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800里洞庭的60年变迁:捕鸟大王变身爱鸟使者(组图)

800里洞庭的60年变迁:捕鸟大王变身爱鸟使者

文章来源: 李小白 于 2009-08-24 10:09:1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老渔民唐代钦所在的西洞庭湖“退田还湖”,建起了湿地公园,目前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CFP图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998年4月15日拍摄的洞庭湖卫星图像。曾经的八百里洞庭不到三百。CFP图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62岁的老渔民唐代钦,在洞庭湖的风浪中浸润了一辈子,是“湖中的老大”。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唐代钦(左)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赵建国博士(右)商谈观鸟台资助问题。



湖南洞庭湖

如果打鱼这种技能也可以授予博士学位,他可以称得上洞庭湖的“渔博士”。

唐代钦,这个62岁的老渔民,在洞庭湖的风浪中浸润了一辈子。年轻渔民都说,他是“湖中的老大”。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围湖造田”,八百里洞庭只剩下不到三百;经历1996年和1998年两次大洪灾,因其对湖水的了解,指挥抗洪的镇委书记称他是“唐知县”;洪灾过后,开始“退田还湖”,还洞庭湖一个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他曾经是一个洞庭湖的破坏者,下“迷魂阵”、电击甚至下毒,“竭泽而渔”,是保护区颇为头疼的“钉子户”。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引导和帮扶之下,他又如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开始养起“有机鱼”,搞起生态观光游,还自己投资建起洞庭湖观鸟台,把生态挂在了嘴边。

他的经历和故事,是“湖南之肾”洞庭湖近六十年来,破坏与保护的一个缩影。

湖里好时光

78斤大鱼一顿婚宴吃不完

唐代钦坐在儿子的超市前,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赵建国博士就观鸟台资助问题“讨价还价”,表现得像一个狡黠的商人。

唐代钦,家住湖南汉寿县蒋家嘴镇青山垸,祖上三代都是渔民,他的童年记忆,就是湖与船。

父母和他们兄妹四个,就以洞庭湖上的“连家船”为家,一叶扁舟,船头放着一个煤气罐和锅碗瓢盆做饭的家什,船中间就是“客厅”和“卧室”。

他的印象中,那时的洞庭湖一眼望不到边,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河堤,把洞庭湖分割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我们湖南人不说洞庭湖,只说内湖和外湖,以前都是连在一起的,”唐代钦说。

那时的湖里经常可以捕到大鱼。1968年,唐代钦结婚那天下湖捕鱼,结果洞庭湖给他送了份“贺礼”:捕上来一条78斤重的大鲢鱼,婚宴上十几桌人都没有吃完,还剩了30多斤。

这样的好时光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洞庭边上的张建设服兵役回家,因为腰部受伤,就到湖上学打鱼。他这样的新手,一年仅七八九三个月丰水期,也可以 “搞一万多块钱”,就是一万多斤鱼。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打个“千把斤”,七八十斤的大鲢鱼在他的记忆中很常见。那时候的鱼市也非常热闹。

不过,以湖为生的记忆中不只是甜蜜,还有苦涩。唐代钦还记得,那时都是集体作业,渔民捕到的鱼都要上交给公家,然后再分配,私自偷吃是要受罚的。1969 年,大儿子降生后三个月,按照当地传统习惯,小孩要“开荤”了,他弄条鱼熬汤给儿子喝,结果被社里罚54元,当年一个月下来不过就分60元,唐代钦曾一度想跳到洞庭湖一了百了。

围湖造田

八百里洞庭不到三百里

青山垸的渔民们还在过着原始捕捞生活的时候,洞庭湖东边,大面积的围湖造田已经开始了。

鹿角镇滨湖村65岁的老渔民徐敏辉回忆说,1964年下半年,他刚20岁出头,村里就开始大修河堤,一直到1966年上半年。他们在30米开外的地方挑土,运着到河边围堤上,挑一担土就发一张票,年轻力壮的他,一天可以领到四五十张票。“抢晴天,抓阴天,麻风细雨是好天,扁担流水才收工”,他随口就可以念出当年鼓动干劲的口号。

1975年,青山垸也开始了围湖造田,现在的青山垸,就是围湖造田的结果。一道长达两公里的河堤,将西洞庭也分割为内外两边,沿着河堤,可以从蒋家嘴镇抵达汉寿县城。如今已成为一条交通主干道,堤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非常繁忙。

唐代钦指着青山垸外湖,围湖之后,他家也在垸里搭起了茅草房,后来又建了土墙房。在后来的“退田还湖”淹没区,还可以看到只剩下一层在水中的楼房。唐代钦说,这是原来村里的小学,他的两个儿子都在这所小学里念过书。

