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美华人住房现实写照:带着希望与梦想的“蜗居”(图)

美华人住房现实写照:带着希望与梦想的“蜗居”

文章来源: n 于 2009-12-15 11:56:4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r/news/2009/12-15/U99P4T8D2018925F107DT2009121514422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据美国《侨报周刊》报道,与国内节节升高的房价相比,这几年美国房市正经历旷日持久的低迷,虽近期由于华盛顿各项购屋刺激计划而出现了回温,但预期近两年内还将保持相当稳定的价格走势。但美房市回落并不意味着部分美国人的住房困境已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得到解决。住房问题依旧是蜗牛身上的壳,带来压力又无法摆脱,蜗居美国的华人可以说数量不菲。

  3个真实版的蜗居美国故事

  每天一睁开眼,小云就会想今天会是什么天气,然后习惯性地寻找窗户。可是没有窗户,因为她的住所是一栋私人房屋的地下室。虽然麻州明文规定地下室不得出租住人,但勤俭持家的华人房东还是把原本用来洗衣、堆放杂物的地下室简单装修成了一室一厅一卫搭简厨的单室套。

  房钱极其优惠,并包电费暖气,小云初租下这套地下间的时候,还非常庆幸。房价是跌下来了,但与此同时,租房价格在年年上涨,在租金甚至快赶超纽约的波士顿,这点钱原本只能在地铁站附近的华人家庭里租一个小单间,而现在好歹是600平方尺的大套间,并且有洗衣房可以用。

  厨房里原本有个透气的小窗,但太高,小云不站在凳子上根本够不着,而且又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还多加了一层窗帘,因此小云的居家生活可以说暗无天日。住了一个学期,小云觉得自己的肤色越看越苍白,连指甲下面健康的肉色也越来越淡,还有,落发。

  可是又能怎样呢?不蜗在这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就得搬到人口密集的摩顿或昆士,在老旧的房子里租一个小房间,每天和一大堆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分享有限的资源,早上抢卫生间,晚上抢厨房,半夜还要听晚睡的人唧唧喳喳打电话的声响。

  小云是出生普通城市家庭的80后,她们这一代人,无论家庭景况如何,都是家中唯一的宝贝,自小就拥有比较自我的空间。当初拿着半奖来波士顿大学留学,家中已经倾尽所有,所以她的选择并不多。

  其实小云的经历代表了大多数离开相对舒适的国内家庭生活环境,初来美国留学的年轻人。而对于许多50后、60后、70后留学生而言,小云的生活谈不上艰苦,甚至还有点奢侈。要知道,早年的自费留学生可是住地下室还要找上两三个室友分担开销的,此外还要四处打工。

  从零开始的生活当然困难,但好在还有希望,还有激励数代人勇闯新大陆的“美国梦”,毕竟前辈们的经历证明,一旦学有所成,找到工作,就至少可以买上一套或大或小的公寓房,告别蜗居生活了。

  为了孩子回到蜗居

  老陈属于家庭幸福、工作不错的中年稳定层,太太也工作,一家人住在波士顿西郊、风景如画的霍普金顿镇一栋殖民式四室两厅大房子里。今年双胞胎女儿去报考著名的波士顿拉丁学校,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毕竟自己镇上的中学也不差,孰料双宝发挥出色,双双被拉丁学校录取。

  既然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进入名牌公立学校的机会,老陈两口子自然要全力配合,不拖后腿。由于拉丁学校属于波士顿市属公校,要求入读学生必须家住市区,这就给在西郊工作并供着大房子的老陈出了一大难题。

  大多数人会把房子卖了,然后在市属的西洛克斯百利(West Roxbury)区重新买房,那里房价还算可以承受,并且紧挨I-95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但缺点是离学校较远,治安较差。再说现在房市不好,他们也不愿低价将房子脱手。

  或者将霍普金顿的房子出租,在没有房贷供款的压力下,在离学校近的布鲁克林(Brookline)区或奥斯顿(Allston)区租一套小房子或联排别墅。但老陈夫妇又心疼自己刚刚装修完、整洁漂亮的家,觉得若给陌生人住个几年,这房子肯定就没法住了。

