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文化的人谁愿意看报;有文化的谁不会自己看报?帮人读报能够赚钱,真是天方夜谭!然而,在广州,真有这样一个打工妹,开创了为人读报的新新职业,而且生意很火爆。她是怎么做的呢? 惊喜:在读报中获得人生转机 叶新华是四川省盐亭县富驿镇人。2000年高考,18岁的她虽以570分的高分考上四川师范大学,但由于家里穷而没有读成。最后村主任动了恻隐之心,让她在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每月工资350元,年终一并结账。 叶新华只在这个岗位干了两年。第一年年底,她所挣的工资都被村委会抵了她家欠了5年之久的提留款。第二年年底,村里没钱,她只领到了一张白条。无奈,她只好南下广州打工。按理,她有高中文化,在广州找份普通工作是不难的。但她在不到一年时间,却接连被炒鱿鱼——不是她的心气太高,而是别人嫌她手脚慢! 2002年11月的一天,叶新华又一次被炒了,心情十分沉重。一个老乡说她不是打工的料,干脆回家务农算了。这话刺伤了叶新华的自尊心,她说,我就是给人当保姆,也绝不空着手回家。 第二天,叶新华就真的去了一家家政公司应聘,居然成功了。雇主姓杨,住在海珠区新港路的一个小区里,包吃包住,每月500元。雇主夫妇都是生意人,家中有个60多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她很珍惜这份工作,把杨家收拾得井井有条,深得杨氏夫妇的赞赏。 但是,有一点让叶新华深感不安:杨老太太成天板着脸儿,对她的态度十分冷淡。一个多月来,从未对她说过一句话。杨先生跟她解释说:“我妈就是这样,对我们都不大搭理哩。以前,她不是这样的,只是5年前阿爸车祸去世了,她就变得孤僻起来,身体也差了,视力不行了,走一步路都要人扶,更不要说出门了。” 叶新华还注意到,杨老太卧室里的窗帘总是遮得严严实实的。有一次,叶新华想打开窗户让她透透气,却遭到她的断喝。叶新华每次擦她的书柜时,她也要吆喝一声:“不要动我的报纸!”原来,杨老先生生前是一家故事报的编辑,凡老先生编辑的文章,杨老太都把它收藏起来。可见,她对老伴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 叶新华决定想办法跟老太太沟通。一天吃过早饭后,她帮杨老太背靠在床头后,就搬了把椅子坐在旁边说:“奶奶,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杨老太没吱声。叶新华就讲了起来:“从前,有一只老虎,它什么都不怕,就怕屋漏。” 刚讲到这里,杨老太忽然说话了:“我知道,这是《老虎怕屋漏》的故事,你在哪里看到的?” “奶奶,我是悄悄在您这里看到的。您收藏的这些报纸可好看啦,我读给您听。”叶新华随手从老太太的书柜里抽出一张报纸读起来。学文科的她,又当过教师,颇有朗诵才能,她把那上面的故事朗诵得绘声绘色。杨老太听着听着,眼睛里就泛起了泪花,声音颤颤地说:“孩子,以前,我的眼睛不好使,老头子就是这样给我朗诵的啊!后来,他走了,孩子们又忙,唉!”叶新华马上乖巧地说:“奶奶,只要您喜欢,我天天给您读报。” 从那以后,每天中午,叶新华都要花两个小时给杨老太读报。杨老太的心情从此变得开朗起来,常常跟她唠嗑。一天,她对儿子说,这读报是叶新华份外的事,给她加点工资吧!杨先生见母亲高兴,也很欣慰,大方地把叶新华的工资涨到了700元。 杨老太的气色也好了,叶新华就用轮车把她推到小区的公园里去晒太阳,坐在凉亭里为她读报。杨老太以前的一些玩伴,见她走出了封闭5年之久的小屋,十分惊奇,都跑来问个究竟。杨老太拉着叶新华的手,说:“多亏了这孩子,是她给我读报,让我重新见到了生活中的阳光啊!”“哟,有这么神的事儿?”老人们惊奇不已,此后,每当叶新华把杨老太推到凉亭,这些老人也陆陆续续地赶来,围成一圈儿,一起听叶新华读报…… 转眼到了2003年春节,天气变得阴冷了起来。杨老太无法出门,叶新华就坐在家里为她读报。这么一来,那些老人耐不住寂寞了,纷纷打电话过来询问。杨老太说:“你们的眼睛好使,没事就看电视嘛!”他们说:“你说现在的电视节目有几个适合我们看的?真是的!”杨老太只好说,那就到我这边来听小叶读报吧。 一次两次可以,时间久了老人们就感到不自在了,就向杨老太提出要借用叶新华,他们按时间给工钱。杨老太同意了,对叶新华说:“去吧,孩子,这些老人也挺可怜的,你去给他们读读报,也可多挣一些钱……” 探索:要玩就要玩出新花样 此后,叶新华每天都要抽4个小时出去给老人们读报。提到收钱,叶新华还真不好意思,让他们随便给点。老人们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每小时给8元。第一天读4小时回来后,她把这32元交给杨先生,并说:“我在你们家打工,耽搁了你们家的工作,这笔钱自然是你们的。”杨先生不肯要,还颇为感慨地说:“我家请了多少个保姆,从没遇到像你这么忠厚的。厚道人,天不欺。” 这么过了一个多月后,要求借叶新华读报的老人越来越多,她每天读4个小时显然不够用了。