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捞尸人年入10万
注:本组图为浮尸,承受能力差者“职业捞尸”行为引发了褒贬不一的社会争议:村民和死者家属认为他们是“发死人财”;社会学家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在传播着人对死者的尊重”;律师则认为并不违法但有违道德。
在我看来,我们对捞尸人实在无权苛责。可以想象,整天和腐烂的尸体打交道,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他们收取一定费用也是“辛苦钱”。而且尸体被认领的不足3%,所谓“一年挣10万”应该只是村民表达反感的大话而已。一个事实是,如果没有他们,尸体只能被当作垃圾在垃圾场被集体焚烧,亡魂得不到安息,亲属永远无法见到死去的亲人。
因此,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评价“职业捞尸”行为本身,而是从民间“职业捞尸”行为中获得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无名尸体?尸体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职能部门对此置之不顾,却让“捞尸人”发现了商机?政府对无名尸体负有怎样的责任?
有意思的是,当地公安部门一直对“职业捞尸”不闻不问,记者去采访了,却又好像头一回听说似的“对两位‘捞尸人’进行了警告批评,不许他们再私自打捞处理尸体”。其实,真正该被“警告批评”的恰恰是他们自己,正是他们对生命的冷漠,让一个人只能以“垃圾”的身份结束人生之旅,因为“打捞处理尸体”本该是他们的本分。
安徽巢湖市政府前水塘现浮尸 |
差不多过了一分钟,小魏已经将船划到了垃圾带前,他一边熟练地用一只长竿不停拨动着垃圾,一边告诉记者,他们每天早晨5时开始干活,边捞瓶子边找尸体。“想试试吗?”说罢,他将手中的长竿交给了记者,记者立刻兴奋起来,拿到长竿后使劲在垃圾带中捅着,被捅到的垃圾散开一块后,饮料瓶就会露出来,记者立刻用长竿上的铁钩将瓶子钩上来。
钩垃圾竟钩到尸体
大约过了15分钟,不经意间小船慢慢漂向了垃圾带的一侧。空气中慢慢开始充斥着一种腐烂的臭味。突然,记者感觉长竿捅到了什么东西,便更加卖力地想把东西钩出来,“别钩,那是个人!”听到此话,记者心里一紧,手中的长竿犹如通了高压电,记者定睛一看:一具尸体漂浮在水面上,被一些垃圾覆盖着,尸体上盖着一块塑料布,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这里还有15具尸体,都在那边的阴暗处挂着呢。”
死亡地带 15具尸体无人领取
谷的南面背阴处,“我们通常把尸体拴在这里,因为这里平常晒不到阳光,尸体可以多放些时间,但是现在的温度高,每具尸体只能拴20天左右。”小魏告诉记者。在记者看来,这不大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死亡地带”。地方到了,可记者却没有看到一具尸体。“他们都在水下,看到了吗?那些石头上的绳子,每一根都拴着一具,这里一共10具,那边还有一个背阴处,那里有5具。”记者仔细一看,发现石头上确实绑着些绳子,每一根绳子的尽头都延伸到了水中。“如果没人来认,我们一般是不会拉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