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史偶得 - 人口变迁之思考

(2022-02-19 10:59:25) 下一个

读史偶得 - 人口变迁之思考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前有贾谊太史公的贬,后有王安石梁启超的褒。当下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嬴政感于各国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因此他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用虎狼手段以战止战,一统天下。他宁愿牺牲一人之名声,使四海承平,他是位不世出之英雄,是位心怀天下的仁君。这种说法大有市场,比如电影荆轲刺秦和最近热播的大秦赋就是此种论调。可历史事实是秦短短二世而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人口减半,那可是惊人的1500万。哪里就看出了他的仁,哪里就真止了战?

  关于暴秦和嬴政的论述已经浩如烟海,我无意于罗列和重复这些观点。这里我要通过人口这个简单的切入点,比较在不同制度下的历史演变,籍此来了解秦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选取古代中国和欧洲进行比较。总体来讲这两个区域面积相仿,都曾建立过统一的帝国,也都有较长的分封时期,他们也都受到周边文明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威胁。不同的是,秦以前中国为分封制,但之后基本以皇权集权模式的大一统为主导。罗马帝国虽说是统一的帝国,但与中国式的帝国是不同的,罗马是寡头政治而非君主专权,比如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罗马四帝共治的局面。罗马帝国衰败后,欧洲再没有实现统一,反而进入中世纪诸国林立的封建体制。可以说,欧洲的政治格局基本是分治为主线。

  图中所示的是从战国末年到康熙初年两千年以来的人口变迁曲线,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极其显著的。中国人口曲线呈现频繁的大规模振荡,出现过九次跌幅超过40%断崖式的下跌,平均人口损失高达4200万。对比欧洲,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罗马帝国处于混乱时期,人口减少1000万,降幅约37% ,但没有出现人口骤降。欧洲中世纪后人口缓慢增长,其间只有一次人口剧烈动荡-黑死病造成2500万到3000万人口损失。

  为何秦以后中国频频出现人口的大幅震荡,而在先秦,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欧洲却没有出现类似的现象?关于这个历史现象的讨论已经是汗牛充栋了。古代的解释是君主失德,佞幸当道,天灾瘟疫,外族入侵等等。近代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中,从经济学人口学角度给出另一种解释。

这里我想谈一个我比较偏好的解释。秦的统一引发了两个重要的后果。一是改变了政治游戏规则,变成赢者通吃的零和游戏。中央集权意味着绝对权力,这一巨大的诱惑让所有政治势力都以消灭对手为最终目的,这就使得战争变得无比惨烈。二是地方自治的意愿和能力被严重削弱,一旦高度整合的权力和统治链条出现问题,整个社会就会出现雪崩式的坍塌。比如明朝人口过亿,但却被满人八旗不过20几万人灭亡。

      如果秦未能统一六国,那么历史的进程会有怎样的可能?我还要回到人口这个简单而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来推演。在前工业时代,人口是衡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大致可以透过人口的变迁勾勒出文明的发展。由于古代历史统计资料稀缺不实,所以现代学者们只能大致估算。我们先看看分治下各个历史地区的情况。东周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据推算人口从2000万缓慢增长至2500万;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到秦统一时人口增长至约3000~4000万。总体估算下来,年平均增长率为0.08~0.12%。对比古埃及,从前4000至前150,人口从35万增到到490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07%。欧洲中世纪封建时期1000~1300年,人口年增长率平均为0.11%。这几组数字非常接近,应该可以代表在古典农业文明时代中封建、分封制度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我们再分析一下在秦集权之后的人口曲线。如果我们选取秦统一(前221年)为起点,人口峰值3000~4000万人,选取康熙年间(1700年)为终点,人口峰值2亿人,那么约两千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09~0.1%。也就是说从统计学的角度,秦之后的两千年与秦之前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人口长期增长率是持平的。其所代表的可能历史场景是,秦没能统一,战国的状态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各国还是征伐不绝。结果人口也约为两亿,与大一统下朝代更替情形下大致相当。事实上各个朝代初年的人口都呈现高速增长,西汉东汉,晋,隋,人口年增长率都超过0.5%,而唐,北宋初年竟达到0.9~1.1%。(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那些人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减少造成人均土地资源的增加,其它政策只是辅助因素。也就是说所谓盛世其实主要是经济规律使然。)但各个朝代初期的人口高速增长,都被王朝末年的动乱所抵消了。这就让我们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仅从长期人口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央集权和分封制的结果是相近的。

       几千年来中华朝代更替,在国人心目中形成一种所谓治乱循环的模式。似乎大家都接受这样的结论,乱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治,而且是大治。同时中国人习惯了集权大一统,也倾向于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认为这是大治的必要条件。历史不能假设,可是通过对人口的数据分析,我们却看到另一种历史可能。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要辩证看问题,历史总是螺旋上升的,要看积极的一面。可我想问,如果给你自由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哪种历史型态,是秦之后的震荡上升型还是秦之前的平缓上升型?如果你选择的是前者,那你一定要祈祷生在太平盛世。

       读历史是个很奇妙的经历,当换个角度去观察,你可能就会得到不同的理解。其实读历史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寻找正确的答案,而是去思考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虽然这不一定让我们变得睿智,但至少能防止我们坠入思想同化的陷阱。

附:

中国人是善忘的。曾经读到清白莲,太平,捻,回之乱共造成人口损失近两亿。其中同治陕甘回变持续长达十一年,陕甘两省共损失人口约2000万人,且绝大多数是平民,还都是死于冷兵器。对比一次世界大战,那是现代大规模热兵器战争,连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共造成1500万人口死亡。估计绝大多数国人都知晓一次大战,可有多少国人知道同治回变。当下的德国和美国,纳粹和黑奴的主题被一遍又一遍从各个角度去追忆去讨论,他们生怕那些罪恶的历史被自己的人民忘却。而我们就好似花刺子摸国王一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