杨先生提醒她说:“我想,你不应该给我们家当保姆了,干脆去给人读报算了。你想想看,这里面有多大的市场啊!” 叶新华一听茅塞顿开:对啊,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里,有多少视力减退或卧病在床的老人需要这种服务啊!他们出门锻炼,腿脚不便;子女上班,儿孙上学,无人陪伴;电视节目也没有多少适合他们观看的。他们留守在家,多么需要有人去驱散寂寞啊!就按每小时8元钱计算,一天8小时,也能挣64元,这可比在工厂里打工和当保姆强多了。这的确是个全新的、富有前途的职业…… 想到此,叶新华辞别了杨先生一家,以每月200元的租金在附近的康乐村租了一间房子住宿。从此,每天早上9点多钟,她到报摊上买几份广州常见的报纸,就往小区里跑。首先,她去的是杨家,义务为杨老太读一个小时的报。她的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使杨老太一家非常感动。她不收钱,杨先生就买了一部手机送给她,说联系业务没有手机可不行。不仅如此,杨老太一家还帮她介绍了不少业务。由于她的勤奋和热情,整个小区里的人,都对她有着很好的评价,纷纷把她介绍给自己的亲友…… 但是几个月后,叶新华的生意逐渐冷清下来了。一次,一个老客户对她说:“你怎么不会广州话呀?我不太习惯听普通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杨老太所在的那个小区,住的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所以普通话比较流行。可随着服务区域的扩大,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她想,读报确实是个非常简单的工作,但如果不善于挖掘,多出鲜招、怪招,人们迟早会感到腻味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叶新华开始查询资料,发现在广州的常住人口中,特别是在老年人中,还是以说广州话和客家话为主;外地人在广州落户的,又以四川话、湖南话、江西话和河南话占多数。 为了过好方言关,叶新华开始强化训练。她不仅买来各地的方言磁带听,上门读报时,还试着用客户的家乡话进行朗读。刚开始虽然蹩脚,闹笑话,但却给客户增添了不少乐趣,客户一般会耐心地为她指出。到了2003年年底,全国的几种主要方言她都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在努力学习方言的同时,她还开始学习英语…… 有一次,她在为一位老华侨读报时,恰逢有一篇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的文章。老华侨说:“你是四川人,有关伟人说的话,你能用四川话读给我听吗?这样备感亲切。”这句话,进一步提醒了叶新华:读报,不仅仅是读,还要加以演绎,如果能把文章的内容演绎得活灵活现,那读报就成为一种艺术了。这样,听报的,就不仅仅是老人、病人,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听众和观众。随后,叶新华就用标准的四川方言给老华侨读了这篇文章。老华侨很高兴,当场就奖励了她50美元。 回去后,叶新华就开始关注起中央电视台的评书和相声节目,以及湖南卫视的口技节目。后来她把评书、相声和口技的特点,逐渐融汇到读报中来,果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一天,叶新华正在给一位退休老干部读报时,一个企业老总来拜访这位老人。他见老人正在听读报,就一声不响地也坐在一旁听。等叶新华读完报,他忍不住赞叹道:“听你读报还真是一种享受!”随后,他塞给叶一张名片,邀请她去给自己读报…… 就这样,叶新华不仅把上门读报服务带入了家庭,也走进了一些企业。一些老板工作累了,把头靠在大班椅上,也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因此,她的收费标准,一下子蹿到了每小时30至50元。生意好的一个月,竟然挣了8000多元。 后来,叶新华发现了一个听众最集中的地方——医院。那些双目失明的或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最需要这种服务。但是,医院最初却不理解,加以抵制。叶新华并不灰心,回头找到自己一些客户,问他们有没有认识的人在住院,再由病人的家属带进去,医院就没有办法了。 这一招果然奏效。有些病人情绪低落,她就读笑话;有些病人由着自己的性子,不遵医嘱,她就读手术后的护理常识,各种疾病的禁忌等等。结果,她给病人读报时,医生呀,护士呀,清洁工呀,都跑来了,说她哪是在读报,分明是在表演嘛!就这样,叶新华从被医院拒绝,一下子变成深受医院欢迎的人了。 珠江医院有一位患了肝癌的电子工程师,3年前从四川长虹集团退休回来,虽是广东人,但长虹情结却特别浓,提起长虹的辉煌业绩,他就满脸自豪。