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黄帝内经》精读131一135

(2023-11-02 12:23:24) 下一个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五)

13

【原文】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1〕,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2〕,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也,病本于胃也。薄脾〔3〕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4〕。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①。

    帝曰:善!

【原文通解】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1〕,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1】凑:[cou]这里当侵犯讲。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黄帝说:为什么?

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2〕,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2】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真气,指心脏之真气。心属火,其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张志聪注:“真气者,脏真之心气也。心属火而恶水邪,水气上乘,则迫其心气上逆,是以口苦舌干。”

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

腹中鸣也,病本于胃也。薄脾〔3〕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3】薄脾:薄,迫。薄脾,即犯脾。

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4〕。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①。

【4】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即胞宫之络脉。高世拭注:“胞脉主冲任之血,月事不来者,乃胞脉闭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血归胞中。故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水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①考上文所释之义,未解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之义,应古论简脱,而此差谬之尔。如是者何?肾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又膀胱太阳之脉,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今阴不足而阳有余,故热从胸背上至头而汗出口干苦渴也。然心者阳脏也,其脉行于臂手。肾者阴脏也,其脉循于胸足。肾不足则心气有余,故手热矣。又以心肾之脉,俱是少阴脉也。

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译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

     黄帝说:为什么?

      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黄帝说:好!

14

【理论阐释】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临床意义

本节经文,意在阐发风水病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而发“时热”的机理。就本篇而言,意在说明:精不胜邪,阴阳交争不解的“阴阳交”;少阴之气虚于内,风热之邪胜于外的“风厥”;劳伤肺肾,复受风邪的“劳风”;不当刺而刺,损伤正气,阴虚者阳必凑之的“肾风”,均由正不胜邪所致。但它的真正意义尚不止于此,它可以说明疾病发生的共同特征,从而阐明一个重要的发病学观点: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在邪正斗争胜负中,正气旺盛与否是决定发病与不发病的关键。这一观点在《内经》多篇中反复强调,《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相虚相得,乃客其形”,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既然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与不发病,那么保护正气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就当注重养生,其具体方法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均有详细论述。因此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仅是中医发病学中的重要观点之一,也对养生学有一定贡献。◆◆◆

15

【临证指要】

◆◆◆肾风、风水的治疗

《内经》虽对肾风、风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论述较多,但未及此两病的具体治法,因二者均有水肿一症,当按水肿病进行治疗。关于水肿病的治疗,《素问·水热穴论》和《素问·骨空论》均提出针刺“水俞五十七处”。《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垄”等从脏腑气血调整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历代医家本着《内经》的理论,在治法上不断发展,张仲景因势利导,就近祛邪,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利小便,常用肾气丸、防己茯苓汤之类;发汗,常用越婢汤、大小青龙汤之类;利小便兼发汗,则用五苓散之类。从临床方面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一)

1

【题解】

【1】逆调:就是矢常、矢调,逆乱的意思。

【导读】

一、讨论了阴阳失调而引起的各种寒热病变,说明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

二、指出阴阳的平衡与内脏的虚实有关。

三、阐明“肉苛”病症是由于营卫虚弱不调而形成的。

四、经气上下不调为逆气,并指出了肺络之逆、胃气之逆、肾水之逆三种不同的病理变化。

2

【原文】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2〕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①?

       岐伯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3〕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②?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4〕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③。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④?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5〕,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6〕,而阳独治。独治〔7〕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⑤。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8〕也⑥。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2〕,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①?

【2】非常温也,非常热也:非常,异于正常。此谓内伤病的温热症状,不同于一般的外感温热病证。一说“常”通“裳”,即衣服。与下文“衣”相同,可参。

  【3】烦满:满,同“懑”,闷也。烦满,即心烦闷恼。

①异于常候,故曰非常。(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为之热三字。)

黄帝问道:有的病人既不是一般的外感温病,也不是普通的外感热证,却出现发热烦闷的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呢?

