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松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正文

“被”观众

(2014-09-17 20:44:04) 下一个

不惑之年得了个女儿,和儿子整整想差一轮;如果说不被宠,那是假话。这个宝贝女儿绝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自三岁起,就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正规、不正规的跳舞、唱歌班。逢年过节,登台表演的机会当然就不少了。

在加拿大,华裔移民可是过双倍的节日。圣诞节过,春节更要过了;感恩节过,中秋节当然要过;鬼节过了,清明节也得意思一下吧。虽然过中国节日的时候,大人要上班,小孩要上学;但这丝毫不影响社区团体庆祝各种节日的热情。既然是庆祝节日,晚会总是少不了的;有晚会,载歌载舞自然又少不了。那最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小朋友们的表演了。

女儿三岁时,和同龄的娃娃,只要往台上一站,那怕一句话不说,一句歌不唱,一个舞不跳;那天真无邪的表情,不管是害羞、害怕、紧张、窘迫;还是人来疯,超兴奋,手舞足蹈,忘乎所以,那就是一台戏,绝对地让台下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笑声一片。摄像机、照相机、手机通通用上,为的就是一纪念,纪念娃们初次登台。事后还不忘放在各种网站上,寄给远方的亲人,一起欣赏,一起炫耀;似乎一个小童星就要诞生了。

随着登台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初的新鲜劲没了;娃们也长大了,有自己的小主意了,也不听话了。加上不是系统、专业的训练,表演的水平实在不敢恭唯;有时甚至是临时凑起来的班子。这也就是为什么表演前老师们几乎都要在后台强化练习几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吗!

家长们也很快失去了兴趣,别说摄像、照相了,有时甚至把孩子交给老师,观众都不当了。没有观众,那怎么叫晚会呢?尤其是那些指望靠门票赚些小钱的晚会,票卖不出去,老师也有压力呀。老师只好硬着头皮推票,再不行,就派票,譬如有小孩参加表演的必须买两张门票等等。这不,家长们就被迫当观众啦,这就是观众的由来。

 你可以说,买了票我不看行吧?有时还真不行,或者说不太容易。以往吧,把孩子的节目放在最后,不见得是压轴,但必须要谢幕。家长们总得坚持到最后吧。但不少家长只是在最后才露个面,中间时观众席还是空荡荡的。

或许吧,俺这村太小,总感觉跳来跳去,唱上唱下,都是那些老面孔,连主持人也还是那几个,最多就换一个刚移民不久某省电视台主持人;节目吗,无非是大量的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安排大量的演员),独唱,合唱等。其实这些节目,好这口的自娱自乐,老人们锻炼锻炼身体很好;要说登台,还真有些不够格。

最近的一次中秋联欢晚会,导演们够绝的,把孩子们短短的两个节目安排在开场舞和结束曲。得!家长们再一次“被”观众了一整场。俺是稀里糊涂看下来,事后很长时间,眼前总是晃着那些大红大绿的服装,被真正的“艳俗”了一把,总感觉眼球被污染了一样。

更可气的是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们,因排练不够,在台上完全达不到表演水平。大多数孩子伴舞时,不是在跳舞,而是把目光集中在表演的演员上;唱歌时,也是东张西望。以至俺随后处理舞台照片时,很难找出一张整齐划一的演出照片,只好一个劲地删掉。

要说晚会,集全中国之力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每年还被骂得过遍体淋伤;更何况这华裔人口不到十万的小城市,虽说移民中藏龙卧虎的不少,想办一场说得过去的晚会,还是大有难度的。

终于下定决心,不“被”观众,让女儿退出这类活动和表演。原因有二:一是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练好其它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二是不想让女儿有一种错觉,以为平时嘻嘻哈哈,不好好排练,照样上台表演;甚至在台上表演好不好都无所谓。俺相信,这种游戏的态度对成长没有好处。不过,肯定有人会说,何必当真?图的不就是个乐吗?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七、八岁是该纠错的年纪了。读者诸君,您的意见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我以往看的都是大学组织的节目,基本水平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能请到海外中国艺术家,更是精彩。可能社区的差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