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的风格

小时候就喜欢做一个写者,大了就总是说:老了再写就有时间了。有时间了就该把记忆中的那些捡起来,给自己,也给那些和我一样喜欢生活的人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中文写作者在美国的同化和异化》之浅见

(2006-10-06 11:19:05) 下一个

            关于《中文写作者在美国的同化和异化》之浅见

日前。受海外文学网站“美华文学”总板主,海外知名女作家曾宁女士的邀请,欲在“美华文学论坛”举办一期“大雪在线闲聊”的节目,心里不甚惶恐,又在回帖中见到海外久负盛名的作家刘荒田老师提出的谈一谈关于《海外中文写作者在美国的同化和异化》的问题。这个问题既博大,又典型,谈起来未免要有一些这样和那样的偏颇,并需要对海外文学写作者具有广泛深刻的了解才能完成。本人深知责任重大,但又不想推辞,其主要原因在于本人在这几年的创作过程中,直接和间接地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一种责任心的驱使,让我提起笔来浅谈一下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题记

[  ]   (昵称:大雪)

                              一、

 

 

接到刘荒田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心里不免有一些打鼓,首先,笔者在美国重新提笔写作,只是这一两年的事,再者,和在美国从事写作的中国作者接触也实在是太少,所以,缺少直接的了解,但既然刘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也就只好赶鸭子上架。在《海外文学创作之我见》一文中,我曾提到过海外文学创作群体的结构问题,其实,创作结构的组成,在某些方面就已经说明了创作方向的选择。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海外的中文写作者的创作动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否异化。

海外文学创作群体构成的主流部分,应该是那些非传统的专业创作者,在这个创作群体中,专业文学创作者是少之又少的非主流,就是在这些少之又少的非主流中文创作者中,究竟什么是与美国的同化和异化,都很难分得清楚。如果说同化,是被美国人认可的同化,还是被海外中国人认可的同化?是被美国文学同化了的,还是被海外固有文学的同化?(那么,海外固有文学创作又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没有一个清楚的界线,就很难说明白这个同化问题。如果说到异化,倒是可以加以认真地探讨。首先,一种文学创作的被同化,通常是在受到极大冲击和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在受到来自另一种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这种冲击和影响,排除外界的干扰,也是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演变过程,才能逐渐完成同化的过程,而且最重要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是不会被同化的,只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异化,则是一种文化在受到来自另一种文化的冲击后,所产生的异性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是在反传统的,甚至是对一些传统陋习的否定。

纵观海外文学创作,其产生繁荣局面的多半是近几年来的事。华人在海外开始有影响的文学创作,不会开使得很早,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认真仔细地研究,仅仅是依靠读来的一些间接资料来判断,所以,未免有一些不够全面。过去华人的文学创作,多半集中在台湾来美国的一些文学家,和大陆五十年代的一少部分流亡文学家如:张爱玲等。其创作内容主要还是围绕着对旧中国的记忆,围绕着一些美国人不知道但又感兴趣的政治问题而创作的,其创作质量可想而知?!另一部分台湾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多半围绕着当时的一少部分留学生和移民,在国外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生活琐事而创作,其创作面和深度都有一定限制。近些年来,随着的大陆改革开放,一些早期的受益者和后来的追赶而来的洋插队,以及当今的那些小留学生们,为海外文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当然,这还要感谢计算机的发明和现在的互联网络,让那些有了安定工作的老留学生们实现他们的文学梦;让那些天生就具有文学才能的工作女人和坐在家里的女作家们,展现她们的写作才华;让那些留学生的父母和小留学生们也掺杂进来,就这样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海外文学创作群体,所以,这样的一个文学创作群体的创作水平就很难和国内那些吃皇粮的创业作家相比较,他们的创作面也相对比较狭窄,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方面,也会来得更快。