  如此犹豫来犹豫去,眼看着暑假行结束,转眼就是开学的时间了。老陈夫妇顾不上许多,赶紧在Brookline租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到宜家购置了简单的家具,就搬了进去。公寓挺旧,两间房间一大一小,老陈夫妇自己住小间,两个女儿一人一张小床、一张书桌住在大间。老陈自己在客厅一角留了个办公区,太太就在小房间里看书上网,总而言之,用老陈的话来说,就是“很挤”,有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但这已是老陈家庭开销的上限了。霍普金顿的房子还在供,每月各项开销加起来要两千出头,布鲁克林的公寓虽旧虽小,每月租金也得一千八,此外老陈夫妇现在上班路远,来回汽油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还有家庭日常花销,吃饭添衣,女儿的才艺课程,一年至少一次的远途旅行……老陈感觉到了中年危机,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因而两口子更加卖力的工作。

  好在看着两个女儿成绩优秀、健康成长,老陈有股《黄昏清兵卫》里面男主人公一般的欣慰和暗喜,再说平日住在城里,周末回郊区的大房子,每周一次如度假般轻松惬意,这样的蜗居因其暂时而并不那么难熬。

  在自家别墅里蜗居

  房东和房客同住一个屋檐下,小袁一直以为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后,就不会再重复那样的生活,但现在彷佛又回到从前,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小袁从昔日寄人篱下的房客变成了今天处心积虑的房东。

  三年前在通勤便利的沃森市(Waltham)买下三居室的平房(Ranch),房子价格适中,夫妇二人工作,供房压力不大。一年后,孩子如期出世,父母过来帮助,一家人住正好合适,其乐融融。后来老人回国,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太太干脆辞掉工作,在家做了全职太太,准备养精蓄锐,一鼓作气,再生老二。

  去年年初开始,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失业率节节攀高。小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努力工作,在逃过最初两轮公司裁员波后,最初于今年年初被裁。唯一的经济来源被切断,最初的恐慌可想而知。小袁意识到,对于打工者而言,工资支票(paycheck)其实就是一切,尤其在无亲无故的海外异乡。

  最初几个月,递出的简历如石沉大海,满世界似乎都是相同经历、相同背景、削尖脑袋找工作的人。同时被裁的美国同事已经开始挂牌售屋,糟糕一点的在等待银行法拍,而得益于中国人卯吃寅粮的良好传统,小袁夫妇的积蓄还可以维持数月的开销。

  自然地,小袁想到了招房客,这似乎是当下唯一可以轻松获得的收入。形势逼人,太太也点头同意。于是很快,小袁就在craigslist上贴出广告,找到一个在本地上班的华人做房客。华人无论男女,不管住哪,都要下厨房做饭,然而大家背景相同,沟通容易,因而也能够互相忍受。拿到第一个月的房租,小袁夫妇觉得轻松许多,也感慨许多。于是夫妇二人商量,反正一个也是租,两个也是租,不如把宝宝的房间也腾出来,增加点收入。

  于是现在小袁家里住得满满当当,四个大人一个小孩。住得最蜗的是房东,夫妇俩带着孩子住一个大间,客厅还得保持清爽整洁,所有暂时不用的杂物只有堆放在车库里,随用随拿。居住质量虽然下降许多,但两份租金让小袁喘了口气,短时间内不用太担心弹尽粮绝的那一天。

  “这就是生活无奈的一面吧。”小袁说。小袁最近有了不少面试的机会,他相信难关很快就会过去。

  结语

  每个故事的开始都是许多无奈,但结束时却透着乐观和希望。我想这也许就是蜗居美国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披肝沥胆的努力、勇往直前的奋斗、背水一战的决绝,因而更加能屈能伸,充满弹性。不管时势如何、境遇变迁,这里的人依旧带着希望和梦想去寻求、等待更好的生活。

  蜗居美国,实在是个很大的题材,这里所列的三个小故事只是以管窥豹,自然不能尽其貌于万一。肯定有很多悲伤的、也许绝望的故事隐藏在人海之中,一间一间房子里面。而笔者在这篇专题里想表达的,依旧是希望和乐观。让我们互勉,即使背着沉重的壳,也要尽力一步一步往前爬行,往前。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拒镇压学生!六四抗命军长徐勤先受审照首曝光
做饭喜欢放“蒜”的人,身体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特大桥轰然垮塌,基建神话后的巨大黑洞!
拜伦在父亲就职典礼上究竟对拜登说了啥?终于揭晓
美国政府大动刀?OPT或被终结 留学生天要塌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武吓日本!中自今起于黄海8天实弹射击 距九州仅900公里
中国外交部官员解释“插兜送客”:天冷 不便握手
中国游客取消赴日,专家预测:日本经济损失"恐达1.7兆"
427-1!众院压倒性通过 要求公布爱泼斯坦文件
纽约时报:特朗普无法“翻篇”的爱泼斯坦案
日本官员低头听中方讲话,胡锡进很高兴,评论区很清醒
中国突然再次宣布: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
中日会晤:中方官员双手插兜送客 日方低头听训…
关于爱泼斯坦文件 美媒揭川普态度突然反转幕后
高中学历“逆袭”成大学博导 如何骗过层层审核的?
美国数学危机:学生不会算 老师不会教 体制不肯改!
美智库倡台湾能源船只“挂美国旗” 由美军舰护航
特朗普盛情款待沙特王储,就卡舒吉遇害事件为其辩护
"城堡法"并非无敌!清洁妇误闯遭枪杀 屋主被起诉
解放军发MV 放话:敌人都别太狂 最好乖乖举手投降…
美国会压倒性票数通过!公开"淫魔富商"艾普斯坦档案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美华人住房现实写照:带着希望与梦想的“蜗居”

