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窗小语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跑得比时间和生命快,赛过光阴的,不是速度,而是爱情在两个灵魂之间的慢舞。
正文

关于儿童心理学

(2006-01-07 20:17:38) 下一个

在古希腊的一座神庙里刻着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这有很深刻的涵义. 成人和儿童表现出很多不同, 包括在行为,语言,思考…….各种方面.有时侯你会非常困惑很多儿童行为,好象在打破很多成人秩序,并显示出让人迷惑不解的行为,比如固执,坚持他自己的秩序,所有事情说不………………………………. 举例说明:儿童在成长阶段中遭遇的维护秩序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而成人也在和儿童的这种秩序做着顽强的斗争,因为成年人有自己的秩序,但是并不是儿童所需要的. 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这种儿童天性秩序形成阶段,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

 

 因为成人的决定来自思考,而儿童是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全力地在形成自己。这其实在告诉成人,儿童必须走他要走的路。这种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的更为充分,从排除他物,到发出不,到“这是我的。”然后是我坚定不移地选择我的看法,自我在形成的过程中派生出了一种品质:专注和意志。

 

当儿童选择并决定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必然专注,任何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发现这一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成人会自由的允许儿童去选择.人的天性是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儿童也能不断产生对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因此心满意足,安静了,专注了,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会形成儿童的意志,在这种意志中,独立也就产生了,儿童也就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而不幸的是由于成人的不了解这其中的区别,而迫使儿童屈服于一种权威.也就是无意识中强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 所以说很多教育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心智是残缺的。当他们长大成人,当了父母,很可能接着干涉自己的下一代。这是一个残缺的循环.

 

儿童与成人的斗争,向来都是一种本质的分歧。你要成为你,是吗?但我要让你听我的,不然,要受到惩罚。尤其是那些在权威中(权威指对别人在行为和心理上进行控制的)长大的父母,控制儿女,是他们永远无法改变的心理病。所以打自己孩子的父母,童年时,必遭他父母的打骂。

 

关于“我思”这样一个人本质的问题,从古至今谈论不休。然而“我思”的本源却在于,你童年期的自我是否已经形成了,否则你没有你。你是你妈妈、爸爸,你是你爷爷、奶奶,你是你的老师,你是知识的附产品,你从形成自己时就丧失了体验世界的机会。你不是你时,你就是别人或者多个人的赝品,你存在的价值、高贵、意义、创造性就没有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婴儿从出生起同世界是一体的,如果你观察了,你一定会相信。但让你最震惊的是,婴儿成长到2岁时,甚至根本不到2岁,他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没声地走了过来。

 

我相信人有一种成为自己的先天性的需求和目的性追求。因为这一点,幼儿从2岁开始,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0——6岁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他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才断言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你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同时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我”就丧失了独立、意志自由。这样成长大的人,无法对现实生活进行准确的把握,常常感到孤独、失助、没意思、消沉、绝望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0岁时,一个自我形成好的孩子,和一个自我形成差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时,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差异。别人评论性的话语,或者各种诱惑,都不使他心理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较好的他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从小就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他会更容易对生活和生命感到困惑和迷惘.

 

当然儿童心理学远远不止局限以上说的这些.这也只是浩瀚知识中一个冰角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