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利剑”——曼施坦因曼施坦因...">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曼施坦因..." /> 二战中德国的三位名将 - 博客 | 文学城
正文

二战中德国的三位名将

(2010-05-04 06:42:11) 下一个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二战爆发后,他协助伦斯德元帅指挥德军迅速席卷波兰,攻陷华沙,将参谋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国的作战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就是按照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坦克部队穿越阿登高地迅疾突击法国北部)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德军六周内击溃英法盟军,侵占荷兰、比利时,征服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从此,曼施坦因成为欧洲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家之一,尽管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


许多战略家只适合运筹帷幄,而曼施坦因在亲自率军作战上丝毫不比他的制定作战计划的水平差。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在侵略苏联的战争中连连得手,屡败苏军,尤其是克里米亚之战,使苏军遭受重创。即使是德军在苏德战场连遭失利的情况下,他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反击取胜,这在军事史上是罕见的。把曼施坦因比做是德国闪击战的一把利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战术大多都是最常规的实用型战术,如集结冲击等。真正创新的战例则是阿登迂回法国,但是这种战术的指导理论思想早就有人深入的进行研究了。他并没有跳出那个框架。

简单的说,曼施坦因的战略战术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战争体系,而是丰富了闪电战体系的内容。

他的一套东西还是以闪电战为基础的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1891——1944)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非洲军”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多变、大胆果敢是他用兵最大的特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入侵法国之战中就显露出来了,当时,他只是一名师长,他的部队一路猛冲猛打,进展神速,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来到北非后,面对强大的英军,他以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要么欺骗,要么猛攻,数次打得英军措手不及,几乎无喘息之机。他的军队一度进抵阿拉曼,迫近开罗,震惊了整个英国。即使是在缺乏补给,被蒙哥马利的英军打败后,他仍能组织千里大撤退,确实是只狡猾的狐狸。


在环境恶劣、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而隆美尔却创造了沙漠战的奇迹,虽战略才能比同期将领稍差,但战术才能已经登峰造极,连对手丘吉尔都大为称赞他,也有军事史学家将他与汉尼拔、拿破仑并列为“杰出的败军之将”。对隆美尔的研究在西方军事史学界从未间断。


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


在进攻中,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 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则以机动防御阴滞对方追击。惯于身临前线,靠前指挥,他经常乘装甲指挥车或坦克甚至飞机来指挥。他常常出现在最紧张,最紧要的时间和地点,临危不乱,一再死里逃生,对下属要求严格,倡导勇猛无畏的尚武精神。虽然常有轻率鲁莽之举,却在士兵中享有较高声淮。主张在战役战斗斗中使用一切欺敌手段和伪装手法,使敌产生错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入侵法国的进军中,他多次令坦克乘员坐在坦克外边摇动白旗,开得敌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竟忘掉了抗击。



“装甲怪杰”——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陆军上将。曾任装甲集群司令、坦克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


古德里安是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典型高手,他是世界现代装甲战的先驱,即使今天,痛恨纳粹的德国人仍将他奉为“装甲之父”。相比同时代的装甲战高手朱可夫、巴顿、隆美尔等人,古德里安在坦克战发展历史上的影响要大多了。他提出的“在狭窄正面上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高速突贯”的理论,结合他那震惊世界的坦克突击战,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装甲第一将”。


英、法的军人们还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古德里安已经开始对装甲作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践,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古德里安仍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终于以自己超前的军事思想和过人的组织才能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德国坦克部队。


二战爆发后,古德里安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他先是率领他的坦克军迅速击溃波兰,后又挥师横扫法国,经色当之战,直抵英吉利海峡。在苏德战争初期,他指挥坦克部队在基辅等地多次合围苏军,连续创造了坦克突击战的经典战例。正是他的装甲理论和实践,才使得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能如此震撼。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


他在作战中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而且强调复合兵种,立体化地使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以此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


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武器具有三个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凡是要准备进行激烈战斗的一切坦克,应具有相当强度的装甲,能够不为对方的防御火力所击毁;要想取得胜利,尽量使坦克运动迅速,不顾敌人的阻挠,一直向前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个新的防线,最后把攻势深入敌人的后方,火力是坦克武器的最重要特征,它的火炮在坦克静止和运动时,都可以开炮射击,坦克前进时,可以把它的火力携带着一同行走。

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隆美尔在北非最终被英军击败,返回欧洲后已无大作为。1944年,他受到谋杀希特勒的“七.二零事件”的牵连,被迫服毒自尽。


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此后败退至波兰边境,他对希特勒的错误指挥进行批驳,最终被希特勒解职。战后曾被英军监禁,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73年去世。


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在莫斯科败退,他被希特勒撤职,虽不久又被重新起用,但由于与希特勒的分歧,再次被贬。战后曾被美军俘虏,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54年去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