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性命圭旨死生说

(2023-11-12 13:34:29) 下一个

死生说

大众好生恶死,以莫识死生故。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徒在生前,奔驰谋作,致大亏生道,不得逍遥。故于死后,渺茫沦落,不戡破死门,竟堕轮转。

  所以仙佛出世,汲汲以一大事因缘,使人知去来处,徐徐引出生死苦海。易系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盖无始之始,强名干元,即本来妙觉;无终之终,强名道岸,即无余涅盘。

  生而生也,而其所以生者,固在于此;至死而死也,而其所以不死者,亦在于此。此而不知,则未有不随生而存,随死而亡者,沉溺恶道,出没无期。

  生则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投胎则此识先来,舍身则此识后去。故曰:去后来先作主公。经颂曰: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于心,一处同时舍。当此之际,如生龟解壳,活蟹落汤,地水火风,各自分散。

  而神既离形,但看世界,与泼墨相似,东西莫辨,上下不知。只见有缘之处,一点妄明。见明色,发明见,想成流,爱为种。纳想为胎,入母中官,禀气受质。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

  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惊胞破,如行山巅蹶什之状。头悬足撑而出。囫囵一声,天命真元,着于祖窍。昼居二目,而藏于泥丸;夜潜两肾,而蓄于丹鼎。乳以养其五脏,炁则冲乎六腑。骨弱如绵,肉滑如饴,精之至也;视而不瞬,哮而不嘎,和之至也。此乃赤于混沌,纯静无知,属阴坤卦。

  自一岁至三岁,长元炁六十四铢,一阳生乎复卦。

  至五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二阳生乎临卦。

  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三阳生手泰卦。

  至十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四阳生手大壮。

  至十三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五阳生乎夬卦。

  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六阳是为干卦。

  盗天地三百六十铢之正炁,原父母二十四铢之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铢,以全周天之造化,而为一斤之数也。

  此时,纯阳既备,微阴未萌,精炁充实,如得师指,修炼性命,立可成功矣。

  自此以后,欲情一动,元炁即泄,不知禁恳,贪恋无已。故由十六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姤卦。一阴初生,品物咸章,淳浇朴散,去本虽未远,愎霜之戒,己见于初,又若勤修炼,可谓不远复者矣。

  至三十二岁,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遁卦。二阴浸长,阳德渐消,欲虑蜂起,真源流荡,然而血气方刚,志力果敢,若勤修炼,则建立丹基,亦易为力。

  至四十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否卦。天地不交,二气各复其所,阴用事于内,阳失位于外,若勤修炼,则危者可安,亡者可保。

  至四十八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观卦。二阳在外,而阳德微,重阴上行,而阴气盛,若勤修炼,则可抑方盛之阴柔,扶向微之阳德。

  至五十六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剥卦。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反乎下,阴气横溃,阳力仅存,若勤修炼,如续火于将穷之木,布雨于垂槁之苗。

  至六十四岁,卦炁已周,所得天地父母之元炁三百八十四铢、而为一斤之数者,耗散已尽,复返于坤。纯阴用事,阳气未萌,若勤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还老为强矣。

  于此时不遇至人,汲汲修炼,虽保余年,皆籍谷精以培后天之精气,无复有先天之元炁矣,安能长生不死哉?

  此所以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

  夫方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任他尘生尘灭,万化万生,不能脱离苦海,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三界凡夫,无一不遭此沉溺。

  故世人莫知生从何来,盖参父母未生前;死从何来,知来然后知生处。世人莫问死从何去,盖参魂游魄降后;生从何去,知去然后知死处。死之机由于生,生之机原于死。无死机不死,无生机不生。生死之机两相关,世人所以有生死,生死之机不相关,至人所以超生死。有生死者,身也;无生死者,心也。敦复则心生,迷复则心死。则危者可安,亡者可保。

