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神童罚球连中150个 13岁女孩天赋震惊全国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dimg/2007/1121/img-119706658856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13岁女孩宋何景

(引子:9月23日,江西乐平CBO全国技艺篮球总决赛上,13岁的女孩宋何景,连续罚球 150个全中,三分球15投13中,技压群芳、震惊全国,当之无愧夺得CBO之星。 11月10日,在CBO的收官大战上,小何景以表演嘉宾的身份亮相,在全场观众的齐声数球声中,小何景连续罚中27球,三分远投33投30中,赢得了阵阵喝彩。互联网开始爆炒这个13岁女孩。什么《恐怖CBO女孩》,什么《CBO奇人》。"她是个神童!"网友开始追捧。"投那么准,是不是吹出来的?"也有网友开始怀疑。宋何景真的有那么神奇?本报记者为您揭开神秘之纱。)

宋振明夫妇吵架了。

原因很简单,15日晚他们的13岁女儿宋何景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跳投时被人撞了一下,失去了平衡,落地时后脑着地,小何景顿时觉得头晕晕乎乎的。那晚,何景投中9个三分球。宋振明的妻子心疼得要命,宋振明认为不碍事,两口子争吵的结果是,第二天一大早,宋振明带着孩子去了阜新市二医院拍了CT。

宋何景是阜新篮球学校一名极不普通的学生。在9月23日江西乐平CBO全国技艺篮球总决赛中,13岁的宋何景连续罚球150个全中,三分远投15投13中,技压群芳,当之无愧夺得CBO之星,并被组委会授予创纪录奖。在不少视频网站上,都有宋何景神奇的连中片断,而点击率也逐渐攀升,网友们都惊奇于小何景的超高命中率,甚至有人高叫着让她进中国国家队提高投篮命中率。"篮球神童"就这样传开去,"宋何景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甚至在全国的篮校里,定点投篮的命中率也是第一。"邹延霞,宋何景篮校的老师,同时也是国家少年女篮的教练,这样评价道。据悉,150罚150中还不是宋何景的纪录,那天要不是组委会还有其他赛事的安排,宋何景可以继续罚下去。在宋何景的记忆中,她的纪录应该是连续罚球 209罚209中,连续三分98投98中。

神童,真神

"说吧,你想让我进多少个?"宋何景的口吻带着无比的自信。篮球在她的手里,似乎真的只是个玩具。上午从医院回来后,宋何景就上床休息去了,医生看了CT片后,说她没事,宋振明夫妇也算松了一口气。阜新才下了雪,温度降到了零下十度。被窝对于 13岁的小女孩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然而记者的到来让她无法找到合适的"借口",要在平时,这时正是她的投篮训练时间。揉着眼睛,小何景显然还没有睡醒。教练让她活动活动,球一到她手里,就拍得砰砰的响。罚球与投三分是何景的最爱,轻轻松松,她就能表演一个罚球二十罚二十中,三分二十投二十中。宋何景一点也不怕生,特别爱笑,脸上的两堆红晕笑起来特别的好看。"今天状态不好,一没睡醒,二头还有点晕。"那晚碰撞后的阴影还没有散去。"不过也没事,打球哪有不受伤的,我摔打多了,早习惯了。"13岁的女孩,话语却很坚强。"手感好,肌肉耐力好,就是个子矮了点。"这是邹延霞对自己的弟子的总结。宋何景的体力好那是出了名的,别看才13岁,她现在一直跟着十五、六岁的女孩子练,有时也与男孩子们打对抗。"我观察了一下,她罚完150个球后,手形不会改变,就是腿有点软,要是换成别人,光是举手150次,胳膊就会酸得不行了。"邹延霞解释道。

宋何景的神还表现在心理素质上。"对于13岁的女孩子,应该说都是比较多动的,而且喜欢的事物也比较多,但宋何景却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篮球上,而且她的心理素质超级好,表现欲也很强,这点还真让我吃惊。"据邹延霞讲,是她陪着宋何景前往珠江去领取CBO奖项的。"凌晨两点从阜新出发,坐火车到沈阳,然后乘飞机飞温州,再转广州,然后坐3个小时的车去珠海,到达酒店已是晚上6时。第一次乘飞机,宋何景晕机,下机就吐得哇哇的,回到酒店那个累啊。我看她的状态不怎么好,挺担心的,可是第二天球场的表演,在那么多人的观注下,她仍然能够38投 38中,三分球33投30中,在场的所有人都轰动了,连李元伟与贺黎明(贺龙女)都认为不可思议。"一到球场上就能集中注意力,人越多越兴奋,发挥越好,这也是宋何景的过人之处。

