开头我还不断发掘戏中的闪光点,道具、服饰、布景,确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我对老伴说:你看这元宵场面多红火,拍摄起来很有难度啊!可心里同时在想:一个英莲走失的小情节,用得着如此铺张吗?有点繁简失度了……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有点坐不住了:这就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贾宝玉吗?从形象到言语作派,怎么看怎么像贾环!
刘姥姥进荣国府的那场戏,凤姐的表现太过热情洋溢,全无贵族少妇在穷亲戚面前的骄矜——那在小说里是明摆着的。
人物对话一字不易地采用原文,确实做到了 “忠实原著”,可惜多数年轻演员修养太差,对道白内容理解不深,不要说顿挫全无,连节奏、气口也时时搞错,如同背书,大煞风景……
还有无所不在的旁白,使观众很难沉潜到剧情中去——也不能全怨旁白,那几位小演员本身就没入戏,要想让观众入戏,真是强人所难……
总的感觉,就是有点不“合槽儿”,跟原著相比,缺点儿什么。缺什么?缺文化。小说中那种舒缓、典雅、富贵、矜持的文化味道,全都没出来。衣饰、布景是古代的,人的表情、语气、精神面貌却是现代的,两者“离了骨儿”。
小演员就不说了,大概连原著都没读过吧。成年演员问题也不少。就拿那个贾珍来说,更像是个油盐店的二掌柜——贾珍虽是纨绔,到底是大家子弟,言谈动作怎会如此不堪?记得是孙犁还是哪位作家说过,《红楼梦》中写贾珍给族人分节礼,人往那儿一坐,满足地看着族人领取,对不长进的子弟痛加呵斥,完全是一副家长的样子,自己也是很受用的——这才是通家达人的解读,含着理解,贴近人物。
演员选人不准,表演不到位,责任自然在导演。我上网搜了搜,得知李少红女士是位颇有成就的导演,曾在国内外获得过不少有分量的奖项。不过看看履历,我对她颇生同情。
出生于1955年的李导演,文化根底似乎浅了点。我算了算,她小学还没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大家当然知道,六年的中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文化定位是何等重要。尽管在十年动乱中她没停止过自学,但可以想见,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自学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据她说仅仅是看了几本文革前出版的书,就受到严厉的批判。
在部队摸爬滚打了近十年,1978年她考入电影学院学习导演。毕业后,凭借自己的出众才华和超常的努力,她成为第五代女导演的杰出代表,在近三十年的导演生涯中成绩斐然,令人羡叹!
然而我不知她在几十年超繁忙的工作之余,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弥补文化上的先天不足?尤其是在决定接拍《红楼梦》时,她是否考虑过,面对这样一部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经典巨著,这样一件专家也难啃的超大“瓷器活”,她准备好过硬的“金刚钻”了吗?
当然,李导演还是有过底气不足,也曾犹豫再三,一度知难而退。但据说经过反复考虑和“十个月”的准备,她终于有了“谱”。据采访过她的记者说:“她自称是当兵的经历给她带来了接单的勇气。”——这让我想起久违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豪言壮语。
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除了老版《红楼梦》,我比较喜欢的还有林汝为的《四世同堂》和黄蜀芹的《围城》,这两部刚好也都是女导演的作品。作为外行,我猜想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拍摄,至少要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要有好本子——好导演自然会选好本子,即便本子有所不足,也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大修大改,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要有好演员——好导演自有独到的眼光,可以挑选适合剧本的演员,并加以培养指导。第三,好导演在开拍前一定做足了功课、胸有成竹。因此拍起来指挥若定,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据说黑泽明那样的大导演对每一个分镜头都画有草图,一丝不苟)。——其实这三点可以合并为一点:只要有一位好导演,说句老北京的土话:“您就擎好儿吧!”
可惜李导演在这三方面都受到限制。首先是剧本,据李导演接受访谈说,剧本早已敲定了,五十集的规模,不能增也不能减。至于照哪个版本拍(是80回本还是120回本)、取哪段舍哪段、包括旁白的运用等等,也都由红学家搞定了。导演对此已无能为力,当然也就没有责任了。
剧本已定,演员总该由导演来选定吧?不然。演员更是在早几年通过选秀活动、大张旗鼓地搞定了。那是些才艺出众的“英俊少年”“靓丽少女”,导演的挑选余地,也就限定在这个圈子里——这事有点搞怪,在语言上“绝对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到这儿就换成了“绝对忠实于选秀名单”!
