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末崛起-第一卷 定西北-第13-18章

(2020-09-28 20:52:01) 下一个

第13章 铁路(1)

在洛阳的时候(1871.03.23)收到的左宗棠(03.10写的,已经在驿站里等他五天)的信里,他也提到,去年年底搬到兰州的兰州制造局已经在三月份开始正式生产了。计划于四五月份就仿造普鲁土螺丝及后膛七响枪,并改造原有的劈山炮和炮架。之前上书朝廷请求修铁路的事情也已经允了。

事情回到四个月前。本来后勤和善后的工作基本上交给了刘锦棠去办,只是他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回老家了。所以这些事情,还是要自己开始操心了。左宗棠一边思考一边写着给朝廷的折子。

用苦役修路,这条建议绝对是高见,刘锦棠或许是无心之言,但对自己对整个平叛军可是用途大了。尤其是对于之后的出征新疆。朝廷里那群人蝇营狗苟,就算是李鸿章那几个也是大多在勾心斗角,说句话都要在嘴里滚三遍,十分做事的力气,能落到实处的能够有三四分就已经不错了。所以西征还是要靠自己组织起来,这样说服朝廷也会容易些。

新疆,路途遥远,从兰州要四千多里。到时候大营至少需要转移到嘉峪关才行。要不然前线调度、后勤之类将会非常麻烦。前往肃州的驿道正在修,年底前将肃州回匪肃清之后,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修好。还有一年的时间,现有的苦役留下十万,加上将要增加的苦役,估计到年底应该还有五十万的十年期苦役可以使用,如果加上需要服苦役一两年的那些罪行比较轻的从匪,那么至少还有五十万。

秋后之前估计也就五十万人,也就是说需要额外解决五十万人的吃饭。靠打仗得到的能解决一半就不错了。所以至少需要九个月的粮食。四万大军12万担,五十万人18万担,一共要40万担。移民年后应该有二十到三十万到宁夏和陕西西安膏腴之地之外的地方,需要20万担。也就是说,需要准备60万担的粮食,现在的情况粮食应该是勉强狗的。这还是从山西和河南等地到西安附近膏腴之地的一百万人不需要太过担心的前提下。

秋后粮食下来,光是宁夏的300万亩土地收成就应该有600万担,可以得到100万担的粮食税。粮食的产量足够后勤所用了。其余民用或者苦役所用粮食完全可以用陕西的粮税来供应,绰绰有余。可见,粮食本身供应不是问题。移民过来的道路和农田水利等才是大问题。

所以,一定要趁着现在把陕西、甘肃境内以及和附近省的交接的路修好,把水利设施修建好。这样到明年的时候,移民到了就可以种田了。

估算一下,若是修建16丈宽(50m)的省道,每一万苦役每年可以修建100里。若无需打地基、开凿山石,只是平整之类,估计速度可以增加三四倍。五十万人一年能够修建五千里。从兰州到肃州(酒泉有一千五百里,可以调用15万人修建,其他35万人则负责修建甘肃、陕西境内道路和水利。

但是算起来驿道虽然便捷,但是和西洋的火车相比,还是差得很远。火车虽然短时速度不如奔马,但是它可以日以继夜地跑阿,它可以装好多东西啊。

最简单从兰州到肃州。如果是大军行进,走一千五百里,需要四十天。而如果是火车呢,速度60里/h,只需要25小时就到了,人也能在上面休息。差的是装载能力有限,一列火车就五六节车厢,装五六百人罢了。五万人需要一百节车厢才行。其实最大的好处是后勤运输压力大大减轻了。火车拉力大,一节车皮就可以拉200担的粮食,五六节就可以拉1000担。看起来不多,但是这就能够供得起5万大军4天的消耗,而从兰州到肃州火车来回只需要三天。

如此看来,火车最大的用途应是货运,以及短时间的少兵力运输。距离越长,火车运输的优势越大。这次的从兰州到肃州已经是能看到明显的优势。至于其他方面的商用,左宗棠也差不多是一无所知。明天的时候让晋商和徽商这群人去思考好了,到时候可以让他们做事,就像胡雪岩在福州船政局能够把它管的很不错一样,只要朝廷能够把握住用人的权力就好了。

