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公权力充满敌意与偏见 26万大陆新娘拒作二等公民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多达二十六万嫁到台湾的大陆新娘,虽是「台湾媳妇」,但在法律上却备受歧视,成为「二等公民」。她们要等待八年领得身份证后才能工作,否则一旦被查获,就得被遣返,面临「夫离子散」。台湾公权力充满对大陆新娘的敌意与偏见,也加深她们在社会、文化、家庭上受到歧视的苦难。台湾当局最近准备修法,放宽申请身份证等的限制。大陆新娘要扭转「二等公民」的命运,终于看到了曙光。

  很少人会知道,在台湾有二十多万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群体,在法律上却遭受歧视,成为二等公民,甚至「二等半公民」(比被视为「二等公民」的外籍配偶待遇还要差)。这就是嫁到台湾去的「大陆配偶」(台湾当地简称陆配)。她们虽是「台湾媳妇」,所生下的也都是「台湾之子」,但她们无论在取得中华民国国籍、工作权、财产继承权等方面权利,比同样遭受歧视的「外籍配偶」(简称外配)还要差,成为台湾迈向「人权国家」的一大讽刺。

  许多大陆新娘结婚后满怀喜悦来到台湾宝岛,一踏进夫家心里就凉了半截,住的环境绝大多数不是花木扶疏的豪宅,吃的也不是山珍海味,但这一切都无法代替她们想要工作权的渴望。受法令限制,大陆配偶不能一入境就享有工作权,为了生计,只能偷偷打工,若不幸被查获,就得被遣返,面临「夫离子散」,极不人道。外籍配偶所受待遇比陆配要好,她们通常抵台十五天后,拥有居留证随即就有完整的工作权,不像陆配得捱过两年团聚期,才能申请工作证,要到八年后才拥有完整工作权。

  多年前,四川籍的张均美(化名)嫁到台湾来,她的丈夫是导游,收入并不固定,陆配在台湾要取得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需历经八年的等待,就在快取得身份证时,在大陆当护士的张均美偷偷到诊所打工,后遭举发而被遣返,她两个幼小的儿子顿时失去母亲的照顾,一个完整的家庭硬生生被拆散。她之前等待身份的年限也全部作废。

  台湾法律规定,大陆人民若曾有偷渡、非法打工、假结婚等违法记录,再次来台将会被管制,不会因为与台湾居民结婚而解除管制。回大陆后,张均美又重新申请来台,几年后,她又回到台湾,这次她又得重新排队等待取得身份证。

  陆配是两岸交流的产物,随著两岸交流日趋频繁,陆配人数逐年增加,至零八年十月底止,台湾的陆配已经有二十六万零四百六十三人,她们的姻缘有的是靠媒妁之言,或透过婚姻仲介,少数是自由恋爱;就像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样,鹊桥的两边,一个是台湾,一个是大陆,原本以为月老牵的长线可以缔造良缘,却在不同时空背景的捉弄下,良缘结不成,反缔造了一大堆怨偶。

  陆配要成为台湾媳妇并不容易,其间要历经四个阶段—前两年团聚、四年依亲、两年长期居留,且每年都必须住满一百八十三天,换算下来,从结婚登记到定居要八年才能取得中华民国国籍,在这段期间,不少配偶得历经漫长的等待,忍受思乡之情的煎熬。但同样是新住民,外籍配偶却只需经历三年依亲居留,一年连续居留即可取得中华民国国籍,两者所受待遇可谓天差地别,法令上对陆配的歧视莫此为甚。

  所幸,大陆新娘的悲情可望舒缓。马政府上台后,陆委会等相关部门已修订或计划修订不合理政策,放宽陆配取得国籍、工作、继承财产等权利的限制。根据新修订法令,陆配领取身份证年期,将由现行的居留八年缩短到六年;只要领到「依亲居留证」,就有完整工作权;取消原先继承财产以二百万台币(约六万美元)为限的规定。不过,这些修订仍需经立法院通过才能落实。