又要受制于制片人,又要受制于红学家,还要受制于此前别人为了吸引眼球捞取钞票而搞出的一堆乱七八糟,李导演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极其有限了。按说在这个空间里,经过十个月“充分准备”的李导演还是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的。可惜《红楼梦》是这样一部大制作,人人熟悉、人人都有话要说,你不能靠着编织曲折新鲜的故事吸引观众,也不能靠着编撰华丽新异的台词来取悦大家;而且你前面还摆着一部多年前拍摄的、口碑颇佳的同题电视剧……这就难了。
这一切都造成巨大压力,让单有“勇气”和“激情”的李导演很难拿出睥睨一切、指挥若定的气度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说一步了。在新片即将杀青时,她对记者说: “这一年多来,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我不敢往上看,只看脚下的路,只有真正关机了,心才敢放下。”一个“不敢往上看”的导演把握着这样一部投资过亿的大制作的命运,也真让人替导演、更是替这部大戏捏一把汗!好在克服了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难,李导演终于全身下台,这个结果已经很值得庆幸了!
当然,我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听说不少没读过《红楼梦》原著的年轻人就很喜欢。这毕竟也是一种阐释,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人看了电视剧,引发对原著的兴趣,转而去读《红楼梦》,那不是挺好吗?说到底,任何文学名著都是读的,而非“看”的。
至于我上面说的,也只是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老观众的自言自语,声音小到没有几个人会听到。——而李少红女士执导了这样一部大作品,必然能在电视史上留下墨色浓重的一笔。因此无论如何,还是应该向这位勇气可嘉的导演表示祝贺!
李少红的“最大突破”是把红楼梦打下了神坛
新版《红楼梦》早在上映之初,就已经炒得沸沸扬扬,但我坚持要等看到该剧之后,再做评论。因为,不管李少红导演对该剧付出了多少心血,也不管恶意的批评者如何丑化新版《红楼梦》,能够最终左右公众意识的,只有作品本身。我看了新版《红楼梦》的前7集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不单作为导演的李少红,整个新版《红楼梦》的主创、导演、出品班底是“过分勇敢”了,真是不拘一格,什么演员都大胆启用!该剧生产者最大的突破就是把红楼梦打下了神坛。
《红楼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内涵的,是标致的,是隽永的。忠于原著的文化表达,是电视剧创作所不能放任的。除去布景、服饰、道具、台词一类的忠于原著,我认为,至少要在视觉语言上实现流畅,祛除生硬。视觉语言流畅应当体现在主要角色的年龄感、肢体动作、眼神、站位,主要场景的切换,镜头远近的推移等方面。而做到这些,主要演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还认为,在视觉语言流畅的前提下,人物台词要与视觉一致,这才是最佳效果。《潜伏》在这方面堪称绝版。就是1987版《红楼梦》,也是做得比较好的。1987版《红楼梦》在主演选取、辅导角色方面,是下了极大的苦功的——有关当年红楼梦演员如何经历红学浸染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可以说,1987版红楼梦是把红楼梦这一文化瑰宝放在神坛上的。我在前不久观看了朝鲜版的歌剧红楼梦,也是深受震撼,朝鲜朋友们也是把红楼梦放在神坛上的。
看了新版“宝玉”在电视屏幕上的五官和举手投足,我实在不知道,大小两个宝玉年龄差不到哪去,有何必要找两个人“轮演”?而主创者为何要让王夫人的年龄感比邢夫人大一轮以上,也是让人费解。王熙凤的扮演者更是离当年邓婕的表演有天上地下之别。“黛玉”的表演,尽管谈不上上乘,但或许比宝玉、王熙凤稍好些。不过,我仍然看出“黛玉”并未真的入戏,还是在“演”。
这就是最大的麻烦了:如果主要角色不入戏,不能激发观众心中“饰者与角色合一”的认同感,就离成功就太远了。我认为,角色年轻并不是难以入戏的根本原因,根子在出品人和导演的整体把握上。为了拍这出戏,无论出品方还是导演班底,都花了不少真金白银;光是拍摄也耗去了3年时光;从荧屏上看,演员们也下了功夫。但观众是“冷酷”的,只看效果。现在看,拍摄该剧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换任何一班人马来拍,可能都是要一样花费的。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所有投入,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评述,显得都已意义不大。
在当今时代,恶搞名著和传统经典成潮,出品人和导演班子们什么都敢干。最近有一篇盘点出演中国现代史重要历史人物演员的文章,报出了一长串名单。那里面谁演的成功或者相对成功,是一目了然的。别的角色就不说了,蒋介石一角当属孙飞虎最为成功。但是,如果遍数中国荧屏上的“蒋介石”,让人笑掉大牙的饰演者早已有一个加强连了。我对友人说过,这些导演随便从大街上拉来一个人,剃个光头,粘上两撇胡子,穿上个长袍,就说是蒋介石!
