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新闻频道
  • 首页
  • 新闻
  • 读图
  • 财经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时尚
  • 旅游
  • 影视
  • 博客
  • 群吧
  • 论坛
  • 电台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生活百态
  • 娱乐新闻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新闻 » 生活百态 » 北师大女生深山研究野象 为排遣寂寞看蚂蚁搬家 (图)

北师大女生深山研究野象 为排遣寂寞看蚂蚁搬家

文章来源: 光明网-新京报 于 2005-02-21 09:08:0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次数


北师大女研究生国艳莉独赴深山观察研究野象,随身携带匕首预防各种潜在危险 西双版纳野象谷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缘,坐落在昆洛公路684—685公里路段西侧,是西双版纳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和观赏野象活动的景区。公园所在地原来就有一个野象经常出没饮水的象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下属有关单位就在象塘附近的河畔投放食盐,长期对野象进行引诱,成群的野象不时出现在河畔,到象塘饮水和舔食人工投放的食盐。因此,自1991年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   护局就在此处建成一个观象台和观察棚,对野象进行科学性质观察。   对话动机   200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生国艳莉,选择了独赴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对野象的生存状况进行观察研究。她住在树屋里与寂寞为伴,没法看电视,收音机也收不到信号,有的只是漫长的等待,等待野象的出现,等待与野象的近距离接触。   去年10月完成野象考察研究工作的国艳莉,在北京度过了她考察归来的第一个春节。这个20多岁的姑娘在野象谷有哪些惊险奇遇?野象谷归来她对人生看法又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对话人物: 国艳莉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行为学专业2002级研究生,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她到西双版纳野象谷,独自一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野象定点考察研究。   春节前一天,记者与国艳莉约好在北师大东校门的一家咖啡馆见面,由于忙着与老师讨论问题,她推迟了半个小时才到。身着有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标志的外套,干练的国艳莉切入正题,谈起了她独自在野象谷观察研究野象的生活。   住在树屋里没电视信号   那边很潮,被子都有拧出水的感觉,每天都拿着电热毯烤   《新京报》:当初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去野象谷?   国艳莉(以下简称国):我学的是动物行为学,国际爱护动物基金正好与我导师有这么一个项目,没怎么多想就决定过去了。   我答应别人要在那呆上一年,答应别人的事就必须要做完。起初特不适应,也很想退却,但不只我一个人做这个项目,我退却的话,整个项目就会受到影响,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新京报》:去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国:没怎么准备,也没对野象谷进行特别的了解,就熟悉了一下关于象的知识点,带了些生活用品、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   我之前只有一些野外实习经验,到了野象谷住在树屋里,因为象要活动,在地下很危险,所以屋子建在树中央。那边几乎天天都下雨,很潮,被子都有拧出水的感觉,每天都拿着电热毯烤。   《新京报》:住的地方怎么选的?   国:那里有一条河,周围的河水都比较浅,就我呆的那地方比较深,象会来喝水,那里还有人工埋的很多食盐,所以象会相对经常地光顾。选择那里,是为了更容易地看到象。   《新京报》:在那里吃饭习惯吗?   国:附近有一户湖南人家,我付钱在他们家里吃。然后,我会每隔一个月到三四十公里外的城里大吃一顿。   《新京报》:水电怎么办?   国:就喝当地的山泉。   电扯上山了,用电还比较方便。但那里没电视信号,也没法看电视,收音机也收不到信号。   为排遣寂寞看蚂蚁搬家   等待野象有种守株待兔的感觉,每天都在期盼中度过   《新京报》:在那里一个人很寂寞吧?   国:开始时最难受,尤其是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听不到与人类文明有关的声音,有的只是青蛙叫、鸟叫,各种自然界的声音,根本没办法睡觉。   周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我只能硬着头皮住在那儿,换种心态去接受周围的事物,后来就慢慢适应了。   《新京报》:怎么适应这个环境的?   国:刚开始有些害怕,但我必须在那里工作,不然整个小组工作都要受到影响。我大多数时间是看蚂蚁搬家呀什么的,来排遣寂寞。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信念:今天熬了没关系,也许明天野象就会来了。有种守株待兔的感觉,每天都在期盼中度过。   夜里用手电观察象出没   不经常来的象,一见手电筒就会跑掉,不过慢慢它就习惯了   《新京报》:在那里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野象?   国:刚到第二天就见到了,当天我还没搬到野象谷,去选择住宿地点。有人说野象来了,但已从喝水的地方走了,我就和当地人一起往山里追。   我当时没经验,穿的是牛仔裤,裤腿特别宽。9月份嘛,当地蚂蟥特别多,我提起裤卷一看,七八条蚂蟥趴在我腿上,血直往外流。   我一看就懵了,吓得不行,特想大叫。可象就在前面吃竹子呢,我要是大叫的话,象就会向我们冲过来,我们就会有危险,我就捂住嘴,没叫出声来。   同伴帮我把蚂蟥弄下来,把裤腿绑好,牛仔裤上留有大片的血迹。苍蝇、蚊子一会儿就过来叮在裤腿上,我觉得人就要腐烂了。   《新京报》:你每天怎么开展工作呢?   国:其实没什么可以开展的,只有等待。除了等待就是看书,找资料,等大象出现,然后观察,做些辨认。   如果象夜里来了,我就拿手电筒观察。不经常来的象,一见手电筒就会跑掉。不过没关系,它第一次跑的时候,你就再等,因为它要喝水。十分钟不到它又会返回来的,你一打开手电,它又跑了,然后你再等,它再次来的时候,你再打手电它就不会跑了,它对光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新京报》:如果很多天都没见到象,很着急吧?   国:有一次,我整整呆了四十天,象都没出现,另一个保护区有事,我就过去了。接着有人打电话跟我说象出来了,我就特懊悔。只要再坚持三四天,它就出来了,结果等我赶回去象都走了。
查看评论(0)