(两种译文参考学习)黄帝道:有的病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这是什么原因呢?

● 岐伯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帝曰:人身非衣寒〔3〕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②?

【3】衣寒:衣服单薄而感受寒邪。

②言不知谁为元主邪?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4〕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③。

【4】痹气:气机闭塞不通,阳气闭阻的意思。

③言自由形气阴阳之为是,非衣寒而中有寒也。

岐伯说: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④?

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如火二字,《太素》云:如炙于火。当从《太素》之文。)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

岐伯说: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

 ●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5〕,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6〕,而阳独治。

【5】两阳相得:张景岳:“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风者,阳气也;以四肢之热而逢风于外,是谓两阳相得。”

【6】少水不能灭盛火:少水,阴气衰少的意思。盛火,指阳气盛。阴气虚而阳气盛,是阴不能胜阳,故少水不能灭盛火。

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致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

独治〔7〕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⑤。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8〕也⑥。

【7】独治:指阴虚之极,而阳气独旺。

【8】肉烁:肌肉消瘦,如用火烘烤那样干枯。

⑤水为阴,火为阳,今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故云少水不能灭盛火也。治者,王也。胜者,盛也。故云独胜而止。

⑥烁,言消也,言久久此人当肉消削也。(新校正云:详如炙如火,当从《太素》作如炙于火。)

现阳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译文】

       黄帝道:有的病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致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阳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3

【原文】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1〕,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2〕,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①。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3〕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4〕也②。

       帝曰:人之肉苛〔5〕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③?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6〕,卫气虚则不用〔7〕,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8〕也,人身与志不相有〔9〕,曰死④。

【原文通解】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1〕,是为何病?

【1】冻栗:因感受寒冷而战栗的现象。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2〕,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

【2】以水为事:指经常接触水湿的环境。

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①。

①以水为事,言盛欲也。

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3〕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4〕也②。

【3】孤脏:上文中指出肝、心为两个阳脏,而肾为一水,放称孤脏。

【4】挛节:挛,拘挛。节,骨节。挛节,

即关节拘挛。

② 肾不生则髓不满,髓不满则筋于缩,故节挛拘。

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帝曰:人之肉苛〔5〕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③?

【5】 苛:麻木沉重的意思。

③ 苛谓(疒帬)[qún ,人的肢体麻痹。《素问·五常政大论》:“皮麏肉苛,筋脉不利。”]重。

黄帝说: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6〕,卫气虚则不用〔7〕,

【6】【7】不仁、不用:不仁指不知痛痒寒热。不用指不能举动。

岐伯说: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

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8〕也,人身与志不相有〔9〕,曰死④。

【8】故:应为苛

【9】人身与志不相有:指人的形体与神志不能互相为用。

④ 身用志不应,志为身不亲,两者似不相有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曰死作三十日死也。)

营气与卫气俱虚,则既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译文】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黄帝说: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营气与卫气俱虚,则既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1、撰文过程中参考大量文献,在此谢过!

2、你的转发将会使更多人受益,善莫大焉!

3、如果对您有益,欢迎点赞!谢谢您点击在看!

 

疟论篇第三十五(一)

1

【题解】

 本篇系统地论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诊断、治则、治法等问题,是论疟之专篇,故篇名曰“疟论”。

2

 

【导读】   

一、本篇对疟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法等做了详细的讨论。其中包括一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寒热多少、但热不寒和日晏、日早等情况。

二、疟病的形成,大都是感受风寒、水气、暑热等病因所致受邪先后不同,则寒热情况亦异。瘅疟,则是由于肺素有热的关系,所以但热不寒。

三、疟邪在人体内,必和卫气相逢才能发病;病至极期,阴阳气衰,邪气和卫气相离,病才休止。因邪气所中有浅深,与卫气相逢的时间就有差别,因而有一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渐迟、渐早的不同。

