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5984/2598406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2月16日,陪读家长张瑞华老人(左)在给她的孙子添饭。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甘肃会宁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却是西北的教育大县和甘肃省的“高考状元县”。目前,会宁县有4所高中,1万多名学生,其中,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
为了减少日常生活开支,一些农村的老人和妇女带着自家产的蔬菜和粮食来到县城,租一间房子住下来,给孩子做饭。
目前,不大的会宁县城已形成几个规模不小的“陪读村”。不少农村家庭把供孩子读书上大学看做是改变贫困的主要出路。据会宁县教育部门估计,会宁县城陪读家长的人数多达数千人。
会宁县政府介绍说,会宁县在教育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主要经验就是“学生苦学,家长苦供,教师苦教”。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已经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6001/2600167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12月16日午饭过后,会宁二中初三学生张旭良在租住房的窗外读书,他63岁的奶奶张瑞华(前)在窗下做针线活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会宁县已经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5984/2598405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12月16日,会宁二中的两名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一个“陪读村”,在这个小院子里,共有24户陪读家长租房居住。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5984/25984055.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2月18日,会宁二中学生吕东琴回到租住房后,与陪读的姑姑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5984/2598405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12月15日,会宁二中的学生走在放学的路上,学校附近是会宁县城“陪读”家长最为集中的地方。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5984/2598405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会宁县八里湾乡复兴村王玉凤(右一)和丈夫张吉(右二)给孩子们盛饭(12月15日摄)。他们家3个孩子全部在会宁县城上高中。2009年9月在会宁二中旁租了一间房子。除了自己的孩子,他们还给亲戚以及八里湾乡的十几名孩子做饭。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