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复旦“老博士”李开学猝死 一个苍凉手势的意味(图)

复旦“老博士”李开学猝死 一个苍凉手势的意味

文章来源: 卜人 于 2008-04-28 09:22:0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有媒体报道: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在新学期开学不久死于书桌前。这个博士读了五年,两次延长毕业时间,背负着论文、课题、就业、家庭、经济五付重担的大龄博士生,倒在梦想的曙光就要来到他身边的黑暗中。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李开学博士的猝死为这句话又一次作了最悲伤的注脚。历经波折,梦想中的幸福几乎触手可及,但造化弄人,他却永远地倒下了,留下了以泪洗面的妻子、上高中的孩子、年迈贫穷的父母,还有那永远再无可能通过的博士答辩。想来,李博士应该是“含恨而终”吧。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余虹跳楼自杀之后,陶东风教授在其悼文《再悼余虹》中称余虹是一位唯美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我不知道因博士论文而两次延长毕业时间的李开学博士是不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但毫无疑问,他肯定是一位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式的人物——背负沉重的压力,要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博得一个美好的将来。

  这里面承载着一个贫穷人家全部的希望。

  希望重如山,李开学必须为一纸博士文凭而战斗到底。他的信念是如此强大,却又是如此无奈。生活是残酷的,论文的压力之外,导师的课题、就业的牵挂、家庭的负累、经济上的困窘,让这个人的神经紧绷到极点。长此以往,最终导致这位 44岁的大龄博士生命力枯竭,一夜之间,蜡炬成灰泪始干。与其说,他死于巨大的压力,倒不如说是他死于希望与幸福的难以企及。

  我不想说,博士制度为此应负什么责任;更不想说,是李开学导师的课题压垮了他。试问,没有这些,就一定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吗?关键不在这里,而是李开学们逃也逃不掉一种宿命——困苦家族的托付和时代背景的附身,让他们艰于呼吸视听。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80427/Img25653921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李开学生前的宿舍

  很多这样的例子:2006年5月16日,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跳楼身亡;2006年10月26日,复旦大学一女博士跳楼身亡……如果你愿意,这份死亡名单可以列得足够长。千古艰难唯一死,而他们的生命却为何如此脆弱?我们总是说,死者的心理抵抗力不是足够强健,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视野放到大时代里关照他们的亡故?这是一个压力无处不在的时代,当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距离每每变得近在咫尺,慷慨赴死或许就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自戕或者猝死,不过是人的反抗方式不一样的结果,其本质却殊途同归——无非都是时代阴影处的几朵悲凉的浪花。李开学博士的“非正常”死亡,是他自己的悲剧,同样也是像他这样的人的悲剧。

  希望有时候是一种毒药,一种足以致命的东西。我固执地认为,如果,李开学拥有一个殷实而平静的家庭;如果,一纸博士文凭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升上天堂或者跌入地狱,那么,李开学是否还会如此残酷地活着?如此说来,李开学的猝死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它又意味了什么?

  • 海外省钱快报,掌柜推荐,实现买买买自由!
查看评论(0)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时热点排行

“杀死”那个错付910元车费男孩的不仅仅是司机
演唱会CEO出轨最大赢家是他 还清57万元学生贷款
俄媒寻人 25年前与普京合影中国男孩找到了 现任...
椰子水卷入9.9元价格风暴,配料表“造假”已是常态?
情人78岁丁珮谈李小龙离世当天细节 癫痫或是真死因

24小时讨论排行

大罢免0通过 赖清德称“确立了反共护台的国家方向”
财政赤字困难 泽连斯基喊欧洲国家出钱 帮乌军加薪
特朗普开怼:“克林顿去过那个小岛28次 我从没去过”
24名“蓝委”全过关 陆媒:民进党“大罢免”完全失败
特朗普抵达苏格兰,当地媒体:美国重刑犯来了
硅谷的C位都是华人?!华人或统治AI时代
密集游说施压 以色列曾威胁法国放弃承认巴勒斯坦国
斡旋无果 联合国想买被拒 特朗普政府为何烧掉它
新一轮的美国妖股来了 散户压路机前捡铜板?
不看好两位潜在买家 俄唯一航母或被拆解沦为备件
花大钱的山姆会员,如何一步步被背叛
台州富二代28轮激战,以超20万/米摘全国单价“地王”
《年轮》原唱之争,张碧晨和汪苏泷彻底撕破脸
美国退出停火谈判,特朗普:哈马斯不想谈判,想死
靠“碰瓷”中国人成名的“迷惑系”网红,竟当上日本议员?
特大暴雨破纪录,河北易县“1天下完1年的雨”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复旦“老博士”李开学猝死 一个苍凉手势的意味

卜人 2008-04-28 09:22:01

有媒体报道: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在新学期开学不久死于书桌前。这个博士读了五年,两次延长毕业时间,背负着论文、课题、就业、家庭、经济五付重担的大龄博士生,倒在梦想的曙光就要来到他身边的黑暗中。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李开学博士的猝死为这句话又一次作了最悲伤的注脚。历经波折,梦想中的幸福几乎触手可及,但造化弄人,他却永远地倒下了,留下了以泪洗面的妻子、上高中的孩子、年迈贫穷的父母,还有那永远再无可能通过的博士答辩。想来,李博士应该是“含恨而终”吧。

  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余虹跳楼自杀之后,陶东风教授在其悼文《再悼余虹》中称余虹是一位唯美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我不知道因博士论文而两次延长毕业时间的李开学博士是不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但毫无疑问,他肯定是一位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式的人物——背负沉重的压力,要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去博得一个美好的将来。

  这里面承载着一个贫穷人家全部的希望。

  希望重如山,李开学必须为一纸博士文凭而战斗到底。他的信念是如此强大,却又是如此无奈。生活是残酷的,论文的压力之外,导师的课题、就业的牵挂、家庭的负累、经济上的困窘,让这个人的神经紧绷到极点。长此以往,最终导致这位 44岁的大龄博士生命力枯竭,一夜之间,蜡炬成灰泪始干。与其说,他死于巨大的压力,倒不如说是他死于希望与幸福的难以企及。

  我不想说,博士制度为此应负什么责任;更不想说,是李开学导师的课题压垮了他。试问,没有这些,就一定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吗?关键不在这里,而是李开学们逃也逃不掉一种宿命——困苦家族的托付和时代背景的附身,让他们艰于呼吸视听。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80427/Img256539210.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李开学生前的宿舍

  很多这样的例子:2006年5月16日,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女博士生从宿舍跳楼身亡;2006年10月26日,复旦大学一女博士跳楼身亡……如果你愿意,这份死亡名单可以列得足够长。千古艰难唯一死,而他们的生命却为何如此脆弱?我们总是说,死者的心理抵抗力不是足够强健,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视野放到大时代里关照他们的亡故?这是一个压力无处不在的时代,当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距离每每变得近在咫尺,慷慨赴死或许就是一种解脱的方式。

  自戕或者猝死,不过是人的反抗方式不一样的结果,其本质却殊途同归——无非都是时代阴影处的几朵悲凉的浪花。李开学博士的“非正常”死亡,是他自己的悲剧,同样也是像他这样的人的悲剧。

  希望有时候是一种毒药,一种足以致命的东西。我固执地认为,如果,李开学拥有一个殷实而平静的家庭;如果,一纸博士文凭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升上天堂或者跌入地狱,那么,李开学是否还会如此残酷地活着?如此说来,李开学的猝死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它又意味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