四、发作时的寒热交作,是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并所致。

五、疟病发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叫作应四时;另一种是与此不同,四时皆发,这就叫作反四时。

六、疟疾的治疗,攻邪应在末发病之前,或已衰之后,正当发作时不能进行针刺,恐邪未去而正先受伤。

 

 

3

 

【疟疾】

     疟疾都是因感受风邪所引起的,它的潜伏和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其原因是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表现在皮肤毫毛,然后身体神志都会感觉不适,出现伸懒腰、打哈欠,接着寒冷发抖,甚至冷得颌骨抖动,腰脊疼痛,等这些怕冷的症状过去后,身体又开始发热,并出现头痛剧烈,像要裂开一样,口渴、想喝冷水等症状。它发生的原因是阴阳之气上下相争,虚实更替相胜,阴阳相互转化。阳气为阴所并,则阴气实而阳虚。阳明经气虚了,就会发生寒战,以至两颔为之鼓动;太阳经气虚了,就会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了,则阴气胜,阴气胜就会骨节寒冷而且疼痛。寒从内生,所以里外都觉得冷;阳盛的时候要生外热,阴虚的时候要生内热如果内外都发热了就会呼吸急迫、口渴、喜欢冷饮。这种病是在夏天中病,是由于被暑气所伤,邪热亢盈,伏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邪气居于营气之内。热邪伏于体内,使人的皮肤汗孔疏松,腠理开张,到了秋天再感受秋凉之气,或出汗后受风,或汗出后洗浴,风邪和水气就乘机侵入皮肤里,与卫气相合,引动伏于体内的暑热之邪,引起疟疾的发作。人体的卫气白天运行于阳分,夜间运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到达阳分时就向外发散而发作疟疾,到达阴分时则伏于体内并向内侵袭,邪气与正气内外相搏,所以疟疾就会天天发作。

      邪气随经脉侵犯人体较深的部位,接近阴分,离体表距离远,运行缓慢,而卫气运行疾速,所以邪气不能与卫气同步运行到达体表的阳经,导致卫气单独在外循行,而病邪滞留在内。这样,阴阳相搏而邪气不能发散(即病邪每两天才运行到体表和卫气合并抗争一次),所以疟疾隔日发作一次。

       疟疾发作的时间,或者逐日推迟,或者逐日提前,这是为什么呢?邪气侵犯风府,会循着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运行一昼夜后会与邪气在风府交会,邪气每过一日便会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卫气和邪气交会的时间就会逐日推后,这是邪气客于脊背时的情况。每当卫气运行至风府时,腠理就会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就会侵入,邪气侵入后与卫气相争,疟疾就发作,因邪气每天向下移行一节,所以疟疾的发作时间就会逐渐推迟。卫气运行于风府,邪气逐日下移椎约经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深入脊椎内,注入隐伏在脊背筋肉之间的经脉;然后再向上运行,九天后到达任脉天突穴。由于邪气每日逐渐上升,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至于隔日发作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于五脏,横逆于膜原,距离体表较远,所循行的道路也远,部位较深,循行缓慢,不能与卫气并行,同时到达体表,所以会隔日发作一次。当邪气会合于风府时,腠理就舒张,腠理舒张则邪气乘机侵入,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现在邪气每日向下移一节,卫气和邪气相遇的地方也日下一节,当疾病发作的时候,邪气并不在风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发作一次,这是什么道理?人体的组织有虚实的不同,而邪气入侵的部位也不同,所以受邪部位不一定都在风府。所以邪中头项的,如卫气行至头项,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

       总而言之,卫气所运行的地方,只要与邪气相合抗争,疟疾就会发作。风邪侵犯人体没有固定的部位,但是只要卫气与邪气相合,腠理张开,邪气就会趁机侵入,而邪正相合的地方,也就是病气所发之处。

       风病和疟疾属同类疾病,十分相似,那为什么风病常不间歇,而疟疾却发作有时呢?