更大规模的移民在东洞庭湖中洲乡,55岁的张建设记得,从1976年开始的三个冬季,乡里就在河堤上搭起大工棚搞“大会战”,每天凌晨3点钟,天还没亮,高音喇叭就开始吼叫,他们就得起床挑土,一直干到下午五六点钟天黑。起初布鞋全湿了,脚上冰冷,但干着干着就没感觉了。

曾经的八百里洞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面积仅剩4350平方公里,而到1995年,只有2632平方公里了,用形象的说法,八百里洞庭不到三百。

洪灾记忆

抗洪指挥官员称他“唐知县”

以湖为生的记忆中,还有年年而来的洪水。

生于1947年的唐代钦,对于1954年的洪水没有太多的记忆,但亲身经历的1996年和1998年两次洪水,一辈子难以忘却。

唐代钦带记者来到青山垸,指着四条相对低矮的河堤说,这就是1998年西洞庭湖决堤后,后来填上的新堤。

唐代钦回忆说,当时的青山垸堤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军民一起抗洪抢险,因为对这一带的水情和地形较为熟悉,而时任蒋家嘴镇委书记的蹇斯勇刚从山区乡镇调到蒋家嘴对水情不太熟悉,就让他这个洞庭湖的“老大”大胆提出意见,不要因为领导在场就受约束。有一次,蹇斯勇有事要找唐代钦商量,就对人说,去把那个“唐知县”叫来,唐代钦从此也就被封了个“知县”,现在还有人拿“唐知县”打趣他。

让唐代钦引以为豪的是,他凭借多年的经验,观察到有一处堤有决堤的危险,赶紧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让人鸣锣示警,让垸里的群众迅速撤出。过了不久,就发生溃堤。因为示警及时,提前进行了疏散,除了冲倒一些房子,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洞庭湖周边沿县,1998年的记忆中也被洪灾填满。鹿角镇滨湖村外37米高的大堤挡住了1954年36米高的洪水,但没能挡住1998年的洪灾,两个组被淹了一个多月。

东洞庭的河堤被分成五段,每个村负责一段,村民无须动员,全部上堤抗洪,即使是河里运送砂石的船,红旗一打,也无条件地开过来支援。年龄稍大一点的负责挑土、灌沙包,用竹子扎成捆做成防浪的工具,妇女们负责做饭,送到大堤上。年轻的小伙子们则在堤上与洪水做斗争,从33米、35米一直至36.72米。

最危险的时刻是水位到36.72米,和37米的大堤基本平齐。徐敏辉说,这时就怕起风,平时湖里无风三尺浪,起风后浪头更大,频繁地冲击之下,河堤就有溃堤的危险。“一有风来,人就一齐跳到水里面,组成人墙来挡浪,浪头打过来,打得人头都抬不起来,但都不能动,一动浪翻了堤,就危险了,”他摸了下脸,就像当年在水中抹去浪花。

1996年,邻近的麻塘镇发生险情之后,渔民张建设的小船也被征去运输材料,前后干了9天。他在鹿角镇的房子出发前已进了两尺多深的水,在把孩子和爱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他开了四五十分钟的船赶到麻塘,第二天房子就被洪水冲倒,家具、床铺都被洪水冲走。

一个多月过后,洪水终于退去,村民们从山上的竹林里回到原来还没倒的房子,把浸泡了一个多月的青苔、淤泥清除之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退田还湖


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

1998 年的世纪洪灾也开始让中央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性,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国家开始重点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中央专项用于移民建镇的资金已达101亿元,共安排移民62万户、242万人。这是中国自从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让路。湖南省也在洪灾后开始实施“4350”工程(即恢复到1949年洞庭湖4350平方公里)。

唐代钦所在的青山垸1789户,5821名农民、渔民全部迁到附近的蒋家嘴、洋淘湖镇,湖上成立汉寿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青山垸滥捕乱猎,破坏生态环境,并发了通告在青山垸大堤上广而告之。

退田还湖之后,唐代钦的房子淹没到了湖水的下面,如今他与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一起,居住在蒋家嘴镇上新建的楼房中。现在,青山垸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的内湖,只有一栋学校和一栋存放打鱼工具库房的断壁残垣,让人依稀看得到过去生活的影子。

政府虽然对退田还湖后的建房有补贴,但打了一辈子鱼的渔民上岸后如何谋生成为一个新的难题。找不到新的生计,青山垸的老渔民们,开始了与西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猫捉老鼠”的游戏。

渔民们在退田还湖后的青山垸中插满了“迷魂阵”,更为恶劣的是,不少人甚至用电击打、用雷管炸,用农药毒,这种大小通杀式的“竭泽而渔”,更让洞庭湖的渔业资源遭受重创。

双方的矛盾和对抗因此逐渐升级,以至于水火不相容。被保护区执法人员烧毁的渔网累计达2万米以上,“迷魂阵”达10船以上。唐代钦带领渔民冲击过保护区的办公室,摔掉了负责人高飞的茶杯,还有渔民在巡查的船上点燃了雷管,差点酿成一场悲剧。