李少红版红楼梦最令人费解之处就是演员选择,如果照这一版本的“勇敢”走下去,恐怕可以迅速拍出“张少红版”、“王少红版”来。既然演员可以降格以求,表演也就可以。尽管这一版在道具、服饰、布景方面都还支撑着,但灵魂已失。
李少红版红楼梦真真切切地告诉大家,谁都可以出演黛玉、宝玉、王熙凤,长什么样不要紧!演员只要按照“原著”走台、说词,哭时哭、笑时笑,描几幅字、用几个眼神,就行了。反正布景宏大不穿帮,衣饰华贵很养眼,演谁扮谁不掉包,谁能说这不是红楼梦?再加上一点或隐或现的似有些深奥的鬼魅吟唱、闪来闪去的快进镜头,让你思绪间或分裂一下(是为催眠之术),你敢说这不是新版吗?
所以,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最大遗产将是:把红楼梦彻底打下了神坛。今后,恐怕无人再敢“煞有介事”地说,红楼梦是古典名著,要尊重它;也无人再敢“煞有介事”地说,出演红楼梦的演员实在难选。
历时8年耗资1.18亿元 新《红楼梦》赔了?
《红楼梦》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内涵的,是标致的,是隽永的。忠于原著的文化表达,是电视剧创作所不能放任的。除去布景、服饰、道具、台词一类的忠于原著,我认为,至少要在视觉语言上实现流畅,祛除生硬。视觉语言流畅应当体现在主要角色的年龄感、肢体动作、眼神、站位,主要场景的切换,镜头远近的推移等方面。而做到这些,主要演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还认为,在视觉语言流畅的前提下,人物台词要与视觉一致,这才是最佳效果。《潜伏》在这方面堪称绝版。就是1987版《红楼梦》,也是做得比较好的。1987版《红楼梦》在主演选取、辅导角色方面,是下了极大的苦功的——有关当年红楼梦演员如何经历红学浸染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可以说,1987版红楼梦是把红楼梦这一文化瑰宝放在神坛上的。我在前不久观看了朝鲜版的歌剧红楼梦,也是深受震撼,朝鲜朋友们也是把红楼梦放在神坛上的。
看了新版“宝玉”在电视屏幕上的五官和举手投足,我实在不知道,大小两个宝玉年龄差不到哪去,有何必要找两个人“轮演”?而主创者为何要让王夫人的年龄感比邢夫人大一轮以上,也是让人费解。王熙凤的扮演者更是离当年邓婕的表演有天上地下之别。“黛玉”的表演,尽管谈不上上乘,但或许比宝玉、王熙凤稍好些。不过,我仍然看出“黛玉”并未真的入戏,还是在“演”。
这就是最大的麻烦了:如果主要角色不入戏,不能激发观众心中“饰者与角色合一”的认同感,就离成功就太远了。我认为,角色年轻并不是难以入戏的根本原因,根子在出品人和导演的整体把握上。为了拍这出戏,无论出品方还是导演班底,都花了不少真金白银;光是拍摄也耗去了3年时光;从荧屏上看,演员们也下了功夫。但观众是“冷酷”的,只看效果。现在看,拍摄该剧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换任何一班人马来拍,可能都是要一样花费的。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所有投入,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评述,显得都已意义不大。
在当今时代,恶搞名著和传统经典成潮,出品人和导演班子们什么都敢干。最近有一篇盘点出演中国现代史重要历史人物演员的文章,报出了一长串名单。那里面谁演的成功或者相对成功,是一目了然的。别的角色就不说了,蒋介石一角当属孙飞虎最为成功。但是,如果遍数中国荧屏上的“蒋介石”,让人笑掉大牙的饰演者早已有一个加强连了。我对友人说过,这些导演随便从大街上拉来一个人,剃个光头,粘上两撇胡子,穿上个长袍,就说是蒋介石!