  移民移住人权修法联盟顾问、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晓鹃表示,修法宣示虽比之前进步。但她认为陆配改为六年申请定居仍然太久,造成陆配迟迟无法享社会福利,连遭家暴都很难申诉。马政府对陆配权益的重视超过扁政府,但台湾社会并没有做好充分接纳的态度。多数民众以负面角度看待陆配,认为她们知识水平较低、买东西爱杀价、不懂礼貌、讲话尖酸刻薄等,这些负面形象加起来,让陆配不仅遭受公权力的歧视,在社会、文化、家庭等层面,也备受歧视。

  成长环境差异适应不良

  十几年来,陆配已成为台湾生活的一部份,这群新住民住在台湾各个角落,但因两岸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教育环境及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使得陆配来台前不能充分了解台湾社会文化环境,入境后往往调适不良,衍生许多问题。

  台湾移民署在公车车厢外做的广告「我们都是一家人」,呼吁民众对移民来台的大陆配偶要多一点包容,但也只是政令宣导,连马英九总统都认为台湾社会对陆配的不够接纳。他在竞选总统时表示,「一个成熟进步的国家,对新移民应有更多的包容心。」台湾显然还差得远。

  根据政治大学社会系教授陈小红受陆委会委託进行的研究计划,发现陆配有以下基本特性:九成五为大陆女性,其比例远高于台湾女性与大陆男性的联姻人数,陆配较台籍丈夫平均年轻约十一岁,而选择两岸通婚的台籍男性之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学历为多,陆配的平均教育程度高于在台配偶,且以无业或从事其他业者居多,多半来自大陆沿海省份、省县都市化程度较低的区域。

  早年国民党撤退来台,带来许多军公教人员,不少台湾女子嫁南来大陆人,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变成台湾居民娶大陆女子,两岸牵引良缘本是美事,但因对新环境、社会文化认知的歧异,家庭衝突不断。

  学历与价值观差距大

  一般说来,台籍丈夫与陆配并不「速配」(登对),很多只有初、高中学历的台湾男子「高攀」大学学历的大陆新娘,程度、价值观差异,先是小摩擦,再变成大摩擦,导致离婚收场。

  远赴大陆娶妻的台湾郎,很多是二次婚姻,或者本身就是经济上的弱势,属三低族—低收入、低技术、低学历,在现今不景气年代,不但自己饭碗可能不保,也不容许太太在赋閒在家,但受到台湾法令限制,陆配在入境两年后才有工作权,其间为贴补家计,只能违法打工,做清洁工、服务生或家管等体力工作。

  不少陆配被「骗」来台

  陆配来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远嫁来台的大陆新娘,有的是被「骗」来的,不少台湾男子吹嘘自己多有本事,陆配满怀可以和白马王子过著快乐幸福日子的憧景,没想到公主梦碎,本以为可以当少奶奶,不必工作、靠老公养,实情却是煮饭、洗衣等家事样样都得自己做,成为台湾版的「阿信」。

  这种心理层面的巨大落差,使得陆配在环境适应上倍感辛苦。台湾近年虽高倡平权,但女性大抵还是很低调,大陆正好相反,男女较平等,女性并非弱势角色,多数陆配还以为台湾跟大陆一样,不习惯「入境随俗」,所以夫家、邻里对一些「大女人」姿态的陆配没有好印象。

  现担任营养顾问的陆配张同凝表示,文革破四旧,中国文化传统被破坏,一些晚近出生者较不重视礼节,台湾人常挂在嘴上的「请、谢谢、对不起」,陆配一般不太习惯说,「这是两岸人际关系最大不同点」。张说,她认识的陆配很多在用餐时不等长辈,就自己先吃了。

  沟通对陆配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台湾很多老一辈只会讲台语,尤其是在中南部,除非大陆新娘来自闽南,否则两者的沟通常是「鸡同鸭讲」,纵使沟通无碍,两岸用语也有一些差异。一位大陆新娘表示,刚来台湾提到时间都用「民国」几年表示,她搞不懂是什麽意思,跟西元是什麽关系,常要很费力换算。

  大陆医生拒当小媳妇

  张同凝的两岸的婚姻故事从遥远的哈尔滨开始。八九年来自台湾的宋先生就是搭两岸开放的顺风车,去到当地投资鞋厂,刚开始生意不错,拥有一千名员工,在当地医院担任整型外科医师的张同凝在此时也闯进了他的生命,两人结婚生子回到台湾,当时台湾对陆配并无太多限制,她很快拿到居留证,但不能行医,只能当个家庭主妇,她像深宫怨妇,陷入极端的失落。