后来双方都做出妥协和让步,用唐代钦的说法是“两口子养一个豁嘴子”。青山垸渔民要的是一片生存的空间,西洞庭湖要的是保护好环境。2004年,双方最后达成的协定是“社区共管”洞庭湖,青山垸的渔民集体每年出资20万元,拥有青山垸洞庭湖的渔业养殖权,但承诺不得再用“迷魂阵”、电鱼、毒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手段。

协议达成之后,双方终于结束对抗,进入共同护湖的良性阶段。在共同目的之下,双方也有水乳交融的味道。记者在采访期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保护区工作人员彭平波叫道:“唐书记,到我们那里吃中饭吧?”唐代钦也毫不客气地去了。在食堂,两人还开了小瓶的白酒,推杯换盏对酌起来,一派其乐融融景象。

唐代钦的这次“转身”,引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的关注,W W F长沙办公室主任梁海棠亲自到蒋家嘴,找到唐代钦支持他们“社区共管”以及“白水养百鱼”的生态养殖。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唐代钦和几个村民还弄了几条船,开办起洞庭湖生态游观光项目。

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长沙办公室组织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和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出国考察国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还邀请唐代钦参加,同行一个县委副书记羡慕不已,跟他开玩笑说:“我还大小是个领导才第一次出国,你一个打鱼的都能出国了。”



环保风暴


捕鸟大王变身爱鸟使者

环境对渔民影响最大的就是湖里的鱼,这是他们能变钱的宝贝。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工业的逐渐兴起,洞庭湖的周边城镇也开始建起大大小小的工厂,其中又以造纸和制麻为多,现在洞庭湖的河堤上,还密密麻麻地生长着意大利杨树。这种生长迅速的树材是造纸的最好材料,但需要用强碱漂白的造纸和制麻工业,恰恰是洞庭湖环保的大敌。

青山垸外湖里养的鱼深受其害,2001年被毒死了一部分,找对方打官司,只是赔了一点钱了事。2002年更甚,整个网箱里全是死鱼。他们将这家工厂告上法庭,花了几万元的律师费,但当地政府协调却是让青山垸给工业让路,对方赔偿十余万元,他们还是输家。

现在护湖意识已深入青山垸的人心。“老百姓都会自发地保护身边的环境,看到污染就向环保部门举报,这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啊!”唐代钦说。尤其是青山垸里的有机鱼本来就是强调无污染:自然死亡的鱼都要捞出来埋掉,作业的船上不能涂油漆,甚至在河堤边放牛都要防止牛把屎拉到河垸里。

在洞庭湖的周边,类似青山垸这样老百姓自发地保护“母亲湖”的个案并不鲜见。在东洞庭湖,63岁的张厚义过去是洞庭湖远近闻名的“捕鸟大王”,如今他却“改邪归正”变身“爱鸟使者”,谁要打洞庭湖里的鸟,他就跟谁急。

55 岁的张建设常年自发收集湖上机动船的废油,2007年因此成为十名“全国绿色卫士”之一,并与其中四人进入中南海受到当时曾培炎副总理的接见,曾培炎还亲批了40万元,赠他一条配置油水分离器的收油船。他在船头涂上“国务院环境保护部”的字样,如同得了“尚方宝剑”一样,名正言顺地在洞庭湖上收集油污。

渔民们保护母亲湖并不孤独,作为官方的湖南省人大、湖南省环保局,作为N G O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都一直在关注洞庭湖环境与资源保护。

2006年10月1日至6日,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刘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韦宝玉联手,刘帅负责拍D V,韦宝玉负责拍照,俩人跑遍了洞庭湖三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暗访了环洞庭湖的13家排污企业,记录下了洞庭湖受到破坏的状况。

“当时我们见到的情况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触目惊心,”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个头不高长得胖乎乎的韦宝玉博士对本报说。

他们看到的景象是:一些靠着大堤的湖面干枯后,原先藏在水下的沿湖的工厂排污口显露原形,工业废水直入湖中。唐代钦所在的蒋家嘴镇一带数十公里长的湖面全是臭烘烘的黑水,白色泡沫绵延翻滚。

“拯救洞庭湖,要不然,我们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刘帅这个“洞庭湖的女婿”还写下这样感性的文字。韦宝玉想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湖南肾亏”,不过媒体没敢引用。

媒体报道洞庭湖受破坏的状况后,洞庭湖掀起一场“环保风暴”。为了遏止日益严重的造纸污染,湖南省继1996年和2000年两次“失败关停”之后,2006年底展开了对洞庭湖造纸企业的第三次整治,234家不能达标排放的小造纸企业全部关停。