李少红版红楼梦最令人费解之处就是演员选择,如果照这一版本的“勇敢”走下去,恐怕可以迅速拍出“张少红版”、“王少红版”来。既然演员可以降格以求,表演也就可以。尽管这一版在道具、服饰、布景方面都还支撑着,但灵魂已失。
李少红版红楼梦真真切切地告诉大家,谁都可以出演黛玉、宝玉、王熙凤,长什么样不要紧!演员只要按照“原著”走台、说词,哭时哭、笑时笑,描几幅字、用几个眼神,就行了。反正布景宏大不穿帮,衣饰华贵很养眼,演谁扮谁不掉包,谁能说这不是红楼梦?再加上一点或隐或现的似有些深奥的鬼魅吟唱、闪来闪去的快进镜头,让你思绪间或分裂一下(是为催眠之术),你敢说这不是新版吗?
所以,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最大遗产将是:把红楼梦彻底打下了神坛。今后,恐怕无人再敢“煞有介事”地说,红楼梦是古典名著,要尊重它;也无人再敢“煞有介事”地说,出演红楼梦的演员实在难选。
历时8年耗资1.18亿元 新《红楼梦》赔了?
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形容电视剧新版《红楼梦》从筹备、拍摄到发行、播出的过程,并不为过。从2002年最初立项到2010年9月2日北京卫视全国播出,将近8年的等待考验着千万观众的耐心,同时也将投资方、导演、制片甚至演员的每一个琐事都被推到了各类媒体的“风口浪尖”。
无论是筹拍之初2006年那场遍及全国、声势浩大的“红楼梦中人”选秀,还是不断发生的换演员、换导演风波,再到一再延迟的停机时间、剧组时而传出的资金短缺,以及部分地面台播出后,面对一些观众、网友对新版《红楼梦》从演员到表现形式的各种质疑,这一切都使得新版《红楼梦》成为这个夏天最炙手可热的剧作。
显然,对于这部经典翻拍大戏,在电视剧这个已经成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大市场里,红楼梦中人们“一把辛酸泪”的背后,是否收获了预期的收益?那些喧嚣的新闻热炒之中,又发生了哪些商业传奇?
如果要给新版《红楼梦》算笔账,还是要走进这个由制片方、发行方、播出方等众说纷纭构成的商业“大观园”。
“像申奥一样申报红楼”
——三家投资方的形成
作为出品方之一的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下称“华录百纳”),早在2002年起就开始了为重拍红楼梦而做着筹划、准备工作。
“新版《红楼梦》是国内唯一一次,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称‘广电总局’)立项时,经过多家申请,经总局筛选后,最后由包括我们在内的两家公司去答辩、竞争,再由总局领导请专家评定的项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华录百纳总经理、新版《红楼梦》总制片人之一刘德宏回忆起当年申报项目的情景,不禁感慨,“那时,正值申奥成功不久,我们开玩笑说我们也要像申奥一样去申请《红楼梦》项目。”
2006年3月,广电总局发布了新版《红楼梦》立项的消息。刘德宏分析,华录百纳被选中成为唯一拥有新版《红楼梦》拍摄资格的机构,主要原因是:“我们从研发开始,资源配备准备早,包括剧本前期筹备,专家介入以及未来的实施方案等”。
87版《红楼梦》播映了20年后才能够有机会再拍摄的新版《红楼梦》,按刘德宏的说法,华录百纳把这个电视剧项目当成了“一个分成不同环节的大工程”。
立项成功后,新版《红楼梦》开始了电视剧剧本准备和漫长的等待导演时期。据刘德宏介绍:在立项之后的筹备工作推进过程中,华录百纳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集团”)开始了合作,韩三平(新版《红楼梦》总制片人,中影集团董事长)确认了当时业界普遍认可的导演陈凯歌。但是,2004年陈凯歌正在筹备电影《无级》,随着时间进程,《无极》进入了拍摄阶段。这种情况下,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曾经有过多次合作的导演胡玫。这个时候,也就是2006年,北京电视台主导的“红楼梦中人” 全球演员选拔活动启动,推进了《红楼梦》实施的进程,北京电视台也就此成为该剧出品方之一。
此时,投资预算也已确定,刘德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三家投资方,中影集团、华录百纳和北京电视台的投资为100万/集,共50集,共投资5000万。”
而在那场沸沸扬扬的“导演弃用选秀演员”、“宝黛钗内定”等风波中,2007年胡玫宣布退出新版《红楼梦》,对此刘德宏的解释是:“当时在选秀过程中,几方各有见解,大家在确定演员的问题上,是有不同看法的,属于创作层面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感受,很正常,只是《红楼梦》太惹人关注,这个事情被极度放大了。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后来要筹备拍摄电影《孔子》,时间上有冲突。出于个人意愿,胡玫导演选择了电影《孔子》。”
“这场选秀活动持续了一年多,再加上演员培训也有一年多的时间。”刘德宏说。2007年7月,“临危受命”的李少红带着主要演员在北京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新版《红楼梦》至此做好了拍摄前的所有准备。
1.18亿成本
——剧组的钱花哪儿了?
