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案将真相大白 欧媒体为何热炒“中国间谍网”?
新京报
2005-06-23 17:45:09
李李案将真相大白 欧媒体为何热炒“中国间谍网”? 新京报
[adinfo]
来自中国武汉、留学法国贡比涅科技大学的22岁女留学生李李,因涉嫌窃取法国瓦雷诺汽车配件企业内部机密而被捕53天后,6月20日,被法国凡尔赛上诉法院预审法庭当庭释放,法国司法部门将会于6月24日对李李的“间谍”案进行最后审理并公布结果。
新京报报导,中国驻法使馆新闻参赞卞先生表示,,目前使馆已派出领事部门负责人前往李李法国住处与其联系。他透露,此次李李被释放只是在李李的律师要求下临时被保释,但法国当局对于该案最后审判、李李是否有罪并未做出后期裁决,他表示将于近两日就李李的具体情况对国内做出明确表示。
领事部负责李李案件的王先生称,他与几位同事为此已与法国相关的部门进行了协调沟通,目前领事部一行人正积极与李李及家人取得联系。一位刘姓知情人士说,目前李李情况良好,同时关心李李的众多学生家长也在网上互相传播消息,通告平安。李李家长不希望孩子过多地因为此事受到影响。
此前有报导说,法国当局4月29日抓捕李李的罪因是“删除及拷贝公司电脑中一个相关文件而被怀疑涉嫌盗窃机密”,此后,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李李被拘捕的消息。
中国青年报说,这些媒体将李李描绘成“智力超群”的女间谍,声称她不仅精通法、英、德、西班牙和阿拉伯等5国语言,获得包括数学、流体力学、应用物理学三个学位,而且擅长骇客技术,曾经成功侵入法雷奥公司的电脑系统,窃取大量商业机密的“精明战士”。
更有媒体传言,法国警方在李李家中搜出5台电脑和两个“功能强大”的移动硬盘。一时间,“中国女间谍”的新闻在法国被炒得沸沸□□。
中国青年报报导,现年22岁的李李来自中国武汉,2001年秋,她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距巴黎不远的瓦兹省贡比涅技术大学选中,于翌年自费到该校学习理工专业。今年2月,学校安排她进入法国着名的法雷奥汽车零配件公司,做毕业前为期6个月的实习。
由于一份文件被她下载后从公司电脑里消失,警方以“涉嫌滥用信任”和“窃取商业机密”的罪名将她拘留。李李承认下载了部分公司文件,但这是因为实习任务繁重,想把没处理完的工作带回家做。至于被删除的那份文件,则是操作失误引起的。
事发之后,法雷奥公司总裁莫林在董事会上表示,李李下载的并不是什么“高敏感”文件,他拒绝对她使用“工业间谍”一词。尽管如此,仍有人认为:“虽然在李李背后不一定有指使者,但她可以先为个人目的窃取情报,将来再卖到中国去”。
不过还是有人拿李李的家乡湖北省做文章,说那里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先驱之一”,硬把一个小女孩和一个省的工业扯在一起。运作李李前往该学校的北京某留学中介法国项目负责人严先生称,李家也没有人在国内车厂工作,不可能故意获取技术资料。
严先生表示,李李参加的项目是一个精英项目,她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根据他的判断,李李不太可能是工业间谍,“但她可能是为了完成论文,错误地把一些资料复制到了自己的电脑中”。
李李所在大学的教务长奥赛罗出面澄清了事实。奥赛罗表示,李李根本不是什么外语天才,她的法语程度一般,英语考了3次才过关,德语完全处于初级水准,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有可能是在夜校或利用周末时间所学。
据贡比涅大学一位负责人说,学校里没人相信李李是间谍,她在同届学生里只处于中上游,在计算机方面的成绩并不优秀,关于电脑的情况,李李表示,警方从她和法国男朋友同居的家中搜出1台她在法国花900欧元买的电脑。
警方搜出的另外1台电脑属于他的男友。另外,法国警方还不辞辛苦地跑到李李男友父母家,找到1台老掉牙的旧电脑,这就是所谓“高级间谍”的所有装备。
李李承认,她的确曾从公司电脑下载过部分文件到她的移动硬盘,但并非如警察所说,运用高超骇客技巧侵入公司网站。对于下载公司内部文件的原因,李李表示,这完全是为了便于在家中学习。对此,大多数中国留法学生表示理解。
他们认为,中国人的刻苦程度完全超出法国人的想像,李李可能因为无知和幼稚犯下了这个错误,但是将李李的行为描绘成“工业间谍”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环球时报说,继李李“女留学生工业间谍案”后,5月9日,瑞典各大媒体出炉了卡罗林斯卡“中国学者间谍案”;5月11日,法新社和比利时某新闻网又炮制了鲁汶大学“中国经济间谍网”。一时间,似乎“中国间谍”已遍布了欧洲各地。
这些报道在广大中国留瑞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处介绍,5月9日上午,前后有几十位留学生打来电话,对瑞典电台播出的消息表示愤怒。使馆随即与瑞典外交部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交涉。
以名为《欧洲战略情报安全研究中心》的刊物指控称鲁汶大学“正遭到700名以研究名义从事商业间谍活动的中国‘学生’渗透。为例,该刊物指控“他们正经营着一个‘经济间谍网’,目标不仅包括荷兰、英国、德国和法国,更试图在中欧国家培植鼹鼠”。
但说到消息来源,该刊只虚晃一枪称根据“匿名欧洲情报来源”。对于这则报道,鲁汶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到处寻找报道中提到的“欧洲战略情报安全研究中心”和那本刊物,准备以种族歧视罪名起诉它。结果,找来找去,只找到该中心的网站,而且“正在建设中”,连打官司都不知道找谁去打。
综观这几宗“间谍案”,就会发现它们之间不乏共同之处:都以所谓的“匿名人”作为信息来源,有无法被核实的捕风捉影的特征,而文章的标靶往往别有用心,含沙射影。
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处孙玲参赞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少数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很不舒服,他们认为中国发展这么快,一定是靠了非法手段,窃取了西方国家的技术。仔细看看最近事态的发展就会明白,这是一股歧视和妖魔化中国的恶流。”
其实,在防范工业间谍方面,法国和瑞典的措施在欧洲是最完善的。许多大企业都设有专门机构,同国家情报部门常年保持联系,对每个外国实习生都要事先进行调查与评价。有专家分析说,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一些西方国家很害怕中国在工业和商业上对它们形成竞争。
不过这些虚假报道影响很恶劣,因爲其中的的目标人物均服务于和中国交流密切的着名学术机构,不但严重损害了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同时对在欧中国学者和留学生的职业生涯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