  至四十八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观卦。二阳在外,而阳德微,重阴上行,而阴气盛,若勤修炼,则可抑方盛之阴柔,扶向微之阳德。

  至五十六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剥卦。五阴并升乎上,一阳将反乎下,阴气横溃,阳力仅存,若勤修炼,如续火于将穷之木,布雨于垂槁之苗。

  至六十四岁,卦炁已周,所得天地父母之元炁三百八十四铢、而为一斤之数者,耗散已尽,复返于坤。纯阴用事,阳气未萌,若勤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则阴极而能生阳,穷上而能反下,革柔为刚,还老为强矣。

  于此时不遇至人,汲汲修炼,虽保余年,皆籍谷精以培后天之精气,无复有先天之元炁矣,安能长生不死哉?

  此所以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

  夫方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任他尘生尘灭,万化万生,不能脱离苦海,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三界凡夫,无一不遭此沉溺。

  故世人莫知生从何来,盖参父母未生前;死从何来,知来然后知生处。世人莫问死从何去,盖参魂游魄降后;生从何去,知去然后知死处。死之机由于生,生之机原于死。无死机不死,无生机不生。生死之机两相关,世人所以有生死,生死之机不相关,至人所以超生死。有生死者,身也;无生死者,心也。敦复则心生迷,迷复则心死。

  故仙佛愍之,说一切众生,具有本来一灵真觉,但昏惑不见,使天命之性,浪化迁流,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性根,不复于人。

  我当以圣道,令众生永离妄想,能致自身如仙家之长生、佛氏之不死去。

 

邪正说

 

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体。天有阴阳,地有刚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

  有阴阳斯有日月星辰,有刚柔斯有山川草木,有牝牡斯有胎卵湿化,有男女斯有配偶生育。

  众生因配偶有淫欲,因生育有恩爱。有淫欲、恩爱,故有魔障、烦恼。有魔障、烦恼,故有一切苦厄。有一切苦厄,故有生老病死。

  是以太上蕴好生之德,开度世之门,着经立法,教人返朴还淳。无欲观妙,有欲观窍。致虚守静,归根复命。早复重积,深根妙蒂。得一守中,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专气致柔,抱一无离。知雄守雌,知白守黑。闭门塞兑,被褐怀玉。窅窅冥冥,其精曰生,恍恍惚惚,其精不泄。日生则日长,不泄则不竭。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五行不能盗,阴阳不能制。与道为体,超出天地。此乃老子清静无名之道也。

  至汉魏伯阳真人礼金碧经而作参同契,始有龙铅虎汞之名。爱及唐宋,诸仙迭出,丹经灿然。横说竖说,种种异名,载于丹书,不可胜数。究竟本来,无非吐露同出异名之一物耳。

  盖圣师阐教,敷杨备细详说,实欲人人领悟、个个成真,殊不知名愈深而事愈繁,书愈多而道愈晦。况多为庚辞隐语,孔窍其门,使学者无罅缝可入,往往目眩心摇,望溟之叹。

  幸吾师尹真人出,欲续大道之一丝,以复无名之古教。于是剪除繁羌,撮其枢要,扫除譬喻,独露真诠,标摘正理,按图立象,不可施于笔者,笔之不可发于语者。语之直指何者是铅汞,何者是龙虎,何者是鼎炉,何者是药物,何者谓之采取,何者谓之抽添,何者谓之温养,何者谓之火候,何者是真种子,何者是真性命,何者是结胎,何者是了当,历历发明,毫发无隐。后之有志于道者,再不为丹经所惑也。

  况丹经子书,汗牛充栋,讲理者多,留诀者少。初无下手入门,次无采药结胎,末无极则归着。后人不识次序,如何凑泊得来?不免有搀前越后之差,首颠尾倒之乱。学道一生,不得其门而入者多矣。间有入门者而不知升阶,有升阶者而不知登堂,有登堂者而不知入室。是以次第工夫乃修真之首务,岂可缺焉?

