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广西一老人30年风雨无阻雕凿“语录山”(组图)

广西一老人30年风雨无阻雕凿“语录山”

文章来源: 国际在线 于 2005-03-28 11:35:3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老人将“三个代表”刻在语录山上。

老人对着英雄雕像鞠躬。

“怪人”雕刻出十大元帅雕像。

 全州县枧塘乡珠塘村有个“怪人”——蒋济渭,他30年不说话,在自家屋前的石山上默默雕刻马恩列斯毛的语录和雷锋、方志敏、钱学森等英雄和名人浮雕。积年累月,渐成规模。这座山也被当地人称为“语录山”。“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雕刻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雕刻这座“语录山”?带着诸多疑问,3月25日,记者叩开了老人家的柴门。

  山因“语录”而名

  蒋济渭的家是一间约6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床一被,一锅一凳,就是“怪人”全部的家当。

  家里虽然乱了点,但小屋前语录石旁却打扫得干净整洁。这座约十来亩的石山上,雕刻了大大小小上千幅“语录”和名人浮雕。村民告诉记者,在三十多年前,蒋济渭就开始在自家门前的这座山上雕刻语录和人像,现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这些“山石雕刻”,都是他独自一人积年累月起早贪黑雕刻的。

  划错成分受伤害

  蒋济渭说,他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拿起凿刀的。据村民介绍,原来,当地公社把木匠出身的蒋济渭划为“富农”。他不服,状告干部错划。大队干部威胁他,你要上告,就罪加一等,把你的成分改成“地主”。由此,蒋济渭戴着“富农”的帽子,在“文革”中被轮番批斗。

  他说:“上街、坐船都要背指示,背不出,就让跪着。”为了不跪着,他开始死记硬背指示。由于当时家里所有的书籍都被收缴了,村干部又不给他毛主席语录,蒋济渭就在街上抄,抄多少背多少。一次在工地上,蒋一口气背了20多条指示,尽管如此,仍然被打得半死扔在稻田里。

  据介绍,1970年蒋济渭曾试图自杀过,未遂之后,他就在自家屋后盖了一间6平方米的茅草棚。从此,独居、缄口、吃素,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谁解其中味

  据当地新修的县志介绍,从1973年开始,蒋济渭开始在自己的小屋后面雕刻。蒋济渭断断续续地说,最早雕刻的是毛主席头像和语录。由于没有学过雕刻技术,所有的工序都靠自己琢磨。一个约20×30cm的头像,足足花了40天的时间。由于家徒四壁,在雕刻语录时只得用黄泥或焦炭来临摹。最难刻的是阳刻,刚开始,一天下来只能刻五六个字,后来熟练了,一天也只能刻十几个字。

  从拿起凿刀那天起,天刚蒙蒙亮,蒋济渭就起床,一直忙到天黑。一天只吃一顿午饭,风雨无阻。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语录山”上已刻有名人浮雕七十多座,一千一百多条语录。字体有阴刻、阳刻,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

  语录都是在文革时候背的,而人物浮雕图像则是从报刊、书本上剪裁下来的。动工时,一边看画像,一边雕刻。三十年下来,几块长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的磨刀石已被磨得只有橡皮大小。

  在方志敏、刘胡兰、雷锋等英雄浮雕前,蒋济渭专门雕刻了几个酒樽。每天蒋济渭都要为他们敬酒三次,还要脱下帽子,肃穆地三鞠躬。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到“语录山”,还有附近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上近代历史课。看到有人来,蒋济渭很高兴,并让访客在笔记本上留言,如今,大大小小的留言本已有19本。也有部分访客捐济一些钱物,从一两元到100元不等。晚年的蒋济渭就靠这些救济维持生计。

  希望有人接班

  3年前,71岁的蒋济渭因身体状况有所下降,不得不放下凿刀。但据他介绍,去年12月,他抄写了3000多条语录给政府,想让当地政府能选出其中的精华,以扩大“语录山”的规模。

  他向记者感慨道:“我这个班难接呀!这个事又不赚钱又耗精力,儿子跟孙子不赞成,也就谈不上接班了,村里也没人想干。”对于“语录山”,当地政府部门也早有所闻,要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比较难,如果开发旅游,规模又比较小,看点不是很多。现今,只能由老人继续看管和保护“语录山”。 记者邓盛龙 邓振福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近代最大规模缠斗!125架战机激战1小时 38人丧命
快讯!梵蒂冈冒白烟 新教皇当选
散播假消息?印驳斥“巴击落军机”:拿旧照发文
川普对等关税第一国!美国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
特朗普19岁儿子最后一天上学,发福圆润到没脖子了

