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

(2010-04-08 22:14:46) 下一个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禅宗的流播地区主要为江南一带,集中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带。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宏法,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
[编辑本段]宗义概述


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adhi,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
[编辑本段]印度源流

禅宗最早起源于楞伽师,以修习《楞伽经》为主,与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着很深的关系。但是进入中国之后,与中观般若学及道家思潮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这个彻底中国化的大乘佛教宗派。
  
小乘禅观

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就追求着如何脱离轮回,进入没有苦恼的自由境界〈涅盘〉的方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即称为证悟,又称菩提,或觉(bodhi)。证悟又分成声闻弟子的初步证悟,与佛陀的最终证悟〈等正觉,samyayak-sambodhi〉等不同的位阶。
  部派佛教将初步证悟到佛陀所说的教理,称为现观〈abhisamaya〉,又称见道〈darsana-marga〉,得法眼净。在见道之后,必须真正实践与体验到佛陀的教理,这个过程称为修道〈bhavana-marga〉。在修道过程中,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证悟,分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到了最后,脱离一切烦恼的最终证悟,称为阿罗汉果或无学果,得此证悟的圣者即是阿罗汉,或称漏尽者。

  为了得到证悟,必须经由某些修行方法,例如修行五停心观、四念住等,经由这些修行进入第四禅(又称禅那),因此这些修行方法也被称为“禅修”。
  
中观学派

以龙树为开端的中观学派,由观察缘起,而进入中观,证悟空性,最终达到成佛。
  
唯识学派的禅观

正如同其名称,唯识学派认为一切都是精神性的存在〈心外无境〉,以瑜伽来作为禅修的方法。因此,只要通过转变个人的精神层面(转识成智),就可以达到外在世界的转变〈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唯识学分成真心与妄心两派。真心一派与如来藏学说结合,建立《楞伽经》的传承。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唯识派传承,即地论宗,是与真心一派相近的,相信人有一个原始无污染的本质心(真如),因此,修道最重要的要务,即是找回这个本来的状态。
  
如来藏学派的禅观

如来藏学派认为存在着一种不变的最终本体,称为如来藏或真如。他们将禅视为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

[编辑本段]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先驱

在汉朝时期,安士高、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行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土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关于禅学之译籍,则有禅行法想经及禅定方便次第法经等,其所译禅籍多为小乘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等。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所译的禅籍,以若禅秘要法经及坐禅三昧经等为主,多为大乘禅。

  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关河地区的三论学鸠摩罗什将龙树学传入中国,竺道生依此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
  空性观点与魏晋玄学的结合。

  地论宗参见:地论宗 地论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十地经论》为世亲对《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的注释,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位阶。由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Ratnamati)二人对《十地经论》的见解不一,故不久就分为二派。

  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于慧光的“地论宗”则称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传隋代净影寺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此外更有慧顺、道慎、灵祐、慧藏、智炬等皆为地论宗大师。后并入华严宗。

  道家玄学当佛教进入中国时,正逢魏晋玄学的兴盛期。追求返璞归真,回到本来状态。
  竹林七贤远离传统礼教的束缚,正如后世禅宗祖师的狂态。
  
菩提达摩与楞伽宗

参见:楞伽经及菩提达摩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

  相传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达摩亦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三祖僧璨(?—606年)、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早期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其主要精神出于《楞伽经》。禅宗所追求的是“一路所问,千圣不传”的第一义,这种义是离一切语言文字相、心缘相、分别相的。语言文字只是作为所显义理的媒介,真正的义理是不可以语言文字来用表达的。故佛教提倡“依义不依语”,破除对语言文字上的执着,所谓“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 禅宗另一个源流则是受到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所发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领导者为牛头法融,因此又称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与牛头宗的中观看法,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派-禅宗。

  达磨慧可相以楞伽密传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经》四卷,可以传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则有《信心录》一卷,四祖以下别开牛头禅,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书,尤为开中国千载以来未有之宗风,此为中国禅宗大转变。从斯南顿北渐分河饮水,后北渐传于日本,其旨趣为南禅相悖,一花五朵遍传。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惠能《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

  楞伽宗(又称南天竺一乘宗、南宗),因求那跋陀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名。 东山法门(又称黄梅禅),因弘忍居黄梅双峰山之东为名。 北宗,因神秀的“渐悟”为名。 南宗(又称曹溪禅),因六祖惠能的“顿悟”、居于曹溪为名。 曹溪北宗: 荷泽宗,因神会位于山东菏泽为名。 曹溪南宗: 石头禅,因石头希迁为名。 洪州禅,因道一法师居于江西洪州开元寺为名。 保唐宗,因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为名。 牛头宗,因法融大师为名。 楞伽宗始于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当时以楞伽经为传授经典的僧侣被称为楞伽师。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楞伽》传授门徒,为禅宗的开端。之后菩提达摩进入中原后,传法至四祖道信,于黄梅双峰山传授禅法,道信法师受三论宗、天台宗的影响,一改以楞伽印心的传统,开始以《文殊说般若经》传授门徒。门下五祖弘忍,住凭墓山传法,因凭墓山在双峰山之东,故号称东山法门。弘忍大师开始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大乘起信论》传授门人。后由惠能大师承继其禅法,为六祖,又称南宗,曹溪宗,为禅门正宗。别传神秀大师,称北宗。南宗始于惠能大师,大弘顿法,又称曹溪禅。后神会大师将南宗传至洛阳,北宗遂衰。
  
禅宗六祖
初祖
菩提达摩
二祖
慧可
三祖
僧璨
四祖
道信
五祖
弘忍
六祖
惠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