湖南省洞庭湖监测中心生态科负责人张建波自1985年毕业参加工作,就一直负责洞庭湖的监测。他向本报介绍说,从设立监测中心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洞庭湖的水质都属于二类,这是饮用水须达到的标准,但在90年代后,水质开始变劣,局部区域污染严重,局部属于五类和劣五类,劣五类属最差水质。2006年经过整治之后,在污染面监测效果非常明显,马上转至地表水三类标准,而整个洞庭湖的水质也恢复到三类标准,即属于安全水质。

人鼠大战

改变洞庭湖生态的警示

2003年三峡水利工程正式蓄水后,长江下游防汛的压力减轻,年年抗洪的唐代钦等老渔民还有点不习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2007年因三峡截流蓄水,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却带来一场鼠患。

对于这场鼠患,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韦宝玉早有预感。他对本报说,2006年9月因为上游三峡工程来水量减少,9月份的水位低至以往12月的水位,大量的洲滩裸露出来,老鼠有了栖息地,繁殖特别快,到了汛期涨水季节,又无路可逃,必然上岸避难,从而带来2007年夏季的鼠灾。

鹿角镇湖滨村是鼠患最为严重的村庄,村民徐勉雄说,当时在家里坐都坐不下来,老鼠就身边四处乱窜,田地、山林到处都是老鼠,形象的说法是“种田的就剩下一块田(上面的庄稼全没有了)”,树林被啃得只剩下树干。老鼠打出来的洞人一踩跌下去,可以达到大腿这么深。“站在田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鼠把庄稼都糟蹋干净了,一点办法都没有,”村民徐敏辉说。

一场人鼠大战在洞庭湖边展开。徐敏辉介绍说,在湖里的招就是挖个坑,坑边上铺油脂,坑里倒柴油,把老鼠赶到坑里,就爬不出来;二是治山,在山上下剧毒药;三是人打,为了鼓励灭鼠,当地还出台政策,打一只一角钱,可以抵扣税收和各种费用。徐敏辉记得,他一共打了两三百元钱,抵掉了大部分的上交款,甚至村里有强壮劳动力抵掉税费之后,还赚到了钱。

与东洞庭相对的西洞庭青山垸,渔民们只是从电视上了解到这场河对岸的鼠患有多严重,他们却安然无恙。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赵建国将之归结于青山垸这些年来生态保护的成果,他认为,人类活动加剧改变洞庭湖原本生态格局,是老鼠成灾的主要原因,只要能维护洞庭湖的湿地生态格局和生物多样性,鼠患完全可以通过自然调节消除。

不知是生态保护还是三峡的蓄水开始有意识的调节,自2007年之后,洞庭湖再也没有闹过鼠患。

鸟类回归

给子孙一个清静的洞庭

洞庭湖的保护与恢复虽非朝夕之功,现在洞庭湖仍然面临着工业污染源的反弹,围养的营养化,非可持续养殖,湖区的干旱,外来物种的入侵,几个保护区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等各种难题,洞庭湖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

不过令西洞庭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彭平波颇感欣慰的是,随着湿地生态的恢复,近几年来洞庭湖越冬的鸟类达到一万多只,许多都是曾绝迹多年的种类。在记者采访期间,不时也有白鹭或不知名的鸟儿在湖面上展翅飞翔。

鸟的增多也让唐代钦这个精明的老头又有了新的生意经,他在村里集体修建的仓库上,自己又加盖了一层,准备建成一个观鸟台,给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增加新内容,以吸引冬季游客。他向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经费,并称自己这个项目是“最大的亮点”,不过因为没有事先申报就自己开工建设了,W W F官员赵建国在实地考察时,说最多只能支持他几台望眼镜,这让唐代钦整天都“不愉快”。

这个打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三个儿子还和他一样,以渔为生,和他一起养“生态有机鱼”,也赚到了钱,还买了私家车。他的孙子中,最大的已有19岁,将来是否还靠洞庭湖为生,唐代钦说这不是他能管的事。

洞庭湖无法再恢复到像他小时一样一望无际,但唐代钦还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洞庭湖做一点实事,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静的洞庭。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伦敦飞机坠毁爆炸4死!机师笑着挥手 下秒成火球
创造860亿美元惊人业绩 它是Costco最强印钞机
白宫“重大宣布”终于曝光:特朗普政策“务实”一面
陈奕迅北京突发意外!踩空惨摔 观众:撞击声吓人
娃哈哈回应“继承之战” 疑似三私生子母亲曝光

