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闪电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T/2010/0131/201013111413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捕捉闪电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T/2010/0131/201013111414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捕捉闪电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IT/2010/0131/20101311142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捕捉闪电
至于其中的科学原理,海克曼解释说,“当粒子加速器将大量电子注入到有机玻璃板后,玻璃板内聚集了大量的电能(约100万到250万伏特)”。而在这之前,海克曼在有机玻璃板内雕刻一条很狭窄的路径,使大量电子突然间涌入“捷径”———和闪电释放电子的原理相同,只不过,这是一场在有机玻璃板内的“迷你闪电风暴”。闪电风暴带来的密集热量形成的形状永久性留在了玻璃板上。
■ 溯源
利希滕贝格图样的诞生
早在1777年,德国物理学家利希滕贝格首创了这种自制闪电奇观,这种图案也被命名为“利希滕贝格图样”,指大量电子在绝缘材料边缘或内部集中释放所产生的图案,最原始的“利希滕贝格图样”是实验室里绝缘板上的灰尘带电而形成的二维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