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中国百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最怕被称啃老族(图)

中国百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最怕被称啃老族

文章来源: 人间HYDE 于 2009-11-15 10:23:5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vb0g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维持在72%左右。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00多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待业大学生,处于怎样一种心理和生活状态?社会如何给他们更有效的帮助?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学生李源源、社会学系学生齐美胜在丁钢教授的指导下,以“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为题,实地调查了沪上大学生待业群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上海户籍和部分非上海户籍大学毕业生,用2129份有效问卷和46个个案访谈,勾勒出了这个群体的生存肖像。该研究项目在第十一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近七成把求职当作每日主要任务


  “待业的大学生并不是像一些舆论描述的那样整天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李源源告诉记者。

  调查显示,有68.1%的待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43.3%的人会用空闲时间看书自学或参加各类培训班,以提高自身能力。可见,待业大学生一直积极而且主动地谋取岗位,而非心安理得地接受家庭经济支持和帮助。比起上海户籍的待业大学生来说,外地户籍的待业大学生生活更为艰难。他们一般住在最廉价的旅馆里,远离家庭、学校,希望能在上海打拼出一片天空。

  在求职过程中,相当多的待业大学生身心疲倦,情绪低落:57.1%的人感到很累,40.1%的人感觉找不到目标,22.6%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啃老族”是待业大学生最怕听到的称呼,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家庭支持,但他们绝非有意“啃老”,而是普遍对“啃老”表现出了强烈的愧疚感。“父母都老了,可能会生病或者怎么样,我毕业了但没能赚钱,还要靠他们养,想想真是难过,欠父母的太多了……”这种愧疚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待业大学生人际交往显得封闭。调查显示,有59.3%的人很少与人交流,有话却找不到人来倾诉。有学生说:“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同学和朋友。现在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只有我待在家里,一天都说不到几句话。很多事情吧,又不能跟父母说……”



  能够理性看待自身就业困境


  大学生为何会待业?是就业期望值太高,放不下架子吗?调查显示,待业大学生中,大多数人对自身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有63.8%的人认为自己介于精英阶层和普通劳动者之间,28.8%的人认为自己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仅有7.4%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精英。在薪酬问题上,有48.5%的人愿意接受1001到2000元的工资收入,这远低于上海市发布的2009年毕业生指导工资。相比之下,待业大学生寻求个人发展空间的需求十分强烈。为了追求个人发展,沿海大城市成为待业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地域。

  华师大学生在研究报告中分析,待业大学生群体不能顺利就业,与当前的就业环境和产业结构有关,即待业大学生的出现,是由于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引起的。多数待业大学生把个人因素视为待业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就业难,您认为谁的责任最大”中,52.5%的人选择了“个人”;59.3%的人认为 “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待就业大学生对于高等教育满意度如何?调查显示,1.3%的人“非常满意”,14.7%的人“满意”,“一般”的比例为55.9%,“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是24.0%和4.0%。这说明待业大学生与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之间并未呈现紧张态势。



  挖掘人力资源潜力需多方合力


  如何尊重和保障待业大学生群体的利益,挖掘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潜力?

  华师大学生在研究报告中建议,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显示,尽管57.5%的待业大学生的生存成本由家庭承担,但是待业大学生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来自农村地区、非沪籍待业大学生,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遭遇生存困境。因而,建立专门的待业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待业大学生的生存成本和求职风险,维护待业大学生尊严。

  同时,有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待业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贫困、来自农村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通过最廉价、快捷的方式(如网络)进行失业登记,从而使待业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基本生活补助和就业服务。要重视相关政策的宣传效果和运行效率。调查显示,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就业,但是待业大学生对现行就业扶持政策认知度较低。当然,待业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而在相关政策的有效利用中,改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研究报告中还提出,社区服务应关注待业大学生生存状况。社区可以依托社工,扩大服务的范围,在服务对象上,尽可能打破户籍限制,从而让更多的待业大学生从中受益。社区还可以根据待业大学生的自身专业特长等现实条件,及时向待业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名妓林黛玉一生嫁19次 死时变干尸 靠青楼姊妹办后事
曾经轰动世界的七胞胎 如今28岁 各自开启不同人生
成“重点猎物”?FBI警告:在美国讲中文者小心
纽约深夜爆仇亚群殴:一群人狂喊“我讨厌亚洲人”
英王室媳妇叹"如人间炼狱" 谈婚礼自嘲“穿得像条狗”