24小时讨论排行

大连工大,你应该保护受害女生,而不是开除
快讯:川普威胁将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
黄奇帆真敢说:中国18家上市车企利润不如一家丰田
墙内媒体:不能因乌克兰渣男陷入激烈内讧
川普承诺驱逐“最坏中的最坏”?数据揭“71%无罪”
川普大赞爱妻"1句话"点醒他,让他看清普丁真面目
我必须C位 永不下台!川普参与世俱杯决赛尴尬一幕
如果是本国选手睡了外国女孩呢?有损国格?扬我国威?
“未来几天,美国武器或将大量涌入乌克兰”
纽约时报:中国第二季度经济保持稳健增长
俄罗斯唯一航母或将报废 拆卸成一堆废铁
将华裔妻子分尸 邪恶丈夫在狱中离奇死亡 案情回顾
纽约时报:“中国冲击2.0”比上一次严重得多
特朗普承诺军援,象征乌克兰战事的重要突破
东莞力挺夜经济:酒吧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应批尽批
欧巴马吁民主党"硬起来",勿因川普重返白宫而沉默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800里洞庭的60年变迁:捕鸟大王变身爱鸟使者

李小白 2009-08-24 10:09:14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老渔民唐代钦所在的西洞庭湖“退田还湖”,建起了湿地公园,目前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CFP图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998年4月15日拍摄的洞庭湖卫星图像。曾经的八百里洞庭不到三百。CFP图片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62岁的老渔民唐代钦,在洞庭湖的风浪中浸润了一辈子,是“湖中的老大”。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news/pics/20475/2047530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唐代钦(左)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赵建国博士(右)商谈观鸟台资助问题。



湖南洞庭湖

如果打鱼这种技能也可以授予博士学位,他可以称得上洞庭湖的“渔博士”。

唐代钦,这个62岁的老渔民,在洞庭湖的风浪中浸润了一辈子。年轻渔民都说,他是“湖中的老大”。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围湖造田”,八百里洞庭只剩下不到三百;经历1996年和1998年两次大洪灾,因其对湖水的了解,指挥抗洪的镇委书记称他是“唐知县”;洪灾过后,开始“退田还湖”,还洞庭湖一个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他曾经是一个洞庭湖的破坏者,下“迷魂阵”、电击甚至下毒,“竭泽而渔”,是保护区颇为头疼的“钉子户”。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引导和帮扶之下,他又如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开始养起“有机鱼”,搞起生态观光游,还自己投资建起洞庭湖观鸟台,把生态挂在了嘴边。

他的经历和故事,是“湖南之肾”洞庭湖近六十年来,破坏与保护的一个缩影。

湖里好时光

78斤大鱼一顿婚宴吃不完

唐代钦坐在儿子的超市前,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赵建国博士就观鸟台资助问题“讨价还价”,表现得像一个狡黠的商人。

唐代钦,家住湖南汉寿县蒋家嘴镇青山垸,祖上三代都是渔民,他的童年记忆,就是湖与船。

父母和他们兄妹四个,就以洞庭湖上的“连家船”为家,一叶扁舟,船头放着一个煤气罐和锅碗瓢盆做饭的家什,船中间就是“客厅”和“卧室”。

他的印象中,那时的洞庭湖一眼望不到边,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河堤,把洞庭湖分割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我们湖南人不说洞庭湖,只说内湖和外湖,以前都是连在一起的,”唐代钦说。

那时的湖里经常可以捕到大鱼。1968年,唐代钦结婚那天下湖捕鱼,结果洞庭湖给他送了份“贺礼”:捕上来一条78斤重的大鲢鱼,婚宴上十几桌人都没有吃完,还剩了30多斤。

这样的好时光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洞庭边上的张建设服兵役回家,因为腰部受伤,就到湖上学打鱼。他这样的新手,一年仅七八九三个月丰水期,也可以 “搞一万多块钱”,就是一万多斤鱼。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打个“千把斤”,七八十斤的大鲢鱼在他的记忆中很常见。那时候的鱼市也非常热闹。

不过,以湖为生的记忆中不只是甜蜜,还有苦涩。唐代钦还记得,那时都是集体作业,渔民捕到的鱼都要上交给公家,然后再分配,私自偷吃是要受罚的。1969 年,大儿子降生后三个月,按照当地传统习惯,小孩要“开荤”了,他弄条鱼熬汤给儿子喝,结果被社里罚54元,当年一个月下来不过就分60元,唐代钦曾一度想跳到洞庭湖一了百了。

围湖造田

八百里洞庭不到三百里

青山垸的渔民们还在过着原始捕捞生活的时候,洞庭湖东边,大面积的围湖造田已经开始了。

鹿角镇滨湖村65岁的老渔民徐敏辉回忆说,1964年下半年,他刚20岁出头,村里就开始大修河堤,一直到1966年上半年。他们在30米开外的地方挑土,运着到河边围堤上,挑一担土就发一张票,年轻力壮的他,一天可以领到四五十张票。“抢晴天,抓阴天,麻风细雨是好天,扁担流水才收工”,他随口就可以念出当年鼓动干劲的口号。