24小时热点排行

印巴之战,让人大吃一惊的背后...
第一批混进老年徒步团的人,已经进骨科了
黄仁勋:如果英伟达无法进入中国,那华为...
微软130亿美金投资OpenAI打水漂?AI巨头渐行渐远
中又赢?巴基斯坦证实:使用J10战机击落印军“阵风”

24小时讨论排行

近代最大规模缠斗!125架战机激战1小时 38人丧命
散播假消息?印驳斥“巴击落军机”:拿旧照发文
习近平冒着无人机袭击的危险来到莫斯科
纽约时报: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经终结
川普对等关税第一国!美国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
沈阳将举行纪念苏军“不朽军团”游行 中小学生也参加
纽约时报:习近平访俄为中国拉拢欧洲的努力蒙上阴影
习近平告诉普京 面对“霸权骚扰”他与俄罗斯站在一起
中西医之争,到底是哪一个更厉害?
快讯!梵蒂冈冒白烟 新教皇当选
不减息!川普发文大骂鲍威尔:蠢材 什么都不懂
中国同意与美国谈判,但仍可能坚持强硬立场
印度空袭巴基斯坦后巴方报复是否无可避免?
印度称摧毁巴防空系统 遭嘲讽:派几架阵风来查看
印巴爆发近20年最严重冲突后,莫迪首次发声
今晚10点!特朗普预告:将宣布与某大国的 “重大协议”
  • 文学城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笔名
  • 申请版主
  •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学城新闻
切换到网页版

