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人时空

不求逐浪多沉起,但愿随风永荡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喝酒的故事

(2006-08-25 14:34:25) 下一个

我家乡人很喜欢喝酒。能喝酒的人在我们那里几乎享受着英雄般的待遇。小时候,最兴奋的事情就是跟大人一起围着桌子看人斗酒。当桌上其他人都相继倒下或是认输的时候,最后一位将最后一杯酒倒进嘴里,英雄般地站起身,到外面的打谷场上走上一圈,然后回头给众多注视的目光一个微笑,那就是当时老飘眼里最有血性的英雄形象。

老飘的父亲酒量很大,喜欢请人喝酒。我们家到现在还保留着我们村里很多喝酒记录,例如平均每人喝多少,单人最多喝多少等等。父亲对这些记录是如数家珍。每次喝酒之前,都要把这些拿出来复习复习,以调动大家破纪录的积极性。

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开始培养我喝酒。我估计他是想要我继承他这点英雄气概。我大约小学3年级的时候,父亲就开始让我上席陪酒了。那时候,除了春节以外,平时喝的酒就是我们县城自己酿的红苕酒。味道特冲。喝一口到嘴里,吞下去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后来,慢慢地总结出经验来,吞的速度要快,并且要憋住呼吸。不然,酒在嗓子眼里呆着,能把你鼻子给呛翻,弄得不好酒从鼻子里出来那就麻烦了。出洋相不说,你还得呛得直掉眼泪。

老飘14岁时,有一天父亲不在家,有两个表叔上我家拜年,自然我就是主人了。一顿酒喝下来,我两个表叔当场就醉倒在桌子上。父亲下午回家一看这情景,大喜。当晚又摆上一席,还亲自给我斟了一杯酒,高高兴兴地同我干上一杯,说以后杀鸡不用宰牛刀了。 从此以后,老飘这个战绩就自然收录到我父亲所炫耀的喝酒范例中间了。

我父亲最为自豪的一次喝酒经历发生在在我表哥的婚礼上。那时父亲三十刚出头。我表哥家离我家大约3公里路,中间有条河。河上当时有一座独木桥。除了夏天雨季,河里的水都不太深。但是,如果从桥上过,你还是要有点勇气。当时好多女人和小孩都是爬着过去。

按家乡的风俗,婚礼中舅舅是尊贵的客人,一般都要放到重要的席位上。我们那里正规酒席一桌是10个人。父亲和我堂叔坐在首席和二席的椅子上,其他陪酒的都坐凳子。由于他们已经知道我父亲的酒量,所以那天作陪的都是酒量不含糊的主。其实这首席和二席的椅子是不大好坐的,因为那是大家敬酒的主要目标。

以前我家乡那里的宴席是很讲究的。敬酒一般都要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意思就是,刚开始,菜还没上全,这时不能敬酒。大家拿起酒杯自己喝,基本上每人都要干杯。然后斟酒的给你满上。等干了三杯以后,菜也上了五盘了,这敬酒的节目就开始了。

到了敬酒阶段,这宴会就开始热闹了。 敬酒的规矩是这样的,坐在其他席位上人首先要敬这坐首席的。敬酒者喝一杯,被敬的也喝一杯。如果,坐在首席的实在喝不了了,你得站起来,点头哈腰地给大家赔不是。这时大家还要劝你,你再点头哈腰。这种过程大约要三五次。最后,桌子上有人就说了,既然他实在喝不了,我们就不勉强了。这时,你千恩万谢,灰溜溜地下席。然后,桌子上的次席人物就升到首席位置。然后又重复这过程,一直到大家都不愿喝或是都喝醉为止。

当时我父亲那天不知是因为啥,一开始就想耍大牌。敬酒开始后,他老人家根本就没有站起来给人家陪不是的意思,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敬酒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这样,自然刺激了这陪酒者的积极性。七八个人轮流陪我父亲喝。后来,他竟然连吃菜的时间都没有。父亲一想,这样不行,我得吃菜。所以他就对桌上一位年纪大的人说:“这样好不好,你们敬我的酒,我先存在一个碗里,等我吃好菜后,我肯定喝下去。”

这个请求当时就得到批准。父亲后来说,他喝酒就怕急。身上酒路没通,就会出麻烦。所以当时他是在争取时间通自己的酒路。漫漫地,这陪酒的速度就慢了,我父亲碗里的酒大约有一小碗酒了。父亲也感到酒路开始通了,就用很快的速度把碗里的酒喝完了。

这时候,这陪酒的就有点惧色了。在我们那里,这主客不下席,陪客的就得在,而且还要陪酒,除非你当场趴下了。父亲可能也是年轻气盛,一看周围陪酒的不积极了,自己起身反而给陪酒的敬酒了。这无疑是给桌子上的人一个挑战。所以喝酒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周围围观的也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陪酒的一个个相继地倒在桌上。最后,我父亲环顾四周,慢慢地说:“好了,我也不行了。”然后酒席就结束了。

这时候,真正的考验来了。为了表明没有喝多,父亲必须起身走回家去。也就是说,他得从那独木桥上走过去。当时我姑姑死活不让走。但是父亲喝了几杯茶后,毅然大摇大摆地从那独木桥上走回家了。回家以后,父亲脱掉鞋子,袜子上鞋里面竟然都是酒。酒如果能从脚下出来,那就是我们那里人所说的酒路喝通了。

