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移民”在北京读高中 要迈过三道高门槛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北京有没有可供外地生借读的高中?

我的孩子今年16岁,在北京一所知名中学上学,明年初中毕业。但我们却不知道让他到哪儿上高中。因为,我们和孩子都没有北京户口。

说来惭愧。我和爱人虽然都毕业于北京高校,但当年毕业却没有顺利留京。经过一段时期闯荡后,我们又回到了北京,因为北京有着良好的创业氛围。经过努力打拼,我们在北京买了房子,也有了比较高的收入。

后来儿子出生了。他的户口落在了湖南老家。原计划孩子长大了,再回老家读高中。但是,我的父母前几年相继去世。原本依赖父母照顾孩子上学的计划一下子落空了。

说实在的。对于孩子这一代来说,家乡只是他们父母曾经生活的地方。因为,孩子在家乡既没有朋友现在又没了亲戚,不会当地方言的他甚至语言沟通都成了障碍。孩子学习不错,一直让我们引以为豪。

现在孩子面临初中毕业。按照相关政策,孩子只能回户口所在地读高中。如果回湖南老家上高中,我们不知道在哪里报考、怎样报考?而即便到湖南上了高中,我们必须有一人放弃目前的工作专门陪读,家庭经济压力一下子变得很大。如果我们在北京借读,两地教材不一样,非常影响孩子将来高考。

听说您对北京教育很熟,能不能介绍一下可供外地生借读的高中?另外,能否帮忙呼吁解决一下“二代移民”在北京读高中的问题?

●记者调查●

教育者已经关注

“二代移民”上高中问题

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关心首都教育的人士,已经陆续关注长期来京务工人员的子女在京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这些孩子的未来表示深深的忧虑;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在教育改变中国论坛上做了相关主题发言。

这其实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需求开始从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到高中阶段的问题,特别是其中部分具有“落户”特征的流动人口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问题。根据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对我国流动人口的代替分类,具有“落户”特征的流动人口主要指“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人员,包括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主,也包括自由市场中的小商小贩等”。

陆杰华教授分析说,在北京市的农民工子女中,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事实上已经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些孩子与老家基本上失去了联系,很多已不具备在老家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文化、习俗和知识,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了。更重要的是,这些流动孩子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父辈的恋乡情结,基本不可能回到户口所在地的乡村,北京以及类似的其他城市,将别无选择地接纳他们。

“现在改革开放30年,流到城市里面已经有十几年的外来工很多,很多孩子都在城市出生,广州市每年出生的人口里面有一半是非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必须回到原籍才能读高中,而他在原籍又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这样就面临着两头都读不了高中的困境。”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说:“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里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分析●

“二代移民”在京上高中

不存在理论障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就业户籍制度的放开,在北京常住人口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密切相关,流动儿童在京借读规模及所占比例增长迅猛。根据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显示,2002到2006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在京借读的学生由16.6万人增长到 33.4万人。其中,初中借读生数量增长最快,4年时间增加了1倍多。

但是,按照本市高中阶段入学政策,除了具有本市正式户口和特别规定的九类无本市正式户口的人员可以报考本市普通高中外,其余学生都不能带有学籍入读高中。

“当前,解决本市流动人口子女高中阶段受教育问题并不存在明显的理论障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员说:“主要制约因素有三个:国家高考制度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北京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紧张;北京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规模增长过快。”

教育专家指出,如果说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紧张问题还可以克服的话,国家高考制度不改革,即便北京提供了上高中的机会,这些学生还得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另外由于教材的不统一,也导致这些学生只能回到户籍所在地读高中;其次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以及自然资源短缺、区域环境人口承载力已经处于超载状态的具体实情,也使得本市不得不通过在高中阶段教育入学资格方面实行严格控制的手段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因为高中阶段的入学极可能刺激外来人口的流入,使“父母跟着子女走”的现象越来越多。

尽管如此,近五年来,在北京普通高中的借读生数量总量虽然不多但数量增长很快,从2002年的4415人增加到11515人。

●应对策略●

“三期规划”寻找

“二代移民”解决方案

“二代移民”上高中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教育专家也从长期、中期、近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从长期发展来看,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具有“落户”特征的流动人口的产业工人化和市民化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中期发展来看,实现“以房管人”、“以证管人”将是本市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与此相适应,本市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研究以监护人具有合法证件、合法固定居所、合法稳定工作为基础的新的高中阶段入学办法的可行性,寻找替代现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高中阶段教育入学办法的新政策。

从近期来看,本市可以坚持现有高中阶段入学基本政策的同时,积极适度扩大本市高中阶段“借读”、“借考”、“报名”、“报考”对象的范围,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少年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将来进一步探索具有“落户”特征的流动人口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奠定基础。

教育专家指出,伴随着本市高中阶段借读学生日益增多,特别是如果本市满足流动子女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可以预见伴随而来的将是更加棘手的流动子女的高等教育需求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政策可以调控的范围,因此建议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多个中央部门联手寻找“二代移民”的解决方案。

目前,本市也正在积极探索解决“二代移民”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为了解决北京中职生源危机问题,部分中职学校已经开始接收“二代移民”,他们与当地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

●记者手记●

上学的路还是不设障碍的好

就“二代移民”上高中问题,前两天与上海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做了探讨。他说,从全国来看,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外,一些中小城市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江苏常州等。

杨雄所长说,在理论上,“二代移民”在居住地上高中、考大学都不存在问题,但是中国的国情限制了这些城市解决“二代移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受教育问题,否则这些大城市将因为人口超载而瘫痪。

尽管解决“二代移民”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困难,但我还是想说,上学的路还是不设障碍的好。因为,这些孩子都是我们国家的孩子,只有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了,我们的国家才有良好的人才储备。如果因为有些障碍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造成的负担也得我们自己解决。邓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