2008年5月25日新版《红楼梦》正式开机,由李少红担任导演,李小婉担任制片人。这对“金牌搭档”从1995年注册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起,至今已经配合了15年,推出过《雷雨》、《大明宫词》、《桔子红了》、《人间四月天》等影视作品,因为新版《红楼梦》,她们开始了第七次合作。
按李小婉的话说:“少红导演管的是创作,是花钱的,而我是做制片,谈项目、找钱的。”这种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的合作模式,在新版《红楼梦》中得到了延续。
这部原计划8个月拍摄结束的电视剧,实际拍摄了将近16个月的时间,于2009年9月9日宣布停机。按李小婉的话来说这部戏是在“超长、超高、缺钱”的情况下拍完的。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超长”,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50集的电视连续剧,按一般的常规是6个月拍完,我想可能紧张了一点,就下了狠心定的8个月。”李小婉回忆,当时李少红面露难色说:“8个月实在完不了,10个月吧。”
李小婉深知超一天就要多一天的费用,于是“10个月吧,10个月能完。”李小婉像鼓励剧组人员一样,鼓励自己。在说这话的时候,坐在一旁的演员归亚蕾(新版《红楼梦》王夫人扮演者)问她:“你真的相信少红导演10个月能拍完?”
从那时起李小婉就隐隐感到了这部戏可能超期的现实。
而“超高”则是这部剧的成本高。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戏最初的投资是100万/集的成本,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预算了,但在我们2007年接过来之前三家投资方还做了很多工作,所以真正给到我们的是4500万,即90万/集的预算。”
当李小婉看到李少红满意的拍摄效果清单时,她发现:包括搭90多堂场景、360多位演员、相配套的服装、道具、器材设备和前期演员培训等的成本估算高达1.18亿。
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李小婉有了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电视剧的市场规律,投资方不能再追加投资了”。
据李小婉介绍,此次新版《红楼梦》完全严格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120回《红楼梦》版本拍摄,包括高鹗的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前80回两回一集,后40回4回一集,一共是50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李少红的拍摄原则是“对(《红楼梦》的)情节只有删减,没有杜撰;只拍曹雪芹写到的,不拍没有写到的”,实际上最后新版《红楼梦》的成本达到“大约260万/集”。
面对高额预算的去向,李小婉解释:“新版《红楼梦》光摄影棚就有12个,其中最大的是5000平方米的贾母前院,怡红院外景、内景也各搭了3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的景。”
另外,“剧组还参照原著搭了90多堂场景,这些场景搭了拍,拍完拆了再搭下一堂景,成本相当大。”李小婉说:“按照一般电视剧来说,如果场景相似就整合在一起,但是对于这部剧不行,因为许多观众都是对照着原著每一篇对着看的。”光置景这一项“任何国外大片都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不信你可以任意举出一部算算有几堂摄影棚内搭建的景?搭不起这么多堂景的!”李小婉说。
因为全剧使用全套电影摄影机镜头拍摄,所以对书中所描写的贵族家庭奢华的生活,细致入微的吃、穿、用等东西在拍摄时都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因此造价也极高。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些关键点上,李小婉都是“咬紧牙关配合导演往上冲”。
画面里该花的钱,要花。但在节省预算方面,李小婉也毫不含糊,这也是她为何至今对所有演员怀有感激之心。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道理来讲一部大戏,演员的费用应该是不低于一半。如果按这个一般规律,这部戏光演员费就需要5000万,投资方给的钱都不够支付演员工资。”而实际上,“演员工资只占这部戏投资的十分之一,1000多万,分发给在新版《红楼梦》里有名有姓有台词的360位演员。”