路基已经铺好。铁轨短时内可以用陕西、山西的土铁来凑合,按照西方的铁轨质量来选用;长期还是需要按照西洋的办法开办钢铁厂才行。下面最大的问题就是火车头了,轮船可以运到港口,但是从港口到兰州可是至于是自己造还是从西洋买,看看价格和时间吧。

所有这些都是之后的事情,可以慢慢来解决,现在关键是要说服朝廷,允许建铁路。现在朝廷格局虽然是东西两宫垂帘听政,但是明显慈禧比慈安要聪明很多,朝政大局是掌握在慈禧和恭亲王手上。所以首要是说服这两个人。

第14章 铁路(2)

左宗棠一边写折子,一边揣摩着。

慈禧此人心机深沉但是格局小,将国事当做家事;恭亲王格局较大,家事是家事,国事是国事,但是国家是他们这一大家的。所以说服他们需要的是说明对国家和对他们自己都是好事。

“驰道,秦时所筑,相距久远而现不知。或于明朝被西方学去,然后发展,现在又传回大清。或有人认为此为西方之物,实为数典忘祖也。古之驰道,在河南南阳尚有留存。下官在游历时曾见。可请御史往观。差异者,时代进步,用机车代替了原本的马匹。其尺寸、形式无甚变化。

“昔日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门。此用心歹毒。京师乃天下之重,岂可任西洋人任意进出。修建铁路需要勘察周围居民、土地各项,事无巨细均为外人所知。洋人修铁路即为抢占我大清土地子民和资源,其心可诛。

“且铁路机车声音颇大,扰民甚重。机车来时周围二三里均闻之,周围一里之内居民无法睡觉。

“由此可见,修建铁路必须慎重。有三不得,不得让洋人建,不得近居民建,不得近京师建。

“然,西洋各国争相建铁路。各国所有之铁路数千上万里。我大清汤汤中央之国,首创铁路而无铁路,此微臣深恨也。

“会陕甘之乱待平,后勤甚艰。大军与赈灾后勤大部依靠西安,朝廷大军坐镇兰州,贼酋盘踞肃州。自西安至兰州千五百里,军用后勤运送耗费无数且用时过月,往往入不敷出。自兰州至肃州又千八百里,讨匪之难盖倍之而不止

“故,臣请修建自西安经兰州至肃州之铁路,其间有通往宁夏府之分道。自始皇及今已两千年,西洋有机车可用,臣请自西洋购买机车。至于道轨,我大清拥有四海,山西、山西之铁可优中选优使用,或另探矿藏。

“甘陕之地经此兵祸,已经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急需修铁路以便于移民,并供军需。此时的陕甘之地,缺的不是地,而是人。

“陕甘地处内陆,洋人无所到达也。即使一两个到达,也无甚危害,徒羡我大清之强也。

“若是有人反对修路,只要他能够一年移民50万到陕甘之地,下官扫榻相迎。在甘肃风沙之地为朝廷服务五年,下官宁可以陕甘总督之职想让,自己只当一个草民。

“臣曾经计算过,铁路修好之后每十万大军运送一次与后勤等就可以节省数十万两。

“并且,铁路修好之后往来商旅会很多,可以收票,每人每次5两银子,是源源不断的进项。商旅交易还可以课税,物品运输业可以收费等等。

“向西洋国家借款也可以,但是臣觉得那是引狼入室,还是谨慎。即使借款,也不能让他们染指铁路运营等事宜,只能坐收利息。”

“铁路修建之后,利于后勤运输和军队行军,商人也会因此得益,厘金也会收的多些,还能收些运费,不会像往年,陕西二十万两,甘肃十万两,寥寥无几。”

“臣计算铁路成本应有一万两银子一里地,现在乱匪降者甚多,曾滥杀朝廷官员与满汉人民,可用之修建。如此即可昭显朝廷体恤民力,又可另乱匪赎罪。成本应可降至5000两。暂时西安至兰州驰道,臣请朝廷拨款800万两。”

