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次去香港

(2011-01-01 20:56:08) 下一个

一九八四年初夏,妈妈带着我去香港探亲。因为爸爸已在半年多前去了香港。我和妈妈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终于到了广州。我在成都出生长大,已十四岁了还没离开过四川。虽知道成都比不上北京,上海,但一直优越感很强,从来看不起小地方,农村的人。在成都,因家里人陆续出国,那些年的条件也好了很多。在大家还不知道方便面是什么的时候,我已带方便面出去郊游了。在大家还在喝瓶装汽水时,我已喝听装易拉罐可乐了。我从小有些艺术细胞,对自己的品味很有信心。但一到广州,自认为在大城市土生土长的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土!八十年代的广州,满街的女孩都穿着大同小异的糊蝶袖上衣,腰上系着两寸多宽的低腰皮带,光脚穿着平底的方便皮鞋,偏分的短发,前面还用发胶胶得高高的。在成都,因我们家的海外关系,我们是第一家有YAMAHA 50CC摩托车的。每次爸爸开着摩托车来学校接我,同学们都用羡慕,嫉妒的眼光看着我。到广州, 才看见广州满街都是摩托车。YAMAHA 50CC100CC 在这里一点也不希奇。这时候我看到我脚上穿的露着黑脚丫子的塑料凉鞋,恨不得有条长裤能把脚遮起来。只可惜我穿的是短裙,再怎么拉也没办法。

一到香港,奶奶就吩咐姐姐去给我们一人买一件睡衣。天呀,在国内从来没有穿过睡衣。夏天睡觉时,换一件旧衣服就睡了。冬天则穿着汗衫睡觉。因为在南方,没有暖气,热水也是要一锅一锅的烧。冬天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才洗一次澡。夏天不是太热也不会天天洗澡。这不是不讲卫生,而是因条件太差,大家都这样。每家都有三个洗用的盆。睡觉前,从头到脚洗一次才睡。谁不洗脚就睡觉还真觉得这人不讲卫生。有一年,二叔从香港回成都看我们。因为习惯了天天睡前洗澡,在成都即不能洗澡,于是洗了脸就睡觉了。住了一个礼拜,我们才发现他一直没洗脚。气味当然可想而知。这事被我们一家讲到至今。在香港则不一样。回到家,门一关,从不和邻居来往。下班都很晚,到家后基本不再出门。上班穿着比较讲究,女士们还要化妆。所以回家就想换一件舒适一点的衣服。姐姐给我买的是一件没袖睡裙,和她的很像,我很喜欢。过了几天,姐姐又给了我一件她的露背蝴蝶袖的连衣裙。是粉红色的。她说她的背长了很多青春豆,穿着不好看。我穿正好。还给我配了条两寸半宽的低腰皮带和一双乳白色的平底方便皮鞋。这很能跟上我在广州看到的潮流。我也觉得很好看。香港的和广州不一样。服装比较多样化。大家虽跟潮流,但不会穿得一样。我就穿着这身跟姐姐一起去见她的朋友。当时姐姐十九岁,朋友都是一堆二十岁左右的男性最求者。一见我,把他们都吓了一跳。说姐姐怎么把一个十四岁的妹妹打扮成这样。我那时才反应过来,这打扮还分年纪。原来露背装并不适合十四岁的少女。

来到香港才知道在香港的亲人并不像想象那样富裕。每次回国看我们,总是大包小包的带很多礼物。自己在香港却生活的非常节俭。吃的用的,都精打细算。在国内,我们住的是奶奶解放前买的私房,虽说房子很旧,但很大,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爸爸有三兄弟,婚后都有自己的一间大房。叔叔,爸爸没离开成都时,大家都住一起,吃饭时特别热闹,叔叔婶婶,堂姊堂妹全在一起。厨房不够用时,爸爸几兄弟就干脆自己动手,在院子里修了个厨房。这次来香港探亲,也是为了爸爸几兄弟能再一次跟父母团聚,这也是爸爸几兄弟最齐全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团聚。那时爸爸刚去香港半年,生活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爸爸和姐姐都住在二叔家。香港的房都很小,二叔的家又只有两房一厅,加上这次三叔一家也要去港,在我们到达几天之前,爸爸就去分租了一间放得下一个单人床和一张小饭桌的房间,厕所,厨房是共用,准备和妈妈在那里小住,而我和姐姐则住在二叔家。妈妈怕我不懂事,一再叮诉要注意规矩,家里只有一个厕所,不要在里面的时间太长。喜欢吃的东西不要只顾自己吃,要想着其他人。那次去香港,敢下手买东西的地方就只有女人街和街市。去商场只敢去看看,以国内当时的标准,什么东西都太贵。