“其中五位明星演员:刘威、刘金山、刘仪伟、英达、周野芒是零片酬出演,他们是抱着奉献的精神参与进来的。这一切都因为:是《红楼梦》。”李小婉说。
不仅是对演员,即使是对导演本人,李小婉也没有手软。为了这部戏,李少红想根据红学家的分析指导做一个羊脂玉的通灵宝玉,可李小婉怎么也不舍得批钱。最后李少红拿出自己的存折,派人到新疆买来上等玉石籽料,并配以金爪、宝石等加工做成。
无论是筹拍之初2006年那场遍及全国、声势浩大的“红楼梦中人”选秀,还是不断发生的换演员、换导演风波,再到一再延迟的停机时间、剧组时而传出的资金短缺,以及部分地面台播出后,面对一些观众、网友对新版《红楼梦》从演员到表现形式的各种质疑,这一切都使得新版《红楼梦》成为这个夏天最炙手可热的剧作。
显然,对于这部经典翻拍大戏,在电视剧这个已经成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大市场里,红楼梦中人们“一把辛酸泪”的背后,是否收获了预期的收益?那些喧嚣的新闻热炒之中,又发生了哪些商业传奇?
如果要给新版《红楼梦》算笔账,还是要走进这个由制片方、发行方、播出方等众说纷纭构成的商业“大观园”。
“像申奥一样申报红楼”
——三家投资方的形成
作为出品方之一的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下称“华录百纳”),早在2002年起就开始了为重拍红楼梦而做着筹划、准备工作。
“新版《红楼梦》是国内唯一一次,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称‘广电总局’)立项时,经过多家申请,经总局筛选后,最后由包括我们在内的两家公司去答辩、竞争,再由总局领导请专家评定的项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华录百纳总经理、新版《红楼梦》总制片人之一刘德宏回忆起当年申报项目的情景,不禁感慨,“那时,正值申奥成功不久,我们开玩笑说我们也要像申奥一样去申请《红楼梦》项目。”
2006年3月,广电总局发布了新版《红楼梦》立项的消息。刘德宏分析,华录百纳被选中成为唯一拥有新版《红楼梦》拍摄资格的机构,主要原因是:“我们从研发开始,资源配备准备早,包括剧本前期筹备,专家介入以及未来的实施方案等”。
87版《红楼梦》播映了20年后才能够有机会再拍摄的新版《红楼梦》,按刘德宏的说法,华录百纳把这个电视剧项目当成了“一个分成不同环节的大工程”。
立项成功后,新版《红楼梦》开始了电视剧剧本准备和漫长的等待导演时期。据刘德宏介绍:在立项之后的筹备工作推进过程中,华录百纳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集团”)开始了合作,韩三平(新版《红楼梦》总制片人,中影集团董事长)确认了当时业界普遍认可的导演陈凯歌。但是,2004年陈凯歌正在筹备电影《无级》,随着时间进程,《无极》进入了拍摄阶段。这种情况下,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曾经有过多次合作的导演胡玫。这个时候,也就是2006年,北京电视台主导的“红楼梦中人” 全球演员选拔活动启动,推进了《红楼梦》实施的进程,北京电视台也就此成为该剧出品方之一。
此时,投资预算也已确定,刘德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三家投资方,中影集团、华录百纳和北京电视台的投资为100万/集,共50集,共投资5000万。”
而在那场沸沸扬扬的“导演弃用选秀演员”、“宝黛钗内定”等风波中,2007年胡玫宣布退出新版《红楼梦》,对此刘德宏的解释是:“当时在选秀过程中,几方各有见解,大家在确定演员的问题上,是有不同看法的,属于创作层面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感受,很正常,只是《红楼梦》太惹人关注,这个事情被极度放大了。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后来要筹备拍摄电影《孔子》,时间上有冲突。出于个人意愿,胡玫导演选择了电影《孔子》。”
“这场选秀活动持续了一年多,再加上演员培训也有一年多的时间。”刘德宏说。2007年7月,“临危受命”的李少红带着主要演员在北京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新版《红楼梦》至此做好了拍摄前的所有准备。
1.18亿成本
——剧组的钱花哪儿了?