1975年,青山垸也开始了围湖造田,现在的青山垸,就是围湖造田的结果。一道长达两公里的河堤,将西洞庭也分割为内外两边,沿着河堤,可以从蒋家嘴镇抵达汉寿县城。如今已成为一条交通主干道,堤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非常繁忙。

唐代钦指着青山垸外湖,围湖之后,他家也在垸里搭起了茅草房,后来又建了土墙房。在后来的“退田还湖”淹没区,还可以看到只剩下一层在水中的楼房。唐代钦说,这是原来村里的小学,他的两个儿子都在这所小学里念过书。

更大规模的移民在东洞庭湖中洲乡,55岁的张建设记得,从1976年开始的三个冬季,乡里就在河堤上搭起大工棚搞“大会战”,每天凌晨3点钟,天还没亮,高音喇叭就开始吼叫,他们就得起床挑土,一直干到下午五六点钟天黑。起初布鞋全湿了,脚上冰冷,但干着干着就没感觉了。

曾经的八百里洞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面积仅剩4350平方公里,而到1995年,只有2632平方公里了,用形象的说法,八百里洞庭不到三百。

洪灾记忆

抗洪指挥官员称他“唐知县”

以湖为生的记忆中,还有年年而来的洪水。

生于1947年的唐代钦,对于1954年的洪水没有太多的记忆,但亲身经历的1996年和1998年两次洪水,一辈子难以忘却。

唐代钦带记者来到青山垸,指着四条相对低矮的河堤说,这就是1998年西洞庭湖决堤后,后来填上的新堤。

唐代钦回忆说,当时的青山垸堤上密密麻麻全是人,军民一起抗洪抢险,因为对这一带的水情和地形较为熟悉,而时任蒋家嘴镇委书记的蹇斯勇刚从山区乡镇调到蒋家嘴对水情不太熟悉,就让他这个洞庭湖的“老大”大胆提出意见,不要因为领导在场就受约束。有一次,蹇斯勇有事要找唐代钦商量,就对人说,去把那个“唐知县”叫来,唐代钦从此也就被封了个“知县”,现在还有人拿“唐知县”打趣他。

让唐代钦引以为豪的是,他凭借多年的经验,观察到有一处堤有决堤的危险,赶紧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让人鸣锣示警,让垸里的群众迅速撤出。过了不久,就发生溃堤。因为示警及时,提前进行了疏散,除了冲倒一些房子,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在洞庭湖周边沿县,1998年的记忆中也被洪灾填满。鹿角镇滨湖村外37米高的大堤挡住了1954年36米高的洪水,但没能挡住1998年的洪灾,两个组被淹了一个多月。

东洞庭的河堤被分成五段,每个村负责一段,村民无须动员,全部上堤抗洪,即使是河里运送砂石的船,红旗一打,也无条件地开过来支援。年龄稍大一点的负责挑土、灌沙包,用竹子扎成捆做成防浪的工具,妇女们负责做饭,送到大堤上。年轻的小伙子们则在堤上与洪水做斗争,从33米、35米一直至36.72米。

最危险的时刻是水位到36.72米,和37米的大堤基本平齐。徐敏辉说,这时就怕起风,平时湖里无风三尺浪,起风后浪头更大,频繁地冲击之下,河堤就有溃堤的危险。“一有风来,人就一齐跳到水里面,组成人墙来挡浪,浪头打过来,打得人头都抬不起来,但都不能动,一动浪翻了堤,就危险了,”他摸了下脸,就像当年在水中抹去浪花。

1996年,邻近的麻塘镇发生险情之后,渔民张建设的小船也被征去运输材料,前后干了9天。他在鹿角镇的房子出发前已进了两尺多深的水,在把孩子和爱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他开了四五十分钟的船赶到麻塘,第二天房子就被洪水冲倒,家具、床铺都被洪水冲走。

一个多月过后,洪水终于退去,村民们从山上的竹林里回到原来还没倒的房子,把浸泡了一个多月的青苔、淤泥清除之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退田还湖


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

1998 年的世纪洪灾也开始让中央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性,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国家开始重点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中央专项用于移民建镇的资金已达101亿元,共安排移民62万户、242万人。这是中国自从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让路。湖南省也在洪灾后开始实施“4350”工程(即恢复到1949年洞庭湖4350平方公里)。

唐代钦所在的青山垸1789户,5821名农民、渔民全部迁到附近的蒋家嘴、洋淘湖镇,湖上成立汉寿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青山垸滥捕乱猎,破坏生态环境,并发了通告在青山垸大堤上广而告之。

退田还湖之后,唐代钦的房子淹没到了湖水的下面,如今他与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一起,居住在蒋家嘴镇上新建的楼房中。现在,青山垸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的内湖,只有一栋学校和一栋存放打鱼工具库房的断壁残垣,让人依稀看得到过去生活的影子。