神功,苦练

在阜新篮校,宋何景也算得上是个小名人。一提宋何景,学生们都点头,"知道,她投篮特别准。 "可谁又知道,她的神投是如何辛苦的练成的。宋何景六岁开始练球,教练是她的父亲。"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了。我爸说中国队体能不好,打球先练体能。于是我就开始练中长跑。"天还黑着,宋何景就得爬起床,在公路上,小小的身影晃动着。从1000米开始,逐渐增加,直至10000米。她现在的体能,就是在那时打下的基础,这一点宋振明很是自豪,"不是吹,在篮校,一说上田径场跑步,其他的孩子都扭扭捏捏的,只有我女儿不怕,看见跑道还有点兴奋。"而投篮则在在晚上进行。由于宋振明白天要卖菜,宋何景只有等到父亲卖菜回来后才开始学习篮球。"一般要练到夜里十二点,每天都有定额,不投完不回家。最开始时是投篮 300个,两分线上有5个点,每个点投40个。那时小,没劲,就双手抱着球向上甩。最开始一点也不准,慢慢的开始好起来。"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宋何景还记得,冬天练投篮,小手都冻僵了,可为了完成定额,不得不戴着手套继续投。6年多来,除了生病外,天天如此,不同的是定额从300个涨到了500个,有时还要投800个。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投篮超过100万次。


13岁女孩子的手,本应该是细嫩的,但宋何景的小手掌,在篮球的磨擦下,已经变得有些粗硬。肌肉的耐力也是从小训练的结果。"知道我的臂力为什么那么大吗?是做引体向上,其他的女孩一个也做不起时,我就可以做10个了。"刚开始,宋何景也是一个都做不起,宋振明将孩子抱着,让她悬在杠杆上,渐渐的,小何景不需要父亲的帮助,自己都能做引体向上。宋何景的篮球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为此她甚至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在阜新篮校,正常的安排是半天的文化课,半天的篮球课,而宋何景是那极少数不上文化课的孩子。其实宋何景是很喜欢上学的,在老家读书期间,她总是第一个到教室。但现在,她又说自己不羡慕那些上课的孩子,"因为我们走的路不一样。"宋何景所谓的路,就是进专业队。为此,她每天要训练6个半小时,是阜新篮校其他孩子们的两倍。"他们上课时,我就有时间有场地进行投篮训练,这就是我与他们不一样的地方。要投篮准,就是靠练,没有别的办法,在掌握好投篮手形后,就是练。"

信念 动摇

"练球枯燥吗?"

"有时也觉得没意思!"

"为什么?"

"一累就没意思了,我也是人嘛。"

宋何景扑哧一声笑了,太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勾勒出天真与烂漫,很难将眼前的这个小女孩跟一个每天投篮500个,训练时间长达6个半小时的人匹配。

"你觉自己是神童吗?"

"不是,小时候我投篮不准。我都是靠自己练出来的。如果家里有钱的话,我可以边读书边打球,可我不能靠钱,只能靠自己。而自己的条件也不够,所以只能多付出了。"宋何景指的条件不够,是自己的身高。13岁的她身高1.62米,在阜新篮校女队中算矮个了。"刚练球时,我爸也考虑到了身高问题,但世界上不是也有矮个打出来的先例嘛。我爸说了,如果努力够了,就一定能进专业队,如果没进,那就是自己的努力不够。"

"进专业队的信心动摇过吗?"

"经常想过,也动摇过,但每次一拿到球,就会抛在脑后。再说,如果真的没有进,至少我还有个好身体。"宋何景并不满足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我的移动还不好,运球也需要加强,而且还没有达到在三分线任何一点投都能达到40投40中的目标,移动中的跳投三分也需要加强。"完成以上的目标,宋何景给了自己至少一年的时间。而宋何景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进国家队。"只要我投篮好,运球好,我相信一定可以进国家队。一俊遮百丑嘛。而进了国家队,我还要冲击WNBA,我想与最好的女篮队员过过招。"由于个子不高,纳什便成为小何景的学习榜样,"我喜欢投篮准的小个球员,纳什个子也不高,但他是NBA的大球星。"纳什的存在,给了小何景无限的希望。"我要用10年的时间来完成我的梦想,其实10年很快的,我已练了6年球,就像一眨眼。"对于CBO上取得的成绩,宋何景认为是理所应当,"我付出了那么多,这应该是我的收获。"而她也想感谢她的父亲,"要不是他,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毕竟我投多少次篮,他就要给我捡多少次球。"

