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飞越200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有人说歌剧院魅影是歌剧,扫盲下,不一定说的都对

(2015-01-07 05:28:52) 下一个
很多人分不太清musical和opera。音乐剧在中国人中毕竟小众,人家说POTO和LM这些西方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也不知是什么。

一般说四大音乐剧在国外全称是the Big Four of Cameron Mackintosh,并不是严格地的所有音乐剧里的“四大”;是指:the Phantom of the Opera、Les Miserables、Cats和Miss Saigon。

“歌舞剧”和“音乐剧”都是单词Musicals的两种汉译,而“歌剧”指的是Opera,区别是在这里。

歌剧是起源于意大利,历史悠久,必须全部都用美声演唱表演,而且全部都是唱,可以看到的大部分剧目都是欧洲小语种。

而音乐剧Musical theater, 简称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起源于工业时代的英国,通常是歌唱与对白并用,唱法很杂,同时还经常伴有群歌群舞的热闹场面,歌曲朗朗上口,以通俗为主。

音乐剧商业化程度极高,世界上有两个地方集中演出音乐剧,一个是英国的伦敦西区,一个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那里剧院林立,每天有许多音乐剧在各个剧场驻场演出,每一部戏,周一到周六共有8场演出。

《悲惨世界》是一部音乐剧。虽然这种全程song-through,对白台词也用宣叙调唱出来的方法是模仿歌剧的形式;虽然没有舞蹈;但是舞台上的演员们不断换位、走台、脍炙人口的大合唱,都是音乐剧的典型特征。《悲惨世界》没有舞蹈,是因为题材略有些压抑严肃。在这部戏,诞生之前,很少有人能想象,唱歌跳舞、欢乐的音乐剧居然也可以有这样宏伟严肃的主题,而且还这么成功,《悲》其实也是音乐剧历史上,故事题材的一大突破。 《悲惨世界》是由两个法国人最早创作出的法语音乐剧,后来经过重新编曲、包装制作、增加曲目的英语版,在伦敦首演,一炮走红,虽然前期英国的专业剧评给的极差,但是在西区却不可思议的大受欢迎,一票难求。之后在纽约的驻场演出,也是大获成功,轰动了百老汇。因此,英语版《悲惨世界》的上演被认为是其真正成功的开始。

很多歌剧也是有对白的,比如莫扎特的德语歌剧,施特劳斯《随想曲》里也有大段对白。“换位、走台、脍炙人口的大合唱”,这些歌剧里面也具备啊,歌剧里面经典的大合唱段落数不胜数啊。

一些著名的音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世界十大歌剧包括:《浮士德》,《乡村骑士》,《卡门》,《图兰朵》,《阿依达》,《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奥赛罗》,《蝴蝶夫人》和《艺术家的生涯》。但另外有些排名也将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莫扎特的《魔笛》、《费加罗的婚礼》排在十大歌剧当中。    