这里,我们还不要忘记那些在国内就已经是“专业作家了作家”,在这些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作家当中,很少的几个,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学创作水平。我们姑且不去评价他们的创作动机,就出版的被美国人认可的英语语言写作的中国文学作品来看,我们就不难看出是因描写美国人感兴趣的问题而扬名的作品,也是为了迎合某些口味而写出来的作品,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是另一个问题,但我现在不想谈这些人,他们是极少数中的少数。另一部分专业作家如:北岛、阿城等,其创作方向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多半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对失去的文化根基的牵挂以及年龄、经历等因素造成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理念上的变化,他们曾经在中国文学界有过辉煌的先锋作用,他们的沉默和沉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文学时代中的那个阶段的代表人物的历史使命的完结。这不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情,国内曾经有人就提出一个口号:“打倒北岛!”这个口号很悲哀,悲哀的在于那些人连敢于去超过北岛的勇气都没有;他们不知道,现在的北岛,正在走向他循着的另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不是决定他从此将彻底地倒下去,那还要看结果,所以,这也是一种海外文学家创作异化的表现形式。月前,曾看过王朔写得关于他所看到的北美作家的一篇文章,其中他提到了阿城,他说:“阿城这个人真让他佩服,他佩服就佩服他无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的艰难,他都坚持不学英语,他怕失去了宝贵的中国文化语言精华。”(大意)看后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这个报道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既然担心这样,何不回得国去岂不更痛快?!

                                              二、

另外,在那些非专业作家中,不断地产生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作家”,无论是其创作手法,还是语言特色,都没有什么向着西化文化的方向迈进的趋势,但在诗人里面,非马、李朝阳的诗歌从某种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程度较之其他人来说,要多一些,但还是没有完全脱离中国文学语言环境的特点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这和诗人的文背景及文化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诗人非马,是一个早期来自台湾的工程师,从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文学创作,还是近来退休后的事情;诗人李朝阳,现在还在美国从事着律师行业,所以也谈不上什么专业作家。但他们在英语语言上,都能够直接接受英语文学原作,这可能是他们能够受到影响的原因之一。现在渐露头角的女作家:严歌苓、施雨、曾宁、姚圆、红妆、小平等,所创作出的作品,除了没有脱离大陆题材外(就是描写在美国的生活,也多半是与中国留学生有关的生活),就连其创作手法都没有逃脱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值得一提得倒是老诗人洛夫,在玩味现代诗歌方面,介入了相当多地打破中国传统语言结构的新东西,他的诗歌开阔了一些现在年轻诗人的视野,相对带出了一些年轻诗人,去探索中国语言新诗歌创作道路的闯劲,在这一条路上,诗人要远远比小说作家和散文家等走得更远,接受西方文化来得更快和更新,其势头也更迅猛。这是什么原因呢?历来,诗歌都是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先锋,最重要得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形成,是直接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艺理论的大量介入,一下子开阔了诗人的视野,而小说还在把西方文化一点一点慢慢地揉进去,而有一些小说创作,则更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文学思想,也无形中对那些过去没有文学创作功底,而近几年走向文坛的海外作家产生无形地影响。

海外作家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有人说多半只停留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中,就是那些描写现今留学生生活的海外作品,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吸引大陆读者的眼球。我不这样认为,首先,作者的创作题材的选择,是要根据作者自身的感受和精力来完成的,其次,每一段历史都有他的可写性,写得好与坏,这就要看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了。同一个题材的作品,不同作家去创作,其创作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一部红楼梦,造就了千百个红学家;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全了多少杰出的文学作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学创作题材,而在于文学创作者本身的能力和价值。同一个题材的挖掘是无穷无尽的,但也没有人号召大家都去挖掘一个题材。海外作家出现寻根、追忆文化现象十分自然,这只是现有的海外文学工作者所必需经历的一个转型时期,被一些人看做是浅显的散文、随笔也是必要的,作家们需要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来锻炼自己,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只有到了山前,才能去发现和寻找更新的适合各自发展的路。现阶段,海外文学创作群体里面,真正缺少的是文艺理论工作者,这些身在海外的作者,需要同样生在海外的理论工作者来批评、批判、争论他们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海外文学工作者的发展方向,所以,这也要求我们的一些从事海外文学创作的作者,要把出一个良好得心态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一批就跳起来的老父脾气,不会成就什么出色的作品接受批评是提高的第一步,如果连这一步都没有,就更谈不上什么提高了。躺在自己编制的梦幻里不看外面的世界,别说什么同化、异化,可能连起码的变化都没有,这就是井底之蛙。