  予最爱藏经中四句偈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世尊亦曰:度尽众生,然后作佛。区区由是,发一念慈悲,罄将师投秘诀彻底掀番,满盘托出,吁徕后之有缘,复返天界而不沉溺于苦海中者。此予之心也。

  其一曰: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其二曰: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其三曰:蛰藏气穴,众妙归根。

  其四曰:天人合发,采药归壶。

  其五曰:乾坤交媾,去矿留金。

  其六曰: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其七曰:婴儿现形,出离苦海。

  其八曰: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其九曰: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于中更有炼形、结胎、火候等诸心法,以全九转还丹之功。

  大道口诀,至此吐露尽矣。今之道者,峨冠方袍,自足自满,不肯低情下意,求师指授大道次第,惟只以盲引盲,趋入旁蹊曲径。岂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傍门,独此金丹一道是条修行正路。除此以外,再无别途可以成仙作佛也。

  故法华会上,世尊指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尹真人曰: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百傍门,任他一切皆幻,只我这些是真。

  云房真人曰: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盖玄夫大道,难遇易成而见功迟。傍门小术,易学难成而见效速。是以贪财好色之徒,往往迷而不悟。其中有好炉火者,有好彼家者,有视顶门者,有守脐蒂者,有运双睛者,有守印堂者,有摩脐轮者,有摇夹脊者,有兜外肾者,有转辘轳者,有三峰采战者,有食乳对炉者,有闭息行气者,有屈伸导引者,有三田还返者,有双提金井者,有晒背卧冰者,有饵芝服术看,有纳气咽津者,有内视存想者,有休粮辟谷者,有忍寒食秽者,有搬精运气者,有观鼻调息者,有离妻入山者,有定观鉴形者,有熊经鸟伸者,有餐霞服气者,有长坐不卧者,有打七炼魔者,有禅定不语者,有斋戒断味者,有梦游仙境者,有默朝上帝者,有密咒驱邪者,有见闻转诵者,有食己精为还元者,有捏尾闾为闭关者,有炼小便为秋食者,有采女经为红铅者,有抉阳用胞衣而炼紫河车者,有开关用黑铅而铸雌雄剑者,有闭目冥心而行八段锦者,有吐故纳新而行六字气者,有面壁而志在降龙伏虎者,有轻举而思以驾风骖者,有吞精咽华以翕日月者,有步罡愎斗以窥星辰者,有依卦爻之序而朝屯暮蒙者,有售黄白之术而烧茆弄火者,有希慕长生不死者,有驰志月日飞升者,有着相执而不化者,有着空流而不返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脱者,有祛贪嗔痴而思清静者,有生而愿超西域者,有死而愿登天堂者,似此泯泯棼棼,难以悉举。

  道释者流,执此一术一诀,便谓金丹大道,止于是矣。吁!此辈如管中窥豹,井底观天,妄引百端,支离万状,碎将至道,破段分门,以迷指迷,盲修瞎炼。不肯自思己错,更将错路教人。

  是以王良器作破迷歌,陈泥丸作罗浮吟,钟离翁作正道歌。历举傍门诸术之非,以救错行邪径之失也。

  于中亦有数条,可以攻疾病,救老残,益算延年,住世安乐。间或亦有超脱者,不过成个蓬岛仙罗汉果耳。

  故傅大土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此乃小乘功夫,不合大道全体。

  故张平叔云: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得端。

  盖金丹之道,简而不繁。以虚无为体,以清静为用。有作以成其始,无为以成其终。从首至尾,并无高远难行之事。奈何世人,道在近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背明投暗,不亦感乎?

  夫金者,坚之称;丹者,圆之喻,是人毗卢性海干元面目。世尊名之,空不空,如来藏。老君号之:玄又玄,众妙门。以此而言道,谓之无上至尊之道;以此而言法,谓之最上一乘之法。三教圣贤皆从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于此哉?

