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美华裔作家张纯如逝世5周年祭:毋容青史尽成灰(图)

美华裔作家张纯如逝世5周年祭:毋容青史尽成灰

文章来源: 张一眸 于 2009-11-12 23:18:56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s5wbvc.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纯如”,一个标标准准的中国女孩的芳名,不管走到天南地北,我们一看就知道她是华夏同胞,一看就是不会让人认错的那种具有中国形体特征的东方美人。

  《南京大屠杀》作家,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代表;文学,正是一个民族内心的诉说。

  胸怀大志的张纯如,在1997年的流火七月,来到素有火盆之称的南京城四处奔波。一个出生、成长于世界科技最发达,同时也是最前卫、富有国度的纤弱女子,此时恰恰表示出了作为一名华夏子孙的忧心如焚。她在第一次踏上南京这块浸透过30万同胞鲜血的故国土地、踏上这块游荡着30万前辈亡灵的昔日屠场时,就向国人发出这样的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然而,她的悲切呼喊,并未引起若许中国同行们的应有关注和更多炎黄同胞的回眸垂青。

  正是这样一副柔弱的肩膀,却担负起警醒世人的沉重担子,去寻找和抢救不断消亡的中华民族的痛苦记忆。

  她始终是坚定不移的正义斗士和人类真理的坚定支持者。她明确地表示,世界可能会向前迈进,但只有通过维护历史的真实和反思过去的错误。

  她引用乔治桑塔亚那的不朽名言来警告世人:如果不能记住过去,那就是注定要重复它。

  难以承受之重

  一个从事历史学研究的美籍华裔学者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被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触动,张纯如也许会照常地享受生活,做一个平凡的世人。

  这个柔弱的女子,她揭开并挑战了人类最恐怖的历史,她披露了和平年代难以启齿的那些阴暗,孤独地承担了人性中最黑暗沉重的东西。这无疑是极端残酷的,因为任谁天天看到暴虐的纪录都会变得阴郁,何况是一个善良正直,对人性抱以期待的女性。

  张纯如一个人完成了一项我们60年都未完成的责任,以孤身之力承受人类之重,她内心的折磨和痛苦可想而知。在《南京》的写作过程中,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当想到在哺乳动物中惟有人类会残酷地用惨无人道的手段虐杀自己的同胞,当敏感到人性之善会被兽欲侵轧,无助和绝望会伤害生命,张纯如的最终选择,让人理解到她内心深深的痛,对人性绝望的痛苦。那种责问,是对人类兽性的愤怒与绝望!

  “让大家知道人类在什么情形下,会做到些什么事情,大家才会有所警觉和准备。”父亲张绍进盛赞女儿的理性之于她工作的意义:“如果不把这些事情写出来,我们下一代不知道的话,这种事情将来有可能再发生。”

  盖斯诺的枪声

  2004年11月9日凌晨,张纯如来到距离她加州盖斯诺居舍不远处一条僻静的山路,使用早已备好的手枪自杀身亡。

  记忆,是活着的人与死者可能存有的唯一关系。

  我们不能忘记,张纯如又是发现尘封59年之久的南京大屠杀核心资料《拉贝日记》的关键人物。她和曾在大屠杀中尽力救援过南京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困窘而终)、美国人魏特琳(抑郁而终)一样有着不幸的结局,在让人痛心之外,他们生命的价值却让人感动不已,因为她们曾经的坚持,是让人敬仰的人道主义。

  张纯如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斗士。”

  那天,当安睡着张纯如年轻遗体的棺木缓缓下葬时,沾满泪珠的鲜花纷纷扬扬洒落在她的身边,她的灵前只供放着三本书,她生前的三部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和《美国华裔史录》。

  那声击穿美丽的生命、击穿正义的灵魂、击穿痛苦的思想的致命枪响早已消逝,而在这声枪响过后,不管人们是否记得还是把她忘却,“张纯如”这三个字已永远地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幕上了。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名妓林黛玉一生嫁19次 死时变干尸 靠青楼姊妹办后事
曾经轰动世界的七胞胎 如今28岁 各自开启不同人生
成“重点猎物”?FBI警告:在美国讲中文者小心
纽约深夜爆仇亚群殴:一群人狂喊“我讨厌亚洲人”
英王室媳妇叹"如人间炼狱" 谈婚礼自嘲“穿得像条狗”




