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涂鸦

见猫画虎,听风涂云,品茶梦酒,忙中偷些小乐趣。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春秋和古希腊的梦与思

(2023-10-06 11:33:34) 下一个

把下面回复灵隐兄的一些想法再单独发一下,趁机改几个错别字和多说几句。

灵隐兄说的我大都赞同。古希腊的先哲们确实还没有系统到后人推崇的程度,甚至很多东西究竟是不是他们的都难说。比如很多人还在质疑泰勒斯配不配拥有开创了演绎论证的光环。我对这些也说不上有什么研究。看过很多讨论东西方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在科技发展上出现差异的,原因为何。我这篇短文没去探“因”,因为在各种层面范围实在太大,也太多争议了。

我在这篇短文中想说的其实就一点感触,那就是如果只看表征,不管是什么原因,东西方对自然对外物的求知和表述的不同的态度和角度,从古希腊/春秋时期就已经很巧地同时出现了。这种差异一直存在且发展,一直到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而且,我觉得这种表征和现代科技的产生有最直接的关联。

我同意灵隐兄,形而下是现代科学和技术产生的直接基础。现在是物理学家,而不是哲学家,在探究世界“本源”的前沿。不管是否是物理学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我看到是东方文明对形而下的鄙视,让它根本不可能走上实验科学和理性逻辑的路。这一点直接让我不去纠缠究竟是宋代还是清代中国开始落伍,也不管语言是否是问题的根源。就科学而言,你能问什么样的问题,你才有什么样的答案。而有什么样的观念,才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这就是我在这篇短文里想说的。至于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心态。那就是“因”的文章了。

我对这种表征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大概和我教过书有关。虽然我离开学术界已经有些年头了,不过想事情还常常和在学校时差不多。比较关心的一点当然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我们今天不会把几千年走过的路带学生重新走一遍。但是这些历史让我们看到观念和态度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哲学观念对科研和创造力的影响。如灵隐兄所说,大部分国内来的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其实是有很大局限的。同样,大部分国内来的学生的功利心太重,求知欲太弱(他们很多也分不清这一点)。如果一个大的群体这样,最后还会一样走不出老祖宗的困境。所以,我在意的是怎么让学生保持他们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者启发诱导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之所以从数学跳到艺术,一是因为个人兴趣,我那几天正好在浏览一些台北故宫的藏品。二是因为比较直观。《梦蝶图》和《雅典学院》,没有其它任何素材可以给我们更直观强烈的对比了。这两幅画对我的冲击,我想对很多人都一样,不仅仅来自于它们展示的绘画技巧、构图布局、人物动态、故事人设,更在于它们传递的作者和画中人物的心理世界和外界自然世界的关系。看看这两幅画,想想19世纪末欧美和中国各自的人文、社会、科技,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顺利成章。

围绕数学、物理,以及更广泛的科学技术,一个有趣而吸引了很多人注意力的问题是它们究竟是“发明”还是“发现”。“发明”一般指无中生有,“发现”则如沧海拾贝。这个问题对数学当然最典型,因为它的“存在性”最难定义。虽然我们不要在这里深究这个问题,但是很显然,无论是发明还是发现,这都和当事者的心态和兴趣密切有关,和对自然和理性的态度和角度有关。看看《梦蝶图》,你会觉得画中的主人公会去观察和计算天体的运动轨道,测量物质燃烧前后的重量去寻找“燃素”的证据,或者去想方设法为实用而提高蒸汽机的效率?是这两幅画让我再回头去比较古希腊和春秋前后东西方在艺术、哲学、科技上的异同和关系。

虽然艺术和科技好像格格不入。其实人文、艺术、科技一直都有很强的并行关系,虽然不总是每天都肩并肩那么直接。回头看看,不同的文明和国家都有很多这样的范例。比如文艺复兴,比如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比如80年代的中国,都是人文、科技和艺术同时风起云涌的时段。这大概也是一个社会环境和文明发展的关系的佐证。如果搞艺术只有技巧而无思想,最大的出息也就是个匠人,如同现在国内美术界,杰出的匠人漫山遍野。那些所谓的传世之作,很少是因为纯技巧的因素成名的。大多都有很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现代艺术品更是。收藏家买的不仅仅是技巧,更多的是作品的时代和社会元素。背后,还是一个观念和思想的问题。懂点哲学的艺术家,至少会把自己的作品炒得更有趣:)

同样的,在科研里,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里,审美意识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成果的出现、形成和被评价被接受,审美都是很重要的动因。科技和艺术,远远超乎于一般表象上的雷同和关系。这个话题以后可以另外再聊。

谢谢灵隐兄又给我个多说几句的机会。看了大家的评论,受教良多,也开了好多话题,有时间以后再和大家一起慢慢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