天赋 弹琴

宋何景的运动天赋并不显眼,因为其一她是扁平足,其二她也没有身高优势,相比而言,也许她的音乐天赋似乎更甚。宋何景的第一个篮球是她要求宋振明买的,"30多块钱,那时我很满足。"宋何景说她看见别人投篮就觉得好玩,于是自己也想投投看。"我只喜欢投篮,不喜欢运球。"而选择篮球,她说是与父亲"不谋而和"的结果,"我和我爸都考虑了三天,第三天我想通了。"小学三年级后,宋何景便没有再上学,而是全天投入到投篮训练中去,宋振明也放弃了卖菜,全心全意的培养女儿走专业篮球的道路。

在小何景的眼里,她已无法割舍篮球,她说她付出了太多。然而说道自己最喜欢的爱好,却是弹琴。"当《同一首歌》刚流行时,我觉得挺好听的,就自己按记忆将谱子写了出来。我爸还不信,我就弹给他听,结果跟原版的一模一样。"宋何景自豪的说道,"还有不少的歌,都是我自学去谱的曲,然后在电子琴上弹,我只要听一首歌就可以将谱给打出来。"不过现在宋何景根本就没有琴可以弹,因为在今年6月来阜新之前,宋振明已将老家的房子卖了,一切都变成了路费与学费。"不过我还有葫芦丝。"葫芦丝是宋何景的第二门乐器,"葫芦丝是我爸让我学的,他说以后出去打比赛,不可能带着琴,而葫芦丝却很方便带。"学吹葫芦丝也是在河南老家,"我只上了两堂课,就可以吹好多曲子了。老师都让我不要打球了,他说跟着他学吹葫芦丝,保证可以上一所好大学。"宋何景的眼里闪过一丝的甜蜜,不过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宋何景的手指细长,灵活,如果好好培养的话,很难说不是女版的郎朗,可是她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有时我不想练球了,我爸说长大没有本事能干啥?我说我可以弹琴。但学琴一节课就得交好几百,家里供不起。"话语里平平淡淡,但心里的失落却可以感觉。宋何景还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每天她都要写训练日记,尽管没上几年学,但她字认得不少,"我每天都要抽时间学习语文,看字典练字。"在她的训练日记里,不时出现"受伤""很痛""坚持"等字样。"现在没有小时候有意思了,长大后,想的事情多了,特别是想大人的事。"宋何景说她想家了,她的老家在河南开封,"毕竟我是河南人。"但现在老家已经没有了,而在寒冷的东北,宋何景与父母租住在一个仅有10平米左右的房间里,继续着她的篮球专业队梦想,一年,两年,也许十年,也许……本报记者 王继飞

只有1.63米的13岁神投手宋何景能够被专业队选中吗?从小学三年级后,宋何景的父亲就让她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专心练篮球,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台球神童”丁俊晖。而这样的教育模式,会不会成为将来众多培养模式中的一种?这两个属于未来才能回答的问题,却让关心小何景的人们有了一份担心。

为女儿规划未来

“上大学有什么用?现在每年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又有多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没有一技之长,光有张大学文凭,等于浪费时间。”宋振明的话,马上让人想起了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在大侃教子心得时,提出的“读书无用论”。如果他日宋何景真的成为了篮球明星,也许宋振明的教育模式将被抬高,但如果宋何景最终没能成材,宋振明也想好了退路,“我们再补习文化课,现在上大学又不限制年龄,张海迪三十多岁还能学成几门外语,我女儿再追还来得及。再不济,我们还可以卖菜,卖包子,至少我们还有一个好身体。”

对父内疚:何景弃学练球,老父想告宋振明

宋振明捡起一个矿泉水瓶,“这可是一毛钱啊。”宋振明现在的家是一间从阜新篮校5分钟就能走到的出租房,房租1个月100元。房间只有10平方米,一张大床就占了一小半的空间,其余的空间被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占据,里面装满了塑料瓶,只留一条窄窄的过道。宋振明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里。此外,宋振明夫妇都在篮校的食堂帮工,学校管三餐,一个月发生活费300多元。“够了,100元交房租,100元用于生活物质开销,剩下100元用于何景的营养,她的营养可不能断。”对此宋振明挺感激篮校的。

