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九松堂

故乡远,西风长,中文最难忘
个人资料
宁要中文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晒晒我们家里的“苦手”--- 数豆苦

(2016-04-02 11:15:33) 下一个

名词解释

我们家里的 --- (形容词)属于自己家里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人称代词)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昵称。以示区别,下面用作(人称代词)时,本文会加“”。

苦手 --- 根据日语演化而来,源于围棋的名词。表示在某方面不擅长。一般用于形容某类游戏玩得不好,与达人、得意反义。

数豆苦 --- “Sudoku”的中文音译。大名是“数独”(すうどく,Sūdoku),发源自18世纪瑞士,流传到美国,再由日本发扬光大的一种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纸、笔进行演算的逻辑游戏。玩家需要根据9×9盘面上的已知数字,推理出所有剩余空格的数字,并满足每一行、每一列、每一个粗线宫内的数字均含1-9,不重复。(百度百科)

日前,看到《最强大脑》上中外选手比拼类似“数独”的项目,但难度令人发指。不禁联想到发生在我们家里的若干趣事。

好几年前的一个周末,看见“我们家里的”埋头在一角报纸上,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写写画画。原来在玩一个叫Sudoku 的填数游戏。与填入英文字母的Crossword游戏不同,Sudoku是根据简单的规则和预先填好的数字,将余下空格全部填满。

开始,我并未太在意。后来,发现这玩物丧志的小把戏已经攻城掠寨,到处泛滥了。各类报章杂志,包括很严肃,很有档次的大牌,都会在某个角落,给它留有固定席位。中文刊物上,叫它们“数独”,形象花俏点的,叫“数豆苦”。还依据难度,分成不同的级别。

“我们家里的”天生好奇心就重,对各种流行玩艺儿几乎没啥抵抗力。自从搭识“数豆”以后,十分着迷,甘心“苦”中作乐,“苦”之如饴,… 相反,鄙人没招谁没惹谁,却是屡吃“苦手”,叫苦连天。

不久,“我们家里的”就不再满足于报纸上那巴掌大的“豆子地”了,不知是“数”得不过瘾,还是“苦”味不够。要买书。从入门“苦”,中级“苦”,到高级,超级,学术级的“苦”,各种“苦中苦”都要尝。刚好碰上一家全国大型连锁书店(Bxxxx)倒闭清货大甩卖。“我们家里的”拉上我,直奔“扫货”现场,专跟“数豆苦”过不去。只要我们家里没有的,版本不同的,估计“苦”味足的,几乎翻都不翻,悉数丢进小推车,由鄙人刷卡。到家一看,还是有重复的。因为家里“苦”书太多,有的没的,“我们家里的”也记不清了。鄙人无奈,心想这简直就是传说中“宁可错杀,也不错放”的苦招啊。

“我们家里的”可能觉得一个人“数豆苦”不够刺激,不够“苦”,或是觉得要做到有“豆”一起“数”,有“苦”全家吃,才像个家。动不动就“单挑”鄙人一起“数豆”,周末如果儿子从学校回来,就张罗举办家庭“数豆”大赛。同一道题复印三份,正面朝下,饭桌一人一角,无法偷看。三人同时翻开题纸,计时精确到分(minute)。开始题目简单,大家互有胜负。难度逐渐增加,伯克利学工程的儿子就总是冠军,“我们家里的”和鄙人,要比冠军多花一倍,两倍的时间去争亚军,有时还做不出来,并列季军(第三名)。只得请冠军来指导,讲解。一来二去,搞得冠军高手没了兴趣。家庭“数豆”大赛就剩下我们俩了。不谦虚的说,鄙人初期的胜率,还是高的。后来,觉得这种脑力比赛太伤神,就不比了。只有偶尔真是闲(咸)得发飘时,才会尝尝“数豆苦”。一次,在出差的飞机上,“数数”商品广告杂志上的“豆子”,邻座一位白发苍苍的白人老太太一直在看。等我“数”完“豆子”,对我说,她能玩Crossword Puzzle,但决不碰这个。看来,美国人对数字的不擅长,对数学的敬而远之,是有历史渊源的。

可“我们家里的”吃“苦”能力超强,居然“数豆苦”,数年如一日,“苦”此不疲。有时,做饭间隙也去“数一数”。结果,饭焦了,大家只好同吃忆“苦”饭。有时,上洗手间也要带本“数豆苦”,真是分秒必争。每做出一题,都标上日期,像一本另类的日记。出去旅游,绝对要带本“数豆苦”,不在乎这点重量,反正有“我们家里的”(指鄙人)呢。… 终于,在一次旅游的飞机上,“我们家里的”向鄙人展示了什么是熟能生巧,或者俗话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之不虚。两人比赛“数豆苦”,鄙人每次都勇夺亚军。有时填不出来,惹得“我们家里的”嘲笑。不得不承认,是否善于“数豆”,跟是否学理工科,没啥关系。

 

“数豆苦”现在是“我们家里的”天天读。虽然不用“早请示,晚汇报”,但只要闲暇,便会“数豆”,比如边看电视剧(哪怕是甄嬛,芈月也拦不住)边吃“苦”,已成我们家里的“新常态”了。一次,鄙人好心劝“我们家里的”,碰到难“数”的,可以上网去找答案(网上有许多“数豆苦”题库和解题软件)。“我们家里的”一笑,说就是要享受那苦思冥想之中忽然灵光闪现,找到答案的喜悦。明白了,人家是享受过程,不追求结果。这就是“我们家里的”能吃“苦”,愿吃“苦”的原因吧。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家里的”云,“数豆”之乐不在快,在乎“苦”中之乐也。还是孔圣人透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理工科的境界还真有提升的空间。

总之,“数豆苦”规则简明,容易上手,老少咸宜;同时又变化多端,极具挑战,深不可测。应该有助于孩子们培养专注集中,逻辑思维能力等,是否也有助于老人们防止“老痴”,就不得而知了。至于前面提到《最强大脑》上的“怪咖”们,应该不是靠“数豆苦”,苦熬出来的,那得多少“豆子”啊。

其他文章分享 〉〉〉

我家桑树背后的真相 (之 一)

《“啤二”与阿负》 (微电影剧本梗概)

《生肖灵地寻访记-羊头岭》

《“三十六计”与“鹅”霸》(微电影剧本梗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水2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喜欢,但没到这程度。
宁要中文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fjc' 的评论 : 一定带到。看来,您也是“数豆”同好,谢谢分享。
jfjc 回复 悄悄话 跟你家里的握握手! 俺每天临睡前必做 Sudoku,把一天的纷乱画个句号,才好睡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