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山海关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个人资料
正文

方舟子的学术成绩 (读博期间表现中等,做博士后期间表现较差)

(2014-10-28 12:01:34) 下一个

 

老方1990年本科毕业于中科大生物系,之后在密执安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读博士(1991-1995),再后去罗切斯特大学(1996年1月开始)和位于加州圣地亚哥的有名的索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做过博士后 (1997年5月开始到1998年),前后应该有八年时间在美国比较好的科研机构做生物学方面研究(这里时间根据新语丝网站的About me)。

我今天在 Scholar.google.com上查了一下老方的发表文章,查到了3篇,新语丝的About me 里还列了一篇中文的。这几篇文章里,老方名字拼成 "Shi-min Fang" 或 "Shi Min Fang",我把这两种拼法以及 “Shimin Fang" 都放在引号里在Scholar上查了,没查到其它文章。

1. M.Z. Yu, S.M. Fang, Y. Wang, X. He, and Y.X. Shih
Pr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Porcine Growth Hormone and Its Monoclonal Antibodies
Chinese Biochemical Journal, 8, 587-592 (1992).
这应该是老方本科在科大做的研究,Google Scholar 查不到,也许是中文的。科大以前是五年制,学生第五年一整年进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快相当于上一年硕士了。老方本科研究,做为第二作者发表文章,说明做得不错。但因为是中文刊物,影响有限,就不进一步讨论了。

2. ANN FINKELSTEIN, CORWIN F. KOSTRUB, JOYCE LI, DAVID P. CHAVEZ, BO QING WANG, SHI MIN FANG, JACK GREENBLATT & ZACHARY F. BURTON
A cDNA encoding RAP74, a general initiation factor for transcription by RNA polymerase II
Nature,1992,355, 464 - 467.
Z. Burton 应该是老方在Michigan State的博导,这篇文章发表于1992年1月,而方是1991年初开始读博的,方做为第一年研究生,贡献不会太大,能做第六作者在Nature上发文章,应该算很幸运了。有些奇怪的是,这篇Nature文章,在至今的22年里,共被引用85次,以Nature的标准有点太低了。
(这篇文章不知道为什么Nature网站上显示为2002,但经查实际是1992年,现改正。)

3. Shi Min Fang and Zachary F. Burton.
RNA Polymerase II-associated Protein (RAP) 74 Binds Transcription Factor (TF) IIB and Blocks TFIIB-RAP30 Binding.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6, 271, 11703-11709.
这是老方唯一一篇第一作者的科研文章,应该是他博士论文的工作。这篇文章至今近20年里被引用了61次,属于中等影响吧。

4. Ping Wei, Mitchell E Garber, Shi-Min Fang, Wolfgang H Fischer, Katherine A Jones
A Novel CDK9-Associated C-Type Cyclin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HIV-1 Tat and Mediates Its High-Affinity, Loop-Specific Binding to TAR RNA
Cell, 1998, 92(4), p451–462.
这是一篇有很大影响的文章,已经被引用1087次,包括老方在内的四个作者还有一项有关这个研究的专利。这是在Salk Institute做的工作。

生物学发表文章的惯例,是把项目负责人(通讯作者)的名字放在最后,其他参与者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名。一篇文章,往往主要看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偶尔会有例外,如一篇文章可能有多个通讯作者;或前面两,三个作者贡献相等;或第一作者同时为通讯作者。)

所以按常识判断,老方大学毕业后做生物研究的8年里,只有一篇真正自己的文章(第一作者),做了两年多博士后研究没有发一篇第一作者文章。他以第三和第六作者在Cell和Nature上发表过文章,反应出他是在两个高水平的实验室里工作,但似乎只是这两个重要项目的次要参与者。可以说,老方在生物研究上的成绩不算好,以他的资历,在美国科研领域里恐怕找不到有独立性的工作(助理教授以上),差很远。如果他继续搞研究,主要选项是继续做博士后或者去制药公司的研究部门打工。不能排除老方博士后期间,课题上遇到过困难,这在生物学研究里也是常有的。不到两年时间,换了一次实验室,不知什么原因,也会影响研究。但两年多时间,拿不出一篇独立性成果,在罗切斯特大学的博士后研究更交了白卷,不论怎么说也是较差的表现。

为什么做这个调查?

我以前记得在哪里读到过方舟子讲不愿意做教授,因为要忙于写课题申请,留下印象,觉得他的研究应该做得不错。“拒绝国外高薪聘请,汽车,洋房,毅然回国”这类的说法是很多海归的口头禅,有的是真的,象清华的施一公,但大多数是夸张。我想看看方舟子在这类话题上,是否实事求是。

在网上查到,《南都周刊》2010年8月刊登对老方的采访“方舟子十年打假路”,其中有这么两段文字:
"博士毕业后,从1995年到1998年,方舟子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和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结束这段经历前,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去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上班,另一条就是去大学当教授。 公司上班不自由。美国教授自由,却也要不停地写报告申请资金才能进行研究。方舟子觉得,两者都不是他的理想,他想找个更自由的工作。"
“是不是在美国找不到工作才转行当作家的?是不是为了炒作成名才出来打假的?对于类似的质疑,方舟子给出的解释是,如果在美国找份工作,对他来说非常容易,但他不愿意被别人管着,。。。”


以老方的严谨,如果是记者误传他的话,他应该会及时提出修正。那么,可以认为这些话是出自方舟子。在1998年,老方只有一篇第一作者的JBC,加一篇第三作者的Cell,和一篇第六作者的Nature, 这“另一条就是去大学当教授”很成问题,我认为以他的条件,去一所研究型大学当教授(从助理教授做起)根本没有可能;去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s,大约相当于国内大专?)教书倒是有可能,但也要等机会,而且他的英语口语不一定过关,何况社区大学根本不是这个层次的人应该考虑的,我还没有听说哪个科大人去社区大学教书的。

为什么有“千年博士后”这个说法?就是因为生物博士后不好找工作。大学教授职位少,上岗竞争太激烈;学得太专太高,社会上大多数工作用不上也请不起博士。我没有听哪位生物博士后说过“在美国找份工作,非常容易“的话。(也许少数极其出色的行,象庄小威那样的,可能大家都抢着要。)

所以,我觉得,方舟子上面的话有夸张不实之处。比较事实求是的说法是,他的两条路:或者去公司的研究部门打工,工资比较高,但按他的层次,确实要被人管,而且要等机会,工作也不稳定(比如我在工作中与两个大药厂的研发部门合作过,眼看着两拨人(都是PhD,MD)因为药厂内部调整被解雇);或者继续在博士后的路上奋斗,希望以后做教授,但博后工资低,做教授竞争非常激烈,要有很强的文章,没有保障。以他当时的资历,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其实他可能根本不是一个做科学的人,这或许是他改行的真正原因。

老实说,今天的调查让我有点失望,我本来以为老方在生物领域做的成绩比这要好,以为他的为人比这更实事求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carljinping 回复 悄悄话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走上施一公的路。 高薪聘请,汽车,洋房也是相对的。

但老方的逻辑和论文高出周,花,水平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再怎么纠老方的过去,于周,花的过去和现在的水平,都于事无补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