n 2009-12-15 11:56:42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hr/news/2009/12-15/U99P4T8D2018925F107DT2009121514422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据美国《侨报周刊》报道,与国内节节升高的房价相比,这几年美国房市正经历旷日持久的低迷,虽近期由于华盛顿各项购屋刺激计划而出现了回温,但预期近两年内还将保持相当稳定的价格走势。但美房市回落并不意味着部分美国人的住房困境已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得到解决。住房问题依旧是蜗牛身上的壳,带来压力又无法摆脱,蜗居美国的华人可以说数量不菲。

  3个真实版的蜗居美国故事

  每天一睁开眼,小云就会想今天会是什么天气,然后习惯性地寻找窗户。可是没有窗户,因为她的住所是一栋私人房屋的地下室。虽然麻州明文规定地下室不得出租住人,但勤俭持家的华人房东还是把原本用来洗衣、堆放杂物的地下室简单装修成了一室一厅一卫搭简厨的单室套。

  房钱极其优惠,并包电费暖气,小云初租下这套地下间的时候,还非常庆幸。房价是跌下来了,但与此同时,租房价格在年年上涨,在租金甚至快赶超纽约的波士顿,这点钱原本只能在地铁站附近的华人家庭里租一个小单间,而现在好歹是600平方尺的大套间,并且有洗衣房可以用。

  厨房里原本有个透气的小窗,但太高,小云不站在凳子上根本够不着,而且又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还多加了一层窗帘,因此小云的居家生活可以说暗无天日。住了一个学期,小云觉得自己的肤色越看越苍白,连指甲下面健康的肉色也越来越淡,还有,落发。

  可是又能怎样呢?不蜗在这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就得搬到人口密集的摩顿或昆士,在老旧的房子里租一个小房间,每天和一大堆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分享有限的资源,早上抢卫生间,晚上抢厨房,半夜还要听晚睡的人唧唧喳喳打电话的声响。

  小云是出生普通城市家庭的80后,她们这一代人,无论家庭景况如何,都是家中唯一的宝贝,自小就拥有比较自我的空间。当初拿着半奖来波士顿大学留学,家中已经倾尽所有,所以她的选择并不多。

  其实小云的经历代表了大多数离开相对舒适的国内家庭生活环境,初来美国留学的年轻人。而对于许多50后、60后、70后留学生而言,小云的生活谈不上艰苦,甚至还有点奢侈。要知道,早年的自费留学生可是住地下室还要找上两三个室友分担开销的,此外还要四处打工。

  从零开始的生活当然困难,但好在还有希望,还有激励数代人勇闯新大陆的“美国梦”,毕竟前辈们的经历证明,一旦学有所成,找到工作,就至少可以买上一套或大或小的公寓房,告别蜗居生活了。

  为了孩子回到蜗居

  老陈属于家庭幸福、工作不错的中年稳定层,太太也工作,一家人住在波士顿西郊、风景如画的霍普金顿镇一栋殖民式四室两厅大房子里。今年双胞胎女儿去报考著名的波士顿拉丁学校,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毕竟自己镇上的中学也不差,孰料双宝发挥出色,双双被拉丁学校录取。

  既然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进入名牌公立学校的机会,老陈两口子自然要全力配合,不拖后腿。由于拉丁学校属于波士顿市属公校,要求入读学生必须家住市区,这就给在西郊工作并供着大房子的老陈出了一大难题。

  大多数人会把房子卖了,然后在市属的西洛克斯百利(West Roxbury)区重新买房,那里房价还算可以承受,并且紧挨I-95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但缺点是离学校较远,治安较差。再说现在房市不好,他们也不愿低价将房子脱手。