但得知该公司遭报复在欧美市场反倾销惨败,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国有大企业的换帅风波时,竟几天不想进食,难过地说:“老倪(指长虹前老总倪润峰)下了,我怕是看不到赵勇(长虹现任董事长)重振红太阳雄风的日子了啊!”作为一个来自四川的打工妹,叶新华的心情也特别沉重。那段时间,无论是南方的各大报纸,还是各个网站有关长虹的报道,她都收集起来,读给这位老工程师听,还制成剪贴本送给他。这位老工程师非常感动。 受此启发,叶新华开始刻意了解每一位客人对新闻信息的偏好,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她发现很多客人喜欢足球,尽管她对足球不感冒,但每一条有关足球的新闻,她都以高度的热忱在第一时间读给那些把足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客户听…… 雄起:我的读报生意月进万元 到了2004年初,叶新华已经是日进斗金了。但她仍然不满足,还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5月的一天,叶新华给一个甘肃籍的老板读完报后,两人聊了几句。这位老板说离开家乡已经有十来年了,因为太忙了,一直没回家,不然一定要回去看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她想到,广州外乡人多。这些客居他乡的人,大多有一种浓浓的家乡情结,若能给客户读些他们家乡的报纸,肯定大受欢迎。特别是那些生意人,成天忙得根本没时间上网、看报,晚上回来躺在沙发上,腿一翘,听读报小姐读读家乡的新闻,绝对要比看电视节目心旷神怡得多。 主意打定后,叶新华搬了住房,在一个每月租金为1500元的新居室里,接上宽带,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只要电脑一打开,什么地方报纸的内容都可以下载。有些地方报纸的某些内容不上网,如《华西都市报》的特稿版面,她就请成都那边的朋友传真给自己。 故乡情结,不光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一些老外也慕名请叶新华读报。于是,她便订了两份英文报纸:《英文早报》和《中国日报》。虽然这些老外大都会讲中文,但给他们读英文报纸,他们更开心…… 到了2004年7月,叶新华就根本忙不过来了,招聘帮手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她请了3个声音甜、长得靓的女孩帮忙。带着她们工作了几天后,就把她们分派出去读报,然后她从中提成。可是,几天后,她们就不跟叶新华联系了,打电话也总是关机。叶新华只好到接受过她们服务的家庭去询问。哪知,一按门铃,对方一听是上门读报的,就骂她是“骗子”,不肯开门。 叶新华心里一惊:难道自己找错了人,干了砸招牌的事儿?现在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弄清事情的真相,向对方解释清楚,并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原来,这3个女孩子收取的费用不但远远超过了叶新华所制订的收费标准,还顺手牵羊拿走了别人放在柜子上的零钱和一些小饰品。一位老爷爷说:“我们是听熟人介绍才找到你的,没想到你派来的人却是这个样子!报警吧,碍于情面,事情好像又不大;忍了吧,心里又极不舒服。” 有了这次教训,叶新华再招人时,就严格多了。经过一轮轮的筛选,最终选择了6名证件齐全,素质较好的女孩。这6名读报小姐一集合起来,基本上全国各地的方言和英语都会讲了,可以满足不同省籍客户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她将这支小小的队伍命名为“川华上门文化服务小组”。上门服务由她统一安排,她还制作了服务收费卡,该卡由客户签名填写,回来时统一做账。这样就杜绝了腐败和行业不正之风。客户需要听什么样的报纸,什么样的内容,只要是健康的,不违背法律法规,她们都能一一满足。 如今,服务小组已经达到了12人,每月人均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而叶新华,则早已越过了1万元大关。最近,叶新华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无比自豪地说:“在我们服务部,人人都是白领,争取在2005年春节后,我的‘川华上门文化服务公司’能挂牌成立。现正在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执照。我完全有信心,带领我的姐妹们,很快成为有房有车一族!” ((2005年2月版上《打工》 撰文: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