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北京房价开始下降

(2022-12-21 13:28:19) 下一个

北京房价开始下降

                                         2005年9月21日

何必

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甚至还有大腕,公开声称北京楼市7、8月份就已经回暖,从9月份开始将完全走出观望期,恢复往日的辉煌……(略。)

记者的建议观点是:1,截止8月底,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266.3万平方米,涨幅9%;2,地产市场回暖、价格上涨加速符合开发商的利益,个别项目销售如何如何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开发商作秀的嫌疑。

碰到这样的新闻,该如何进行节目后的主持人点评?看上去,这显然是个很正面的消息,房价下降,当然是政府、购房者乃至几乎全社会都皆大欢喜的事情,环比出现如此之前所未有的降幅,给人以太振奋而美妙的期待,既然如此之大的降幅已经显形,那么再出现比这还大的幅度又有什么不可能呢?而且,北京的房价下跌,按照文革期间的套话,这应该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作为媒体,自然应该轮圆了巴掌照着马屁股上玩儿了命地拍那是肯定没错的;更何况,这是那么几个北京相关领域权威部门联合发布的数据,那还能有假吗?全社会只剩下阿谀奉承山呼万岁的份儿了。

不过,老潘还是在讨论稿子时提出,千万别被这种表面上的数字弄得眼花缭乱,这数据本身其实就是狗屁;而发布如此数据,更多地并不是在向社会传递信息,只是在向有关部门汇报。

结果呢?节目后面的点评作:看起来房价是降了,可谁也没感觉到啊,而且,数据表明,8月份房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000多元,因此降得远远不够,消费者当然应该继续观望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四个部门联合发布这些数据,有什么样的可信度?今年3月18日该节目提及,首次北京市建委新公布“指导价格”刚刚发布,去年下半年北京市房价同比上涨9.8%,普通住宅价格均价每平方米6048元,上涨540元;而几乎同时,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北京市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为5053元,其中商品房住在为4747元。无论怎么看,二者相差也有千元左右的差距。而这二者,都是官方发布的数据,人们该信哪个不信哪个?

到现在,过去也才半年时光,上述两个指标采集方法、样本空间形态、数据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部门,竟然得出了如此一致的结论,在目前的官僚机制体系里,这难道是可能的?不仅如此,国土局、发改委也跑过来凑热闹,共同一本正经对着这么一堆很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数据装模作样作揖朝拜奉为圭臬,利用媒体营造着歌舞升平的安定景象。

即使单纯从统计专业部门来看,其所采集、处理和发布的数据又是副什么样呢?这种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如何?2004年10月29日人民网消息,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10月29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统计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介绍,目前在统计上存在着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据统计,2001年-2003年,全国立案查处统计违法案件5.92万余件。从近年来全国查处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来看,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约占60%。

这就是说,我们所能见到的统计数据,有一半多是假的!

所以嘛,这种数据本身实在没什么可信的,更没有什么传播解读的价值,自然也就要抛开数据本身去评论了。

那么抛开数据还能看到什么呢?

今年6月20日刊发的潘石屹所办《SOHO小报》上,聚集了一大堆中国知名报刊地产版面头面人物的文章,谈及时下的房价,却勾勒出一幅房市利益图景。

《深圳特区报》地产部主编蔡照明:“‘上海生病,全国吃药’可能是眼下中国楼市嘴流行的说法,的确由于受到上海高楼价的牵连,全国大多数地产市场都在遭遇‘国八条’等地产新政的‘制裁’。”

《中国房地产报》副主编袁一泓:“七部委意见和建设部主要领导讲话明确指出,房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还是政治问题——许多人从文件中一跳而过,忽略了这句话的含义。它其实是在阐释‘国八条’的一个核心:以行政问责制的隆重方式来处理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地产主编符定伟:“我们这些年世界上进入了一个圈子,经济要发展,但又不能太快发展,不发展问题多多,社会的很多事都会冒出来,发展太快了,会刹不住,牛鬼蛇神们也会出来晃晃。……这些资本家的脸怎么就变得这么快?一种版本是这样解释的——这些人被高级干部训了一顿,甚至还要求他们不要用媒体来要挟政府。据说,干部们还说了,房价再跌个20%或者更多些都不是问题。……我还听到这样的说法,上海不是搞了好些年了吗,北京这几年也要搞一搞的,但是资本是有限的,投往上海多就少投北京了,如果他们都不投上海了,北京不就有戏了吗?08年的奥运会要建那么多的场馆,不搞些钱进京,能行吗?”

……

如此一来,房价本身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政府作为城市土地事实上的拥有者与处置者,扮演着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从权力市场化的立场与角度上,作为市场主体的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当然是顺理成章的,把城市价格弄得高高的也是政绩观所需要的,从这个层面上看,政府根本没有动力去把自己掌握的土地价格及附着在其上的不动产的价格毫无道理也毫无(经济)补偿地降下来(说到这里,房价宏观调控《意见》里“享受优惠政策的住房原则上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2倍以下”的规定的确有些让人啼笑皆非:这原本就是一个一刀切的陈旧行政思维模式里弄出来的不伦不类的东西,譬如容积率在1.0以上,无非是要求避免别墅类型建筑的出现,那么把该比率定在6.0甚至9.0,又有什么不可以?单套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下,这对上海也许可以,可如果用这种标准对付江汉平原上的比如黄石、荆州、甚至戈壁滩上的西昌、天水等城市,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了;而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这是个什么概念?具体如何操作?同一个楼盘上不同楼层不同朝向的价格大相径庭,这本来就是同级别土地上,该以哪个来确定平均交易价格?不同楼盘更由于地段略微差异而更难确定);但是,现实情况是,中国目前官场规则要求下级政府对于上级、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政令至少不能明火执仗对抗,总还是要给中央些面子。于是,政府与当地房地产开发商联起手来,对于高档商品房采取捂盘方式,暂时不入场交易,如此一来,统计上的交易价格自然也就降下来了,当然就会出现环比价格下降的怪事。

当然,全国各地房价在表面上纷纷下降,北京无论如何也不能不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人家上海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北京套取上海资金的目的部分地已经达到,还要怎么着?本来上海是这次调控的目标,如果北京不识相,说不定什么时候也就傻呵呵地被当作出头鸟;而且,北京总是拿着比如奥运会说事索取特殊政策,可总得有个头吧,杀人不过头点地,兔子急了也咬人,北京总不至于把全国都逼急了吧。

所以嘛,这种数据发布还是个作秀,是表演给上级看的,是做给竞争对手看的。媒体还是别把那玩意儿当真。

因此,抛开数据本身进行点评的原由,就是这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