2008年5月25日新版《红楼梦》正式开机,由李少红担任导演,李小婉担任制片人。这对“金牌搭档”从1995年注册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起,至今已经配合了15年,推出过《雷雨》、《大明宫词》、《桔子红了》、《人间四月天》等影视作品,因为新版《红楼梦》,她们开始了第七次合作。
按李小婉的话说:“少红导演管的是创作,是花钱的,而我是做制片,谈项目、找钱的。”这种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的合作模式,在新版《红楼梦》中得到了延续。
这部原计划8个月拍摄结束的电视剧,实际拍摄了将近16个月的时间,于2009年9月9日宣布停机。按李小婉的话来说这部戏是在“超长、超高、缺钱”的情况下拍完的。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超长”,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50集的电视连续剧,按一般的常规是6个月拍完,我想可能紧张了一点,就下了狠心定的8个月。”李小婉回忆,当时李少红面露难色说:“8个月实在完不了,10个月吧。”
李小婉深知超一天就要多一天的费用,于是“10个月吧,10个月能完。”李小婉像鼓励剧组人员一样,鼓励自己。在说这话的时候,坐在一旁的演员归亚蕾(新版《红楼梦》王夫人扮演者)问她:“你真的相信少红导演10个月能拍完?”
从那时起李小婉就隐隐感到了这部戏可能超期的现实。
而“超高”则是这部剧的成本高。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戏最初的投资是100万/集的成本,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预算了,但在我们2007年接过来之前三家投资方还做了很多工作,所以真正给到我们的是4500万,即90万/集的预算。”
当李小婉看到李少红满意的拍摄效果清单时,她发现:包括搭90多堂场景、360多位演员、相配套的服装、道具、器材设备和前期演员培训等的成本估算高达1.18亿。
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李小婉有了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电视剧的市场规律,投资方不能再追加投资了”。
据李小婉介绍,此次新版《红楼梦》完全严格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120回《红楼梦》版本拍摄,包括高鹗的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前80回两回一集,后40回4回一集,一共是50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李少红的拍摄原则是“对(《红楼梦》的)情节只有删减,没有杜撰;只拍曹雪芹写到的,不拍没有写到的”,实际上最后新版《红楼梦》的成本达到“大约260万/集”。
面对高额预算的去向,李小婉解释:“新版《红楼梦》光摄影棚就有12个,其中最大的是5000平方米的贾母前院,怡红院外景、内景也各搭了3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的景。”
另外,“剧组还参照原著搭了90多堂场景,这些场景搭了拍,拍完拆了再搭下一堂景,成本相当大。”李小婉说:“按照一般电视剧来说,如果场景相似就整合在一起,但是对于这部剧不行,因为许多观众都是对照着原著每一篇对着看的。”光置景这一项“任何国外大片都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不信你可以任意举出一部算算有几堂摄影棚内搭建的景?搭不起这么多堂景的!”李小婉说。
因为全剧使用全套电影摄影机镜头拍摄,所以对书中所描写的贵族家庭奢华的生活,细致入微的吃、穿、用等东西在拍摄时都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因此造价也极高。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些关键点上,李小婉都是“咬紧牙关配合导演往上冲”。
画面里该花的钱,要花。但在节省预算方面,李小婉也毫不含糊,这也是她为何至今对所有演员怀有感激之心。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道理来讲一部大戏,演员的费用应该是不低于一半。如果按这个一般规律,这部戏光演员费就需要5000万,投资方给的钱都不够支付演员工资。”而实际上,“演员工资只占这部戏投资的十分之一,1000多万,分发给在新版《红楼梦》里有名有姓有台词的360位演员。”
“其中五位明星演员:刘威、刘金山、刘仪伟、英达、周野芒是零片酬出演,他们是抱着奉献的精神参与进来的。这一切都因为:是《红楼梦》。”李小婉说。
不仅是对演员,即使是对导演本人,李小婉也没有手软。为了这部戏,李少红想根据红学家的分析指导做一个羊脂玉的通灵宝玉,可李小婉怎么也不舍得批钱。最后李少红拿出自己的存折,派人到新疆买来上等玉石籽料,并配以金爪、宝石等加工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