  子之本怀,正欲乘此皇极昭明之世,与群生同种干元之因,共结龙华之伴,故作此说而挽邪归正,并吾师所授诸图诀窍明明指出,使诸学者印证丹经,一览而无疑矣。

 

普照图,反照图

 

普照图

      三岁之窍,窍中有妙。妙窍其观,是为普照。

      何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色空不二之一,虛灵不昧之神;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鬼神觑不破之机,生命不相关之地。

      神明之舍,道亦之門。活泼泼地,灵明一窍;天地灵根,元始祖炁。造化泉窟,黑白相符;不动道场,至善之地。宇宙主宰,先天地生;玄牝之门,呼吸之根。既济鼎器,黄中通理;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无之谷,凝结之所。朱砂鼎,赤龙精,天玄女,光明藏,自在处,止其所,腔子里,如来藏,真主人,自然体,蓬莱岛,众妙门。

      五芝,真汞,日魂,丹元,神水,方寸,主翁,天君,心源、性海、灵海、灵关、灵山、赤水、守灵、姹女、朱汞、灵府、玉液、丹台、乾马、交梨、金乌。

      西南乡,祖炁穴,极乐阁,真一窍,舍利子,戊己门,法王城,守一坛,如意株,归根窍,复命关,虛空藏,寂寞海,华光藏。玄关、空中、正位、真土、黄中、把柄、黄庭、规中、西方、这个、黄婆、中黄、净土、混康、丹扃。

      长胎住息之乡,安身之命之家。

      混沌窍,总特門,希夷府,悬胎鼎、多宝塔、造化炉、无尽藏、偃月炉、灏气间、开辟处、生杀舍、真金鼎。金华,月魂,灵根,橐籥,气穴、北海、婴兒、玄冥、关元,气海,土釜,玄所,生門、死户、华池、曲江、河车、蓬壶、育婴、呆胞、火枣、真铅。

反照图

      昆仑頂,翠微宮,圆觉海,中一宫,陀罗尼门,脑血之琼房,魂精之王室,天人合发之处,十姆分胎之路,九崇铁鼓太玄关;太涧池,上土釜,威光顶,般若岸,波罗蜜地,百灵之命宅,津液之山源,任督皆交之处,阴阳变换之乡,三族金蟾藏金斗。

      清虛府,上天关,交感宫,三摩地,最高峰,崆峒山、紫清宫、玉金山、琉珠宫、紫金城、上丹田、摩尼珠,太微宫、祝融峰。玄室,黃房,天宮、真际、上岛、天根、玄门、彼岸:瑤池、泥丸、天谷、天堂、內院、紫府、寥天,帝乙,瓦山、天符、玄都。

      尾闾穴,朝天领,气海门,曹溪路,三岔口,平易穴,生死穴,上天梯,河车路,虎威穴,三岔骨,龙虎穴。咸池,阴端,禁门、会阳,长強、魄门、地融、阴峤、桃康、人门、鬼路、会阴、谷道。

      如此大法,《性命圭旨》是也!

时照图,内照图

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间。丑时临气到背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时书气到陶道。已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垢气到泥丸。未时豚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浣。戍时剥气到乾阙。亥时坤气而归于气海矣。

时照图

人身有任督二脉,为阴阳之总。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穿脊里,上风府,循额至鼻,属阳脉之海。鹿运属闾,盖能通其督脉也。龟纳鼻息,盖能通其任脉也。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而无疾矣。

内照图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者,仓禀之首,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之,故上至泥丸,下至尾骶,俱肾主之。膻中,在两乳间,为之之海,能分布阴阳,为生化之源。故名之曰海膜,在肺下与助腹周围,相着如幕,以遮浊气,使不熏蒸上焦。幽门在大小肠之间,津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变化出矣。

  普照图之上一层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窍;中一层者,直指黄中正位之窍;下一层者,直指关元气海之窍。此谓前三关也。