这是因为风邪从哪里侵入,就常留其处,所以可持续存在,疟气随经、络脉中的气血行走,时而深入体内,时而出于体表,必须与卫气相合发生抗争时才发病。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邪,汗大出而腠理舒张,此时如遇到微寒的水湿之气(如洗浴或乘凉)邪气就会伏藏在腠理皮肤中,如果秋季再感受风邪,就会形成疟疾,寒属阴邪,风属阳邪,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所以先寒而后热,这种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叫做宾疟,先伤于风的阳邪,然后伤于寒的阴邪,这种病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性,叫做温疟。只发热而不发冷的,是病人的阴气先损耗于内,阳气独亢于外造成的,疾病发作时,有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而欲呕吐的症状这种病被称为痒疟

       医经上说有余的属实证应当用泻法;不足的属虚证应当用补法。现在发热是有余,恶寒是不足。象疟疾的寒冷,就是热汤和火也不能令其温暖,而等到发热时,就算用冰水也不能使其凉爽,这些都属于有余、不足的疾病。但当其发冷或发热时,医术再高超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一定要等到病势自行减退后,才能针刺治疗,这是为什么呢?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捕混乱时不能刺汗大出时不能刺,因为这些情况下都是邪盛气逆,应避其锋芒,所以不能立刻行针刺,疟疾在开始发作时,外阳并于里阴,这时是阳虚而阴实,外无阳气之温煦,所以先感宾冷战栗,至阴气逆乱到了极点,那又外出于阳,因此阴阳又相并于外,这时是阴虚而阳实,所以会感到热而干渴。

     疟病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病是由于风寒之三的变化无常,热到极点则阴邪之寒气至寒到极点则阳邪之热来。疟疾发作的时候,热得像火的燃烧,寒得像风雨般不可抵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正盛时,不敢攻邪,攻则损伤正气,待邪气哀退,治疗就可见效。

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阴气未并于阳分,阳气未并于阴分,此时进行调治那正气不伤,邪气才可消除。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作时进行治疗,就是因为这时正是正邪交争、气机逆乱之际。

       “如何治疗疟疾?如何掌握时间的早晚呢?疟疾将要发作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将要进行转移合并,必定从四肢的末端开始(因为人体阴阳经的交接处在四肢末端)。如果阳气已被邪伤,阴分也必定受到影响,所以在阴阳之气还未相并时(即在疟疾发作前),用绳索紧束病人的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内,阴气不得外出,阴阳之气不能相互移易。并注意观察络脉的情况,发现孙络充盛而有淤血的地方,用针刺放血,这样就能去掉真邪,而不致使邪气并入体内。疟疾在人体中,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邪气所在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现。邪气在阳分,病人就会发热而脉搏躁动疾速;邪气在阴分,病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作到极点,会使病人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弱。当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情就暂时休止;当卫气和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疟疾就又发作。

       疟疾的发作,有的隔二日,有的隔至数日: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这是什么缘故?这是由于卫气和邪气运行的时间节律不一致,有时不能相会于风府,所以出现隔二日或数日才发作一次的现象。疟疾发病过程中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则阴气衰,而出现口渴;阴气盛则阳气衰,口就不渴。医经上说夏季如果被暑邪所伤,则秋季一定会得疟疾,但是现在有的后疾并非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医经上所说夏天伤暑,秋天必发疟疾,是从发病和四时相应的角度说的。有些症状表现与此不同的,则是违反四时发病规律的现象。疟疾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在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的症状较严重;冬天发的疟疾,寒冷的症状不严重;春天发的疟疾,有怕风的症状夏天发的疟疾,有出汗多的症状。

       温疟是冬天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病邪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旺盛的时候,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到夏天暑热的时候,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暑热熏蒸,消耗脑随中的阴气,使人头脑昏沉,精神不振,肌肉消瘦,腠理开泄,此时再劳累过度,邪气就乘虚与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发作。由于病邪藏伏于骨髓内,而肾脏主管骨,所以也可以认为疾病藏在肾。发病时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