宋振明以前是河南开封的一名建筑工人,离开建筑公司后,他开始卖菜,几年下来,也攒了7万块钱。“那时我想用这7万块钱去买套楼房,因为我爸一直想住楼房。”宋振明回忆道,“但我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买了。我对我爸说,这钱还是留着给何景用。” 直到现在,宋振明还有点负疚,甚至自责自己不孝,“可我也没办法,孩子练球需要钱啊。”

让宋振明觉得不孝的还有另一点。“在决定让何景打球之后,我就认为文化学习可以放一放,因为她必须把所有的时间用在练球上面,上课分散精力。可我爸坚决不同意,他甚至说如果我继续这样,他要把我告上法庭。而老人出殡那天,我一大早就带着女儿去练球,练完了才去参加他的葬礼……”宋振明的嗓子有点哽咽,“你说我是不是不孝?但孩子的训练不能断,断一天她之前的工夫就全废了,我也是没有办法。”

逼女进补:要么吃牛肉,要么吃猫食

宋振明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很喜欢读书看报,而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走上篮球之路,虽说是他和女儿经过3天的考虑后共同做出的决定,但事实上他的选择才是关键。“于公来说,现在中国女篮开始走下坡路了,为什么打不好?一是体能不好,二是投篮命中率不高。我就想把我的女儿培养成既能跑也能投的球员,为中国篮球事业做出贡献。于私来说,篮球打好了,也算有一技之长,是特长生,就算考大学都是有优惠的。”

不过,真的练起来,宋振明也是下了番狠心。让6岁半的女儿凌晨4点就起床跑步,让6岁半的女儿深夜12点还在投篮,想起这些往事,这条汉子也是止不住地落泪。“都是自己的心肝,我哪能不心疼?为了女儿,让我卖血卖肉都可以。但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走好,不然,那也是害了她。”于是宋振明当了不少次的“恶人”,“何景不喜欢吃牛肉,一闻到牛肉扭头就走。但牛肉是好东西啊,吃了牛肉才有劲,于是我把猫碗放在桌上,让她选择,要么吃牛肉,要么吃猫食!”在宋振明的“威逼”下,小何景选择吃牛肉,“现在她可喜欢吃牛肉了。”

人格培养:女儿思想过于早熟,他知道吗

宋振明说,他还有一点骄傲的地方,就是对小何景人格的培养。“绝不自卑,不能像马加爵一样。”这是宋振明时时刻刻向女儿灌输的,“你看,她穿着30来块钱的球鞋,不一样打得挺好?我们不去跟别人比吃穿,要比就比球技。”

过早与社会接触,也让小何景对社会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不当杨丽娟,我不会去追别人。”“我觉得,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而金钱是第二位的,有了钱才能够去谈精神”……这些惊人的话,不是宋振明教的,13岁的宋何景在思想上有着过人的早熟,“这就是为什么我与她们(同龄人)说不到一块去,我们的想法太不一样了。”

宋振明并不知道女儿有这些想法。要是知道了,他会怎么想呢?

资深篮球教练把脉

宋何景到底有没有希望进入专业队?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虽然,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篮球联盟的选材标准中,都没有设立身高下限的条款,但事实上,身高的确会成为宋何景很大的障碍。

她有梦想:成为下一个丛学娣

1.63米,在职业篮球的赛场上,的确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高度,不过在世界篮球范围内,依然存在着矮个球员成功的案例:前中国女篮著名国手丛学娣只有1.64米,甚至NBA中的矮个“巨人”也前赴后继,1.60米的博格斯、1.65米的博伊金斯、 1.70米的“土豆”韦伯和内特·罗宾逊,尤其是丛学娣的成功,让宋振明父女对前景充满了希望。但大多数篮球专家都带着谨慎的乐观,“难度很大,但也不排除奇迹。”

在阜新篮球学校的球场上,宋何景就像一辆小坦克,平稳但稍显矮小,她身边的同学很多都比她高,有的甚至高出一个头。实际上,身高曾经困扰着宋振明父女。“我知道身高是个问题,当初我让何景练篮球时,不少人都不看好,说她个矮,打不出来。”宋振明身高约1.78米,孩子的妈妈也不高,“但我就不信,矮也有矮的优势,比如下盘稳,而且中国女篮曾经有丛学娣这样的先例。”宋振明搬出了他的依据。