然后专门给慈禧写了密折,除了这些之外,还写了为了消除朝廷的非议,请慈禧准许自己在宫内修建铁路,路线等等慈禧指定。并且同时给恭亲王等人去信大体说了此事。

左宗棠揣摩,现在朝廷主事的是恭亲王和文祥,应该问题不大。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圣旨下来了。准了是准了,只是自己申请的八百万变成了五百万。

也还好,本来自己报的就有些富余,这些银子省着用还是能修西安到兰州铁路的,一段段修一段段开通,也能收些运费贴补一下。

火车头开始是肯定要外购,大概五千两一台,至于车厢,买上五节就好了,自制的话也能凑合,反正弄个有顶的棚子就好,就是把普通的马车改成铁的,轮子改成内凹的么。只是火车头的购买运输反而会耗的时间比较长,倒是可以一边买一边试试自制。只是事情要尽快做起来了。火车头没有之前,也只能先用牛马或者人力来拉一下了~。

第15章 周汉

刘锦棠拿着郭嵩焘送的书回了家。自己大老粗,能看不能写,还是找个学问人抄一遍先,免得一个月后还给郭书之后,把里面的知识也一块还给他。

于是找县城的人推荐,他们推荐一个叫做周汉的,大自己一岁。用用看吧,不成就换。

不到十天,周汉到了。毕竟刘锦棠也是个道员了,还有云骑尉、黄马褂,虽说是闲散的官,但是人家是军队啊,说不定哪天就又出征了,多打些胜仗或许又是一个左宗棠李鸿章。

刘锦棠粗略看了一下,周汉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于是让他和自己一起读郭嵩焘的的书,也让他给自己讲解。同时请他帮忙抄写一遍,以便自己以后看。

二人来来回回,虽说是主幕,但是关系确实越来越好。

刘锦棠觉得周汉学问大,自己提出的一些民众治理、修桥铺路之类的疑问他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虽然说有些不是很合实际,但是相去不大并且很有想法,对自己启发很大,以后实际做一下,应该比自己强得多。

周汉呢,觉得刘锦棠虽然是高官,但是没什么架子,又好学。自己说的一些不对的地方,也能委婉指出能包容。并且对刘锦棠的抓回匪做苦役的办法很是佩服。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不如杀了干净,但是算起来还是抓做苦役更解气的多。只是对只有苦役十年有些怨念,为啥不是一辈子。刘锦棠解释要给他们一些盼头,周汉倒是也认可。只是心想,以后如果自己来主持,肯定往死了用这群人,想尽办法地加罚,让十分之一的人变成民籍就够了,多了也是祸害。并且,移民一定要大大增加,不愿意的,直接强制。

一个月后,书读完了,也理解地差不多了。于是刘锦棠带着家眷,周汉则和几个亲兵护卫者离开了家。

在家呆的时间久了也腻了,不如到长沙城南书院去拜访一下郭嵩焘,请教一下疑难,也好好看看自己儿子。同时拜访之后也正好和胡雪岩见一面。

之前左宗棠提到胡雪岩此人多次,说甚识大体,擅长商业。以后大帅带兵也好,自己带兵也罢,估计也免不了和他打交道,提前联系一下也没坏处。胡雪岩也会做人,早早和自己打招呼来拜访,既然自己要到长沙,就约了他长沙见面。

话说自己拜访郭嵩焘,不应该带着周汉,虽然自己佩服他的学问,但是郭嵩焘即使下台也不是一介书生的他能够说见就见的。但禁不住他软磨硬泡,只好以友人兼幕府的身份带他一起。毕竟湘军淮军很多将领都是从幕府出身的,还说得过去。