政府虽然对退田还湖后的建房有补贴,但打了一辈子鱼的渔民上岸后如何谋生成为一个新的难题。找不到新的生计,青山垸的老渔民们,开始了与西洞庭湖保护区管理局“猫捉老鼠”的游戏。

渔民们在退田还湖后的青山垸中插满了“迷魂阵”,更为恶劣的是,不少人甚至用电击打、用雷管炸,用农药毒,这种大小通杀式的“竭泽而渔”,更让洞庭湖的渔业资源遭受重创。

双方的矛盾和对抗因此逐渐升级,以至于水火不相容。被保护区执法人员烧毁的渔网累计达2万米以上,“迷魂阵”达10船以上。唐代钦带领渔民冲击过保护区的办公室,摔掉了负责人高飞的茶杯,还有渔民在巡查的船上点燃了雷管,差点酿成一场悲剧。

后来双方都做出妥协和让步,用唐代钦的说法是“两口子养一个豁嘴子”。青山垸渔民要的是一片生存的空间,西洞庭湖要的是保护好环境。2004年,双方最后达成的协定是“社区共管”洞庭湖,青山垸的渔民集体每年出资20万元,拥有青山垸洞庭湖的渔业养殖权,但承诺不得再用“迷魂阵”、电鱼、毒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手段。

协议达成之后,双方终于结束对抗,进入共同护湖的良性阶段。在共同目的之下,双方也有水乳交融的味道。记者在采访期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保护区工作人员彭平波叫道:“唐书记,到我们那里吃中饭吧?”唐代钦也毫不客气地去了。在食堂,两人还开了小瓶的白酒,推杯换盏对酌起来,一派其乐融融景象。

唐代钦的这次“转身”,引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的关注,W W F长沙办公室主任梁海棠亲自到蒋家嘴,找到唐代钦支持他们“社区共管”以及“白水养百鱼”的生态养殖。在基金会的支持下,唐代钦和几个村民还弄了几条船,开办起洞庭湖生态游观光项目。

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长沙办公室组织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和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出国考察国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还邀请唐代钦参加,同行一个县委副书记羡慕不已,跟他开玩笑说:“我还大小是个领导才第一次出国,你一个打鱼的都能出国了。”



环保风暴


捕鸟大王变身爱鸟使者

环境对渔民影响最大的就是湖里的鱼,这是他们能变钱的宝贝。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工业的逐渐兴起,洞庭湖的周边城镇也开始建起大大小小的工厂,其中又以造纸和制麻为多,现在洞庭湖的河堤上,还密密麻麻地生长着意大利杨树。这种生长迅速的树材是造纸的最好材料,但需要用强碱漂白的造纸和制麻工业,恰恰是洞庭湖环保的大敌。

青山垸外湖里养的鱼深受其害,2001年被毒死了一部分,找对方打官司,只是赔了一点钱了事。2002年更甚,整个网箱里全是死鱼。他们将这家工厂告上法庭,花了几万元的律师费,但当地政府协调却是让青山垸给工业让路,对方赔偿十余万元,他们还是输家。

现在护湖意识已深入青山垸的人心。“老百姓都会自发地保护身边的环境,看到污染就向环保部门举报,这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啊!”唐代钦说。尤其是青山垸里的有机鱼本来就是强调无污染:自然死亡的鱼都要捞出来埋掉,作业的船上不能涂油漆,甚至在河堤边放牛都要防止牛把屎拉到河垸里。

在洞庭湖的周边,类似青山垸这样老百姓自发地保护“母亲湖”的个案并不鲜见。在东洞庭湖,63岁的张厚义过去是洞庭湖远近闻名的“捕鸟大王”,如今他却“改邪归正”变身“爱鸟使者”,谁要打洞庭湖里的鸟,他就跟谁急。

55 岁的张建设常年自发收集湖上机动船的废油,2007年因此成为十名“全国绿色卫士”之一,并与其中四人进入中南海受到当时曾培炎副总理的接见,曾培炎还亲批了40万元,赠他一条配置油水分离器的收油船。他在船头涂上“国务院环境保护部”的字样,如同得了“尚方宝剑”一样,名正言顺地在洞庭湖上收集油污。

渔民们保护母亲湖并不孤独,作为官方的湖南省人大、湖南省环保局,作为N G O的世界自然基金会,都一直在关注洞庭湖环境与资源保护。

2006年10月1日至6日,湖南省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刘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韦宝玉联手,刘帅负责拍D V,韦宝玉负责拍照,俩人跑遍了洞庭湖三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暗访了环洞庭湖的13家排污企业,记录下了洞庭湖受到破坏的状况。

“当时我们见到的情况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触目惊心,”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办公室,个头不高长得胖乎乎的韦宝玉博士对本报说。

