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32938/3293844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太平洋战争》海报。
3月16日(美国时间),《太平洋战争》首播。在“史上最贵的电视剧”、“《兄弟连》兄弟篇”等话题簇拥之下,该剧获得了全球的高度关注,第一集刚播完,北美十几家权威媒体就纷纷给出100分的评论,直呼“风光有望超越《兄弟连》”!这部剧集共10 集,每周日播出一集,五月终结。
上次斯皮尔伯格制作的战争片《兄弟连》在电视史上前无古人,这一次的《太平洋战争》就是后有来者。
在我们关于二战的记忆中,欧洲战场的一些著名战役比较深入人心。相反的是,对于太平洋战场,我们所知甚少,谈来谈去也不过就是“偷袭珍珠港”。所以,对于普通影迷而言,《兄弟连》以其事实性的叙事策略与虚构性的认同感博得全场叫好,但《太平洋战争》因为其三缄其口的机密性、偏远复杂的地理环境而具有更多的偶然性、断裂性和无序性,所以这套剧集比起《兄弟连》来,的确有点不那么容易“亲近”。或许正因为这样,观看《太平洋战争》的十个星期,也可以当作是补习二战历史的十个星期,更可以找来相应的影像资料,研究一下历史存在的真实性和电视叙事的连贯性之间的有趣命题。
2.23亿美元,史上投资最巨
作为一套迷你剧集(TV Mini-Series),《太平洋战争》刚一开播,就缔造了好几项电视史上的纪录。
首先是这套剧集的制作时间。从概念到播出,《太平洋战争》经历了7年时间。制片人汤姆·汉克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加里·高兹曼都称该剧是他们一生中制作的“最大的电影”。
从前五集的播出效果来看,《太平洋战争》将1100天的战争缩减到10个小时中,严格遵守了“TV Mini-Series”的制作精神——既有电影的精良制作和紧张情节,又有电视剧对于细节的精雕细琢和人物刻画。
尽管《太平洋战争》的长度不及《兄弟连》,但三位制片人在该剧上花费的精力要远远超过《兄弟连》 ——视角更宽,动作更激烈,层次更丰富,催泪效果更佳——这在HBO(剧集出品方)也是一个传统的强项,比如2001年的《兄弟连》、2003年的《美国天使》、2005年的《帝国的陨落》都有极佳的收视口碑。
其次是这套剧集的高昂造价。《太平洋战争》的总投资达到2.23亿美元,这几乎是《兄弟连》的两倍,也让这部剧集成为电视史上投资最大的电视节目。如此雄厚的资金保障也造就了这套剧集的精准写实度。
在这个电脑特效可以制造世间一切的时代里,斯皮尔伯格更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工匠”,他拍的战争片一直都试着呈现给观众们一场关于时间和地理方面精确的视觉盛宴。
《太平洋战争》的主角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这是海军陆战队成立时间最久、装备最精良、人数最多的现役部队。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该师经常担当冲锋、攻坚、打前哨等重要任务。
斯皮尔伯格再一次定义了“真实”的概念,据说每个角色都参阅了重达50磅的文字材料,并参加了为期十天的新兵训练营。训练的内容包括挖战壕、丛林露营、一天只能睡三小时吃两餐、负重40磅徒步行走、枪械的使用、跑步四到五英里、派“假想敌”在深夜和拂晓时发动“偷袭”。
最暴力的10小时
《太平洋战争》是根据《With the Old Breed》、《Helmet for My Pillow》这两本书提供的素材及一些访谈录改编。
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历史编撰的传统观念认为“真实是历史的灵魂”,所以史学家不得不在人力可及的范围内忠实于事实,不惜任何代价避免“虚构性”。
历史是不研究“if”的,我们在谈论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不会谈论“if”硫磺岛战役怎样怎样,但艺术作品则不同,真实与虚构的分界模糊了,“if”的迷思被解构,单一性不再是事情的唯一解读。
编剧之一的麦克肯纳说:“《太平洋战争》将会重点展示人的本质,会是电视上播放过的最暴力的10 小时。”剧中描述的主要战役包括:瓜达卡纳尔岛战役,格洛斯特角登陆战及热带丛林战役,贝里琉岛争夺战,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故事结束于对日作战胜利日——1945年8月15日,即美国人所说的“V-J Day”。可以这么说,上次斯皮尔伯格制作的战争片《兄弟连》在电视史上前无古人,这一次的《太平洋战争》就是后有来者。
正因为这个“虚构与历史的界线”问题,不管你看过没看过《兄弟连》,这个时候都应该拿出来温习一次。《太平洋战争》和《兄弟连》在主题上固然有类似之处,但在拍摄手法和细节处理上是截然不同的。
《兄弟连》聚焦在一支部队上,《太平洋战争》则同时聚焦多个战场。欧洲战场是冷峻的,从《兄弟连》的色彩上可以看出比较阴暗,色彩的饱和度很低。太平洋战场是广阔而又复杂的,这里有蓝天白云沙滩,天气晴朗但是空气潮湿,战场又很繁多,以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等地为主。
理解了《兄弟连》的情感铺陈和人性刻画,就更容易体会《太平洋战争》中那些细节的妙处。《兄弟连》并没有拍美军如何勇猛,敌人如何不堪,而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为观众展示战争的真实。每集片头都有几位幸存的老兵在讲述当年的故事,而当战争结束后,字幕又打出幸存士兵各自战后的生活安置时,这都让你觉得如此真实。《太平洋战争》也用老兵的采访开头,壮丽而凄美的音乐配上炭笔画似的士兵肖像,令人心潮澎湃。同时因为太平洋战场的空间跨度很大,每集的开头都会有一堂“迷你历史课”,地图的反复出现让观众看过之后几乎可以把那些岛礁在地图上的位置记在脑子里。
多元文化与战争情怀
另外,有一套23集的《太平洋战史》的真实纪录片也可以作为史实参考。进一步了解历史,你就更能体会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恐怖遭遇。很多观众觉得《太平洋战争》前几集过于抒情了,要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片刻宁静,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一集比一集残酷,太平洋诸多岛屿的凶险地势,以及日军自杀式的攻击都会在剧集里悉数上演。瓜达卡纳尔丛林只是个开始,这之后,他们还要穿越险恶的格鲁彻斯特岬雨林、跨过贝里琉到达硫磺岛黑沙滩,最后在冲绳岛的杀戮中获得了艰苦的胜利。斯皮尔伯格说:“如何击败敌人,你就要像他们一样战斗。”
近十几年来,随着激进主义的逐渐消退,美国形象上的阴影似乎在逐渐消散,植根于“美国信念”之上的美国民族特性得到重新认同,文化多元主义也受到了深刻的反思。所以,观众们还可以温习一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以及吴宇森的《风语者》和泰伦斯·马力克的《细细的红线》。这几部作品都客观地展示了当年的史实,特别是当年真实的日本。同时,2009年的日本电影《盛夏猎户座》也从另一个角度讲述“活下去”的信念和意志。他们和《太平洋战争》里所书写的战争情怀一样——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明天就可能会死去,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