  一个鞋厂老板跟一个整型医师所缔造的姻缘令人称羡,但由于两岸文化差异,使得这场婚姻充满挑战。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张同凝,在大陆当医生,一进夫家,就打定主意要敬而远之,不融入婆家。「我是医生,家里有四个佣人,跟先生合开大鞋厂,要我当小媳妇,没门!」张同凝说。

  张同凝个性强势,她先生也不退让,夫妻经常争吵,有一次甚至大打出手,社区警卫赶来调解,张拎著行李就准备回大陆,但被两位热心的邻居硬是拦了下来。

  喜欢台湾的朴实有礼

  前几年,丈夫经商失利,生活陷入困境,张同凝想到她可以卖饺子,她独创多种口味的养生饺子,打出「新希望」名号,甚至还获邀到监狱指导,夫妻俩共同携手奋斗,关系渐入佳境。在台湾已经待了十六年,张同凝偶尔仍会不适应,但她很喜欢台湾,「台湾人温和有礼、朴实、勤劳、真诚」。她表示,在中国北方晚上九、十点就不敢出门了,在台湾并没有这种顾虑。她举例说,在台湾雨伞忘了拿,回来还找得到,但大陆小偷密度高,东西掉了回去找,多半找不到。

  扁政府时代鼓吹台独,大力去中国化,整个政府动起来反中国,在那样并不友善的社会氛围底下,很多台湾民众是以有色眼光看待陆配。家住福建的林英莲(化名),在亲戚开的快递公司认识她先生,两人交往了一年多即论及婚嫁,林英莲父母并不赞成这门婚事,主要理由是他们认为两人不登对,林英莲先生小儿痲痹,大她十几岁,但林英莲个性很强,坚持要嫁,她父母也没办法。林英莲的先生是台湾传统的家庭,夫家的人都瞧不起她,包括她先生也不尊重她,家里大小事都不跟她商量,有时对她冷言冷语,她只能隐忍,常暗自哭泣。

  坐月子第七天,林英莲因韧带受伤,行动困难,但她婆婆却要她下楼来看顾牛肉麵摊,她姑姑见状,主动问她婆婆说嫂嫂正在坐月子怎麽就下来帮忙?她婆婆于是要她上楼休息。过了几天,她婆婆又要她下来帮忙,这次被另一个亲戚看到,就问林英莲说:「你不是还在坐月子吗?」她婆婆竟然回说:「她不乖,讲也不听。」意思是她自己主动要帮忙的,林英莲听了倍感委屈,但眼泪只能往肚里吞。林的先生经营乐透彩券生意,林几乎寸步不离,随时等候「差遣」。

  陆配不敢曝露身份

  两岸虽已逐渐和解,但因长久的反共教育,台湾社会对陆配仍充满敌意、偏见与歧视,总认为大陆人没品味、斤斤计较,而且也担心陆配会来抢台湾人饭碗,所以这麽多年来还是无法敞开心胸接纳她们,在大陆当麻醉师的李欣(化名)嫁来台湾已经十年,到现在她还不太敢让人家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李欣的先生是韩国华侨,虽然是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但婚后就一直赋閒在家,她极力劝他重回职场,他总是推三阻四,藉口自己过了四十岁很难找到工作,无奈之馀她只好一肩挑起家里所有重担。从小被父母捧在手掌心的李欣,像坠入凡尘的公主,来台第二天就摆摊卖电毯,但她在摊位上像个隐形人,「我觉得好丢脸,躲在柱子后面,不敢见人」。结果一个上午,一件电毯也没卖出,改卖衣服也没起色,后来卖滷味才稳定下来。

  陆配带有不一样的口音一般很容易被认出是外地来的,李欣也不例外,起初客人总会好奇地问她来自何处,她很单纯地说自己是大陆来的,但身份曝光后,生意就明显变差,因为中国货在台湾总被视为是黑心、劣质品。有了惨痛的教训,李欣开始自称是韩国华侨,生意又变好。