24小时讨论排行

沈阳将举行纪念苏军“不朽军团”游行 中小学生也参加
普京和习近平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美国,强调中俄互信
急转弯?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印巴爆发近20年最严重冲突后,莫迪首次发声
奥特曼在国会承认:中美的差距确实越来越小
习近平告诉普京 面对“霸权骚扰”他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不减息!川普发文大骂鲍威尔:蠢材 什么都不懂
被拜登怼急眼,白宫怒批:他是国家之耻
副总统万斯:印巴两国冲突 “根本上不关我们的事”
乘客突发急病,医生为何选择不救?
比尔盖茨决定捐99%财产,却没准备给新女友留点
悠仁亲王学术造假入读名校,引爆日本皇室危机!
普京在俄胜利日阅兵演讲:真理和正义在我们这边
美商务部证实 川普将撤销“拜登版”AI芯片出口禁令
普京停火3天?乌克兰出动无人机就要俄胜利日难堪
我在国外做公务员,年薪30万,但很想回国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广西一老人30年风雨无阻雕凿“语录山”

国际在线 2005-03-28 11:35:34


老人将“三个代表”刻在语录山上。

老人对着英雄雕像鞠躬。

“怪人”雕刻出十大元帅雕像。

 全州县枧塘乡珠塘村有个“怪人”——蒋济渭,他30年不说话,在自家屋前的石山上默默雕刻马恩列斯毛的语录和雷锋、方志敏、钱学森等英雄和名人浮雕。积年累月,渐成规模。这座山也被当地人称为“语录山”。“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雕刻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雕刻这座“语录山”?带着诸多疑问,3月25日,记者叩开了老人家的柴门。

  山因“语录”而名

  蒋济渭的家是一间约6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床一被,一锅一凳,就是“怪人”全部的家当。

  家里虽然乱了点,但小屋前语录石旁却打扫得干净整洁。这座约十来亩的石山上,雕刻了大大小小上千幅“语录”和名人浮雕。村民告诉记者,在三十多年前,蒋济渭就开始在自家门前的这座山上雕刻语录和人像,现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这些“山石雕刻”,都是他独自一人积年累月起早贪黑雕刻的。

  划错成分受伤害

  蒋济渭说,他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拿起凿刀的。据村民介绍,原来,当地公社把木匠出身的蒋济渭划为“富农”。他不服,状告干部错划。大队干部威胁他,你要上告,就罪加一等,把你的成分改成“地主”。由此,蒋济渭戴着“富农”的帽子,在“文革”中被轮番批斗。

  他说:“上街、坐船都要背指示,背不出,就让跪着。”为了不跪着,他开始死记硬背指示。由于当时家里所有的书籍都被收缴了,村干部又不给他毛主席语录,蒋济渭就在街上抄,抄多少背多少。一次在工地上,蒋一口气背了20多条指示,尽管如此,仍然被打得半死扔在稻田里。

  据介绍,1970年蒋济渭曾试图自杀过,未遂之后,他就在自家屋后盖了一间6平方米的茅草棚。从此,独居、缄口、吃素,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谁解其中味

  据当地新修的县志介绍,从1973年开始,蒋济渭开始在自己的小屋后面雕刻。蒋济渭断断续续地说,最早雕刻的是毛主席头像和语录。由于没有学过雕刻技术,所有的工序都靠自己琢磨。一个约20×30cm的头像,足足花了40天的时间。由于家徒四壁,在雕刻语录时只得用黄泥或焦炭来临摹。最难刻的是阳刻,刚开始,一天下来只能刻五六个字,后来熟练了,一天也只能刻十几个字。

  从拿起凿刀那天起,天刚蒙蒙亮,蒋济渭就起床,一直忙到天黑。一天只吃一顿午饭,风雨无阻。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语录山”上已刻有名人浮雕七十多座,一千一百多条语录。字体有阴刻、阳刻,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

  语录都是在文革时候背的,而人物浮雕图像则是从报刊、书本上剪裁下来的。动工时,一边看画像,一边雕刻。三十年下来,几块长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的磨刀石已被磨得只有橡皮大小。

  在方志敏、刘胡兰、雷锋等英雄浮雕前,蒋济渭专门雕刻了几个酒樽。每天蒋济渭都要为他们敬酒三次,还要脱下帽子,肃穆地三鞠躬。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到“语录山”,还有附近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上近代历史课。看到有人来,蒋济渭很高兴,并让访客在笔记本上留言,如今,大大小小的留言本已有19本。也有部分访客捐济一些钱物,从一两元到100元不等。晚年的蒋济渭就靠这些救济维持生计。

  希望有人接班

  3年前,71岁的蒋济渭因身体状况有所下降,不得不放下凿刀。但据他介绍,去年12月,他抄写了3000多条语录给政府,想让当地政府能选出其中的精华,以扩大“语录山”的规模。

  他向记者感慨道:“我这个班难接呀!这个事又不赚钱又耗精力,儿子跟孙子不赞成,也就谈不上接班了,村里也没人想干。”对于“语录山”,当地政府部门也早有所闻,要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比较难,如果开发旅游,规模又比较小,看点不是很多。现今,只能由老人继续看管和保护“语录山”。 记者邓盛龙 邓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