他们看到的景象是:一些靠着大堤的湖面干枯后,原先藏在水下的沿湖的工厂排污口显露原形,工业废水直入湖中。唐代钦所在的蒋家嘴镇一带数十公里长的湖面全是臭烘烘的黑水,白色泡沫绵延翻滚。

“拯救洞庭湖,要不然,我们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刘帅这个“洞庭湖的女婿”还写下这样感性的文字。韦宝玉想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湖南肾亏”,不过媒体没敢引用。

媒体报道洞庭湖受破坏的状况后,洞庭湖掀起一场“环保风暴”。为了遏止日益严重的造纸污染,湖南省继1996年和2000年两次“失败关停”之后,2006年底展开了对洞庭湖造纸企业的第三次整治,234家不能达标排放的小造纸企业全部关停。

湖南省洞庭湖监测中心生态科负责人张建波自1985年毕业参加工作,就一直负责洞庭湖的监测。他向本报介绍说,从设立监测中心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洞庭湖的水质都属于二类,这是饮用水须达到的标准,但在90年代后,水质开始变劣,局部区域污染严重,局部属于五类和劣五类,劣五类属最差水质。2006年经过整治之后,在污染面监测效果非常明显,马上转至地表水三类标准,而整个洞庭湖的水质也恢复到三类标准,即属于安全水质。

人鼠大战

改变洞庭湖生态的警示

2003年三峡水利工程正式蓄水后,长江下游防汛的压力减轻,年年抗洪的唐代钦等老渔民还有点不习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2007年因三峡截流蓄水,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却带来一场鼠患。

对于这场鼠患,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韦宝玉早有预感。他对本报说,2006年9月因为上游三峡工程来水量减少,9月份的水位低至以往12月的水位,大量的洲滩裸露出来,老鼠有了栖息地,繁殖特别快,到了汛期涨水季节,又无路可逃,必然上岸避难,从而带来2007年夏季的鼠灾。

鹿角镇湖滨村是鼠患最为严重的村庄,村民徐勉雄说,当时在家里坐都坐不下来,老鼠就身边四处乱窜,田地、山林到处都是老鼠,形象的说法是“种田的就剩下一块田(上面的庄稼全没有了)”,树林被啃得只剩下树干。老鼠打出来的洞人一踩跌下去,可以达到大腿这么深。“站在田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鼠把庄稼都糟蹋干净了,一点办法都没有,”村民徐敏辉说。

一场人鼠大战在洞庭湖边展开。徐敏辉介绍说,在湖里的招就是挖个坑,坑边上铺油脂,坑里倒柴油,把老鼠赶到坑里,就爬不出来;二是治山,在山上下剧毒药;三是人打,为了鼓励灭鼠,当地还出台政策,打一只一角钱,可以抵扣税收和各种费用。徐敏辉记得,他一共打了两三百元钱,抵掉了大部分的上交款,甚至村里有强壮劳动力抵掉税费之后,还赚到了钱。

与东洞庭相对的西洞庭青山垸,渔民们只是从电视上了解到这场河对岸的鼠患有多严重,他们却安然无恙。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赵建国将之归结于青山垸这些年来生态保护的成果,他认为,人类活动加剧改变洞庭湖原本生态格局,是老鼠成灾的主要原因,只要能维护洞庭湖的湿地生态格局和生物多样性,鼠患完全可以通过自然调节消除。

不知是生态保护还是三峡的蓄水开始有意识的调节,自2007年之后,洞庭湖再也没有闹过鼠患。

鸟类回归

给子孙一个清静的洞庭

洞庭湖的保护与恢复虽非朝夕之功,现在洞庭湖仍然面临着工业污染源的反弹,围养的营养化,非可持续养殖,湖区的干旱,外来物种的入侵,几个保护区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等各种难题,洞庭湖的保护仍然任重而道远。

不过令西洞庭湖保护区工作人员彭平波颇感欣慰的是,随着湿地生态的恢复,近几年来洞庭湖越冬的鸟类达到一万多只,许多都是曾绝迹多年的种类。在记者采访期间,不时也有白鹭或不知名的鸟儿在湖面上展翅飞翔。

鸟的增多也让唐代钦这个精明的老头又有了新的生意经,他在村里集体修建的仓库上,自己又加盖了一层,准备建成一个观鸟台,给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增加新内容,以吸引冬季游客。他向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经费,并称自己这个项目是“最大的亮点”,不过因为没有事先申报就自己开工建设了,W W F官员赵建国在实地考察时,说最多只能支持他几台望眼镜,这让唐代钦整天都“不愉快”。

这个打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三个儿子还和他一样,以渔为生,和他一起养“生态有机鱼”,也赚到了钱,还买了私家车。他的孙子中,最大的已有19岁,将来是否还靠洞庭湖为生,唐代钦说这不是他能管的事。

洞庭湖无法再恢复到像他小时一样一望无际,但唐代钦还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洞庭湖做一点实事,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静的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