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清唱剧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内容复杂,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1600年在罗马演出的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表白》,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17世纪清唱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卡里西米。他的名作《所罗门的审判》和《耶弗他》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唱词用拉丁文。许兹、亨德尔巴赫德国的清唱剧代表性作曲家海顿门德尔松舒曼及现代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科达伊等都曾留下此类名作,清唱剧的结构与歌剧的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调、独唱二重唱、朗诵调合唱序曲和其它器乐曲,也有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中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歌唱,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此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清唱剧到了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人物为卡里西米与许茨。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著名的清唱剧作品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等,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作曲的《长恨歌》。
清唱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5%89%A7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義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義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義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約翰·亞當斯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歌劇的歌詞往往紀錄在「辭本」(libretto,直譯為小冊子)上。一些歌劇作曲家,往往會為自己的歌劇填詞,如華格納;另一些作曲往往會和指定的作詞人合作,如莫扎特和他的最佳拍擋洛伦佐·达·彭特。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recitativo),不帶旋律結構的演唱部分,通常用於交代劇情;咏叹调aria),通常用於表達角色感情,帶旋律結構的唱段。二重唱duet)、三重唱trio)和多人重唱也很普遍。每一种歌唱方式都辅有乐器伴奏,有時也會有合唱團伴唱。在某些形式的歌劇,如歌唱劇Singspiel)、喜歌劇opéra comique)、輕歌劇operetta)和半歌劇semi-opera)中,宣敘調往往被沒配樂對白所代替。在其他歌劇中,宣敘調偶然也會被帶旋律結構的咏叙调arioso)。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宣敘調還分為兩種:乾宣敘調recitativo secco)是指只帶有「數字低音伴奏」(continuo)的宣敘調,通常只有羽管键琴提供若干和弦,供歌手對音;而伴奏宣敘調recitativo accompagnato)則有整個管弦樂隊提供伴奏。在19世紀以後,伴奏宣敘調漸漸成為歌劇界的主流,管弦樂團在歌劇中的音樂角色漸被看重。華格納的作品更進一步「廢除」宣敘調和詠嘆調之間的停頓,將歌劇化為旋律不休止的樂劇。當然,這個舉動和華格納的其他舉動同樣惹人爭議。有些人跟隨了這個樂劇潮流,有些現代歌劇則尊重傳統,保留了這些停頓,如史特拉文斯基的《遊子歷程(The Rake's Progress)》。[3]

       
Joan Sutherland

琼·萨瑟兰1926年生于澳大利亚的悉尼,曾就读于悉尼音乐学院,她总是将非凡的技巧同丰富的感情融为一体,琼·萨瑟兰清亮剔透、华美淳厚的嗓音会让你整个圣诞都明亮起来, 有神奇“神奇女高音”之称的,在歌剧女高音领域久负盛名的女高音之王——琼·萨瑟兰的不朽名作,圣洁女神,萨瑟兰的女高音代表了人类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段中她的演唱高亢宏亮,大气磅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巅峰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唱法传统。她总是将非凡的技巧同丰富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即使是最缺乏个性、最器乐化的句子,也要赋以活生生的感情内容,而绝不炫耀卖弄技巧。今天,人们公认她是花腔艺术的典范。


——《Casta Diva》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4ODk3Ng==.html

唐尼采第的《Lucia di Lammermoor》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代表作,对女主角的声乐技巧要求异常的高,据说演绎这部歌剧的最佳人选有三位,分别是格鲁贝洛娃(E dita Gruberova),玛丽亚?卡拉丝(Maria Callas)和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而第一位斯洛伐克的格鲁贝洛娃的露齐亚又最为听众喜爱。因为许多歌唱家畏惧高音C,但她却像天女散花似的将更高的高音E 大把大把地撒向听众(丁丁历险记里的那位比利时女高音歌唱家有点像她喔?),这是后两者所不能办到的。卡拉斯的演绎带有悲剧性特质,以情来打动人,萨瑟兰的声音色调较暖,音质柔和,在这两点上格鲁贝洛娃正好相反。当然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歌唱家是完美无缺的。

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著名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8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歌剧女王。1923年出生于纽约,1937年随母回国,就学于雅典音乐学院。1941年在雅典歌剧院正式登台,1947年在意大利维罗纳演出歌剧《拉焦孔达》一举成名。此后两年威尼斯演唱绮瑟、杜朗多、布琳希尔德等戏剧性女高音的角色。1950年进入米兰拉斯卡拉剧院,演出了《阿依达》。1965年在英国演出最后一场《托斯卡》后,退出舞台。1973年东山再起,与著名男高音朱塞佩·德·迪斯泰法诺联合举行独唱音乐会。她一生扮演过43个角色,共上演500多场次,50年代是她演唱生涯的最鼎盛时期,在伦敦科文特加登歌剧院(1952)、芝加哥(1954)、纽约大都会(1956)等歌剧院演唱,获得无数世界声誉。1977年9月16日卒于巴黎

爱狄塔·格鲁贝罗娃 (Edita Gruberova,1946-),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1967年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1970年起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任主要演员。参演作品有《纳索克斯岛的阿里安德涅》《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