  或者将霍普金顿的房子出租,在没有房贷供款的压力下,在离学校近的布鲁克林(Brookline)区或奥斯顿(Allston)区租一套小房子或联排别墅。但老陈夫妇又心疼自己刚刚装修完、整洁漂亮的家,觉得若给陌生人住个几年,这房子肯定就没法住了。

  如此犹豫来犹豫去,眼看着暑假行结束,转眼就是开学的时间了。老陈夫妇顾不上许多,赶紧在Brookline租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到宜家购置了简单的家具,就搬了进去。公寓挺旧,两间房间一大一小,老陈夫妇自己住小间,两个女儿一人一张小床、一张书桌住在大间。老陈自己在客厅一角留了个办公区,太太就在小房间里看书上网,总而言之,用老陈的话来说,就是“很挤”,有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但这已是老陈家庭开销的上限了。霍普金顿的房子还在供,每月各项开销加起来要两千出头,布鲁克林的公寓虽旧虽小,每月租金也得一千八,此外老陈夫妇现在上班路远,来回汽油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还有家庭日常花销,吃饭添衣,女儿的才艺课程,一年至少一次的远途旅行……老陈感觉到了中年危机,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因而两口子更加卖力的工作。

  好在看着两个女儿成绩优秀、健康成长,老陈有股《黄昏清兵卫》里面男主人公一般的欣慰和暗喜,再说平日住在城里,周末回郊区的大房子,每周一次如度假般轻松惬意,这样的蜗居因其暂时而并不那么难熬。

  在自家别墅里蜗居

  房东和房客同住一个屋檐下,小袁一直以为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后,就不会再重复那样的生活,但现在彷佛又回到从前,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小袁从昔日寄人篱下的房客变成了今天处心积虑的房东。

  三年前在通勤便利的沃森市(Waltham)买下三居室的平房(Ranch),房子价格适中,夫妇二人工作,供房压力不大。一年后,孩子如期出世,父母过来帮助,一家人住正好合适,其乐融融。后来老人回国,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太太干脆辞掉工作,在家做了全职太太,准备养精蓄锐,一鼓作气,再生老二。

  去年年初开始,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失业率节节攀高。小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努力工作,在逃过最初两轮公司裁员波后,最初于今年年初被裁。唯一的经济来源被切断,最初的恐慌可想而知。小袁意识到,对于打工者而言,工资支票(paycheck)其实就是一切,尤其在无亲无故的海外异乡。

  最初几个月,递出的简历如石沉大海,满世界似乎都是相同经历、相同背景、削尖脑袋找工作的人。同时被裁的美国同事已经开始挂牌售屋,糟糕一点的在等待银行法拍,而得益于中国人卯吃寅粮的良好传统,小袁夫妇的积蓄还可以维持数月的开销。

  自然地,小袁想到了招房客,这似乎是当下唯一可以轻松获得的收入。形势逼人,太太也点头同意。于是很快,小袁就在craigslist上贴出广告,找到一个在本地上班的华人做房客。华人无论男女,不管住哪,都要下厨房做饭,然而大家背景相同,沟通容易,因而也能够互相忍受。拿到第一个月的房租,小袁夫妇觉得轻松许多,也感慨许多。于是夫妇二人商量,反正一个也是租,两个也是租,不如把宝宝的房间也腾出来,增加点收入。

  于是现在小袁家里住得满满当当,四个大人一个小孩。住得最蜗的是房东,夫妇俩带着孩子住一个大间,客厅还得保持清爽整洁,所有暂时不用的杂物只有堆放在车库里,随用随拿。居住质量虽然下降许多,但两份租金让小袁喘了口气,短时间内不用太担心弹尽粮绝的那一天。

  “这就是生活无奈的一面吧。”小袁说。小袁最近有了不少面试的机会,他相信难关很快就会过去。

  结语

  每个故事的开始都是许多无奈,但结束时却透着乐观和希望。我想这也许就是蜗居美国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披肝沥胆的努力、勇往直前的奋斗、背水一战的决绝,因而更加能屈能伸,充满弹性。不管时势如何、境遇变迁,这里的人依旧带着希望和梦想去寻求、等待更好的生活。

  蜗居美国,实在是个很大的题材,这里所列的三个小故事只是以管窥豹,自然不能尽其貌于万一。肯定有很多悲伤的、也许绝望的故事隐藏在人海之中,一间一间房子里面。而笔者在这篇专题里想表达的,依旧是希望和乐观。让我们互勉,即使背着沉重的壳,也要尽力一步一步往前爬行,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