她有缺陷:资深教练泼来冷水

13岁1.63米,宋何景还有可能再长高吗?中国男篮队医王强认为,年龄不是决定其高矮的关键,“关键是看骨龄。有些孩子可能只有13岁,但骨龄已经15、16岁了,这种情况就很难长高了。”但宋何景入学时,并没有测过骨龄。今年6月15日她入学那天,阜新篮校招生办只对小何景进行了常规的测试。“感觉很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参加了小何景测试的招生办负责人王晓娟回忆道,“投篮是挺准,但当时可没想到她能连续投进那么多。”

而负责宋何景训练的篮校高级教练邹延霞觉得,小何景的身高恐怕很难有所突破了,“你从她父母的身高就可以看出来。”邹延霞现在还是中国少年女篮的教练,她对于女篮运动的发展非常了解,“中国女篮现在最矮的应该是杨半伴,可她也有1.72米。而且她出生运动世家,母亲就是篮球运动员。”她还指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女篮的高个子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篮球对身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高个子还很灵活,加上中国篮球的基础本来就好,因此可供选择的人才太多了。丛学娣时代,她虽然矮,但那时的平均身高也不高,因此还不觉得,但现在不一样了。”

邹延霞还怀疑,可能是宋振明的训练方法不太科学,让宋何景再长高的希望渺茫,“他的训练方式太极端。孩子长高需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而宋何景在长身体时,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的运转,没有休息好,肯定会影响身高。”

她有机会:明年参加正式比赛

那么宋何景的专业篮球梦想就真的没戏了吗?“也不是这样,她是我们的一棵苗子,我们将尽力去培养。”阜新篮校看中了宋何景的出色手感,但他们指出这还远远不够,“投篮好能弥补她的一部分缺陷,但篮球是一项很复杂的运动,它包括团队合作、战术、防守等很多因素。”

到目前为止,宋何景还没有在篮校参加过正式比赛,邹延霞计划从明年开始带她打U15的比赛, “她到底能不能走专业之路,只有经过比赛的检验才知道。宋何景目前只有定点投篮精准这个特点,而且是没有人防守下的投篮。但在比赛中,在移动中,在有人防守中,她能不能保证这样的命中率,这才是最重要的。专业队的指标是有限的,如果你没有太突出的表现,光是一听身高,人家可能就不会要了。因此,要想进专业队,必须在赛场上比其他球员好很多才行,这样才有可能让专业队看中你。”

“那你认为何景进入专业队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很难,如果进了,真应该说是奇迹,但我们将尽力创造这个奇迹。”

记者手记

“每次他给我讲的道理,听起来都一样。”宋何景对于父亲的教训,似乎有点听烦了。

宋振明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初中毕业,有时与孩子争论时,他只能搬出用过数十次的典故。不可否认,宋何景很聪明,她自学了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我在模拟考试中,还考了学校的第二名。”对于女儿的培养,宋振明知道,光会投篮是远远不够的,在河南期间,宋振明给女儿买了电脑、电子琴,鼓励女儿多看书。“作为运动员,不光技术要好,而且谈吐要好,最好有些特长,比如弹琴之类的。”

宋何景似乎也有几分音乐天赋。“当《同一首歌》刚流行时,我觉得挺好听的,就自己按记忆将谱子写了出来。我爸还不信,我就弹给他听,结果跟原版的一模一样。”宋何景自豪地说道,“还有不少歌,都是我自学去谱的曲,然后在电子琴上弹,我只要听一首歌就可以将谱给打出来。”

葫芦丝是宋何景的第二门乐器,“葫芦丝是我爸让我学的,他说以后出去打比赛,不可能带着琴,而葫芦丝却很方便带。”学吹葫芦丝也是在河南老家,“我只上了两堂课,就可以吹好多曲子了。老师都让我不要打球了,他说跟着他学吹葫芦丝,保证可以上一所好大学。”宋何景的眼里闪过一丝的甜蜜,不过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宋何景的手指细长,灵活,如果好好培养的话,很难说不是女版的郎朗,可是她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有时我不想练球了,我爸说长大没有本事能干啥?我说我可以弹琴。但学琴一节课就得交好几百,家里供不起。”话语里平平淡淡,但心里的失落却可以感觉。

宋何景还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每天她都要写训练日记,尽管没上几年学,但她字认得不少,“我每天都要抽时间学习语文,看字典练字。”在昏暗的灯光下,宋何景拿起葫芦丝,悠扬动听的音乐响起,她吹的是《甜蜜蜜》。她的父亲坐在床边,闭着眼睛,听着女儿的吹奏,脸上挂着甜蜜的微笑。这一刻,是最放松的时光,这一刻,是宋家人的甜蜜蜜。

本报记者 王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