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正文

得道升仙: 道家-坐忘论7:泰定

(2023-05-18 06:16:48) 下一个

泰定六

 

"泰定"是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形象像枯木,心态如死灰,没有欲望,没有需求,毫无感知,静止到极致。并不是刻意去寻求冥想,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达到冥想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泰定"。莊子说:"那些达到泰定状态的人,他们的智慧是来自于天性的光芒"。在这里,"宇"代表心灵,"天光"代表智慧。心灵是道的容器,当它达到极度的虚静,道就会存在,智慧就会生发。这种智慧来自于我们的本性,并非临时产生,因此被称为"天光"。

然而,由于贪欲的影响,我们陷入了困惑,只有通过洗涤和修复,回归到纯净的状态,我们本真的神识才能渐渐地显现出来。智慧的产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拥有智慧的同时不被知识所伤害,如何能用智慧而不被智慧所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知道很容易,但是不去说出来就很难。知道而不说出来,这就是天的本性;知道而说出来,这就是人的本性”。

这个段落讲述了古人修道的方式,他们通过保持平静来养育自己的智慧;智慧虽然已经产生,但他们并不用智慧去做任何事情,他们称之为"智养恬"。智慧和平静相互滋养,从而产生道德。虽然这种冥想是通过实践得来的,但看起来却像是自然而然的。

当我们的心情愤怒或者怨恨时,心的状态就像玄色的石头吞噬了羽毛,或者是夏天的霜冻。对心的调控比驯服鹿或马还要困难。老子教导我们要用持续的善行来理解和引导人们。他登上灵台,解释道的奥秘,概述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因果关系,展开了万物的自然法则。

他建议我们逐日削减有为的行为,也就是减少世俗的纷扰和执着,直到我们能够实现无所学习,无所依赖,无所得到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无学"。他用弓箭作为比喻,告诉我们应该怎么修行。修行的法则就是要磨去锐气,解决纷争。

这段文字深刻地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即通过内心的冥想和修养,不断接近道的本质,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它主张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通过减少有为的行为,使自己越来越接近道的境地。同时,它也警告人们要避免被知识和智慧所困,要知道并实现"定而不动,慧而不用"的境地

 

泰定六


夫定者,出俗之極地,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莊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宇則心也,天光則發慧也。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適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復歸純靜,本真神識,稍稍自明,非謂今時別生他慧。慧既生已,寶而懷之,勿以多知而傷於定。非生慧難,慧而不用難。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天下希及之,故為難。貴能不驕,富能不奢,為無俗過,故得長守富貴;定而不動,慧而不用,為無道過,故得深證真常。莊云,「知道易,而弗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不人,慧能知道,非得道也。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因慧以明至理,縱辯以感物情,興心徇事,觸類而長,自云處動而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語俱非泰定也。智雖出眾,彌不近道,本期逐鹿,獲兔而歸,所得太微,良由局小。莊云,「古之治道者,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智為也,謂之以智養恬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積而久之,自成道德。然論此定,因為而得成。或因觀利而見害,懼禍而息心,捐捨滌除,積習心熟,同歸於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如潰癰。故知「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心之虛妙,不可思也。夫心之為物也,即體非有,隨用非無,不馳而速,不召而至。怒則玄石飲羽,怨則朱夏殞霜;縱惡則九幽匪遙,積善則三清何遠。忽來忽往,動寂不能名;時可時否,蓍龜莫能測。其為調御,豈鹿馬比其難乎!太上老君,運常善以度人,昇靈臺而演妙,略三乘之因果,廣萬有之自然,漸之以日損有為,頓之以證歸無學。喻則張弓鑿矢,法則挫銳解紛。修之有常,習以成性,黜聰隳體,嗒然坐忘,不動於寂,幾微入照,履殊方者,了義無日;遊斯道者,觀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