  反照图之下一层者,指出尾闾太玄之窍,中一层者,指出夹脊双关之窍,上一层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窍。此谓后三关也。丹阳云: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一担担,是此义也。

  时照图者,发明阳升阳降之机,四象环中之妙。

  内照图者,指示五脏六腑、二十四椎、任督两脉,使内观者知有下手处。若人不明窍而言修,犹人未能立而言行也。从古诸仙皆口口相传、心心相授,不敢明将此窍示人,是惧泄天机之故耳。吾师尹公开佛之正知见,等众生如一子,绘此四图接引后之迷者,意在普度有缘,同出生死苦海。

 

中心图

      《易》曰:天下何思何虑。《论语》曰:天下归人(仁)。此天下“下”字,与天地之间“间”字,天地之心“心”字,皆只此中而言,所谓孔颜乐处是也。

      天之极上处,至地之极下处,总八万四千里。自天之极上处至地之上四万二千里。自地之上至地之极下处,亦四万二千里,人身亦然。故曰:天地之间亦曰黄中。黄乃土之正色,而仁在其中矣。故曰安土敦仁至于义也、礼也、智也,皆根于此。故曰:仁、义、礼、智根于心,浑然在中,粹然至善。故曰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若易之艮其止,书之安汝止者,止之义一也,亦谓之密。故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其中本虛,原与太虛,浑而为一。故曰圣人与太虚同体。

      乾之情性在于坤,坤之情性在于乾,此坎离之所以交,而天地之所以泰也。若水润下,而火炎上,此亦其性情然也。若不得乾坤之性情以复其初焉,則水自水,而火自火,不生不降不相为用矣。先天虽不属气,而太和元气、浩然之气,皆由此中出,所谓无气而生气也。而凡有气血莫不賴之,以生以长,而配天配地矣。尧舜允执之中,即孔子中心之心也。心之磨焉。心在其中者,中心也。故中心之中既實,則五行之心自虚矣。所谓圣人无心而有心者此也。

    此图专指人心虚灵不昧一窍。这个窍原是廓然无际,神妙莫测的,原是浑然大中、不偏不倚,原是粹然至善、纯一不杂。昭昭乎本是圆明洞彻而无碍。以为有,不睹不闻,奚所有也;以为无,至灵至神,未尝无也,本无方所亦无始终。

  未有天地万物之先,这个原是如此;既有天地万物之后,这个原是如此,至无至有、至有至无,乃乾坤之灵体,元化之玄枢,人人性命之本原,天下万物、万事之大本。太易所谓太极四象、八卦皆由此出。大舜之谓中,孔子之谓一。帝王之谓授受,圣贤之相传。明此便是克明峻德,知此便是知易,见此便是见道,立此便是立天下之大本,通此,性由我尽、命由我立,造化尽在我矣。

 

 

火龙水虎图

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

夫黑铅、水虎者,是天地发生之根,乃有质而有气也。红铅、火龙者,是天地发生之本,乃有气而无质也。有质者,真铅也,大阴月之精也,为天地万物育形之母。无质者,真汞也,太阳,日之光也,为天地万物发生之父。铅汞之体,互相孽胤,循环不绝,可谓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祖宗也。

  古之至人,知神物隐于此,假法象而采取太阴之精,设鼎器而诱会大阳之气,使归神室,混混相交,交合不已,孽产无穷,而木中生魂,金中生魄,魂魄凝然,化为鄞鄂,交结百宝,名曰金液还丹。

 

 

日乌月兔图

 

姹女捉乌,以吞玉兔;

婴儿驱兔,以吸金乌。

日中乌,乌乃神,神是火,

火属心,心为汞,汞在离;