从创作环境影响创作水平这方面来看,海外作家应该现在把着眼点放在他们熟悉,而国内作家不熟悉的海外生活的描写和挖掘上面来,就是海外生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描写这个层面上,只有在深刻挖掘思想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脍炙人口和杰出的海外作品。这就需要作者不能只简单地满足过去的一点文化修养,要提高才能迎接新的创作环境地挑战,才能有大的突破,才能真正争取更多的读者群,才能使自己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名符其实的海外作家,才能走出一个普通写作者的水平。这就需要做到以理服人,以作品的水平来服人;而不是以你能写出一些别人过去接触不到的新鲜生活来服人。

                                         三、

我们现在重新回到文章开始提出的话题上面来,就是海外作者的同化和异化问题。中国语言在海外的文学创作我认为一定不会被完全同化的,同化,就意味着彻底地失去了中国文化的语言特点,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消失;那也就是说批着一张中国人的面皮,完全使用洋文来创作的具有中国族裔的西方作家,那也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海外中国作家了,这不同于那些仅仅是使用英语创作的作家,他们还拥有中国文化的背影、基础和底蕴,只是换一则种语言创作而已;但同化,就意味着你的固有文化彻底消失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个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统一了中国北方后,在洛阳建都,为了进一步巩固其政权,大力推行汉文化和鲜卑文化的融合。说汉语、穿汉人的衣服、行汉人的礼节、和汉人通婚等,以此,到今天中国已经彻底失去了这个民族——鲜卑人,这就是文化的同化;还有我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女真人——金人,建立了大清帝国后,也在开明皇帝康熙的提倡下,采取了一系列的与汉人同化的措施,结果到几天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满人了。所以,历史的同化也在告诉我们,首先,文化的同化是要有一个先决条件的,其次,同化,就意味着消失,所以,海外文学的同化基本上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外,随着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文化理念上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同于文学取材的变化,而是创作手法和创作心理、创作理念和语言及语法结构上的变化,更多的还有描写环境的变化,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使海外作家产生了文学创作上的异化。异化,有其先进的一面,他可以比之纯粹的国人文化更能接受一些其他民族先进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发扬和光大;另一方面,由于掌握了其他语言,也会发现本民族语言的缺陷和不足,有利于提高和进步,所以说,这不是一件坏事。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的文学家都在努力地把西方文化中先进的东西引进中国文化中来,这项工作一直都在延续着,只有到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才被冠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以此到了今天,才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做;那么,海外作家群体,在这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也会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创做出与众不同的新文化作品,所以,也会在这方面比国内作家走得更远、更快。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发展,期待着海外作家群体的壮大和海外作家自身文化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应付未来的千变万化的文学创作环境。人们发明了镜子,对谁来说,都是为了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就要有所改变,就会进步;看不到,是无能和没有自知之明,看到了没有改,就是愚蠢,也只能被时代淘汰,这就是发展的规律,谁都不能违背,谁也没有哪个能力去阻挡和破坏。

以上,只是我对荒田老师向我提出的关于《海外中文作者在美国的文化同化和异化》的一点看法,在这里提出,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争论的平台,本来就是在探讨之中,欢迎来自大家的批评和争论如果说这样有助于海外作家的文学探讨,我愿意做一个靶子,我深深知道,也一直在提倡这种有益的文学探讨。本来这是荒田老师希望我在和大家闲谈中应该提到的问题,但我考虑到这个问题太大,回答起来也太复杂,也会相应地给大家和我本人都造成一种压力,所以就先抛出来,讨论个究竟,也不至于给闲谈带来过分紧张的空气。既然是讨论,就要各抒己见,才能起到讨论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谢谢大家!时间仓促,多有错误,还望大家海涵。

                2006914日星期四嘉真于美国明州小镇敬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