一天,姐姐下班拿回家一大叠广告,说把它全帖在街上可挣HK$50。于是,晚饭后,我们自己做了一桶浆糊,以爸妈为首,上街帖广告去了。我们在炎热,潮湿的街上,走了三小时,从中环走到铜锣湾,才一张一张地把广告贴完。贴完后,我实在口渴。想在7-eleven 买一包檸檬茶喝。当时小包的檸檬茶在超市只买一元多,而在7-eleven要买两元五。大包的要四元钱一包。我闹了半天,妈妈只让我买了一包小的檸檬茶。姐姐就喝了一小口,都没好意思多喝我的。之后,我们一家四口,花了两元钱坐着电车慢慢地回北角家。记得当时天已很晚了。一路上,妈妈还在说,除去我的檸檬茶和车钱,我们辛苦了一个晚上挣了HK$45。和当时国内几十元一个月的工资比,她还是很满意的。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挣的钱。感觉非常的好。现在想起来觉得爸妈真不容易,都快五十的人了,在国内也算是个高级知识份子,在其它的父母都在计划退休养老的时候,他们却决定移居香港,再次奋斗,从新开始我们下一阶段的新生活,还跟着我们上街贴广告。现在自己比父母当时的年纪也轻不了多少,连换份工作都提不起勇气。就更别提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从零开始。真佩服他们当时的那股干劲和眼光。为了下一代的前途,自己却付出了那么多。

这些年在美国,有时也想给我们的下一代上上忆苦思甜的课,想告诉他们二十几年前,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没这个必要。就好象父母给我们讲困难年间吃了上顿没下顿一样。听了后,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又觉得不讲的话,怕他们还以为今天我们所拥有的都是天山掉下来的,想吃什么从没吃不到的,玩具多得来玩都玩不过来。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这么幸福,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经受挫折的能力。父亲常说:“不用担心,人的收缩性是很强的。我们能给他们提供的,是更高一层的起步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lacanadian 回复 悄悄话 身有同感, 我是1979年去的。
月半娘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hhwong51的评论:
谢谢,他是一个很有哲理的人。很多人都这样评价过他。
hhwong51 回复 悄悄话 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这么幸福,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经受挫折的能力。父亲常说:“不用担心,人的收缩性是很强的。我们能给他们提供的,是更高一层的起步点。”

你父亲这句话很有哲理
月半娘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采采荇9999的评论:
谢谢老乡捧场。
月半娘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nightrose的评论:
谢谢你能看得那么透。确实这样,换工作换不好还会把工作丢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勇气不够。比起当年父母丢下国内的房子,地位,从头开始,在几年以后又为我们从新创下了一番天地,还是想以此为自己打打气。
采采荇9999 回复 悄悄话 老乡哈,,你的文章朴实耐看,继续续写哈。扎起!
回复 悄悄话 咳咳, 这就是你姐的不好了, 十四岁就让你当苦力, 还穿暴露装,幸亏你够定力. 鼓励继续写... :-)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当年作者父母前往香港的决定和两地巨大的经济差异应该有关。要是国内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月才挣十几元,在香港一个晚上上街贴海报就能挣50,动力当然很大,辛苦也是值得的。现在作者在美国,要换工作有相当大的成本,虽然搞好了可能工作更顺心,工资会上涨,但是恐怕没有像当年大陆到香港的差距,而搞不好可能会失业,和当年作者父母闯香港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杂家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太真实了,很感动人,顶一个,这么好的文笔,请以后多写些类似题材的文章给我们欣赏。
月半娘娘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各位的回贴。有空多和父母聊聊。让他们知道你懂得他们为你付出的一切。话要说出来,也许哪天就没有这个机会了。没事多写写自己的趣事,也许小孩将来会有兴趣去读。现在给他们讲,一是他们会忘,二是他们也未必想听。写下放那儿,会有用的。

比起我们的上一辈,也说不上我们过过什么苦日子。当时从成都去香港,的确是感觉到了很大的差别。
Dora2 回复 悄悄话 现在想起来觉得爸妈真不容易,都快五十的人了,在国内也算是个高级知识份子,在其它的父母都在计划退休养老的时候,他们却决定移居香港,再次奋斗,从新开始我们下一阶段的新生活,还跟着我们上街贴广告。
--〉〉〉写得真好。 您的父母真不容易。您也非常感恩。祝福您。
DANAD 回复 悄悄话 我去香港是在98年12月,是去泰国香港澳门三地游。也许是上海那时候发展的较快,泰国也够大,所以等到了香港就觉得其太小,够挤。
redwest 回复 悄悄话 a nice article
忘记你忘记我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去香港是97之前的某一年,忘记了,也是感觉很失望,因为是从别的国家旅行回来路过香港,感觉就是脏和旧。
mibaby 回复 悄悄话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顶一个.

再赞一个,我也有同感,怕我们的下辈忘记了我们的出身和以前穷困

的生活,不再有艰苦朴素的美德.认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应该的,不懂

得感恩和满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