月中兔,兔乃气,气是药,

药属身,身为铅,铅在坎。

身心两个字是药也是火,中有火之火,火中有焉,以火而成丹,即是以神而成道也。

日者,阳也。阳内含阴,象砂中有汞也。阳无阴,则不能自耀其魂,故名曰雌火,乃阳中含阴也。日中有乌,卦属南方,谓之离女。故曰:日居高位反为女。

  月者,阴也。阴内含阳,象铅中有银也。阴无阳,则不能自其魄,故名曰雄金,乃阴中含阳也。月中有兔,卦属北方,谓之坎故曰:坎配蟾宫却是男。

  无漏云:铅求玉兔脑中精,汞取金乌心内血,只驱二物结成丹,至道不繁无扭捏。

  悟真云: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二物者,一体也。

 

 

大小鼎炉图

笑汝安名偃月炉,圣人思识费工夫。

其中一味长生药,不与凡人话有无。

笑汝安名偃月炉,金丹只此莫他图。

爱河风静外边看,方见摩尼一颗珠。

汝何形象好悬胎,一朵真铅花正开。

只为金丹好消息,聚归鼎內结婴孩。

汝何形象好悬胎,都把声名遍九垓。

岂但生人生万物,作仙作佛要他来。

偃月炉中玉蕊生,原硃鼎內水银平。

只因火力调和后,种得黄芽渐长成。

安炉立鼎法乾坤,煅炼精神制魄魂。

鼎內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凡修金液大丹,必先安炉立鼎。鼎之为器,非金非铁;炉之为具,非玉非石。黄庭为鼎,气穴为炉。黄庭正在气穴上,缕络相连,乃人身百脉交汇之处。鼎卦曰:正位凝命是也。此谓之小鼎炉也。

  乾位为鼎,坤位为炉。鼎中有水银之阴,即火龙性根也。炉内有玉蕊之阳,即水虎命蒂也。虎在下,为发火之枢机;龙居上,起腾云之风浪。若炉内阳生阴降无差,则鼎中天魂地魄留恋,青龙与白虎相拘,玉免与金乌相抱。火候调停,炼成至宝。故青霞子曰:鼎鼎非金鼎,炉炉非玉炉。火从脐下发。水向顶中符。三姓既会合,二物自相拘。固济胎不泄,变化在须臾。此谓之大鼎炉也。

 

 

内外二药图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其体则一,其用则二。

何谓体?本来三宝一体是也。

何谓用?內外两般作用是也。

故《悟真篇》云:內药还同外药,內通外亦须通。丹头火熟自然红,温养两作用,此渐教也,权法也,接中根及下根人。

大药虽分神、气、精,三般原是一根生。凡夫生死如轮转,只因迷卻本來心。心即性也,故即然子曰: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图,此顿教也、实法也。接上根及上上根人。

 

凡修炼者,先修外药,后修内药。若高上之士,夙植灵根,故不炼外药,便炼内药。内药无为无不为。外药有为有以为。内药无形无质而实有,外药有体有用而实无。外药,可以治病,可以长生久视。内药,可以超越,可以出有入无。外药,外阴阳往来,内药,内坎离辐辏。以外药言之,交感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微微,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者,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炼气者,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之气自不出入;炼神者,炼元神,坎离合体而复乾元,元神凝则思虑之神自然泰定。

  内外兼修,成仙必矣。

 

顺逆三关图

我法甚深深,妙用人难识。顺逆两俱忘,空虚镇长寂。

顺:心生于性,意生于心,意转为情,情生为妄。故灵润禅师曰:只因一念妄,现出万般形。

逆:检妄回情,情返为意,摄意安心,心归性也。故伯阳真人曰:金来归性出,乃得称还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所谓顺去生人、生物。今则形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此所谓逆来成仙、成佛。初关炼精化炁者,要识天癸生时,急急采之。采时须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中关炼气化神者,乘此火力炽盛,驾动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炁与神合,然后下降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上关炼神还虚者,守一抱元,以神归于毗卢性海。

  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若径作炼神还虚者,工夫列虚极静笃时,精自化炁,炁自化神。即关尹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