  每天辛苦工作,回家又得面对吃软饭的先生,李欣感到身心俱疲,来台湾两年后,她就打算回大陆,可是就在她准备回大陆时候,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没有半点喜悦,一度想把孩子拿掉,听朋友劝才把女儿留下,此后多舛命运接踵而至:怀孕五个月,婆婆罹胃癌;坐月子,没人理;女儿满月,婆婆过世;女儿二岁多,先生罹胃癌,当时医师说他只能活三个月,李欣不愿女儿失去父亲,学医的她为丈夫到处求偏方,让他活了一年多。

  为了女儿留台湾

  李欣对她先生把她骗来台湾耿耿于怀。原来他们交往时,他刻意隐瞒曾罹患淋巴癌的事实,还骗她是因出了车祸才晚婚,李欣懵懵懂懂嫁到台湾,知道真相已后悔莫及。「我恨他骗我!」她对这段伤心往事并未释怀。

  李欣曾经得忧鬱症,但透过教会的协助,让她可以重新面对明天,现在她跟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相依为命,还要代夫还债,日子过得很辛苦,但她甘之如饴,她妈妈要她回大陆,但被她婉拒,因为她认为女儿在台湾可以接受比较好的品格教育。

  受过高等教育的陆配,如张同凝、李欣等,处在逆境中,往往会想尽办法突围,自食其力,相较之下,知识水平一般的大陆新娘一遇挫折,因缺乏应变力,就得看丈夫脸色,听天由命。

  来自北京、年近四十的张凡(化名)是另一位遇人不淑的陆配,她长相甜美,但并不快乐,婚姻正陷入进退不得的窘境。张凡的先生跟她相差近二十岁,是两岸联姻典型的「老夫少妻」,两人婚后产下一子,她先生之前已有过两次婚姻,面对娇美的张凡并不懂得珍惜。

  他们婚姻问题的症结在于男的抱持大男人心态,张凡也很有个性,不让另一半驾驭,硬碰硬的结果导致这场婚姻处在风暴中。张凡跟先生堪称门当户对,她出身医师家庭,从小娇生惯养,她公公是资深国代,先生惯于颐指气使,把妻子当成是可以随意使唤的佣人,但张凡不吃这一套。

  前几年张凡的先生有外遇,是一位四川女孩,她知道先生包二奶后,很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善尽妻子角色。她先生也顺势把外遇责任一股脑推给张凡,怪她「不端洗脚水、不帮按摩」。迫于无奈,她只能忍气吞声,却也不想回大陆。

  两岸联姻透过婚姻仲介

  两岸联姻很多是经由婚姻仲介公司所牵的线。亚太国际婚姻公司陈总经理指出,平均一名台籍男子娶妻的所有费用,整套行程八天七夜,从相亲至陆配来台机票等,约三十五万台币(约七万人民币,一万美元,不含金饰),整个相亲过程类似古代相亲:「一个人可以看五十到一百个女生,客人从相亲过程可以获得满足感,台湾哪有这种机会?」

  但透过这种商业手段媒介爱情,本来就存在著极大风险,大部分只有短暂的交往即步入婚姻,造成彼此认识不清,加上生活摩擦,陆配与台湾社会格格不入,都可能引发衝突,进而产生家暴。根据内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员会统计,从零六年至零八年九月底止,陆配遭受婚姻暴力者,总计有七千五百八十二人,宜宜(化名)便是其中的受害者。

  今年三十岁左右的宜宜,眉清目秀,有著北方人(辽宁)的率真,但面对有时难以理喻、脾气大的先生,却无法逆来顺受。宜宜在餐厅的工作,时间长,早出晚归,她先生无法体谅,两人经常发生口角,一旦衝突爆发,他就会动手打人,刚开始她还默默忍受,时间一久,她就开始反弹,有时彻夜不归,打一整夜麻将。

  无法得到先生关爱的眼神,宜宜的情绪常很低落,假日又有做不完的家务,她敏感地认为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故意堆著留给她做。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每到假日,夫家所有亲戚就到她家聚餐,小姑一家四口最夸张,简直把她家当餐厅,中午来吃,晚上又来吃,吃完拍拍屁股走人,留给宜宜一个人善后,她苦不堪言。宜宜表示,她觉得不受尊重,「简直把我当菲佣,我很不喜欢」。

