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4.02 天体物理中心的历史回顾

(2023-12-20 12:55:28) 下一个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程福臻(6002)

本文作者

为了筹备三十周年校庆的聚会,前一阵时不时三三两两在一起议论天体物理中心的历史,于是便有了这篇“历史的回顾”,它不是我个人的作品,而是集体的贡献,我只是把这些宝贵的资料汇集起来,这是我必须要首先声明的。

按照发展的过程,天体物理中心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
2、相对论天体物理组;
3、天体物理研究室;
4、天体物理中心。
下面分别介绍这个四阶段。

1、酝酿阶段
1972 年,时值文革中复课闹革命时间,方励之、邓祖淦、区智、张家铝、周又元、尤俊汉、刘永镇、葛荣寿、朱培萍等九位教员,受到60 年代国际一系列天文学新发现和新理论的吸引和激发,在方励之的带动下,自发组织起来开始了相对论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的研究。

2、相对论天体物理组
1973 年,这个研究组得到了物理系党总支的批准和当时主管科研和教学的副校长钱志道的支持,并指定方励之为天体物理研究组组长,程福臻和张家铝为副组长, 名字为“相对论天体物理组”,1975 年改为“天体物理组”。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即所谓“二百元开张,众弟兄结伴闯南京”。因为我们急需天文界前辈的支持,从学校得到二百元资助后,我们几位便前往南京,拜会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戴文赛先生,得到先生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
先生谈话的要点是:当今天文学发展的重点是天体物理,你们抓住的方向很正确。南大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已在筹办这个方向,我们应该填补这个空白。随后向先生诉说了我们的主要困难,由于科大原来没有天文方向,天文专业杂志、书籍奇缺。先生一听,满口答应,你们可以到我们天文系图书馆来查阅。于是,我们便成为南大天文系图书馆的常客得到他们热情接待。

研究中首先涉及到相对论天体物理中的两个重要课题,即 “热大爆炸宇宙论”和“黑洞” 。这样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却受到了“四人帮”的关注,他们组织写作班子展开了对“黑洞”及“热大爆炸宇宙论”的批判,使得我们的研究小组一开始就处于逆境之中。好在有周培源、王竹溪、胡宁、钱志道、钱临照、戴文赛、龚树模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和鼓励,我们才坚持了下来,继续搞科研。

让大家终生难忘的有两件事:一是“1975 年南京江苏饭店第一次交锋“,二是“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大地震,批判会合肥鸟兽散” 。“1975 年南京江苏饭店第一次交锋”:1975 年在南京江苏饭店召开“天文学讨论会”,会上我们作了“现代宇宙学评论”的报告,该报告的内容发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75 年第5 卷第2 期上。同年又发表了“河外天体红移是可以认识的”(《自然辩证法》,1975,第4 卷,P53)。与当时四人帮指挥下的“李柯”大批判组针锋相对(注1)。会后许多人都为我们捏一把汗,说我们是在刀尖上跳舞。前后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黑洞与双星光谱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73,Vol(3),P45)、“关于黑洞的一些物理问题”(《科学通报,》1974,Vol(19)第2 期)、“评时空对称原理及其它”(《物理》,1974,Vol(3),第6 期)、“试论现代宇宙学的发生和发展”(《物理学报》,1976,Vol(25),第4 期)、“有射电子源结论类星体的统计分析I、II”(《天文学报》,1976,Vol(17),P146;《天文学报》,1977,Vol(18),P128)。

“1976 年7 月28 日唐山大地震,批判会合肥鸟兽散”,1976 年7 月28 日在合肥市稻香楼后面的“国际党校”召开“天文学讨论会”,北京来了“钓鱼人”来会上抓“大爆炸宇宙论”的“反动学术权威”;上海也来了“李柯”,矛头直指戴文赛先生。刚开一天,他们的工作还未展开,唐山大地震消息传到了合肥,与会者急忙赶回家,批判会鸟兽散。

1976 年,“四人帮”垮台后,科学的春天来临,我们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1977 年,天体物理组作出的第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双射电子源类星体的红移和射电分布”在《中国科学》上发表,爱尔兰都柏林顿辛克天文的江涛教授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1977,270,250)上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这一成果,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好评。现在看来其结论不很正确,但是,其选择标准烛光的方法仍然沿用至今。
1977 年在南京大学举办“相对论讲习班”,主讲人就是方励之,这个班的班长是程福臻,副班长系龚树模,戴文赛先生等上百位教师及研究员听课。尤其是戴文赛先生从始至终参加听讲,说明先生治学态度的严谨和打倒四人帮后的舒畅心情。

随后的两年中,研究组在相对论天体物理、宇宙学、活动星系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努力得到了国家的承认,1978 年天体物理研究组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集体奖,出版了“西方宇宙理论评述” 科学出版社,1978年。

3、天体物理研究室
1978 年9 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20 周年的校庆大会上,严济慈校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宣布,批准成立与科学院研究所相同级别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由当时的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院士任研究室主任,方励之、程福臻任副主任。张家铝、周又元、尤俊汉、褚耀泉是当时研究室的正式成员。这阶段有两件重要的事:招收研究生1978 年,天体物理研究室开始招收研究生,向守平、吴忠超为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成立研究室后,在王绶琯先生的关怀和具体指导下,他们在黑洞、宇宙学、活动星系核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果,为推动天体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979 年12 月,中国科学院简报以“一个生气勃勃成果显著的研究室”为题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作了专题报导。在采访中有一张值得纪念的照片(见下图),它曾被放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画廊的头条位置。

曾经张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画廊的头条位置的照片


这是方励之先生与他的同事讨论科学课题,也是他将宇宙学研究最新的进展介绍给国内同行,即宇宙学与对称破缺的关系。

走出国门

从1979 年开始,学校先后派遣方励之、周又元、张家铝、尤峻汉、程福臻、褚耀泉、王仁川、程富华、卢炬甫、吴忠超、向守平等老师去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或作访问学者,或去攻读博士,这些老师回国后,成为研究室的中坚力量。

4、天体物理中心

1980 年王绶琯先生因工作繁忙不再担任研究室主任,由方励之教授接替主任,程福臻任副主任。1983 年,天体物理研究室更名为天体物理中心,原建制不变。出国访问的成员归来,带回了许多新气象,天体物理中心被国家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的范围更广、内容更深入,他们的研究工作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尊重,有的还获得国际专业杂志的年度论文奖,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天体物理中心的领导开始了正常的轮换制,1991 年11 月,周又元教授任中心主任,褚耀泉、卢炬甫任副主任。1994 年,聘请王绶琯院士为名誉主任。1995 年11月,张家铝教授任主任,褚耀泉、张杨任副主任。1999 年11月,褚耀泉教授任主任,张杨任副主任。2005 年,王挺贵教授任主任,袁业飞任副主任。发展到今天,天体物理中心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天文单位,它的特色鲜明,科研与教学并重,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齐全,是国家批准的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三十年来,他们培养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天文单位,许多成为了单位的中坚力量。

注释
【注1】1969 年,上海以復旦大學為中心成立了“ 上海自然科學大批判小組”,筆名“李柯”(即理科), 和北京的批判愛因斯坦運動相呼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