见到郭嵩焘之后,周汉只是客气了几句,就不再说话,免得喧宾得主。

刘锦棠也就继续向郭嵩焘请教西洋之事。一来二去,郭虽然研究西洋日久,但是也没去过,现今也没什么专门介绍西洋的书籍什么的。也是徒叹无奈。刘锦棠也很是可惜。

但是后来郭嵩焘提到,现在有个朋友,叫做容闳的,正在游说曾国藩和李鸿章,想派幼+童出洋留学,据说是留美。于是问刘锦棠,能否将长子留美。刘锦棠对西洋感兴趣,但是如果说让自己没在一起呆多久的孩子出国却是非常舍不得。郭嵩焘见状也没有强求,自己都舍不得,为什么要勉强别人。于是说,此事尚在筹划,估计年内会出结果,自己会留意,有变化就告诉他。并且,留洋之事也不急于一时,并且孩子年龄尚小,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 实易沾其恶习。若要留洋也最好是十五成年之后。

此时,刘锦棠长子刘国祉虚岁13,次子刘国安虚岁7岁。

此事就这么着过去了。不过刘锦棠也留下了心,或许自己以后可以派一些年轻军官或者直接自己去西洋转一转。

第16章 胡雪岩

初见胡雪岩,花白长须,瓜皮员外帽。看起来精明强干。

说笑寒暄。刘锦棠拱手道:

“多次听大帅提起雪岩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胡雪岩连忙拱手,躬身致意:“不敢不敢,怎敢劳大帅挂念。还请毅斋兄不要折煞小民”

刘锦棠道:“莫要客气,雪岩兄恐怕不日就不只是民了。前些日子左帅提起曾为你申请朝廷恩典,朝廷已经准了,具体就听消息吧。”

胡雪岩喜不自胜:“那就多谢大帅了,还请毅斋兄有机会代我向大帅表示谢意。”

寒暄已罢,在茶楼包间坐了下来。

刘锦棠说道:“大帅在信中应该和你说过可能需要银子的事情吧?”

胡雪岩道:“说过,但是没有说太多,不知用于何处。所以我预备了一下,约莫一两百万两,若是不够用,可以再准备。”

刘锦棠说:“短期是够的,长期还是不足。”

“大帅已经奏请朝廷修建铁路,申请八百万,朝廷拨了五百万两,修筑、采买等事宜应当是够了。只是朝廷拨银子需要时间,大帅希望尽快先采购五辆机车和5辆坐车。”

胡雪岩却是疑惑:“这个虽然我没很细了解过,但是肯定过不了十万两银子,应当还有其他的采买吧?”

刘锦棠笑道:“如雪岩兄所料。”

“修建铁路事务繁杂。但是中堂有几件事需要急办。一是中堂希望自造机车,所以各项机械设备和工程师等人员,需要购买和从国外聘用,只要不是俄国和日本的就好。

“二是铁轨虽然可以暂时用土铁来优中选优,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中堂希望自造钢铁,购买炼钢炼铁之设备并聘请相关人员。同时希望能够聘请国外工程师来探测陕西、甘肃等地的铁矿、煤矿等矿产。

“这两件事于雪岩兄应该能办,只是中堂要求,此事必须只是钱的交易,不能涉及政治,不然修建铁路的事情可能夭折的。只是我们花钱买服务。”

胡雪岩思考了一会儿,说到:“此事难办,但应该还是可以做到,毕竟洋人也是贪财之人。只是具体费用,我需要了解一下。”

刘锦棠说道:“那是自然。这次的银子,除了中堂大人留下采买修路所用的银子外,其余会都拨到你账上,你酌情使用就好。应该有三百五十万两。

“此外,这次中堂计划先修从西安到兰州的铁路,修一段用一段希望你能从商业上面考虑一下怎么能够更好地从这上面赚点钱。毕竟后面还需要修从兰州到肃州的铁路,估计到时候各省都会申请修铁路,朝廷拨给中堂的银子就没多少了。”

胡雪岩道:“此事是我分内之事,自当尽心尽力。”

刘锦棠又说道:“这是一回事,然后还有另外一回事。中堂打算西征新疆,还未向朝廷申请。但是准备工作还是需要做的。不用现在开始做,等中堂消息就好。只是从现在开始留意银子的事情,怕是朝廷不肯出太多,或许需要向洋人借款。”

胡雪岩沉思着:“此事我会留意。我们现在的事情是机车厂和钢铁厂的事情,这是急务。我这就去上海看一下消息。”