北师大女生深山研究野象 为排遣寂寞看蚂蚁搬家

光明网-新京报 2005-02-21 09:08:05


北师大女研究生国艳莉独赴深山观察研究野象,随身携带匕首预防各种潜在危险 西双版纳野象谷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缘,坐落在昆洛公路684—685公里路段西侧,是西双版纳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和观赏野象活动的景区。公园所在地原来就有一个野象经常出没饮水的象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下属有关单位就在象塘附近的河畔投放食盐,长期对野象进行引诱,成群的野象不时出现在河畔,到象塘饮水和舔食人工投放的食盐。因此,自1991年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   护局就在此处建成一个观象台和观察棚,对野象进行科学性质观察。   对话动机   200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生国艳莉,选择了独赴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对野象的生存状况进行观察研究。她住在树屋里与寂寞为伴,没法看电视,收音机也收不到信号,有的只是漫长的等待,等待野象的出现,等待与野象的近距离接触。   去年10月完成野象考察研究工作的国艳莉,在北京度过了她考察归来的第一个春节。这个20多岁的姑娘在野象谷有哪些惊险奇遇?野象谷归来她对人生看法又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对话人物: 国艳莉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行为学专业2002级研究生,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她到西双版纳野象谷,独自一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野象定点考察研究。   春节前一天,记者与国艳莉约好在北师大东校门的一家咖啡馆见面,由于忙着与老师讨论问题,她推迟了半个小时才到。身着有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标志的外套,干练的国艳莉切入正题,谈起了她独自在野象谷观察研究野象的生活。   住在树屋里没电视信号   那边很潮,被子都有拧出水的感觉,每天都拿着电热毯烤   《新京报》:当初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去野象谷?   国艳莉(以下简称国):我学的是动物行为学,国际爱护动物基金正好与我导师有这么一个项目,没怎么多想就决定过去了。   我答应别人要在那呆上一年,答应别人的事就必须要做完。起初特不适应,也很想退却,但不只我一个人做这个项目,我退却的话,整个项目就会受到影响,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新京报》:去之前做了哪些准备?   国:没怎么准备,也没对野象谷进行特别的了解,就熟悉了一下关于象的知识点,带了些生活用品、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   我之前只有一些野外实习经验,到了野象谷住在树屋里,因为象要活动,在地下很危险,所以屋子建在树中央。那边几乎天天都下雨,很潮,被子都有拧出水的感觉,每天都拿着电热毯烤。   《新京报》:住的地方怎么选的?   国:那里有一条河,周围的河水都比较浅,就我呆的那地方比较深,象会来喝水,那里还有人工埋的很多食盐,所以象会相对经常地光顾。选择那里,是为了更容易地看到象。   《新京报》:在那里吃饭习惯吗?   国:附近有一户湖南人家,我付钱在他们家里吃。然后,我会每隔一个月到三四十公里外的城里大吃一顿。   《新京报》:水电怎么办?   国:就喝当地的山泉。   电扯上山了,用电还比较方便。但那里没电视信号,也没法看电视,收音机也收不到信号。   为排遣寂寞看蚂蚁搬家   等待野象有种守株待兔的感觉,每天都在期盼中度过   《新京报》:在那里一个人很寂寞吧?   国:开始时最难受,尤其是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听不到与人类文明有关的声音,有的只是青蛙叫、鸟叫,各种自然界的声音,根本没办法睡觉。   周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但我只能硬着头皮住在那儿,换种心态去接受周围的事物,后来就慢慢适应了。   《新京报》:怎么适应这个环境的?   国:刚开始有些害怕,但我必须在那里工作,不然整个小组工作都要受到影响。我大多数时间是看蚂蚁搬家呀什么的,来排遣寂寞。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信念:今天熬了没关系,也许明天野象就会来了。有种守株待兔的感觉,每天都在期盼中度过。   夜里用手电观察象出没   不经常来的象,一见手电筒就会跑掉,不过慢慢它就习惯了   《新京报》:在那里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野象?   国:刚到第二天就见到了,当天我还没搬到野象谷,去选择住宿地点。有人说野象来了,但已从喝水的地方走了,我就和当地人一起往山里追。   我当时没经验,穿的是牛仔裤,裤腿特别宽。9月份嘛,当地蚂蟥特别多,我提起裤卷一看,七八条蚂蟥趴在我腿上,血直往外流。   我一看就懵了,吓得不行,特想大叫。可象就在前面吃竹子呢,我要是大叫的话,象就会向我们冲过来,我们就会有危险,我就捂住嘴,没叫出声来。   同伴帮我把蚂蟥弄下来,把裤腿绑好,牛仔裤上留有大片的血迹。苍蝇、蚊子一会儿就过来叮在裤腿上,我觉得人就要腐烂了。   《新京报》:你每天怎么开展工作呢?   国:其实没什么可以开展的,只有等待。除了等待就是看书,找资料,等大象出现,然后观察,做些辨认。   如果象夜里来了,我就拿手电筒观察。不经常来的象,一见手电筒就会跑掉。不过没关系,它第一次跑的时候,你就再等,因为它要喝水。十分钟不到它又会返回来的,你一打开手电,它又跑了,然后你再等,它再次来的时候,你再打手电它就不会跑了,它对光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新京报》:如果很多天都没见到象,很着急吧?   国:有一次,我整整呆了四十天,象都没出现,另一个保护区有事,我就过去了。接着有人打电话跟我说象出来了,我就特懊悔。只要再坚持三四天,它就出来了,结果等我赶回去象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