24小时讨论排行

反击日本,中国舆论掀“琉球地位未定论”
日官员抵北京,日媒:料重申"一中立场"不撤涉台发言
解放军发片:来吧!枪已上膛 剑已出鞘 时刻准备打胜仗
态度转弯支持公开爱泼斯坦文件,特朗普:没有什么好隐瞒
中国海警在钓鱼岛周边巡航,当局警告国民避免前往日本
轰炸瞬间画面曝!美军击毁运毒船3死,21起空袭已夺80命
高市早苗为什么在日本会得到这么高的支持率?
反差强烈 日动画《鬼灭之刃》中国票房3天飙破3亿
大家都在省!留学生“剩饭盲盒”硬撑生活 $40吃一周
关于中国稀土,美财长最新表态
李连杰回春之谜?他惊爆富豪从婴儿提取干细胞 曝售价
国会要查!买地紧邻轰炸机基地 华裔夫妇曝光
为何突然改口?川普力促公开爱泼斯坦文件引猜测
成本15元却卖4.7万 美陆军部长批军火商坑自家人
中国夫妇买下美军B-2轰炸机基地"第一排",众议员要查
决裂后川普穷追猛打 格林:体会到爱泼斯坦案受害者的恐惧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美华裔作家张纯如逝世5周年祭:毋容青史尽成灰

张一眸 2009-11-12 23:18:56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s5wbvc.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纯如”,一个标标准准的中国女孩的芳名,不管走到天南地北,我们一看就知道她是华夏同胞,一看就是不会让人认错的那种具有中国形体特征的东方美人。

  《南京大屠杀》作家,作为一个民族精神的代表;文学,正是一个民族内心的诉说。

  胸怀大志的张纯如,在1997年的流火七月,来到素有火盆之称的南京城四处奔波。一个出生、成长于世界科技最发达,同时也是最前卫、富有国度的纤弱女子,此时恰恰表示出了作为一名华夏子孙的忧心如焚。她在第一次踏上南京这块浸透过30万同胞鲜血的故国土地、踏上这块游荡着30万前辈亡灵的昔日屠场时,就向国人发出这样的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然而,她的悲切呼喊,并未引起若许中国同行们的应有关注和更多炎黄同胞的回眸垂青。

  正是这样一副柔弱的肩膀,却担负起警醒世人的沉重担子,去寻找和抢救不断消亡的中华民族的痛苦记忆。

  她始终是坚定不移的正义斗士和人类真理的坚定支持者。她明确地表示,世界可能会向前迈进,但只有通过维护历史的真实和反思过去的错误。

  她引用乔治桑塔亚那的不朽名言来警告世人:如果不能记住过去,那就是注定要重复它。

  难以承受之重

  一个从事历史学研究的美籍华裔学者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被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触动,张纯如也许会照常地享受生活,做一个平凡的世人。

  这个柔弱的女子,她揭开并挑战了人类最恐怖的历史,她披露了和平年代难以启齿的那些阴暗,孤独地承担了人性中最黑暗沉重的东西。这无疑是极端残酷的,因为任谁天天看到暴虐的纪录都会变得阴郁,何况是一个善良正直,对人性抱以期待的女性。

  张纯如一个人完成了一项我们60年都未完成的责任,以孤身之力承受人类之重,她内心的折磨和痛苦可想而知。在《南京》的写作过程中,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

  当想到在哺乳动物中惟有人类会残酷地用惨无人道的手段虐杀自己的同胞,当敏感到人性之善会被兽欲侵轧,无助和绝望会伤害生命,张纯如的最终选择,让人理解到她内心深深的痛,对人性绝望的痛苦。那种责问,是对人类兽性的愤怒与绝望!

  “让大家知道人类在什么情形下,会做到些什么事情,大家才会有所警觉和准备。”父亲张绍进盛赞女儿的理性之于她工作的意义:“如果不把这些事情写出来,我们下一代不知道的话,这种事情将来有可能再发生。”

  盖斯诺的枪声

  2004年11月9日凌晨,张纯如来到距离她加州盖斯诺居舍不远处一条僻静的山路,使用早已备好的手枪自杀身亡。

  记忆,是活着的人与死者可能存有的唯一关系。

  我们不能忘记,张纯如又是发现尘封59年之久的南京大屠杀核心资料《拉贝日记》的关键人物。她和曾在大屠杀中尽力救援过南京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困窘而终)、美国人魏特琳(抑郁而终)一样有着不幸的结局,在让人痛心之外,他们生命的价值却让人感动不已,因为她们曾经的坚持,是让人敬仰的人道主义。

  张纯如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斗士。”

  那天,当安睡着张纯如年轻遗体的棺木缓缓下葬时,沾满泪珠的鲜花纷纷扬扬洒落在她的身边,她的灵前只供放着三本书,她生前的三部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和《美国华裔史录》。

  那声击穿美丽的生命、击穿正义的灵魂、击穿痛苦的思想的致命枪响早已消逝,而在这声枪响过后,不管人们是否记得还是把她忘却,“张纯如”这三个字已永远地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