一番交谈下来,刘锦棠觉得胡雪岩这个人还是可以用的,对当官的很尊敬,但不是阿谀奉承。对交代他办的事情,也不是一味地答应而是要考虑一下。这个人应该是个标准的商人,很重视朝廷中人际关系的商人。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好打交道的。钱么,朝廷有,给谁不是给,自然是要听话又能办事的人了。那种只听话不办事的,要来只是给自己添乱的。

觥筹之间,两个时辰之后,各自离开了茶馆。

此次出来没有带周汉,他也去访友顺便给自己招几个谋士。倒不是信不过他,只是交浅言深和交深言浅都是大忌。以后的日子还长。并且一些重要的事情还是自己拿主意比较好,回去可以参考一下意见。

第17章 经济

这次和胡雪岩交谈,他是很健谈的,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本来就如此。他讲的的都是如何在各种买卖中赚钱,如何在别人发现不了的地方找出赚钱的路子来,说自己手下养活了多少人,又带富了多少人,对其他人是如何地仗义。

这些话姑妄听之。但是中间体现的赚钱的事情却是让刘锦棠大有感触。

他们这群当兵的,千里奔忙,把命绑在裤腰带上,不就是为了能赚点钱回家养父母和老婆孩子么。这是个人,推而广之到朝廷呢?只花钱没收益的事情为什么要干?就像这次打仗,几百万两银子水似的撒出去,说大了是要保护满汉之民,说小了是要保住陕西甘肃那里的税收。如果再远呢?比如左宗棠心心念念的新疆。

新疆没去过,但再想也不会比甘肃更好。假设收回来如果要花1000万两银子,如果收回来税收有100万两,朝廷肯定收的;但是如果只有10万两的税收呢?再加上俄国的影响,那就难说了。

所以,如果真的要收回新疆的话,再加上治理陕西和甘肃,就必须能让朝廷从新疆得到好处。银子当然是最明显的。另外还有就是朝廷的安全。

如果新疆丢了,那么朝廷只能嘉峪关和玉门关,那么一下子就从原来的六千里缩短到了三千里。估计左宗棠应该会以这个理由来说服朝廷。但是收回来之后呢?朝廷有了6000里的纵深,对新疆的关注就会少了,投入的银子也会一下子少了。并且朝廷里面好多的官都还希望从新疆拿银子呢。

如果要能把新疆守住,那么必须要靠自力更生了。只靠农业,怕再过十年,就又会有阿古伯之乱的类似事情,并且俄国在,只有更厉害。所以只能靠商业发展起来,以此吸引移民过去。同时,建立西洋的兵器厂,这样如果仗不大的话新疆自己就能解决,朝廷就不会吵闹了。当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还是需要平时交税吸引朝廷的注意力,也同时哭喊俄国压力大,让朝廷鼓励移民,答应办铁路、钢厂等等。

无论如何,新疆必须能够尽量自给自足有余,并且还能给朝廷或者税,或者其他的,要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来胡雪岩代表的徽商和乔致庸代表的晋商等人,应该是要重视起来了。先利用现在的平陕甘回乱和修铁路的事情,把他们绑在自己身上,然后收回新疆的时候他们才会出大力。无利不起早,自己要好好看看他们是如何从兵凶战危中赚钱的,就算自己不学,也要保证不能被蒙骗。

照现在情况,如果收回新疆,自己至少也能当个三把手,估计是负责民政,要开始准备了。看左宗棠的想法和到时候的打仗情况了,或许自己都会像叔叔那样战死沙场呢。活下来,打好仗,当大官,这才是正确的顺序。

再寻寻幕府吧,也不能只靠周汉,要不然自己也会被架空的。

靠山山会倒,靠海海会枯。还是要靠自己。这个道理从父亲死的消息传来那天就知道了,叔叔死的时候又再给自己上了一课。现在家里弟弟已经成人,过继给了叔叔也是自己弟弟,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是要指望着自己过活,族里也只是能保证他们长大罢了。

儿子留洋的事情就算了,万里之遥,数年不见,回来也不能一朝高位,自己现在也算能够荫蔽儿子了,没必要。郭嵩焘是个好老师,还是要让他们跟着他好好学,如果哪天郭起复了,应该不比现在的自己差,也算是自己的助力或者贵人,儿子也能沾光不少。