  离婚后续留台打拼

  这段婚姻维持了八年,宜宜最后选择离婚,但为了跟先生赌一口气,她并不想回大陆,并且认为回去可能也无法适应,宁可留在台湾打拼。零六年一起陆妻杀夫案,轰动全台。陆配赵岩冰长期受到家庭暴力伤害,她丈夫贾新民多次扬言要杀死她,案发当时,贾只是拿菜刀作势,并没有真正砍杀,结果反被赵岩冰杀死。依传统的「正当防卫」认知,赵并不符合正当防卫减刑规定。但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判决,突破传统「正当防卫」见解,认定本案符合正当防卫减刑规定,本案尚未定谳,仍在高院审理中。

  两岸联姻过程婚姻仲介扮演重要角色,也有少数是经由媒妁之言促成。中兴大学毕业的黄连福(化名)年近半百还是王老五,他妈妈担心无后,急著想抱孙,热心的大陆亲友帮他介绍了一位福建同乡,厦门大学毕业的刘红(化名),两人一见锺情,交往不到一週就决定共度一生。来到台南,刘红完全不能适应,住在巷弄的两层楼「透天昔」,整个家凌乱不堪,好像从来没有人整理过,跟她之前想像来台湾可以当少奶奶,住豪宅、开轿车等的日子相差十万八千里。

  刘红个性骄纵,看什麽都不顺眼,除了跟先生吵架,对喜欢干涉他们夫妻生活的婆婆也不假辞色,双方不时开火,骂的话越来越难听,刘红伶牙俐齿,婆婆知识程度不高,骂不过媳妇,就向住附近的亲戚求援,甚至有一次气不过还动手打刘红,刘红也愤而还击,还惊动警察前来处理,之后婆媳争吵成了家常便饭,派出所也懒得处理。

  婚姻美满需用心经营

  刘红跟婆婆关系几乎每天处于紧张状态,黄连福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婆媳不时鹇心斗角,婆婆有亲友为她出气,刘孤立无援,只好躲在房间当「宅女」,个性变得很古怪,有躁鬱症倾向。双方互不相让的结果,搞得两败俱伤,最后她乾脆带著读小学的儿子回大陆,至今跟先生分隔两地。黄连福感慨指出,学界对陆配在台生活调适的相关研究不多,政府也未曾正视,以致未能形成机制,对纷扰不绝的陆配家庭无法适时伸出援手。

  来自不同的世界,两岸联姻本就需要更用心经营。事实上,陆配美满幸福者亦所在多有,关键不在于配偶来自何处,而是尊重与疼惜。来自哈尔滨的张静华跟她先生九四年在大陆结婚,先生大她十几岁,有过一次失败婚姻,对体贴的张静华相当疼爱。

  个性低调的张静华没有跟先生争平等的观念,她觉得服侍婆婆跟先生是理所当然的,婆婆视她如己出,两人互动极佳;她先生也对她很好,每年生日都不忘送她礼物。前几年她先生得了C型肝炎,整整病了五年,她带著先生到处求医,帮他打干扰素,先生大病初癒后,现在她又忙著参加营养课程,为丈夫及家人准备养生美食,夫妻恩爱可见一斑。

  虽然政府逐渐放宽大陆配偶的种种限制,陆配仍有许多问题无人关注。根据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统计,自零三年至今,每年大陆配偶离婚比例都在百分之十一至百分之十二点五中间。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曾公布,大陆配偶的离婚率比国人离婚率高出十倍之多。该会指出,台湾离婚率高居世界前列,每千人中有二点九对离婚,而大陆与台湾联姻的离婚率高达每千人中三十对至五十对,远超过台湾平均离婚率。陆配离婚率居高不下,与人蛇集团操控「假结婚真卖淫」大陆女子来台有关。

  为了杜绝「假结婚」来台的大陆女子,台湾入出境管理局订定极严苛的大陆配偶面谈机制,面谈内容极荒谬,甚至触及夫妻闺房隐私,有的真结婚者,也因答案有误而遭到遣返。陆配在台湾的处境其实是时代的悲剧,她们多数人不管过去如何,如今都已经可以融入台湾这个社会,但还是有不少人因为不适应的缘故,常在暗夜哭泣,这隐而不见的哭声,是否让台湾人民听见,扶她们一把,进而牵引她们更健康也更快乐地共融于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