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财长耶伦 为何此时访华?

(2023-07-06 04:02:52) 下一个

耶伦是个务实的、冷静的人。

她师从著名学者托宾。托宾主张经济学应该“关注现实中的人”,耶伦后来也反复表示,经济学不是冷冰冰的,也不能只讨好华尔街,而是要关心普通人的疾苦。

这样的认知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她父亲朱利叶斯是个医生,在大萧条时期,遇到失业没钱的病人就免费给人看病。那时,耶伦就开始理解失业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

在耶伦看来,经济学用“严谨的、分析性的方法来思考那些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务”,是一门“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学科”。

2014年,耶伦成为首位领导美联储的女性,也是首位领导世界主要央行的女性。在她掌舵美联储那几年,美国的就业率和工资双增长,并保持了低利率。

管美国“钱袋子”的她,为何此时访华?

作者:许晔 李正明  编辑:许晔 环球人物  2023年07月06日

“耶伦访华是一个积极的动向,时机也是比较恰当的。”经中美双方商定,美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将于7月6日至9日访华。这是耶伦首次以财长身份访华。“在美国政坛,财政部长属于命脉型的内阁官员。但拜登政府让财政部边缘化了,经过两年半时间才让耶伦参与处理中美经济关系,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

·耶伦资料图。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对《环球人物》记者说,“现在耶伦访华是一个积极的动向。在务实领域,双方更容易发现共同利益和共同诉求。”

被边缘化的“稳定器”

关注美国财经圈的人,对耶伦应该并不陌生。

她的履历相当亮眼:

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曾执教哈佛大学,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授;

丈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儿子是经济学教授,一家子去海边度假时都坐在沙滩上读书、写作;

被克林顿任命为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又被奥巴马任命为美联储主席,后成为拜登的财长,是首位坐过这三把财经高官“金交椅”的“大满贯”女性。

·耶伦在大学讲课。

·耶伦在大学讲课。

在外界眼中,耶伦是个务实的、冷静的人。

她师从著名学者托宾。托宾主张经济学应该“关注现实中的人”,耶伦后来也反复表示,经济学不是冷冰冰的,也不能只讨好华尔街,而是要关心普通人的疾苦。

这样的认知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她父亲朱利叶斯是个医生,在大萧条时期,遇到失业没钱的病人就免费给人看病。那时,耶伦就开始理解失业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

在耶伦看来,经济学用“严谨的、分析性的方法来思考那些对人们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务”,是一门“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学科”。

2014年,耶伦成为首位领导美联储的女性,也是首位领导世界主要央行的女性。在她掌舵美联储那几年,美国的就业率和工资双增长,并保持了低利率。

去年4月,作为美国财长的耶伦公开表态说,取消对某些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可能有助于缓解美国各地出现的高通胀。

“耶伦是一位资深的财政官员和宏观经济学家,但很可惜,她相对理性的、专业的声音反而在这一届美国政府中是被边缘化的。美国决策者没有听她的主张,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通胀变得不可控。”吕祥说。

2022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同意,双方外交团队保持战略沟通,开展经常性磋商。同意两国财金团队就宏观经济政策、经贸等问题开展对话协调。

“两国元首当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今年2月美国对于所谓‘气球事件’的炒作,导致中美关系陷入紧张,没有及时按照共识的方向朝前走。”吕祥认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前不久访华终于走出了第一步,而耶伦此访更加值得关注。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即便是在特朗普政府的‘乱政时期’,美国财政部对中美关系都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在拜登政府中,耶伦并不是拜登的嫡系,在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方面被边缘化,如今走到中美外交舞台上后,能否让美国财政部重新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这是我们可以期待的。”

“最重要的议题有四个”

耶伦访华打算谈啥?吕祥认为,最重要的议题大致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宏观经济的协调,“主要涉及美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说白了,就是美国的债务问题”。

6月初,拜登签署了关于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和预算的法案,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第103次调整债务上限。

目前,美国联邦债务规模约为31.46万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超过120%,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9.4万美元。