后来我父亲每次再到我表哥家去,那里人就没人敢和他喝酒了。后来等我长大后到表哥家喝酒,也没人敢和我喝酒。估计他们相信酒量能遗传。还别说,每次我心里都感到很爽。

不过我父亲酒量虽大,可还是无法斗得过我大堂兄。大堂兄长我15岁,我父亲长他15岁。父亲第一次在我堂兄面前认输的那次我还记得。那是我二堂兄参军,村子里为他送行。最后,只剩下一桌还在喝酒。父亲自然是桌上的主角。当大家都歇菜了以后,剩下我父亲和我大堂兄对垒。当时大堂兄才20出头,酒量还没显示出来,父亲自然不把他放在眼里。最后两人较上劲了。堂兄陪酒,父亲是来者不拒。最后,大堂兄说:“这酒杯太小,用茶杯喝痛快些,您行吗?”

“行,当然没问题。”这下父亲就上当了。堂兄斟满两茶杯酒,一杯给我父亲,一杯自己一干而净。就这样,父亲干了两杯以后,就感觉这酒路是通不了了,只好认输。

大堂兄最辉煌的经历还不是让我父亲认输,而是第一次到我大嫂家上门那次酒宴。我们那里以前有个规矩,青年男女订婚之前,这男的要上女方家去一趟,好让女方那里的人认识认识。我们那里人称这个为新姑爷上门。如果有人当场发现这男的有啥不好,还可以退婚。但是要是这一关过了,女方再要退婚就有点麻烦了,至少双方的亲戚加上当地的干部要好好谈判一番,一般还要赔给男方一点经济损失。

所以,这种场合下,不管酒量多大,这上门的新姑爷都得要装孙子。不然,你喝醉了出洋相不说,这亲事没准还稀里糊涂地吹了。另外,还有一个要命的规矩,这次上门男方不许有别人陪着(可能是让女方更彻底地了解这小伙子)。你想,年轻的小伙子只身一人,心里面揣着子孙万代的宏伟蓝图,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你不小心翼翼才怪呢,这时候你还敢喝酒?

不过,我嫂子娘家离我们家不远。那里的人都知道我大堂兄的酒量。所以,他们早就有灌我堂兄的意思了。

一般给新姑爷陪酒的都是年轻人,因为新姑爷要坐首席,长辈和年纪大的上桌就有点不合适了。当时我大堂兄也是准备装孙子的,喝完三杯酒后,立马起身说:“对不起了,我酒量不行,今天不能喝了。”可是这时谁能放过他,有几个小伙子死活劝他喝。堂兄这人脾气比较急,平时从来不认输。最后人家激他:“我们都知道你酒量厉害,难道我们这里的酒不好?”

一般人即使听了这话,也不会上当。你要是坚持不喝,人家也没办法,毕竟新姑爷上门不喝酒是很普通的事。可是堂兄挂不住了,不知怎么了,就说了一句:“要不是今天做这新姑爷,我还怕喝酒吗?”

这话一说麻烦了。立刻有个小伙子把我嫂子的父亲找来,对他说;“今天你就给破个规矩,即使这新姑爷喝醉了,你也不许笑人家,不许退婚。”

我嫂子的父亲和我父亲是多年的酒友,也是一个好热闹的主,并且喜欢酒量大的人。所以,他当场就答应,让我堂兄随便喝,喝醉了女儿照样嫁给他。

堂兄说“好,那我今天就不怕献丑了。这样,你们9个人敬我,我用小杯子喝麻烦。拿一个大茶杯,按9杯酒的量做一个记号。然后,你们斟一小杯,我斟9小杯的量在这茶杯里。这样你们干,我就干。”

大家一听说好。就这样,真正的比酒开始了,堂兄喝酒非常快,陪酒的用小杯也赶不上他的速度。一会儿,桌上就开始有人醉倒了。每倒下一个,给堂兄的所斟的量就少一小杯。当桌子上只剩下两个人时,堂兄也改小杯了。没多久,这最后一个陪酒的也不行了。最后,堂兄喝完最后一杯酒,英雄般地起身与大家辞行。虽然有点踉踉跄跄,但还是自己一人走回来了。当伯母看见我满嘴酒气的堂兄回家时,心里一凉,心想这亲事没戏了。后来我父亲问明原委,哈哈一乐,给堂兄说了一句:“你小子真TMD给咱家长脸。”

不过我父亲经常对我说大堂兄这种喝快酒的方式对身体不好。这一点真不幸让他说中。大堂兄一辈子没生过病,但第一次生病就要了他的命,不满55岁的他最后死于胃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baifeng I like your article a lot!
Also I want to invite you to write something for our journal. Could you please contact me at goodwiss2006@yahoo.com
菲比 回复 悄悄话 我一直在找个能喝翻我的人,不论男女。。。。(嘘,,,,吹牛呢。。。)
jimmyhaiwang 回复 悄悄话 we
jwayne_1 回复 悄悄话 interesting phenomenon. bad to your health but i am wondering how / when / why this kind of drinking culture started? being drunk can make one feel different, if not better. but it's worse afterwards.
rzli2003 注意健康,这种斗酒之风实在不可长,往此文作者稍收敛之,说实在话,你父亲教育你小时喝酒的做法实在是不科学。
丽禾 回复 悄悄话 豪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