       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与阳气合并,这样就造成了体内阴气不足,而体表阳气亢盛,阳气盛则产生发热的症状。发热到极点就会使体表的阴阳之气转移进入体内合并,形成体表阳气不足,体内阴气偏盛,阴气盛就会产生寒冷的症状。所以病人表现出先热后寒的症状,叫“温疟”。

       瘅疟的病人,肺脏本来就有热邪。肺主一身的气,肺脏有热,会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气亢盛就会上逆,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外泄。此时若劳动用力之后,腠理开张,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人体,停留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与病人体内原有的积热合并,相互抗争而发病。发病时阳气亢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终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所以病人仅仅表现为发热而并不寒冷。此病的邪气内藏于血脉中,在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阳气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了人体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所以将这种病叫做“瘅疟”。

 

疟论篇第三十五(一)

1

【题解】

 本篇系统地论述了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诊断、治则、治法等问题,是论疟之专篇,故篇名曰“疟论”。

2

 

【导读】   

一、本篇对疟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法等做了详细的讨论。其中包括一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寒热多少、但热不寒和日晏、日早等情况。

二、疟病的形成,大都是感受风寒、水气、暑热等病因所致受邪先后不同,则寒热情况亦异。瘅疟,则是由于肺素有热的关系,所以但热不寒。

三、疟邪在人体内,必和卫气相逢才能发病;病至极期,阴阳气衰,邪气和卫气相离,病才休止。因邪气所中有浅深,与卫气相逢的时间就有差别,因而有一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渐迟、渐早的不同。

四、发作时的寒热交作,是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并所致。

五、疟病发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叫作应四时;另一种是与此不同,四时皆发,这就叫作反四时。

六、疟疾的治疗,攻邪应在末发病之前,或已衰之后,正当发作时不能进行针刺,恐邪未去而正先受伤。

 

 

3

 

【疟疾】

     疟疾都是因感受风邪所引起的,它的潜伏和发作都有一定的时间,其原因是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表现在皮肤毫毛,然后身体神志都会感觉不适,出现伸懒腰、打哈欠,接着寒冷发抖,甚至冷得颌骨抖动,腰脊疼痛,等这些怕冷的症状过去后,身体又开始发热,并出现头痛剧烈,像要裂开一样,口渴、想喝冷水等症状。它发生的原因是阴阳之气上下相争,虚实更替相胜,阴阳相互转化。阳气为阴所并,则阴气实而阳虚。阳明经气虚了,就会发生寒战,以至两颔为之鼓动;太阳经气虚了,就会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了,则阴气胜,阴气胜就会骨节寒冷而且疼痛。寒从内生,所以里外都觉得冷;阳盛的时候要生外热,阴虚的时候要生内热如果内外都发热了就会呼吸急迫、口渴、喜欢冷饮。这种病是在夏天中病,是由于被暑气所伤,邪热亢盈,伏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就是邪气居于营气之内。热邪伏于体内,使人的皮肤汗孔疏松,腠理开张,到了秋天再感受秋凉之气,或出汗后受风,或汗出后洗浴,风邪和水气就乘机侵入皮肤里,与卫气相合,引动伏于体内的暑热之邪,引起疟疾的发作。人体的卫气白天运行于阳分,夜间运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到达阳分时就向外发散而发作疟疾,到达阴分时则伏于体内并向内侵袭,邪气与正气内外相搏,所以疟疾就会天天发作。

      邪气随经脉侵犯人体较深的部位,接近阴分,离体表距离远,运行缓慢,而卫气运行疾速,所以邪气不能与卫气同步运行到达体表的阳经,导致卫气单独在外循行,而病邪滞留在内。这样,阴阳相搏而邪气不能发散(即病邪每两天才运行到体表和卫气合并抗争一次),所以疟疾隔日发作一次。