美国债务问题积重难返。近年来,一些国家和机构着手减持美债等美元资产,通过多元化投资布局,减少过度倚重美债的风险。美国当然坐不住了。

“美债问题可能是耶伦心中最重要的议题,不过对中国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议题。”

第二是谈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的问题。

特朗普政府在贸易上对中国进行限制,拜登政府在投资方面也开始对中国进行限制,甚至最近又放风要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限制。但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中美之间并非不可以谈。

“事实上,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已相当于对美国消费者额外加征的消费税,对美国消费者利益的损害是巨大的。”吕祥说,“耶伦是否把在关税问题上采取主动止损措施作为首要选项,值得观察。”

第三是技术领域的管制问题。

美国不断扩大管制清单,滥用“实体清单”等出口管制工具遏制打压中国企业。中国也进行了必要的反制。那么,中美在技术领域究竟何去何从?

“并不是说没有美国,中国的企业就活不下去,而是中美未来在技术领域到底是以合作为主,还是以对抗为主,将会成为一种重大问题。如果双方在技术领域形成不可弥合的鸿沟的话,那对世界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世界各国将在未来关键技术领域面对‘要中国还是要美国’的冲突性选择。我不指望耶伦这次访华就能解决问题,但期待美方能对世界释放一点积极的信号。”

第四要谈的是全球问题,比如气候问题。

“在气候变化方面,世界各国是有共识的,但到具体领域其实也有很大分歧。解决气候问题,不能靠喊口号,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绿色能源技术和产品上。所以双方要谈,更要把具体的事谈清楚。”

吕祥说,这些问题都不是耶伦一个财政部长能够谈明白的,但财政部长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角色。

“这是一个恰当的访华时机”不少分析人士并不看好耶伦此次访华所能带来的实质性效果。

拜登政府此前制定了严厉的限制措施,限制中国科技公司购买美国技术和产品,并游说盟友效仿;6月30日,荷兰迫于美方压力,宣布进一步限制对中国出售高端芯片制造设备;7月4日,有美媒称,美国政府可能限制中国企业使用美国云计算服务。

美国财政部甚至在官宣耶伦访华时,还在声明中提及耶伦今年4月的一次演讲,重提美国对华经济关系的所谓“三大原则”:

寻求确保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利益;寻求与中国建立健康的经济关系,为美国劳动者和企业扩大经济机会;寻求在气候变化和债务困扰等紧迫的全球挑战方面同中国进行合作。

由此可见,耶伦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所谓“寻求确保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利益”。

半个多月访华的布林肯,前几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将继续做一些中国不喜欢的事情,说一些中国不喜欢的话。

7月3日,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在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中美近期接触“重启”时表示,最近两国间的高层交往是好事情,双方见面坐下来谈,总比不见面、不谈要好。

他还说,中国从来没有指望美国说的话、做的事会让中国喜欢,中国也从来没有承诺过会说美国喜欢听的话,会做美国喜欢看到的事情。中美要找到相互尊重的办法来处理双方的关系,真正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在吕祥看来,无论如何,耶伦访华对中美两国关系走出低谷都是积极因素。无论双方战略上有什么样的矛盾,但只要双方在务实的领域进行磋商,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利益,从而为双方关系的稳定带来积极影响。

“耶伦访华的时机也是比较恰当的。现在中美改善关系的窗口期还有一点时间,但这个时间也不是特别长了。一旦美国真正进入下一届大选周期,又是一片混乱,到时无论是总统还是别的高官,也没有心思再为中美关系努力了。因此对中美关系来讲,现在是一个关键时期。”吕祥说。

美国财长耶伦访华: "好警察”能修补美中关系吗?