24小时讨论排行

反击日本,中国舆论掀“琉球地位未定论”
日官员抵北京,日媒:料重申"一中立场"不撤涉台发言
解放军发片:来吧!枪已上膛 剑已出鞘 时刻准备打胜仗
态度转弯支持公开爱泼斯坦文件,特朗普:没有什么好隐瞒
中国海警在钓鱼岛周边巡航,当局警告国民避免前往日本
高市早苗为什么在日本会得到这么高的支持率?
轰炸瞬间画面曝!美军击毁运毒船3死,21起空袭已夺80命
反差强烈 日动画《鬼灭之刃》中国票房3天飙破3亿
大家都在省!留学生“剩饭盲盒”硬撑生活 $40吃一周
关于中国稀土,美财长最新表态
国会要查!买地紧邻轰炸机基地 华裔夫妇曝光
为何突然改口?川普力促公开爱泼斯坦文件引猜测
李连杰回春之谜?他惊爆富豪从婴儿提取干细胞 曝售价
成本15元却卖4.7万 美陆军部长批军火商坑自家人
中国夫妇买下美军B-2轰炸机基地"第一排",众议员要查
硅谷的堕落:从革命者到逐利忘义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中国百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最怕被称啃老族

人间HYDE 2009-11-15 10:23:54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vb0g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维持在72%左右。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00多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待业大学生,处于怎样一种心理和生活状态?社会如何给他们更有效的帮助?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学生李源源、社会学系学生齐美胜在丁钢教授的指导下,以“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为题,实地调查了沪上大学生待业群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上海户籍和部分非上海户籍大学毕业生,用2129份有效问卷和46个个案访谈,勾勒出了这个群体的生存肖像。该研究项目在第十一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近七成把求职当作每日主要任务


  “待业的大学生并不是像一些舆论描述的那样整天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李源源告诉记者。

  调查显示,有68.1%的待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43.3%的人会用空闲时间看书自学或参加各类培训班,以提高自身能力。可见,待业大学生一直积极而且主动地谋取岗位,而非心安理得地接受家庭经济支持和帮助。比起上海户籍的待业大学生来说,外地户籍的待业大学生生活更为艰难。他们一般住在最廉价的旅馆里,远离家庭、学校,希望能在上海打拼出一片天空。

  在求职过程中,相当多的待业大学生身心疲倦,情绪低落:57.1%的人感到很累,40.1%的人感觉找不到目标,22.6%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啃老族”是待业大学生最怕听到的称呼,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家庭支持,但他们绝非有意“啃老”,而是普遍对“啃老”表现出了强烈的愧疚感。“父母都老了,可能会生病或者怎么样,我毕业了但没能赚钱,还要靠他们养,想想真是难过,欠父母的太多了……”这种愧疚感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待业大学生人际交往显得封闭。调查显示,有59.3%的人很少与人交流,有话却找不到人来倾诉。有学生说:“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同学和朋友。现在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只有我待在家里,一天都说不到几句话。很多事情吧,又不能跟父母说……”



  能够理性看待自身就业困境


  大学生为何会待业?是就业期望值太高,放不下架子吗?调查显示,待业大学生中,大多数人对自身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有63.8%的人认为自己介于精英阶层和普通劳动者之间,28.8%的人认为自己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仅有7.4%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精英。在薪酬问题上,有48.5%的人愿意接受1001到2000元的工资收入,这远低于上海市发布的2009年毕业生指导工资。相比之下,待业大学生寻求个人发展空间的需求十分强烈。为了追求个人发展,沿海大城市成为待业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地域。

  华师大学生在研究报告中分析,待业大学生群体不能顺利就业,与当前的就业环境和产业结构有关,即待业大学生的出现,是由于总量性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引起的。多数待业大学生把个人因素视为待业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就业难,您认为谁的责任最大”中,52.5%的人选择了“个人”;59.3%的人认为 “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待就业大学生对于高等教育满意度如何?调查显示,1.3%的人“非常满意”,14.7%的人“满意”,“一般”的比例为55.9%,“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是24.0%和4.0%。这说明待业大学生与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之间并未呈现紧张态势。



  挖掘人力资源潜力需多方合力


  如何尊重和保障待业大学生群体的利益,挖掘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潜力?

  华师大学生在研究报告中建议,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显示,尽管57.5%的待业大学生的生存成本由家庭承担,但是待业大学生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来自农村地区、非沪籍待业大学生,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遭遇生存困境。因而,建立专门的待业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待业大学生的生存成本和求职风险,维护待业大学生尊严。

  同时,有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待业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贫困、来自农村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通过最廉价、快捷的方式(如网络)进行失业登记,从而使待业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基本生活补助和就业服务。要重视相关政策的宣传效果和运行效率。调查显示,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就业,但是待业大学生对现行就业扶持政策认知度较低。当然,待业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信息,从而在相关政策的有效利用中,改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研究报告中还提出,社区服务应关注待业大学生生存状况。社区可以依托社工,扩大服务的范围,在服务对象上,尽可能打破户籍限制,从而让更多的待业大学生从中受益。社区还可以根据待业大学生的自身专业特长等现实条件,及时向待业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