       疟疾发作的时间,或者逐日推迟,或者逐日提前,这是为什么呢?邪气侵犯风府,会循着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运行一昼夜后会与邪气在风府交会,邪气每过一日便会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卫气和邪气交会的时间就会逐日推后,这是邪气客于脊背时的情况。每当卫气运行至风府时,腠理就会开泄,腠理开泄则邪气就会侵入,邪气侵入后与卫气相争,疟疾就发作,因邪气每天向下移行一节,所以疟疾的发作时间就会逐渐推迟。卫气运行于风府,邪气逐日下移椎约经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深入脊椎内,注入隐伏在脊背筋肉之间的经脉;然后再向上运行,九天后到达任脉天突穴。由于邪气每日逐渐上升,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至于隔日发作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于五脏,横逆于膜原,距离体表较远,所循行的道路也远,部位较深,循行缓慢,不能与卫气并行,同时到达体表,所以会隔日发作一次。当邪气会合于风府时,腠理就舒张,腠理舒张则邪气乘机侵入,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现在邪气每日向下移一节,卫气和邪气相遇的地方也日下一节,当疾病发作的时候,邪气并不在风府穴,疾病仍然是每日发作一次,这是什么道理?人体的组织有虚实的不同,而邪气入侵的部位也不同,所以受邪部位不一定都在风府。所以邪中头项的,如卫气行至头项,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与邪气相合抗争就会发病。

       总而言之,卫气所运行的地方,只要与邪气相合抗争,疟疾就会发作。风邪侵犯人体没有固定的部位,但是只要卫气与邪气相合,腠理张开,邪气就会趁机侵入,而邪正相合的地方,也就是病气所发之处。

       风病和疟疾属同类疾病,十分相似,那为什么风病常不间歇,而疟疾却发作有时呢?

这是因为风邪从哪里侵入,就常留其处,所以可持续存在,疟气随经、络脉中的气血行走,时而深入体内,时而出于体表,必须与卫气相合发生抗争时才发病。

        夏天感受了严重的暑邪,汗大出而腠理舒张,此时如遇到微寒的水湿之气(如洗浴或乘凉)邪气就会伏藏在腠理皮肤中,如果秋季再感受风邪,就会形成疟疾,寒属阴邪,风属阳邪,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所以先寒而后热,这种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叫做宾疟,先伤于风的阳邪,然后伤于寒的阴邪,这种病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性,叫做温疟。只发热而不发冷的,是病人的阴气先损耗于内,阳气独亢于外造成的,疾病发作时,有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而欲呕吐的症状这种病被称为痒疟

       医经上说有余的属实证应当用泻法;不足的属虚证应当用补法。现在发热是有余,恶寒是不足。象疟疾的寒冷,就是热汤和火也不能令其温暖,而等到发热时,就算用冰水也不能使其凉爽,这些都属于有余、不足的疾病。但当其发冷或发热时,医术再高超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一定要等到病势自行减退后,才能针刺治疗,这是为什么呢?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捕混乱时不能刺汗大出时不能刺,因为这些情况下都是邪盛气逆,应避其锋芒,所以不能立刻行针刺,疟疾在开始发作时,外阳并于里阴,这时是阳虚而阴实,外无阳气之温煦,所以先感宾冷战栗,至阴气逆乱到了极点,那又外出于阳,因此阴阳又相并于外,这时是阴虚而阳实,所以会感到热而干渴。

     疟病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病是由于风寒之三的变化无常,热到极点则阴邪之寒气至寒到极点则阳邪之热来。疟疾发作的时候,热得像火的燃烧,寒得像风雨般不可抵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正盛时,不敢攻邪,攻则损伤正气,待邪气哀退,治疗就可见效。

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阴气未并于阳分,阳气未并于阴分,此时进行调治那正气不伤,邪气才可消除。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作时进行治疗,就是因为这时正是正邪交争、气机逆乱之际。