彼得·霍斯金斯(Peter Hoskins) BBC商业事务记者  2023年07月06日

耶伦在马里兰州安德鲁联合基地登上美国政府专机启程访华(5/7/2023)继“坏警察”布林肯之后,“好警察”耶伦也启程访华,但分析人士建议各方不要期望过高。

美国财政部长珍尼特·耶伦(Janet Yellen)即将开展对华访问,这是给世界两大经济体重建桥梁的高风险尝试之一。

这也是两国关系今年跳水式崩塌之下,在一个月时间内第二次有华盛顿高层官员到访北京。

美中两国将讨论的议题涵盖台湾与乌克兰,还有国家安全和持续的贸易争端。

这次访问也是发生在北京宣布将限制出口两种电脑芯片关键原材料之际。

耶伦此次行程将包括首次会晤中国新任副总理何立峰。她最近曾说,让这两个经济体能携手合作,是此行的关键。

美国在这场访问前强调,两国须“负责任地管理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存有忧虑的领域直接沟通,携手合作应对各项全球性挑战”。

作为持续缓解僵局的尝试,耶伦星期一(7月3日)也会晤了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双方均称会面是“坦诚和建设性的”。

然而,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PI)副所长温迪·卡特勒(Wendy Cutler)对BBC指出:“对于耶伦此行,该保持低预期”,“她不在其位,无法修补关系,也不能回应中国撤销出口管制或关税的要求”。

耶伦今年年初才在瑞士苏黎世与刘鹤首度当面会谈,如今主管经济的中国副总理已经换人。

才不过几个星期前,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访问北京,会晤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外长秦刚。

布林肯几乎是过去五年来访问北京的最高级华府官员。他的访问被视为两国能否制止其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测验。

布林肯在访华尾声时说,美中两国之间仍存在重大问题,但他的“期盼是我们往后能更好地沟通,更好地接触”。

然而,一天之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形容习近平是“独裁者”,引来北京抗议。分析人士认为拜登的言论不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但还是被广泛认为是帮倒忙。

还有另一迹象说明两国贸易争端目前难以解决:中国本周宣布收紧对两种电脑芯片关键原材料的出口管制。从下月开始,从中国出口镓和锗须获取专项许可。中国是此类金属全球最大的生产商。

此举是对华府过去一年打击中国获取某些高端电脑芯片的回应。2022年10月,华府颁令采用美国工具或软件的企业,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生产,均须申领许可,方可向中国出口芯片。

商界论坛机构IMA Asia的普里扬卡·基肖尔(Priyanka Kishore)说,美中两国在面对着一系列的复杂议题。

她指出:“官方言论与高级外交官来访,说明两国建立有效政治关系的意愿,但他们的行动却反映着相反的状况,以牙还牙的政策占了上风。”

耶伦在北京会晤中方对口官员期间,预计将表明美国将继续捍卫人权与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然而她预期也将强调在气候变化和债台高筑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上,华府与北京合作的意愿。

林肯北京会谈一天后,拜登称习近平是“独裁者”,还说他对早前的间谍气球并不知情。

虽然一些知名人物促请美国彻底断绝对华经济联系,但耶伦预期将采取怀柔政策。预计她将向北京的对口官员表示,华府无意将两国经济脱钩。

此举符合她相比于部分前人更为全球化的世界观。今年早些时候,她曾在一次演说中提出:“将我们彼此的经济全面分割,不但对两国而言是灾难性的,也将破坏世界各国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罗格夫(Ken Rogoff)对BBC说:“我会形容这有点像是好警察、坏警察理论,而布林肯是坏警察。”

“现在轮到耶伦这位好警察出场,试着说,你看,我们有好多共通点,看我们能一起做些什么吧。”

罗格夫说,布林肯作为国务卿,不得不提起像台湾和乌克兰这些硬话题。但罗格夫同时提醒,不能就此以为耶伦将对北京软弱,她还是有可能就多项议题向中国施压,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和市场准入。

此外,虽然美中不和的两方均有某些人物在主张分道扬镳,贸易数据却说明了唇齿相依的现实。

2022年,两国贸易连续第三年增长。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对美出口货物总值超过5360亿美元(3.89亿元人民币),对美进口货物总值则为1540亿美元(1.11万亿元人民币)。

可即使华府与北京尝试解决彼此分歧,美国总统选举阴魂不散的影响迫在眉睫。

夏威夷大学亚洲研究学系教授郝忠明(Prof Eric Harwit)说:“要是2024年出现了第二届拜登政府,那我预期在经济战线将有许多特朗普年代的贸易制裁和关税获得放宽,尤其是与高端科技行业关系不大的那些。”

“但要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24年选举赢了,则满盘皆落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