第18章 日常

天黑的时候,周汉回来了,两手空空,身侧空空,想来是没有收获。果然,他略有丧气地说道:“那些人白交往了,都觉得在你手下可以暂呆些日子,但是如果你还是去陕西、甘肃那种穷苦地方,他们就不愿意了。我都没敢和他们说可能去新疆……。只好说要考虑一下,回来也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刘锦棠却是不甚在意,哈哈一笑说道:

“就是,他们哪里有周兄这么大的魄力。要是好找也不会这么久才寻访到周兄一人了。莫要放在心上,慢慢来。大不了到时候高价聘几个过来。再说了之前打仗没有懂民政的幕府也不都这样过来了,更何况现在有了周兄。如果有事,也肯定是前期打仗,后期才会有民政的事情。找人的事情却是不急,到时候出发之前临时找个绍兴师爷算账就好了,也减轻一下周兄的负担。”

周汉听了摇摇头,却也是这个道理,于是放下心事,笑笑拱手回屋。明日还是要继续,道理是道理,只是得不到的时候安慰一下自己。如果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那肯定是更好的。

过了几天,刘锦棠出发去拜访曾国藩。虽然他与左宗棠不和,但那时大佬们的事情,自己和他们差着至少两三级呢。再说了,曾也是两江总督,掌管着东南财税重地,左宗棠要出征朝廷肯定要问他的意见,所以左宗棠也专门嘱托刘锦棠以刘锦棠自己的名义拜访一下。左曾不和,满朝都知道,左也不是能够低声下气的人。

两江总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地,总督府在南京。从长沙到南京是要经过武汉的,到时候也向两湖总督的李翰章投帖子拜会一下,让不让见两说,父母官,礼节还是要到的。路上经过岳阳楼,去看看,蹭蹭风雅。其他地方么,也就在等待曾国藩接见的时候游览一下南京好了,六朝古都,金粉圣地阿~

于是回家,到处拜亲访友一番,如此过了半月二十天,就带着老婆丫鬟和幕僚亲兵一行十几人往南京而去,在长沙还接上了郭嵩焘主仆三人和自己两个儿子,一下子扩大到了二十一人。

从家到长沙二百里走了两天,然后接人,改坐船,沿湘江直上岳阳。欣赏两日之后,就继续向武汉行进。在船上行路总计用了两天,晚上不好行船阿。在武汉停留了两天半,果然李翰章找理由没有见自己。于是就改坐英国怡和洋行的小火轮顺流而下直至南京,速度极快。船上用了不过三天。如此,到南京采用了12日。

由此,刘锦棠觉得在有河的地方,还是用轮船比较好,载重量大,速度快,每时每刻都在行进。距离两岸如果够远,还比较安全。只是听说西洋有在船上装炮的,这应该就是最大的威胁了。内陆行路,还是轮船更快,只是依赖于河道。只是轮船的制造,自己从来不懂,看来还是需要到上海和福州看一下,以便以后招买西洋机器自造,并看一下是否确实需要聘请洋人。

从这里延展开去,这次陕甘回乱,朝廷虽然占了火器之利,但是毕竟军队较少,一直都是以少打多,如果能够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大炮虽然管用,但是如果敌人不畏死地冲上来,那么终究还是打不死几个人。抬枪虽然厉害,但是打一次就装一次药,敌人多了,最终还是要靠大刀长矛。所以问题有三个,一个是怎么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二是怎么阻止敌人靠近,三是靠近之后怎么在肉搏中战胜敌人。

第一个问题现在看只有大炮,只是数量一定要上来,炮弹威力也要大。

第二个问题现在没什么好办法。抬枪装填太慢,没打几次敌人就到跟前了。

第三个应该有办法。江湖上,尤其北方,有很多武林高手,朝廷去直接征召,让他教授兵丁。一个高手不够,那就十个百个。一传十十传百就好了。只是随身带个大刀,沉。一时半会感觉不出来,长了就不成了。

反正这几个问题到时候询问一下西洋人,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