       “如何治疗疟疾?如何掌握时间的早晚呢?疟疾将要发作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将要进行转移合并,必定从四肢的末端开始(因为人体阴阳经的交接处在四肢末端)。如果阳气已被邪伤,阴分也必定受到影响,所以在阴阳之气还未相并时(即在疟疾发作前),用绳索紧束病人的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内,阴气不得外出,阴阳之气不能相互移易。并注意观察络脉的情况,发现孙络充盛而有淤血的地方,用针刺放血,这样就能去掉真邪,而不致使邪气并入体内。疟疾在人体中,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邪气所在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现。邪气在阳分,病人就会发热而脉搏躁动疾速;邪气在阴分,病人就会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作到极点,会使病人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弱。当卫气和邪气分离时,病情就暂时休止;当卫气和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疟疾就又发作。

       疟疾的发作,有的隔二日,有的隔至数日: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口渴,这是什么缘故?这是由于卫气和邪气运行的时间节律不一致,有时不能相会于风府,所以出现隔二日或数日才发作一次的现象。疟疾发病过程中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则阴气衰,而出现口渴;阴气盛则阳气衰,口就不渴。医经上说夏季如果被暑邪所伤,则秋季一定会得疟疾,但是现在有的后疾并非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医经上所说夏天伤暑,秋天必发疟疾,是从发病和四时相应的角度说的。有些症状表现与此不同的,则是违反四时发病规律的现象。疟疾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病,通常在秋天发的疟疾,寒冷的症状较严重;冬天发的疟疾,寒冷的症状不严重;春天发的疟疾,有怕风的症状夏天发的疟疾,有出汗多的症状。

       温疟是冬天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病邪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旺盛的时候,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到夏天暑热的时候,如果天气过于炎热,暑热熏蒸,消耗脑随中的阴气,使人头脑昏沉,精神不振,肌肉消瘦,腠理开泄,此时再劳累过度,邪气就乘虚与汗一起外出而引起疾病的发作。由于病邪藏伏于骨髓内,而肾脏主管骨,所以也可以认为疾病藏在肾。发病时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

       邪气随阴气从机体内部外出到体表与阳气合并,这样就造成了体内阴气不足,而体表阳气亢盛,阳气盛则产生发热的症状。发热到极点就会使体表的阴阳之气转移进入体内合并,形成体表阳气不足,体内阴气偏盛,阴气盛就会产生寒冷的症状。所以病人表现出先热后寒的症状,叫“温疟”。

       瘅疟的病人,肺脏本来就有热邪。肺主一身的气,肺脏有热,会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气亢盛就会上逆,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外泄。此时若劳动用力之后,腠理开张,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人体,停留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与病人体内原有的积热合并,相互抗争而发病。发病时阳气亢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终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所以病人仅仅表现为发热而并不寒冷。此病的邪气内藏于血脉中,在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阳气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了人体中的水液,造成肌肉消瘦,所以将这种病叫做“瘅疟”。

 

疟论篇第三十五(二)

4

【原文】

黄帝问曰:夫痎疟【1】皆生于风,其蓄作【2】有时者何也?

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3】,阴阳相移【4】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5】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6】,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夫痎疟【1】皆生于风,其蓄作【2】有时者何也?

【1】疾疟(jiēnüè):张介宾认为系疟疾的统称。

【2】蓄作:不发作为“蓄”,发作为“作”。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 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3】,阴阳相移【4】也。

【3】虚实更作:指疟疾发作是阴阳交替相胜。

【4】阴阳相移:指阳并于阴,阴并于阳,虚实相互交替转化的意思。       

 ▲黄帝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5】也。

【5】皆荣气之所舍:指热邪藏于经脉之中,荣血停留的地方。

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6】,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6】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类经》:“风寒自表而入,则与卫气并居,故必随卫气以为出入。卫气一日一周,是以新感之疟,亦一日一作。”                   

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译文】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 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 冷。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 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